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梦敦煌观后感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1


在这个充满了现代科技和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总是渴望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寻找一处可以舒缓心情、陶冶情操的地方。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文化遗产敦煌,感受到了大梦敦煌的博大精深,这让我颇有感慨和启发。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大梦敦煌,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名字。敦煌古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浸润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古老的智慧和艺术的瑰宝。我心怀期待,来到这片土地上,追寻着古人的脚步,融入他们的思维,感受他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


我的第一站是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敦煌最重要的景点之一。进入莫高窟,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感受到了那个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每个洞窟都有着不同的壁画、浮雕和佛像,描绘着佛教的故事和传统文化。漫步在莫高窟之中,我不禁被这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所震撼,感受到了大梦敦煌的博大精深。


莫高窟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经过千年岁月仍然闪耀着光芒的壁画。它们用简约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佛教的教义,让人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每一个壁画都是一个小品,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古代的智慧和信仰亲密接触。这些壁画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努力将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精品。


除了莫高窟,我还参观了敦煌研究院和敦煌书局。敦煌研究院是一个专门研究敦煌文化的机构,这里有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供人研究。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敦煌书局则是一个特色的文化场所,这里有许多关于敦煌的书籍和文献,让人能够进一步了解敦煌这座文化名城。在敦煌书局,我还有幸与一位著名敦煌学者交流,他对敦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更加志同道合地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


大梦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寄托。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敦煌的美丽和神秘,让我忍不住想要了解更多,去发掘更多。在这个现代社会中,忙碌的生活让人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精神的寄托。而来到大梦敦煌,感受到那种古老、纯粹的美,给予我了重新思考和疏导内心的机会。


大梦敦煌,一场心灵的触动。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一个可以让人忘记烦恼的天堂。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我会铭记这次观后感,继续追寻大梦敦煌的梦想,将这份美丽带给更多的人们。


大梦敦煌,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和体验。这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知识的启发。在大梦敦煌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韵味和情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度。我将永远怀念这次特殊的旅行,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这座魅力无穷的敦煌,找回我迷失已久的内心的梦想。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2

化学化工学院***吴国斌

《大梦敦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灯光、服饰、幕景营造出晶莹璀璨的敦煌韵味;舞蹈们的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而幕与幕的转换轻俏而自然。《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一百年前的一天是正常的。守着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了一个装满**的洞穴。当他在遗赠的海洋中打开画卷时,一个感人的故事像梦一样展开了

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大漠苍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轴,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在饥渴劳累的煎熬中,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芒,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

极度的衰竭,让莫高眼前出现了幻觉。大片的“飞天”从沙海中飘然而起;五色的神鹿在绿洲中驰过。 突然,一支在沙漠中奔袭而来的军团路过这里。

士兵们发现这个执迷而现瘦弱的青年画师,便粗俗地围住他嬉戏逗弄。女扮**的少年将军月牙拨开众人,好奇地查看这个沙漠中孤身一人的年轻画师。之后,他喝住士兵,甩给莫高一只羊皮水囊,却又任性地抽走了画师背上珍贵的画轴,任莫高生死听天由命.....

三危山前。众多的工匠与当地的市井百姓,商贾官吏,民间艺人以及出资建窑的供养人等,熙攘往复,一派喧闹景象。带着那个水袋走出莫高沙漠,终于找到了他期盼以久的敦煌。

疲劳和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似乎向每个人表达着兴奋。不料却与沙漠里的那位少年将军再度相遇。二人心中似有所感,却又擦肩而过.

在山洞里,当他在墙上冥想时,他应该把自己虔诚的信仰和所有的才能倾注到笔下,勾勒出他心中最神圣的艺术境界。又想起从中原一路带来的飞天画像被人抢去,不知下落,只剩下那只救了他一命的羊皮水囊,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褪去铠甲,一身女儿装束的月牙带着画轴,由乳娘陪伴着来到洞窟里寻找莫高。二人相见,莫高大为惊异。这时我看到月牙手里拿着卷轴,不禁喜出望外。

淘气任性的新月渐渐被外表朴实、内心情感丰富的莫高所吸引;活泼明亮的新月也打动了莫高。二人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渐生好感。在莫高对自己来敦煌虔诚心愿的诉说中,在莫高所绘壁画那神奇境界的辉映下,二人的心慢慢的贴在了起。

闻讯而来的大将军带兵闯进洞窟寻找女儿,见莫高与月牙正在一处,不由大怒。将军想杀莫高,却被月牙拦住了。然后他带着月牙,把莫高一个人留在了山洞里。在将军的营帐里,为了切断女儿与穷画家莫高的联系,将军强迫月牙嫁给了他。

左近的豪杰权贵们,闻讯之后纷纷赶来。他们在月牙面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贵,以求女儿心。但月牙始终不为所动。

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急之下,莫高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而舞蹈中,莫高的身姿却为月牙认出。如此境地里二人见面,心中随有千言万语,却只能相对无声。

大将军发现莫高真实身份,怒不可亟。月牙再次与将军剑下救出莫高,并在混乱之中逃出大营,只身飞马驰向莫高窟,追随自己爱人而去。军营里,火光熊熊,将军带领人马赶往敦煌。

在敦煌石窟里,青年画家莫高站在即将完工的巨型壁画前。他想到仅只几天的时间里,自己的人生竟陡然变迁,如沧海桑田,不由得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复。突然,马蹄的急促声把心爱的月牙带到了莫高的眼前。

