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国演义观后感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1

一周一好书,足矣!

随着人类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被喻为精神食粮的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小说更是层出不穷。在这时,抽出一本名著阅读,无疑是最令人放松的。而积累了无数中国历史和写作技巧的古典佳作难道不值得深入学习吗?

这漫长的暑假中,我便拾起来那久违的老朋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流传千古的主要在于它记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我也不例外。和很多人一样,印象最深的就属诸葛亮了!第一次知道他是在三顾茅庐中,虽然出现不多,但因为那古怪的名字,我便一下子就记住了他。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又慢慢了解了诸葛亮。那一次次用智慧和战术打败敌人的情景使我称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让诸葛亮在我心中成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化身。近世济名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让我更加崇拜诸葛亮,那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本领更是令我难忘。

诸葛亮的首战——火烧傅望坡便足以让他名流千古,这次战役是我认为诸葛亮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役,不同于草船借箭的“虚战”,这是一场真正的以多胜少的战役。以三千新兵打跑十万精兵,这是多大的智慧啊!这需要多精明的战术啊!并且这场战役不仅让心存芥蒂的`关羽和张飞心服口服,而且向曹操展示了他们能与之抗衡的能力。一箭双雕也不过如此吧!

除了智慧,诸葛亮也在舌战群儒中表现了他能说会道的本领和思维逻辑的完整。如同原文中的“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孙权”只是睡服盟军,却有明确的思路,这种细腻的处事方式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经历了空城计,诸葛亮的地位在我心中又上升了许多。空城计进一步的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因为智慧,所以诸葛亮能想出空城计;因为勇敢,所以诸葛亮敢用空城计。诸葛亮的事迹和本领,不禁让遇到难题就放弃的我羞愧,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文学功底更是深厚,使我佩服。不管是书中人物的本领,还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所以多看看、学习这些中国历史、文学史的里程碑吧!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2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

智绝——诸葛亮。要说诸葛亮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

义绝——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500字

2000字

3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500字

2000字

3000字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3

最新的《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

按照水镜先生的说法,“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可见二人才能只在伯仲之间。但是庞统求职的经历却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先是为施“连环计”诈投曹操,曹操倒识货,亲自出迎,言听计从。后虽经鲁肃鼎力推荐,但庞统在面试中就因其“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导致孙权“心中不喜”。又因庞统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被孙权误认为庞统轻视他的最爱,“心中愈不乐”。最终被孙权视为“狂士也”,“用之何益”,“吾誓不用之”。当庞统持诸葛亮和鲁肃的介绍信应聘荆州时,恃才傲物的庞统并没有拿出推荐信,自信在爱惜人才的刘备那儿一定能够得到重用,却不曾想一向以求贤若渴而闻名于世的刘备也没有经得起考验,“见统貌丑,心中亦不悦”,让庞统屈居小小的耒阳县宰之位。这里除了庞统自身的倨傲自负之外,孙权、刘备的以貌取人更是庞统不被重视的重要因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是比任何介绍信都有力的推荐信。”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是孙权平生最喜欢用的人;诸葛亮更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都是一时无二的'帅哥。周瑜、诸葛亮才华方面虽是“一时瑜亮”,而庞统又与诸葛亮齐名,但庞统相貌却是与前二人相去何止万里。庞统的才华被外貌欺骗了。近来职场招聘,许多用人单位竟然像是挑选“演员”一样苛刻,甚至职场招聘,异化为选美。某男生个矮频频遭拒,女生不靓不收简历……由于“卖相”不好被封杀的人才不在少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那些将踏入职场的大学生甘愿忍受“温柔的一刀”,以博得用人单位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获得职场竞争的优势。 “先整容后求职”竟成为当今风尚,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某些工作对求职者身高外形乃至气质都提出特殊的要求无可厚非,适当的美容化妆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身美好形象的向往。然而当求职者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为悦己者容”,用人单位将遭遇到“美丽的谎言”。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人生短短几十载,幸运儿可能在有生之年被挖掘出来,拥有美好灿烂的前程,如果一辈子因其貌不扬一直被埋没,终其一生怀才不遇,岂不丧失了“发光”的最佳时机。可见,整容也显示了求职者的无奈和酸痛。用人单位扭曲为“外貌”公司,向求职者频频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求职者要在几百万大学生中脱颖而出,除了在简历、衣着造型等方面下功夫外,到整形美容医院为面子升级就成为许多的首选。求职成本越来越大,代价也越来越高,但离真正的工作实质也就渐行渐远了。大学生可能偏离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追求,轻则浓妆艳抹,重则在身体上动刀动枪。这种“重色轻才”的风气如不能刹住,“真材实料”者也需借重整容的躯壳了。

