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读后感(篇1)
被称为“省会第一操”的精中激情跑操,贯长虹、曜日月、气吞山河——这已成为精英中学激情教育的“第一名片”,其功能已超越/跑操自身强身健体的锻**效;跑操已演变为历练团队意识、拼搏进取精神的载体和气场,赋予其德育功能;尤其是通过跑操训练学生聚精会神的意志品质,大幅提升学生的专注品质,并使之迁移到学习中,提高学***!此外,通过在跑步训练中积极的课堂训练口号,使学生有机会释放负压力,有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心理辅导,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理想而充满激情的老师。我们都怀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责任感,在极其琐碎的教育场景中保持爱心和耐心,努力学习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他们教学成绩的不断提高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育需要激情,教师更需要激情。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对教育的热情。激情可以化困难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使教师从经典走向人的超越。
”李校长的教育境界,为我们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虽然我们还与其相差甚远,但不能仅仅是心向往之,而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去追寻。让我们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永葆教师的本色,勇敢地肩负起国家未来的重任。
以饱满的事业热情,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小环节,我们都兢兢业业,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我们将赢得事业的成功、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梦想。
李校长说:“激情能够提升自信,激情能够激发灵感。”而这份激情一旦融入课堂,必会发生天翻地覆的质变!
让我们分享这份激情,满怀激情,用我们的激情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学生的未来,成就第一中学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课堂读后感(篇2)
阅读完《中国课堂的奇迹》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书中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深入剖析了中国课堂中所蕴含的独特教学智慧与教育理念,以及在面对时代挑战时,中国教师和学生们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
首先,书中的“奇迹”并非空中楼阁式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结晶。它描绘了中国课堂上,老师们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格素养的双重提升。这种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大亮点,也是对全球教育界的`一种贡献。
其次,《中国课堂的奇迹》揭示了中国教育体系在应对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时展现出的强大适应力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教学,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反映出中国教育正在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求变,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然而,与此同时,书中也真实反映了中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诸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压力过大等问题,促使我们深思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来说,《中国课堂的奇迹》既是对我国教育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教育问题的深度剖析和理性反思。作为读者,我深感骄傲并深受启发,坚信只有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创造更多属于中国课堂的奇迹。同时,我也期待未来中国教育能在尊重个性、培养全面人才的路上,继续发扬光大,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
课堂读后感(篇3)
《中国课堂的奇迹》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生动详实的案例,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魅力与卓越成果。阅读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教育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书中描述的中国教师严谨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深深打动。他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与付出,对教学工作的执着与热爱,都体现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总能发挥集体智慧,创新教学方法,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教育“奇迹”,这无疑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大亮点。
其次,该书通过剖析具体的教学实例,展示了中国课堂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扎实的基础教育质量。中国的课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课堂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然而,读完此书后,我也意识到中国课堂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仍需关注个体差异,进一步提升个性化教学水平,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兴趣,让教育更加公平且富有温度。同时,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优势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打造既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又能满足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课堂的奇迹》不仅呈现了中国教育的成功之处,也为我们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读者,我深感骄傲于我国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对未来教育充满期待,希望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创造更多的教育奇迹。
课堂读后感(篇4)
一个人的课堂的观后感(一)
前段时间,我从自读课本《倾听鸟语》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生一课》,它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 “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
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
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即是一个人在课堂上,他的课还是那么严肃。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
是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都不应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对待生活,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以我为例。我在班上一直是个好学生。老师经常请我帮助那些正在学习的学生。一开始,我很不愿意这样做。我觉得我错过了时间和精力。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