二人悲喜交加,相拥在一起。他们互诉衷肠,发誓生死一处,永不分离。

军队士兵包围了山洞,新月和莫高面对着最后一刻。

将军向莫高举起剑来,却刺穿了月牙。面对女儿的鲜血,将军突然变老,最后放下了屠刀。弥留之际,月牙把飞天的**交给莫高,让他回到最初,回到他来登敦煌的真实道路上,完成眼前巨大的飞天壁画。

瞬间里,莫高仿佛以参透生死,了悟人生,他静静地将自己心爱之人的躯体沉入清澈的月牙泉中;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的光阴,投入到了敦煌壁画那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涸,艺术与爱情朝夕相伴,直到永远......《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敦煌为背景的舞剧,它是展示敦煌文化的焦点之一。

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梦》全剧始终。《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剧中,飞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有感情和人性的形象。每一次莫高的命运改变,每一次莫高与月牙的爱情发展,都会伴随着不同色彩的飞影。剧中有绿、黑、血、蓝、金等不同颜色的飞天,变换着不同的舞姿。他们不仅是敦煌壁画中流传下来的神灵,也是莫高月牙命运情感的体现。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描绘了青年画家莫高不断追求最高艺术境界、歌颂忠贞纯爱的顽强形象。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3

这是我第二次进剧场看《莲花》,为的是配合国家艺术基金对20xx年度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说实话,在接到国家艺术基金相关部门的邀请之时,我全然忆不起第一次观看《莲花》时的图像。搜索当时的印象,只记得比较沉闷,比较寡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安宁,比较清纯――像我再一次端详着这部《莲花》时的感受。初看《莲花》之时,知道了这是《肥唐瘦宋》(二)的作品,也知道了出品这两部作品的“闲舞人舞蹈工作室”是赵小刚、张云峰共同创办并领衔工作;只是错过了《肥唐瘦宋》的观赏,在观赏《莲花》时的“前理解”中建立不起作为《肥唐瘦宋》(二)的内在关联,这个“关联性”的缺失导致了某种审美焦虑……因而只留下个“啊,莲花,百花丛中最冷艳;啊,莲花,筑坛捧圣濯清涟”的印象!这次观看《莲花》,注意到场刊上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工匠塑像的故事创作舞剧”的字样,不过就作品形态而言,我以为还是称为“舞蹈诗剧”为好。

虽然未看过《肥唐瘦宋》,但因为熟稔赵小刚和张云峰,其实很想知道他们当下的追求与作为。知道张云峰,大概是在。那时刚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副院长的我,与张继刚等应邀担福建省舞蹈比赛的评委。当时任职龙岩山歌剧团的张云峰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那时创作的一个三人舞才得个三等奖(舞名忘了),但我却看到了他的潜力,为他提供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免费进修一年的机会。这之后,他通过进修再考入本科就都是后话了,留待恰当时另叙。知道赵小刚要稍晚些,具体情形我在署名“洪霁”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这篇可能是最早推介赵小刚的舞评,叫《传统文化遗韵的舞蹈建构》(载《舞蹈》第5期),有个副标题叫《赵小刚的及其他》。文章开门见山:“赵小刚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广东班的应届毕业生。这个由广东舞蹈学校来组织教学的大专班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沙龙舞台举行了‘毕业习作汇报’演出,赵小刚因为汇报演出中的3个作品――《巾帼素描》《春秋》和《妻妾成群》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之所以对赵小刚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于他的3个作品体现出一个共同取向――这就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妻妾成群>

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舞蹈诗剧《莲花》不仍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吗!虽然是7点30开演,但才过7点不久,由黄路霏饰演的“敦煌彩塑”就婀娜地站在幕外的小莲台上,不时地引来观众的“美拍”。这个黄路霏让我联想到了35年前的杨华――那个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中表演独舞《敦煌彩塑》的杨华,那个把“活的情感灌注在静止的形态里”的杨华,那个“通过神女形象的人性化表达中国古代女子所特有的含蓄、善良、温柔、贤惠的性格和情操”的杨华(参见《舞蹈》1980年第5期杨华文)。待到由汪子涵饰演的“塑匠”步上台来,凝注、端详、摩挲、爱抚“彩塑”之际,我才意识到我们将步入另一个情境――一个将启始“塑匠”和“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塑匠”为何彩塑、如何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彩塑”如何巧夺天工、“塑匠”如何独具匠心的故事的情境。

帷幕缓缓开启,我们进入第一个被称为《塑》的情境:一列舞者成外凸状弧形端坐,起初我当是神圣的“莲台”;当舞列随着舞台的顺时针旋转“移步换形”,我们才知道这个“弧形”就是个“弧”而非“圆”的隐象。后来见场刊写道:“月牙泉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M梵天丽影中星云流转……”,才明白赵小刚在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从前有座山(鸣沙山),山怀有个泉(月牙泉),“塑匠置身其中�M见水波翻涌�M如莲花盛开�M决意塑造一身彩塑……”只见这个“弧形”(月牙泉)的舞列先是隔位俯仰,继而?漫成“圆形”(水波)的舞列成涟漪涌动,然后才是塑匠仿佛从天际跋涉而来……波涌的“莲花”映化成他的心象,而胸有成“莲”的他缓缓走向一团塑泥(尚未成为“彩塑”的黄路霏),霎那间,那些曾摹“泉”拟“波”的舞者都成了金刚、罗汉、伎乐、飞天――真个是梵天幻丽影,大漠涌清泉……这使我想到吴晓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新舞蹈艺术寄予的厚望,他说:“在创作问题上,既要打破保守思想,也要尊重中国传统的艺术习惯――这就是‘形神兼备’……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也是我们的舞蹈思想与美国现代舞中新的流派的区别”(《论现代舞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影响》,载《舞蹈》1982年第1期)。