倪剑眉

作者熟知三国故事,巧妙地从《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入手,用庞统的人生经历来影射现在的求职现实: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人员的外表,而不是关注其内在的品质和才能。作者聚焦时事,构思精巧。语言表述流畅通达,庄谐并举。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4

《三国演义》信任咱们一点也不生疏。这是一个故事丰厚,情节生动的三国竞赛的故事。里边的人物个个文武双全,三头六臂。

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人,他在哪里都好,便是太冲动了。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解县人。张飞,字翼德,涿县人。这三个人一同奋斗,打出一片全国。这三个人性情不同,但他们的意图是共同的——闯荡江湖,打出全国。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发明了蜀国但在刘禅这一代就开端衰落了。

曹操,字孟德,吊祭阿瞒,本姓诸侯,老家在沛国郊县。他仍是校尉时就敢去刺杀董卓。但别人有个缺点,便是疑心病太重了,在长坂坡,草船借箭,赤壁一战,华容道,与西凉兵一战……等等工作与当地都是由于置疑而打了败仗。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在周瑜,鲁肃的协助下发明了吴国。他在少年时代,十分爱读书,长大后知识面广,15岁就当县长了。他的哥哥孙策在公元200年被刺,临死前把他的工作与成果交给了孙权。孙权接位后,他十分重视人才。

这三个练武奇才之所以能发明一番全国,都是由于他们背面都有一个顶梁柱:刘备靠诸葛亮,曹操有大军,孙权有周瑜,鲁肃。他们个个聪明绝顶,是肯定的盖世英豪。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砍首,不平不饶。就算鲜血飞溅也不算什么,由于他们心中只需光亮,足智多谋。咱们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崇高的质量与赋有的精力。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5

寒假虽然是短了一些,但是我在寒假里看的书可多了,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的古代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斗争经历。故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如聪明机智的诸葛亮,有情有义的关羽,脾气火爆的张飞,行事谨慎的司马懿,不自量力的王朗,有勇无谋的马超,智勇双全的张辽等,其中,最让我敬佩的人是诸葛亮。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相传,诸葛亮在临终前对他的后代说,他死后,他们兄弟中有一个人会招来杀生之祸。到那时,他们只要把房子拆了就能找到得救的办法。说完,诸葛亮就死了。不久,司马懿成为了皇上。他知道朝中的一位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所以就想尽办法修理他。一天,司马懿把这将军定了死罪。他问将军,他父亲死前和他说了什么。将军一五一十地全部说了出来,司马懿派人拆了房子,只见上面写着;访问后返三步。皇帝起身后返三步,这时只见一根玉擦掉了下来,把桌椅弄得粉碎。皇帝吓了一跳,只见信上还写了;我救了你一命,请你也放我儿子一命。皇帝看完这封信,心里暗暗地称赞诸葛亮神机妙算。后来将军也复官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令我不得不佩服。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做人就应该像文中的诸葛亮那样,拥有聪明机智的脑袋和随机应变的心理。

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就也来读一读《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6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杨奉、韩暹不敌曹操,前往投奔袁术。刘备收留吕布,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张飞奉命守城,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由此可以看出饮酒误事。

篇二:《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后,感触很深。

这一回主要讲了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从这一回我看出了张飞是喝酒误事,做事鲁莽的人。刘备临走时还说让他戒酒。可是张飞只坚持了半个月,就开始让文武百官喝个痛快,第二天再戒。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遵守诺言的人。李白饮酒后,可以做诗;张飞饮酒后,可以揍人,呵呵!看来每个人喝酒后都不一样啊!张飞逼吕布的老丈人曹豹喝酒,曹豹不会饮酒,故以推辞。张飞把曹豹痛打一顿,吕布为此报仇,把徐州抢到自己手里,可见吕布是一个重利轻义的人,是一个没有远见的见利忘义的人。前番认丁原为义父,因董卓以财宝相送,吕布便杀了丁原。后番又认董卓为义父,因王允和貂蝉巧使连环计,又杀了董卓。今番投奔刘备,因刘备、关羽不在,张飞醉之,趁夜把徐州拿下。