后来,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意识到,真诚对待一切,不仅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一个人的课堂的观后感(二)
11月30日,第9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在福州举行颁奖典礼,中国青年新锐导演李军林凭借其**作、江西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中对留守儿童和代课教师这些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注和精彩演绎,毫无悬念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年度亚洲最具影响力最佳新人导演奖。
这部长片电影由青年导演李军林执导,孙海英、韩三明、王乃训等演员联合主演,是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公益电影,由共青团江西省委、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和江西聚星影视传媒****联合制作发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2013年3月在江西宁都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于江西本土。它关注现代人的真实命运,再现乡村生活的原貌,引导观众寻求人物的精神追求。
导演李军林说,他试图用温情的方式讲述一个简单而极端的故事,也许有点孤独,但也充满了鲜明的色彩,希望能直接指向观众内心深处的思考。
一位名叫吴盈秋的观影人这样评价说,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人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的关注。据了解,《一个人的课堂》近来捷报频传,陆续应邀参加了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8届“北京放映”活动和第2届浙**年电影节,并成功入围第10届中美国际电影节,斩获了一批国内外大奖,很多学者和评委、制片人在看了《一个人的课堂》后,无论从题材上和艺术上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一个人的课堂的观后感(三)
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老师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发布会在北京天健宾馆举行。本片由北京时代力量国际影视传媒与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近日,将邀请数百万师生免费**电影,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在影片中,孙海英饰演的宋文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代课教师。面对严峻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学生和高薪的工作**,她仍然坚持代课教师的身份。而童星王乃训扮演的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奶奶照顾他。他也是电影里最后一个学生。据导演李军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
据导演介绍,他通过微博发送私人信息,邀请孙海英先生参加演出。看完剧本后,孙先生立即同意降低电影工资。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李军林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发布会上,李军林导演说:
“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人的课堂的观后感(四)
江西本土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将于2013年3月5日开机。据悉,该片是国内首部倡导全民公益的影片,号召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个影片经过了4年的筹备,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李军林导演试图用几个卑微人物、一个宁静的山村去讲述一些社会宏大的问题留守儿童与最后的代课老师他们生存现况,在这个虚假浮华的大片时代《一个人的课堂》堪称诚意之作。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剧情本土元素,剧组在江西南昌、赣州及宁都三百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挑选了十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儿,这股纯朴浓郁的乡情,将会带给江西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尊师重道
--读《程门立雪》故事有感
德班[内容提要]本文从《程门立雪》故事引出尊师重道,借”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阐述”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道理,借古喻今,旨在提醒我们”明师已遇,真道已逢”应珍惜德门之缘,”亲其师,则信其道”,若不信师,则难受其道。敬师且对师所授之理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北宋时期,有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老师家时,适逢程颐老师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
杨时夫妇不敢去打扰老师,就恭敬地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久,程颐老师醒了,发现杨时和游武站在窗外的雪地里。他们被雪覆盖着,脚下的雪有一英尺多厚。程颐老师急忙上前欢迎他们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
”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尊师重道师重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为何”尊师”有如此重要呢?
我们人易迷于乱世,不辨是非,难识正邪,而须借善知识来引领,区别正邪是非,若无贤能之人作导引,我们一生都会很迷茫,不知所措,犯诸多错误也不觉。所以选择良师是如此的重要!而”良师”与其传授的”道”是一体的,我们在明师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并将此道理内化于心,通过此明灯作指引,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一生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而选择什么样的”师”,就靠我们用智慧去识别了,也依我们过去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自古有”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感叹。因此自古寻师求道之人必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寻到”明师”,得到”真道”!
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便能说明寻师求道之艰辛与诚敬。
慧可禅师为了求法来到达磨祖师的墙壁前,日夜侍奉。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然而,禅师慧可并没有气馁,反而变得更加恭敬和虔诚。
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天气突然转冷,寒风刺骨,下起了大雪。慧可禅师仍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天快亮的时候,雪还没下过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磨祖师道: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
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现在,为了求法,你跟随我,效法佛祖,切掉自己的手臂。这样,你一定会成功的。
”二祖求法之虔诚,故能得达摩祖师传授心法,并最终得道。”尊师”与”重道”是一体的,”尊师”之”诚”方能得师之真传。**与师”心心相印”,才能体会”心法”的妙用,真道才能在师徒间自然流淌。
而今我们入于德门,虽难于效法二祖”断臂求法”之举,但二祖求法之诚值得我们效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当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生我们有此佳缘听闻佛法,亲近师尊,何不信师尊?
何不穷究鸾文之理?若不信师尊又怎得其道?