舞蹈诗剧《莲花》不仅形神兼备,而且神形互动。胸有成“莲”的塑匠要把胸中之“莲”塑成身边之“莲”,你说得清这是“象”的外化还是“神”的物化吗?赵小刚倒是干脆,复杂的意念简单地处理――他就让塑匠背负着那团“塑泥”艰辛地跋涉、蹒跚着前行……为了让那座未来的“彩塑”像团待塑的“塑泥”,他还用块麻布将其包裹,只是在心有灵犀之时才为其松绑,为其塑像。在这段成为《行》的情境中,赵小刚还特意让塑匠将“塑泥”背到台沿,目的是让塑匠请前排观众来参与谋划、提供创意!在这里,时空的“穿越”成了一种艺术的“隐喻”,塑匠的“苦思冥想”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他想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去塑造人类精神的永恒。场刊上写的是“塑匠背负着彩塑开始了旅行�M游历间探索着生命的原点”。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塑匠所背负着的,只是未来“彩塑”的“塑泥”;而所谓“探索着生命的原点”,意在思索如何赋“彩塑”以“精魂”――看来“彩塑”不仅要推敲“随类赋彩”,更应当琢磨“赋彩以魂”!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这篇舞评题为《生命的原点彩塑的魂》。不过以此观之,第二情境《行》之中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和第三情境《别》之中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在我看来都有些过于放纵、过于折腾、过于喧闹……赵小刚则说这其实仍是对塑匠心像的纵深刻划――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是塑匠“无限灵感”的折射,而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则是塑匠抗争“自身欲望”的鞭策……应当说,这两段舞蹈或由于演技过炫、或由于体量过大,都有游离诗剧主线之感;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些体现出“舞”之绚烂的舞段,总是背着“彩塑”走来走去的塑匠岂不是更乏味了?!其实,诗剧《莲花》以《塑》《行》和《别》3个情境来构成了3个篇章是很讲究的:《塑》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干什么?《行》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怎样干?《别》则是让我们反思人生为什么而干?我总在想,这部舞蹈诗剧似乎应当在两个方面加以充实:其一,应当充实塑匠内心的丰富性。仅让他从月牙泉波涌的“莲花”产生“塑美”的动念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他也有为之“辗转反侧”的`意中人、并使之与“彩塑”最终合为一体。其二,应当充实“彩塑”外形的丰富性。仅让她从一团“塑泥”被塑成“彩塑”也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她有通灵、成圣的机缘,更使之反过来以丰富的舞蹈来升华“塑匠”的“通道之技”

从诗剧的舞蹈语汇来说,看得出赵小刚谙熟“敦煌舞蹈”;但从诗剧的舞人塑造来说,又看得出赵小刚不炫耀“敦煌舞蹈”。舞蹈诗剧《莲花》让我们明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并不在于舞蹈语汇的稀奇古怪,而在于人生信念的远瞩高瞻。记得当年观看赵小刚和他的同学们举行的“毕业习作汇报”,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普遍认为这台习作的传统题材有现代意识,同时习作的现代技法又有传统底蕴;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还认为习作的构思创新能力大大超过了语言设计能力是个不足。而当时我就认为,“赵小刚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语言设计能力。这使得他以《妻妾成群》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不仅以‘传统文化遗韵’见长,而且以‘舞蹈语言建构’取胜”(参见《舞蹈》19第5期拙文)。在我看来,舞蹈诗剧《莲花》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成像,在今天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要轻信“每个现代舞者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则”之类轻浮的说法,不要轻信有那么一种超越民族乃至国度的“法则”等着你去“创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轻信“跳什么”决定着某一舞种属性的谬言,林怀民跳《九歌》、赵小刚跳“敦煌”都并非为了“古典舞”而是为了“现代性”……同理,“古典舞”作为积淀着传统文化意蕴的动作形态,更能在当代题材的表现中强化民族意蕴和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仔细想过“中国当代舞”作为“非限定性”舞种的道理,我们就知道新中国创建的“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当代舞”的技术支撑和审美引领,化莫深焉!美莫广焉!功莫大焉! “中国古典舞”也正是因为我们探索中国舞蹈的生命原点而成为“中国当代舞”的精魂!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4

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巾帼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却遭月牙之父大将军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率军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代不涸;艺术、爱情,永远相伴、相守……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

这是一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素日,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偶然间发现了一个藏满经卷的洞窟。

当他在浩如烟海的遗书中打开一幅画卷的时候,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梦般的展开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通往敦煌的大漠中。