当曹操在山东扫清障碍,网罗人马,发展势力时,无不关注着洛阳,长安帝王的行踪和争夺帝王的战争。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7

这段时间,经过老师地推荐我读了许多书籍,最令我难以忘怀地还是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直至汉末晋初这段时间曹魏、蜀汉和孙吴三个国家进行战斗。这本书地主人公是刘备,整本书以刘备为中心,写了一系列关于他地种种事迹。

在这本书中,写了刘备打了许多胜战,因此我非常佩服他。刘备也十分谦虚,就以《三顾茅庐》来说吧,他三访诸葛亮,张飞因诸葛亮迟迟不出门见人都已经愤怒不已了,而刘备却还是那么冷静地等待着诸葛亮。当然,关羽也很有个性,在张飞生气时,他总是及时相劝,阻止张飞动怒。

在说说曹操吧。他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刘备说地话,刘备不入耳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宽容大度。本来我一直以为曹操是一个待人很坏、很冷酷地人,但一读到这里时,我对他地看法完全变了。

读完这本名著后,故事情节仍然在我地脑海中浮现。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对于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因为对方地官位或身份地高低来判断一个人地好坏。就像文中地关羽,他对故主忠诚,又因为斗争失败投降,没有半点儿想以陷害地方式击倒对方,但在我地眼里,他并没有战败,因为他最后还是凯旋归来,身上有一种可贵地,只得我们学习地精神——忠。

在《三国演义》中,我见识到了各种风格地人物,他们地性格和爱好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永远一样,就是重情重义,正所谓“乱世世英雄”,他们就是情谊上最杰出地英雄。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8

在寒假,我阅读了《三国演义》一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又让我学会了如何在许多竞争对手中出类拔萃,三国演义读后感 孟帅。这本书通过东汉末年的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三国主要分为魏、蜀、吴三国。魏国的领导者是曹操,蜀国的领导者是刘备,而吴国的领导者是孙权。他们三人有着不同的信念、性格,这也使得三国的纷争多了几分火药味和朦胧的色彩。在三国中,我最欣赏的'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他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两个事件给我印象尤为深刻。在平常人认为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对于诸葛亮来说却易如反掌。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也是他平时战斗时长年累月的经验,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孟帅》。同时,诸葛亮也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忠臣。当然,诸葛亮也不是没有缺点,诸葛亮不会用人,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没有培养起新的人才,造成蜀国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其实,把三国放入生活中也照样适用,比如:刘备的三顾茅庐。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要请教某个人,我们要客气并且诚恳的向他发出请求,在三国中,他们硬是等诸葛亮醒来后才去打扰的他。

请教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打扰对方正常生活或者正常休息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刘备他们是在诸葛亮睡觉的时候去打扰的他,那么诸葛亮很有可能不同意当他们的军师,也就是蜀国的势力会变成三国中最弱的,有可能曹操会早早地把他们歼灭,也就是说这个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文明礼貌在这儿显示出了它重要的地位。三国,是一个永远都没有尽头的战争,虽然最后西晋统一了天下,但是三国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一种食粮,这种精神无论过了多少年也不会过时,也许古代就是现代的一个很好的反映。而在这种食粮中掺杂的是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观后感 篇9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和演义中不同,历史上的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郡之战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虽不明确,但从曹仁、乐进、徐晃、文聘、李通、满宠率领六路大军参战来看,曹军的总兵力应该不下六万,而周瑜手下只有二万多士兵,刘备兵力尚不足两万,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夺取和维护江南四郡,因此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应该远远不敌荆州曹军总兵力。由当时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的确是军事上的极大建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的军事行动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政治牺牲品)送给刘备呢?周瑜也许会想到这个主意,但敢于说出这个主意并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孙权,所以,笔者可以断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周瑜无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