课堂读后感(篇5)
程劲松今年暑假学校又发了一本书——《幸福的课堂》,对于这本书先前不怎么了解,放在我的桌上已一段时间了,直到上周,才想到了它。书到手后我先大致翻了翻,见书中主体内容是各类学科的课堂实录,心里也便失了几分兴趣。想着这本书怕就是把一些老师的教学实录拿来评评差不多。
我一想打开它就被它吸引住了。教室需要激情的点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同龄人抱怨学生不合作、积极性不高。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
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如果你打开《幸福的课堂》,走进王自成老师的课堂,走进刘祥老师的课堂,直进支玉恒老师的课堂,走进王君老师的课堂,走进……你会幡然醒悟:学生积极性不高,情绪高涨不起来,并非全是学生的问题。
走进这些同行们的课堂,尽管他们各有各的风格,但在不同之中却让你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他们的课堂都是激情四射的。他们都是热情洋溢的,他们都有着童般的率真,他们都是在全身心的投入。他们用这热情和率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其实不要说学生,不要说是在课堂现场,就是我这个成年人在读着那一个个课堂实录就被深深地感染了。
这些优秀的同龄人,都是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对于课堂,我们做为教师没有热情,如何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
咱们老师自己就没投入进去,学生怎么会“入境”?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老话说说容易,实际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世上之事大体都如此。可在李镇西老师的《冬天》一课里却让我领略了大家的风采,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是思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是方法。***的课堂,体现的是真正的“以学生的学和思为本”的教学思想。精彩源自于“真功夫”。
从刘祥先生的教室,从王君先生的教室,从王崧舟先生的教室,让我读,是浓,是文化。他们在课堂上的妙语,他们在课堂上的洒脱,他们在课堂上的从容,让我深深佩服。在惊畏和钦佩中,我不禁反思:
他们广博的知识从**来?他们丰富的课堂语言从**来?我也曾多次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喊向名师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
我们怎样才能从名师那里取到“真经”?名师们的“真经”究竟藏于何处仙山呢?这就是名师的精神——他们对教育的执着,他们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渴求。
没有对教育的执著,就绝不会有课堂上的激情飞扬;没有对知识的渴求,没有课下的孜孜不倦的学习,也绝难演绎出课堂上的妙语联珠、挥洒自如;没有丰厚的知识,也断然打造不出厚重丰润的课堂来。以上,是我的几点感受。我想,对于我们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讲,《幸福的课堂》这本书值得一读!
课堂读后感(篇6)
谁在课堂的**
——李玉贵《分心虫》课堂实录与评析
老师:请把所有的学生都送到桌子下面。他们谁也不许留在桌子上。注意老师话一说完,你就要把事情做完。
请注意,老师一讲完,你就必须完成这项工作。在你说完之前不许行动。再把文具从桌子上的洞里拿出来放好。动作要轻,不要发出声音。
老师话一说完,就要做完。
【评析:课堂这样开始,让人恍惚这不是舞台课,而是一节在教室里的常态课,从训练孩子最基本的听指令做事情开始。当我们听指令时,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一年级的教室。
或许正是这种“通常认为”,让我们忽略了许多孩子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实际上大大打了折扣。铃响两三分钟后,课堂准备不到位的现象在很多中高年级甚至初中都很普遍。表面上,这是个小问题,但背后却是对时间和秩序的漠视。
】一、明确写作要求,寻找素材并分类。
老师把它戴上(很快,闪过),上面有三层文字。
师:谁看到刚才上面有哪三层文字。(无人答理)。
继续放**,一张许多虫子的**一闪即过,然后是“分心虫”三个字定格。
师:谁看到分心虫的样子了?
一位学生举手形容:分心胖,有很多小毛病。(老师再把**回到分心虫**。)
老师走进教室提醒学生跟着老师走。
【评析:对听的习惯、专注的***培养贯穿整节课。课堂进行到这里,如果我们还只是把这节课仅仅当作一节作文课来听,一定会错失很多。
毕竟,所有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师:分心虫专门吃掉课堂上的分心事。
***放“课堂上的分心事”
师:谁看出这个句子的关键词了。
学生在位子上说“分心事”
老师:我分心了。事实上,前面有一个关键词。是的,在课堂上。它只吃**的分心事?课堂的分心事,好,看一下。
一个坐在长凳上,动作幅度很大的孩子,他的脚举得很高。
师:你在课堂上是这样分心的吗?是这样吗?