金色的沙漠在骄阳下燃烧,艰难跋涉的青年画师莫高饥渴难奈,生命垂危之际,久积于心的艺术精灵—“飞天”在海市蜃楼中频频闪现。

军团在凯旋中发现莫高,英武的少年将军为他不凡的气度所动,留下随身的月牙水壶,却同时带走了他视为生命的画稿。

数日后,在敦煌鸣沙山下。

新窟开凿,市井欢闹。莫高与恢复了女儿妆的少年将军再度相逢。不久前的大漠奇遇记忆犹新,许多话语,涌上心头,却被月牙的父亲-大将军阻止。

洞窟中,莫高面对新壁浮想联翩。

月牙在窟中找到莫高归还画稿,在对艺术的共同痴迷中萌生爱意。大将军耻于女儿与穷画师来往,强带月牙匆匆离去。

时隔不久,将军营帐。

大将军逼迫月牙在名门望族中招婿出嫁,月牙不从;在清冷的月光中忍受思念的煎熬。

军帐大开。大将军盛宴为女儿招亲。王公贵胄纷至沓来,月牙芳心不动。莫高闻讯改扮,以惊世才艺闯帐求亲。被军士逐出。

夜黑风高,月牙出逃。

紧接前场,洞窟中。

阴暗的洞窟里,莫高潜心作画;在爱的甜蜜中,一幅精美的壁画即将完成。月牙千辛万苦狂奔而来,投入爱的怀抱。

众兵围困的窟中,面对血与火的威逼,月牙以生命再次拯救了莫高。大将军震撼于女儿的刚烈,屠刀在忏悔中垂下。

莫高捧掬起月牙的心愿,艺术在极度的痛苦中升华。

莫高窟灿烂辉煌,月牙泉清纯秀丽;艺术、爱情朝夕相守,直至永久……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5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敦煌著名的大梦敦煌展览,这是一次让我流连忘返的经历。展览中精美的壁画、壮丽的敦煌莫高窟以及文化交流带给我深刻的触动,让我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走进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壁画复制品。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的目光。在这些壁画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与灿烂。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壁画《娑罗双树图》。这幅壁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细的画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和力量。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感受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和人间之美。


参观展览的一大亮点是敦煌莫高窟的还原模型。这些模型如同一座座细致入微的艺术品,让我似乎穿越了时空,亲临真实的莫高窟。我看到了那些闻名于世的佛像造像,里面暗藏着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匠心。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洗礼,这些佛像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和迷人的内涵。我被这些佛像的丰腴身姿和睿智的目光所深深吸引。尤其是世界最大的石窟佛像——千手观音,它庄严肃穆的面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梦敦煌展览还展示了敦煌以及西域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与影响。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为展览增添了别样的魅力。我被展览中的各类文物如丝绸、陶器等所吸引,它们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我看到了沙漠背后的繁华与辉煌,这一切令我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


参观完大梦敦煌展览后,我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敦煌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更让我感到惊叹的是,在世界上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敦煌人民竟然能够创作出如此众多、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这是一种深深的文化自信,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大梦敦煌展览是一次珍贵的机会,让我能近距离感受敦煌的独特魅力。我被那些世代传承的壁画、佛像以及文化交流所震撼,感受到了传承和创新的力量。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在大梦敦煌展览的呈现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加令人瞩目。


回顾这次观展的经历,我不禁想起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敦煌无波复无梦,落叶时闻笛声长。”大梦敦煌,应该更加珍惜这个属于国家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记忆。我相信,大梦敦煌的魅力将会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激励着追求卓越和美好的未来。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6

中华艺术之美

孙美华敦煌,在我的记忆中,充满了神秘。他庄严、华丽、凄凉。这是一座让我心旷神怡的古城。千手观音和飞舞的表演让我叹气。我陶醉于华丽衣服的优雅姿态。神秘的古文化,瑰丽的民族舞,而《大梦敦煌》却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传神而又传奇。

《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青年画家莫高到敦煌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女子月牙所救。一个追求敦煌艺术的年轻画师在荒凉的大西北巧遇英姿飒爽的“小将”,大将军抢走画师的画轴,“小将”丢下的一个羊皮水囊掀起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他们的再遇是在艺术的殿堂——敦煌,华丽的场面、震撼人心的配乐,一幕幕情愫的萌生、四目交投的炽热火花就在争夺画轴的过程中掀开帷幕,爱情的故事无论古今都没有放过一触即发闪电式的相爱,这里也不例外,相遇、相知、相爱,配合者富丽堂皇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变化令人为之着迷,由目光点燃的火花,到指尖触碰的电闪,足以震撼观众的脆弱心房,当我们的思海还在浪漫的爱情故事里随波起伏,而又憧憬着里面的主角是自己的时候,梦一下子就被惊醒了,当将军知道女儿跟穷画师的事,跟随故事的波澜起伏肯定就是一轮棒打鸳鸯的故事,将军强迫女儿招亲,却让画师混在人群里技压群雄,虽然有点牵强,但是故事总要延续下去的,在大将军的打压下,两人的私奔已成定局,但是故事里恶势力肯定是强者,就在这对小情人沐浴在甜蜜的天地理嬉戏的时候,强权却把他们围困了,深陷不可逃避的环境之下,那一刻女主角脸上一丝凄凉的苦笑确实不由得凉意由心而发,挣扎的过程里女主角用鲜血和生命画下了悲凉的一幕,将军因丧失爱女含恨离去,铸就画师站在敦煌的艺术巅峰。

莫高窟千古不朽,月牙泉千古不朽;艺术与爱情;永远相伴相守

《大梦敦煌》很美,在于它首先将故事讲述的美——它把其间最负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并演绎为一个令人柔肠百转、气荡挥泪的爱情故事,从而将一场远在天边的敦煌大梦,熔铸成中华艺术的奇葩。其次,舞蹈表演的美——作为一部舞蹈剧,首先是阵容和实力的强大。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现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由国家一级演员刘震和田青扮演)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

