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热】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6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热】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6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1)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界线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赤道(0°纬线):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注:可以根据极点附近判断:极点附近是海洋,为北半球;极点附近为陆地,为南半球。

2.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二.本初子午线(0°经线)与180°经线:

1.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2.180°经线以西是东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

三.20°W和160°E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

2.某点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20°W。

3.某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此点经度为160°E。

4.“小东大西”:小于20°W的西经和小于160°E的东经在东半球,大于20°W的西经和大于160°E的东经在西半球。

注:可以根据海陆分布来判断东西半球。

四.五带的分界线

1.北回归线(23.5°N)——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端

2.南回归线(23.5°S)——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端

3.北极圈(66.5°N)——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南端

4.南极圈(66.5°S)——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半球极昼极夜的最北端

注: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五.高中低纬度带的划分六.大洲分界线七.板块边界

1.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一般多火山、地震,地热资源丰富;

2.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在陆地上一般形成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中间是海洋的话,面积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

3.生长边界(←→),张裂运动,一般会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大。

拓展:如何学好地理

一.理解概念并及时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 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 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并注重理解

从 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 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 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注重地理的综合性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 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2)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导入:今天的日期是?2009-12-25 圣诞节 图片:圣诞老人

提问:昨天平安夜同学们收到圣诞礼物了吗?没有。但今天最棒小组将会获得老师的神秘圣诞礼物。

过渡:那是因为圣诞老人在群山之上盘旋,找不到落脚之处。所以我们要送给圣诞老人一份礼物,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交给他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

目标引领: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部位,并能解决

实际问题。

提问:同学们提前已经复习,你认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答:教师追问重要知识点,学生答对的奖励该组一面旗帜。并由此引入绘制山顶等高线地形图。

板画:将图中海拔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提问:上图表示的是哪一种山地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300

200

300

100

300

300

200

200

爱心

用心

专心

生答:山顶

提问: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什么? 生答: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课件:巩固提升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探究与合作

(一):

第1、2组讨论并写出山脊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3、4组讨论并写出山谷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5、6组讨论并写出鞍部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第7、8组讨论并写出陡崖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将答案写在学案上(5分钟)第1、2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3、4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5、6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7、8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3分钟)

展示:(10分钟)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批改正确的得一面旗帜,批改错的减一面旗帜。

一组展示时,其他小组认真听讲,并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学案中。对于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展示组和对应组不能纠错的,可提出改进意见,意见正确的该小组得一面旗帜;对于在展示过程中不认真听讲的该小组减一面旗帜。课件:山地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图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地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学生整理学案(2分钟)难点突破:

爱心

用心

专心

山谷

山脊

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分别代表山脊和山谷,请为图中的等高线标上合适的海拔。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

过渡:通过这一环节的表现,说明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到底有多好呢?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

探究与合作

(二)1、2组讨论并完成1题 3、4组讨论并完成2题 5、6组讨论并完成3题 7、8组讨论并完成4题、根据河流流向,在图上标出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及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爱心

用心

专心

2、在图中写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并在适当的位置,添加一条河流。

3、在图中填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据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并用箭头标出。

爱心

用心

专心

4、在图中填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从A、B两点登上乙山峰,你会选择据哪一条路线?并说明理由。

A

学生分组讨论,将答案写在学案上(7分钟)第1、2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3、4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5、6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

第7、8组各成员将学案互换、批改(4分钟)

展示:(10分钟)各组派一名成员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正确的得一面旗帜,错的减一面旗帜;批改正确的得一面旗帜,批改错的减一面旗帜。

一组展示时,其他小组认真听讲,并将正确结果记录在学案中。对于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该展示组和对应组不能纠错的,可提出改进意见,意见正确的该小组得一面旗帜;对于在展示过程中不认真听讲的该小组减一面旗帜。

结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圣诞老人终于平安降落了,他谢谢同学们。今天获得旗帜最多的小组是最棒的,这个小组获得了神秘的圣诞礼物。

爱心

用心

专心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4)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5)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汪杨

大家好!我是汪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2、学情分析

优点: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4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爱置疑、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

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2、学法

本课引导学生采用比较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绘制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读图、析图,得出规律。因此采用读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最后本课结束时,请学生将本课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今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配上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上一堂课学习内容)。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和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很自然。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25分钟)

(1)播放教材北方和南方冬季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过渡:气温是怎么测定出来的呢?

(2)指导学生完成72页“气温的测定”的活动。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投射教材中四次气温观测记录图,让学生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由此进入“世界的气温分布”的学习。

(3)指导学生阅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a、析图前,先交给学生简单的读图方法。(1)图中一条条弯曲的曲线是等温线,类似于等高线,是将世界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2)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温范围。

b、知道了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2页“活动”1:

c、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此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出读图指导如下:

①观察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②自左向右观察20 ℃ 等温线,你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不相同)

③从左向右观察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在世界地形图中,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学生得出个人答案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度:刚刚我们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呢?

(4)请学生阅读课本7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完成74页“活动”。

教学指导:此处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快速引导学生得出隐含在图内对应的气温分布规律.3、绘制思维导图,拓展深化(7分钟)

请学生绘制出本堂课的思维导图或者归纳出知识结构,请基础好的同学上来投影展示成果。

4.巩固练习。(4分钟)

5.课外实践作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分钟)请有条件的同学设置简易的气温测量装置,测量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预测

两个高潮:气温分布规律,绘制思维导图 重难点:气温分布规律

突破方法:比较读图、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利用练习多巩固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气温,气温作为气候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自然地理以及整个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同时,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找出气温分布规律是一大难点,以及1月、7月海洋与陆地气温对比也是一大难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要让学生去理解。气温的定义、测量、计算都比较简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自己看书都没什么问题。对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掌握其中一条“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图的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上册(篇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知识和能力]

1.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向往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

内容

自由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向往的家庭状况(可引导学生从收入途径、支出方式、居家设施、餐饮等方面介绍)。

小结

总结归纳每位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差距的方面和差距的大小。

讲述

国家及地区间也存在着这些差距,我们根据这些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

活动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1)各组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试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活动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规定甲组学生代表发达国家,乙组学生代表发展中国家)

过程:甲、乙两组学生之间模仿“南北对话”进行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南南合作”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注意记录)

内容: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成发达和不够发达两大类。

(1)甲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2)乙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3)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用其他事实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4)各组学生提出各自所代表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取长补短。(出示下表)

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率(%)

美国

2.9

中国

11.0

日本

1.4

新加坡

8.7

加拿大

2.8

韩国

7.3

德国

1.4

印度

8.6

法国

1.5

印尼

7.2

意大利

1.2

巴西

4.2

(5)学生读上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6)乙组学生提出发展中国家中各国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平、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

活动三:寻求缩小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放开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树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1)讨论国际上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课外活动: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家乡的发展看祖国的发展

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

20年前

10年前

现在

设想10年后

饮食

居住

交通状况

着装

其他

(2)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家乡的巨变”。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