不是,你才不是这样分心的,没错。你愿意跟分心虫分享一下分心的事吗?因为你愿意和它分享分心的事情,它可以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充满活力和胖乎乎的。
它只吃分心的事,你有没有分心的经验?每个人呆会儿要给我五个你分心的经验。有人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分心的。我会告诉你那不是一个人。
等下我要看到你的手指在数,回想你的分心事,想到我都没想到的。
学生都在想,短暂的冷场。
师:很难想吗?不要想着你们老师在这里,班主任在这里,局长在这里。
做好事,做好事,分心就是吃孩子的分心,只在课堂上。然后确认关键词,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教室,另一个是分心。***已经逛一圈回来了,再给你一点点机会。
【点评与分析:在课堂上回忆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个指向写作的活动,即寻找材料。在这里,老师先是用富有儿童趣味的任务——分享分心事去喂饱分心虫来唤起学生的记忆,同时又注意到学生不愿意当众说糗事的心态,强调是人都会有分心的时候,以此来引导学生回想真实的分心经历。
也许是还没有完全进入课堂状态,或者不敢说上课分心、上课沉默一分钟左右这样的坏事。这样的时候,老师除了耐心的等待,又恰切地捕捉到了学生的小心思,消除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不要担心自己的老师就坐在下面,让分心虫吃掉你的分心事就好了。】
有学生举手或是和同位小声交流。
师:老师还没有说开始,可以动吗?老师什么时候会说结束了?***当他站在这里微微抬起头时,意味着时间结束了。你明白吗?
两个人轻声讨论。***这样从你们身边走过,能不能听到?不能唉,声音大不行的。
只有你们两个能听得清楚。我能听到我听到的,但我走过去时听不到你的声音。那就太大声了。两个人一起努力去凑五个吧,小声开始。
【评析:经过前面的冷场,现在终于有学生蠢蠢欲动,想要发言展示了,按照我们一般的心理期待,这些想要发言的学生不正好救了冷寂的场子吗?应该赶快让他们起来说啊。
可是,***却又一转,让学生先两人一组互相说。
佐滕学说过,一间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和学生总是在围绕伟大事物——知识,进行了着相互传接球的活动。正如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那样,这种传球接球总是一条固定的线——老师把球扔出去,学生接住球,然后再把球传给老师。之后再换另一个学生重复一样的路线。
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于是,“老师”自然地、又***常地成为课堂的中心。此时的课堂,***不接学生举手要抛来的球,而是让他们与同学互传,这是不是在向学生暗示,学***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而是为了学***呢?
当然,这样做,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自己。】
学生两人一组回想分心事。当老师发现最后只有一个人时,他走过去告诉他们,当然有三个人在一起。
老师:时间到了,我等不及了。上课时间这么少,这么宝贵。今天是11月几号?
生:30号。
师:30号起立。
老师直奔第三排学生:我知道是你,不要站起来。
[点评与分析:在整个课堂上,老师并没有急于让那些冲上去举手的孩子们发言,而是给了那些不举手的学生更多的机会。我们心里都知道一件事。大多数高举双手、渴望交谈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学习者。如果他们先说,无疑会剥夺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思考的机会。
还会让教师从他们的优秀表现中获得一种错觉,认为全班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而那些不举手的孩子可能会害怕,或者思考不清楚。同样是教室里的个体,这些孩子才真正是需要帮助的。
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课堂环境的安全,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而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意义感和尊严感。】
学生:当付老师,数学付老师在谈论光线时,我想到了外星人飞碟下的光。
师:来写,自己写,***不会帮你写。
老师一回头发现学生没有到黑板前:哎,我说来写,人怎么没来。转过身来没人。
师在黑板上板书“想”:你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写。
老师边说边在“想”字下面画条横线,让刚才发言的同学写上说的事情。
师:11号在**?
没人应。
师:要赶快举手让老师知道你在**。11号在**,你们班没有11号?
学生说没有。
师:那你来好了。
生:就是那个,就是我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我就是在那里想中午要吃什么。
师:你也来写。请问一下,我上面贴了一个标签是想,这位同学是不是也写在这一类?是。哦,不对,我是看到老师点头,不是看到小孩子点头。请问他的也是想,是不是和他写同一类。
学生说是。
让发言的学生去写。
继续请其余学生分享分心事。
师:太慢了,碰到谁就是谁,我就喜欢不举手的。来,我一点到他之后,你要把手放下,眼睛看谁?
【评析:已经有孩子被老师点到发言了,为什么还有很多学生把手举得老高?学生这些***地表现,难道不是教师一直在课堂上追求“虚假的繁荣”的后果吗?