第三,**的表现之美——朴素典雅的西方**风格,贯穿作品始终。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的加入与烘托,使苍凉、寥廓、雄浑、粗犷的主题**得以强化,大大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最后,场景设计的美——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灯光设计的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这出戏的第一个寓意相对简单。它以一个简单的内容框架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青年画家莫高穿越沙漠时生命垂危。幸运的是,他救了女儿月牙。两人产生了纯真的爱情,却不幸受到月牙之父的阻拦,在血与火的威逼之下,月牙为人性的平等和纯真的爱情献出了生命,莫高在巨大的悲痛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

第二层寓意是,敦煌是艺术的圣地,也是自由爱情的乐园。在这里,爱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艺术自由与爱的自由有更大的实现空间。而这两者归根结底就是“人”的自由。

该剧从文化层面**了艺术、爱情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第三层寓意是,《大梦敦煌》用形象的戏剧手法生动地阐释了艺术与爱情、以及人性与艺术的天然关系。如果没有新月,莫高就不能称之为莫高,这在艺术上体现了爱的分量。

只有在敦煌,在月牙精神的指引下,莫高才能达到艺术的极致。敦煌是莫高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新月是莫高艺术的神韵。

《大梦敦煌》的亮点在于,它是震撼世界的民族舞剧经典;是中国舞剧史上的奇迹;它重现丝绸之路古韵原貌;展示了敦煌壁画飞天神韵原貌;揭开莫高窟千佛洞神秘面纱。它是敦煌文化与现代舞台的完美结合,是舞蹈与**的完美统一。它的艺术手段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大梦敦煌》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这部成功的舞台艺术杰作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它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和解释。

《大梦敦煌》所体现的文化意蕴由浅入深,它部分是戏剧,部分是史诗,部分是哲学探索,毫无疑问,它是一部意蕴深厚的传世之作。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7

《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却遭月牙之父大将军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率军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代不枯;艺术、爱情;永远相伴、相守……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

1、震撼世界的民族舞剧经典;

2、中国舞剧史上的奇迹;

3、重现丝绸之路古韵原貌;

4、展示敦煌壁画飞天神韵原貌;

5、揭开莫高窟千佛洞神秘面纱;

6、紫禁城歌剧《图兰朵》原班人马倾情打造;

7、歌曲《青藏高原》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最成功的音乐作品。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8

敦煌,对于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向往,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即使我们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无法描绘他的意境。

敦煌给了世界无尽的想象,同样也赐予了艺术家无限的灵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些俗人才能够近距离地通过《大梦敦煌》去感受敦煌所包含的魅力和真正的艺术价值。

《大梦敦煌》是四幕舞剧,兰州歌舞剧院排演。主要讲述了青年画家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旅途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贵族少女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遇,萌生爱情,却遭到了月牙之父大将军的反对,逼迫月牙招亲。为了爱,月牙逃出与莫高在石窟相会,大将军率兵赶来,将二人团团包围,血与火之中,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枯。

作为一个兰州人,有幸欣赏到了自己本土的文化瑰宝,内心自然是激动万分的,观看完四幕歌舞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释怀。

震撼,华丽,多元。

震撼首先来自于忠贞不渝,纯洁质朴的爱情,冲破世俗的篱笆,为艺术而痴狂的强烈精神,都让我为之一震。

二是来自于音乐,因为我是学音乐的,所以我可能更能体会它的情节处理,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开放。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大漠的驼铃声,沙场上的乐器声,苍凉的风沙声以及沉重的号角声,有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格,还加入了中国古典音乐。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典大气,全剧没有一句台词,正是有了音乐,完美的把人物情绪甚至细节处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是气势宏大,无论是从舞台布景的设计上,还是从演出人员的阵容上都很宏大。广阔的沙漠,威严的军队,高悬的飞天壁画,巨大的佛祖头像,错落有致的群舞,气势磅礴。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的风格不同的服饰,即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就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红等五六种颜色,她们凭借摇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空灵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洒,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特别是最后一幕,把整个色调变得明快轻盈,赏心悦目。

多元主要是来自于舞蹈,它不仅有芭蕾舞,现代舞,还融合了许多西域文化。特别是第三幕,比武招亲,如同个民族舞蹈的集体亮相。溶入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民族的舞蹈,有强烈的异域气息。

演员们的精彩舞艺是整部歌舞剧的灵魂,丰富的感情投入,让你会随着他们的舞姿,或喜或悲,为之动容。

《大梦敦煌》是兰州人的骄傲,他走向了全世界,获得了无数个大奖,在世界各地展现他那令人惊叹的艺术。

《大梦敦煌》里边每一处都是灵魂,从舞台设计的舞蹈动作,从演员妆容到音乐手法,无不为之喝彩。

不虚此行。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9

我是一个甘肃兰州人,看到自己本土的文化瑰宝《大梦敦煌》,心中激动万分。

敦煌,对于全人类来说,她都是一个向往。即使我们有无穷的想象力,如果我们不活在其中,我们也无法描述她的意境。读书的时候曾看过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

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是的,敦煌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也给了艺术家们无限的灵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些俗人才能够近距离的通过《大梦敦煌》去感受敦煌所包含的艺术。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就属于后者,因为对舞蹈的了解极其有限,要写《大梦敦煌》的观后感,只能从感性的方面,谈谈一些个人体会。《大梦敦煌》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华丽、多元。

首先,震撼来自于忠诚、纯洁、真诚的爱,为爱的自由和人性的平等而奋斗的精神,以及对艺术疯狂的强烈精神状态。二是来自**,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奔放,**与舞蹈溶为一体,大漠中的驼铃声,沙场上的兵器声,大漠风沙的呼啸声,有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格,还加入了一些中国古典**,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朴典雅大气。三是气势宏大,不管从舞台布景的设计上,还是从演出人员的整容上,都很有宏大。

辽阔的沙漠,雄伟的军队,飞扬的壁画,巨大的佛像头,零散的群舞,场面壮丽。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既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迥异的个性特征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很像一个古代时装展示台。就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等四五个颜色,她们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逸、洒脱、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尤其是最后一幕即将结束,这让整个色彩明亮、明亮、赏心悦目。

多样性主要来自舞蹈。它不仅有芭蕾和现代舞,而且融合了许多西方文化。就连莫戈为壁画琢磨的独舞,我也觉得有点太极元素,哈哈。特别是在三幕、征婚比赛中,像各族舞蹈集体亮相一样,你跳,我登台,很热闹。据说融入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多民族的舞蹈,这是别人讲的,我不认识,只感觉到有着强烈的异域气息。

其实,个人认为这一段虽然营造出了比武招亲的激烈或者是热闹,嘈杂,但有些缭乱,也许太多舞蹈,太多色彩,已经让我应接不暇了。唯一遗憾的是,敦煌舞似乎少了一点让人期待的东西。

人们常认为,如果没有字幕提示,我可能很难理解一部舞蹈剧在说什么,因为我一直认为只有语言才能最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只有受过特殊教育的人才能相对地理解舞蹈语言。但通过这两次演出,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了舞蹈与**的完美结合,演员的精彩表演和丰富的情感投入,我也能清晰地理解要表达的故事和要表达的主题。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10

《大梦敦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灯光、服饰、幕景营造出晶莹璀璨的敦煌韵味;舞蹈家们的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而幕与幕的转换轻俏而自然。当月牙公主的身躯融化在泉水中,舞台上云雾缭绕,表演者们在半空中迎送,一池碧波充满幻想,观众们大声鼓掌。美丽的古典爱情和华丽的敦煌艺术,具有现代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美

《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一百年前的一天是正常的。守着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了一个装满**的洞穴。当他在遗赠的海洋中打开画卷时,一个感人的故事像梦一样展开了

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大漠苍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轴,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在饥渴劳累的煎熬中,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芒,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

极度的衰竭,让莫高眼前出现了幻觉。大片的“飞天”从沙海中飘然而起;五色的神鹿在绿洲中驰过。

突然,一支在沙漠中奔袭而来的军团路过这里。士兵们发现这个执迷而现瘦弱的青年画师,便粗俗地围住他嬉戏逗弄。女扮**的少年将军月牙拨开众人,好奇地查看这个沙漠中孤身一人的年轻画师。

之后,他喝住士兵,甩给莫高一只羊皮水囊,却又任性地抽走了画师背上珍贵的画轴,任莫高生死听天由命.....

三危山前。众多的工匠与当地的市井百姓,商贾官吏,民间艺人以及出资建窑的供养人等,熙攘往复,一派喧闹景象。带着那个水袋走出莫高沙漠,终于找到了他期盼以久的敦煌。

疲劳和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似乎向每个人表达着兴奋。不料却与沙漠里的那位少年将军再度相遇。二人心中似有所感,却又

擦肩而过

在山洞里,当他在墙上冥想时,他应该把自己虔诚的信仰和所有的才能倾注到笔下,勾勒出他心中最神圣的艺术境界。又想起从中原一路带来的飞天画像被人抢去,不知下落,只剩下那只救了他一命的羊皮水囊,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褪去铠甲,一身女儿装束的月牙带着画轴,由乳娘陪伴着来到洞窟里寻找莫高。二人相见,莫高大为惊异。这时我看到月牙手里拿着卷轴,不禁喜出望外。

淘气任性的新月渐渐被外表朴实、内心情感丰富的莫高所吸引;活泼明亮的新月也打动了莫高。二人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渐生好感。在莫高对自己来敦煌虔诚心愿的诉说中,在莫高所绘壁画那神奇境界的辉映下,二人的心慢慢的贴在了起。

闻讯而来的大将军带兵闯进洞窟寻找女儿,见莫高与月牙正在一处,不由大怒。将军想杀莫高,却被月牙拦住了。然后他带着月牙,把莫高一个人留在了山洞里。

在将军的营帐里,为了切断女儿与穷画家莫高的联系,将军强迫月牙嫁给了他。左近的豪杰权贵们,闻讯之后纷纷赶来。他们在月牙面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贵,以求女儿芳心。

但月牙始终不为所动。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急之下,莫高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而舞蹈中,莫高的身姿却为月牙认出。如此境地里二人见面,心中随有千言万语,却只能相对无声。

大将军发现莫高真实身份,怒不可亟。月牙再次与将军剑下救出莫高,并在混乱之中逃出大营,只身飞马驰向莫高窟,追随自己爱人而去。

军营里,火光熊熊,将军带领人马赶往敦煌。

在敦煌石窟里,青年画家莫高站在即将完工的巨型壁画前。他想到仅只几天的时间里,自己的人生竟陡然变迁,如沧海桑田,不由得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复。突然,马蹄的急促声把心爱的月牙带到了莫高的眼前。

二人悲喜交加,相拥在一起。他们互诉衷肠,发誓生死一处,永不分离。

军队士兵包围了山洞,新月和莫高面对着最后一刻。

将军向莫高举起剑来,却刺穿了月牙。面对女儿的鲜血,将军突然变老,最后放下了屠刀。

临终之际,月牙把《飞天图》交给莫高,让他回到最初,回到他一路来到敦煌的真实道路,完成这幅巨大的《飞天图》。

瞬间里,莫高仿佛以参透生死,了悟人生,他静静地将自己心爱之人的躯体沉入清澈的月牙泉中;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的光阴,投入到了敦煌壁画那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千年不朽,艺术与爱情携手共进,永垂不朽