学生急于发言更多地是想着展示自己。展示自己没有错,但不***倾听别人的观点则不利于学***发生,更不利于课堂生态的形成。】
全班学生:他。
师:他是谁?我已经点他了,他叫什么名字?
学生报名字。
老师没听清:去掉姓怎么叫他?——晨曦。
生:就是,就是有一次,就是——
师:有没有感受到全班同学都面向你了,所以你要转过来面向全班同学说话。
生:就是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在底下吃东西。
师:这是一个勇敢的课堂。真是高难度哎,上课要吃东西,来,写下来。很难的事,而且吃的时候,老师还没有发现。恭喜你,不对,不能这样说话。我特爱不举手的人。
老师板书“吃”,并画上横线。学生过去写。
【评析:除了让学生回忆分心的事情,还在帮助学生把这些事情进行分类。这是本节课上,指向写作的第二个活动。
为什么要对这些事情进行分类呢?因为不同类别的事情在写的时候,所涉及的写作知识与技术是不一样的。在后面的课堂上,***就针对“想、做、与别人一起做”等不同类别的事情的写法分别进行了指导。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会带着学生去回顾生活,寻找素材,也会让学生先来说说这些素材,但不会对材料进行分类。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想的事、单独做的事、与别人一起做事”等,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同的侧重。
教师写作知识的缺失是导致作文课困难的根源之一。】
师边走动边说:我已经走到这里了,你眼睛要看谁?不是看老师,是看老师点谁。你知道了我要点谁,你的手要赶快放下。说话的人,大家都在看着你,你要看着同学。
生:就是上语文课的时候,我要喝水,因为太渴了。
师:太渴了,要救命。现在有了上课在想什么,上课在吃什么。不谁讲吃不准讲想,还有吗?有别类的吗?
老师走到一个孩子面前:他很棒,他没有说有,所以我只能选他。
师面向这个学生:你很棒,你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你已经知道我要点谁的,就要练***放下,然后把你的能量传给他,所以他就能够放心地看着大家说话。
【评析:整堂课上,***诸如此类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提示非常多,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带着学生在努力打造一节互相关注、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安静而又温暖的课堂。不得不再次确认,如果仅仅把这当作一节作文课来听,真的会错失很多。
】生:就是早读课的时候,我不想读书,就夹着一本搁那儿看。
老师让该生继续到黑板上写下来。不会的字写拼音。
师: 他是在做别的事。还有别类吗?真的吗,你从教室走出去就回家了?还有别类?还有别类。
老师走到一生面前:你为什么把手又放下,你在烦恼什么?
生: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在睡觉。
全班大笑。
师:请问一下你有没有睡着?
生:太困了。
师:太困了,好,他为什么困我们还不知道。睡觉属于哪一类,你们告诉我。
学生说做事。
师:原来睡觉是做一种事,我今天才知道。我在问还有没有别类。如果睡觉算做事,又不是新的类别,还有别类吗?
有生举手。
师:真的还有别类,不能为了编类,然后乱编一通给我。
生:就是上英语课的时候,我简直不能看到“dog”这个词,你知道吗?因为”dog”这个词,我就想起我家狗。
师:所以它是哪一类?
【评析:这部分活动,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师的评价语。当学生说到这些分心事时,他们所考虑的不是如何把这件事情表达好,而是事情本身曾经给自己留下的那些或搞笑或紧张的感性印象。
在写作中,这些感性印象很重要,但只有感性印象还不足以支持完成一篇文章,还需要对这些感性印象进行理性的加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有意把谈话的重点指向这一阶段的学***——给事情分类。给事情分类是本次写作必经的环节,把它突显在课堂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围绕着它辨析,让学生对自己模糊的感知作有意识地观照。
】生说想。
师:它是想那一类,你去写在想那一类下面。还是没有突破新的类,我要结束喽。没有时间呢。还有没有新的类别?
一名学生一直默默举手。
师:他真的一点声音都没发出,我真的很敬佩他。
生说: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坐第四组的时候,靠着窗户,我就向窗户外面看。
师:它归哪类。
生:想。
师:还有吗?已经过了十五分钟,没有别类我要放弃喽。
生:就是英语老师上课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她在说啥,哎哇哇~然后我就想我的游戏怎么升级呢。
师:没有新的类吗?所以接下来我要扣分哪。因为你们举手都没有突破新的类,我很有耐心地等了三次,三次都没有突破新的类,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