《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敦煌为背景的舞剧,它是展示敦煌文化的焦点之一。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梦》全剧始终。

《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剧中,飞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有感情和人性的形象。每一次莫高的命运改变,每一次莫高与月牙的爱情发展,都会伴随着不同色彩的飞影。在这出戏中,天空有不同的颜色,如绿色、黑色、血、蓝色和金色,他们改变了不同的舞蹈姿势。他们不仅是敦煌壁画中流传下来的神灵,更是莫高月牙命运和情感的体现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描绘了青年画家莫高不断追求最高艺术境界、歌颂忠贞纯爱的顽强形象。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

《大梦敦煌》的艺术特征

1、敦煌文化与现代舞台包装手段的完美结合

2、舞蹈与**的完美统一

3、综合的艺术手段所营造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大梦敦煌》的几大亮点

1、震撼世界的民族经典2、中国舞剧史上的奇迹;

3、重现丝绸之路古韵原貌;

4、展示敦煌壁画飞天神韵原貌;

5、揭开莫高窟千佛洞神秘面纱;

6、紫禁城歌剧《图兰朵》原班人马倾情打造;

7、歌曲《青藏高原》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最成功的**作品。

《大梦敦煌》之美

故事美——中国当代著名编导家,中国歌舞团团长陈维亚高擎敦煌文化这颗明珠,把其间最负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并演绎为一个令人柔肠百转、气荡挥泪的爱情故事,从而将一场远在天边的敦煌大梦,熔铸成中华艺术的奇葩。

舞蹈美——作为舞剧,首先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现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由国家一级演员刘震和田青扮演)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

**美——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作者张千一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风格,贯穿作品始终。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的加入与烘托,使苍凉、寥廓、雄浑、粗犷的主题**得以强化,大大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曲作者巧用静场手法,可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情节陡转间,鼓乐激昂,一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以致人散场归来,仍有余音绕梁之感。

舞美美——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舞美设计师高广健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加之灯光师沙晓岚灯光设计的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震撼、华丽、多元

震撼首先来自于忠贞不渝,纯洁真挚的爱情,冲破世俗的藩篱,为争取爱情自由,人性平等而抗争的精神,为艺术而痴狂的强烈精神状态。二是来自**,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奔放,**与舞蹈溶为一体,大漠中的驼铃声,沙场上的兵器声,大漠风沙的呼啸声,有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格,还加入了一些中国古典**,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朴典雅大气。三是气势宏大,不管从舞台布景的设计上,还是从演出人员的整容上,都很有宏大。

广袤的沙漠,威严的军队,高悬的飞天壁画,巨大的佛祖头像,错落有致的群舞,场面气势磅礴。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既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迥异的个性特征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很像一个古代时装展示台。就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等四五个颜色,她们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逸、洒脱、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特别最后一幕将近结束,把整个色调明快轻盈,赏心悦目。

多元主要是来自舞蹈,它不仅有芭蕾舞、现代舞还它融合了很多的西域文化,甚至莫高为壁画冥思苦想的那段独舞,感觉有点太极的元素,特别是三幕,比武招亲,像各民族舞蹈的集体亮相,你方跳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据说融入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多民族的舞蹈,我感觉到有着强烈的异域气息。

华丽的敦煌,哭泣的敦煌......敦煌,最伟大的艺术圣地,最遥远的砂中佛国,最灿烂苍凉的大梦。在敦煌的历史上活跃着无数的身影:

古代的画师、匠人、高僧、硕儒共同铸造了敦煌的辉煌;外国盗宝者使敦煌沦入深渊;另外一些或无知、或冷漠、或自私的中国人,在敦煌的伤心史上,写下了不可饶恕的一页。

追索梦想与现实,将民族的苍凉用黄色写下,这,就是敦煌。

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一个民族如果不能铭记历史的荣与辱,是难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的。

《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敦煌为背景的舞剧,它是展示敦煌文化的焦点之一。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梦》全剧始终。

《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11

《礼记》中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十分有智慧,千百年前便发现了,舞蹈,是人类最原始最朴实最富力度的语言。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的青年演员们,用他们赤诚的心,去追溯古人之情,将古典舞剧《孔子》搬上舞台,他们让每一位观众惊叹于舞蹈震撼人心的魅力,也将先贤风骨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位领舞,他们包括两位首席――孔子扮演者胡阳,妃、玉人扮演者唐诗逸,还有王的扮演者朱寅。

最早认识唐诗逸,是她在中美争霸赛中表演的《水月洛神》选段,她的技巧和力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当之无愧为当今中国十年难遇的天才舞者。毫不例外,在《孔子》中,作为女舞者无人能及的技巧与力度让她每次出场成为唯一焦点,与音乐完美契合,她的舞步仿佛是踏在我心里,所有的情绪只能被动地牵着走。刚柔并济,翩若惊鸿,是我看到的对她最多的评价。妃,玉人,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柔媚与灵秀她在这部剧中却转换自如,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仿佛轻轻巧巧就被她释放到了极致。

若论震撼人心,胡阳的高超技巧只能排在他人物理解到位情感释放惊人的特点之后了。胡阳作为首席舞者,在技艺方面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文化底蕴方面也非常优秀。他与《孔子》相互成就,他与孔子契合得恍如一人!舞台上,你会相信他就是那个人,那个胸怀天下满腹经纶,却又郁郁不得的人。观众能够感受到济世无门的大悲,又能体会到桃李满门的大喜。

与我而言,未能到过现场追这部优秀的舞剧一直是个很大的遗憾,舞剧日渐成熟,有些细节未身临其境便难以挖掘。我希望有缘能与孔子相遇,不是从《论语》中智慧的言语追溯这位先贤,而是从舞蹈演员们的演绎去进行更深的感悟。

孔子舞剧观后感范文二: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孔子舞剧观后感范文三: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八暝吕铮�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12

观看完大梦敦煌之后真觉的这是一部像梦一般的舞剧,非常的精彩,令人印象深刻。这部舞剧以千年的敦煌文化为背景,用月牙河莫高的凄美爱情贯穿全剧。大气磅礴的舞台背景、华丽的服装和动人心弦的音乐,充分的展现了大漠敦煌的神秘之美、古老之美、爱情之美。 首先从舞剧的背景音乐和舞蹈方面谈谈我对此剧的感触,背景音乐是这部舞剧的一大亮点它有触动人心引导观众进入情境的作用。可以用 “音乐美”三字来形容它,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作者张千一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曲作者巧用静场手法情节陡转间,鼓乐激昂,一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在舞蹈方面用“舞蹈美”来形容,舞剧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现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灯光设计的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大梦敦煌》中青年画家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却遭月牙之父大将军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率军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就如同敦煌在大漠中屹立不倒,坚强的展现他的大漠之美。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将军的月牙的父爱,大将军一出场都是气势昂扬、生气逼人当得知女儿喜欢上了穷酸画家之后非常的生气给月牙安排了相亲月牙不同意父亲想打月牙但又非常的舍不得,我们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自己的女儿过的好过的幸福。在最后一幕中大将军误杀了自己的女儿后他的神态颓废、身体一下就佝偻了女儿的死对他形成巨大冲击这时的音乐灯光呈现出暗淡凄惨悲凉的景象。

舞剧看完后一方面沉浸在月牙的和莫高的悲剧爱情故事中暗暗的为他们的结局揪心,另一方面当月牙死后莫高忍着巨大的悲痛完成了敦煌壁画的辉宏巨作时为他的坚强和大漠敦煌中的文化得以流传感到欣慰。大梦敦煌正如这舞剧的名字一样很想去这个神秘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地方看看。这正是这舞剧的魅力所在。在欣赏课上学到很多的舞蹈课外的更多的舞蹈知识。也扩充了我们的舞蹈视野,学习舞蹈不仅仅是在舞蹈动作方面更多的是学会舞蹈的感觉和韵味。看了很多的舞蹈视频发现真正的舞蹈表演者他们是用生命在跳舞用他们的舞蹈去诠释故事,她们是热爱的。对我们的舞蹈学习帮助挺大的,由此也很尊敬和钦佩那些爱好舞蹈从事舞蹈这一行的人。

大梦敦煌观后感 篇13


前不久,我有幸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次的观光之旅给我的体验实在是太震撼了,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梦境。


一到敦煌,我就被它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仿佛是大地与天空的交接处,给人一种无尽的宽广和深邃。我踏上沙漠,感受沙粒在脚底的触感,伴随着微风扬起的沙尘瞬间让我沉浸在自然的魅力之中。


接着,我来到了莫高窟,面对这座千年古刹,我激动不已。一步步进入洞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宇宙。壁画上的佛像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超然的美感。其中一幅壁画描绘了佛陀历世事迹,使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佛教的传播过程。这些千百年来被岁月洗刷过的壁画依然清晰可见,使我对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产生了无尽的敬仰。


在莫高窟内,每一个洞窟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第285窟,里面的壁画主题是女性美。这幅壁画代表了唐代女子的美,画面细腻传神。女子们身姿婀娜,容貌娇美,以至于我不禁沉醉在她们的美丽中。而第45窟则是以大禹治水为主题,壁画上描绘了大禹治水的壮丽景象,使我对中国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除了壁画,莫高窟内还收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古代文献。在文物陈列馆里,我近距离地欣赏到了敦煌文物的瑰丽与珍稀。莫高窟内的文物展示了敦煌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使我感受到这座古代城市的辉煌历史。古代的文献更是让我对敦煌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有关于佛教经文的抄写和传播的记录,令我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有幸见到了敦煌的壁画修复师。修复师们正在耐心地对受损的壁画进行修复和保护,他们用细腻的手法将古代的画作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的辛勤工作令我深感敬佩,他们的努力使千年的文化得以延续,让后人能够见证古代艺术的魅力。


大梦敦煌令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敦煌是中国杰出的艺术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文化的交汇点。敦煌的古代壁画独具匠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壁画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使我对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梦敦煌之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精粹。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往往追逐着新奇和繁华,很少有时间去欣赏古老的艺术和文化。这些古代艺术品和文物正是了解自身文化根源和塑造自我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之旅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也让我更加骄傲和自豪地拥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回首这次的观光之旅,我深感自己的幸运。大梦敦煌给了我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亲眼见证了千年的辉煌与美丽。敦煌的壁画、文物和古代文献激发了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深思,也使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和平与繁荣。这次观后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敦煌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了解到自己的文化责任。我期待着再次回到这座神秘而古老的敦煌,继续探索其中的文化宝藏。

本文网址: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