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观后感 篇1
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王国维曾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学习的三大境界。这是探索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的最好写照。
白居易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胼”之勤,终成唐代大诗人之一;韩愈以“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之勤,终成唐宋八大家之首;齐白石以“化石为泥”之勤,终成篆刻大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习需要勤奋的精神。
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学习,是拥抱书本,以书本为伙伴,学习真正的知识。没有对学问的刻苦钻研,就很难会有真知灼见。而且,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学习,我们毕业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当今的社会上,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许多高中或初中毕业的大学生失业,或者只能面对一波简历之忧。生活中有很多选择,但有时你必须被选择。为了更好地被选中,我们需要充实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百无聊赖地在大学里面混日子,最终在找工作时肯定会追悔莫及,到那时,纵使你如何声嘶力竭地呻吟都无人知道、无人理会。或许现在很多大学生很难抵制外界的**,终日浮躁不安,停滞在肤浅的学问上,到头来也只会暴露其底气不足,失去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大学时光,踏踏实实地学习,充实自己。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正是因为有了美德,才有了自觉学习的风;正是因为有了无止境的勤奋,才越能培养美德。“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育人理念,还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警世良言,更是一种风华卓越的精神气质,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OK语录网 968OK.Com)
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也有无法承受之轻,那就让生命与德学一起慢慢变老,永远不会失却生命的重心。
为学观后感 篇2
英语中的学科+——《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戴维.珀金斯在他的著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提到:我们值得学习的知识范畴不断扩展,所以我们就需要更新单元体系,更新传统学科的知识内容,建构新交叉学科。
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随着跨学科的不断涌现,一些学科找到了新的思路和兴奋点。由于我们学校现在正在研究一个内容:学科+,英语教学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所以英语实际上是一门学科。因此,英语教学中各各学科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英语。在英语中,我们能给主语+加些什么?
一、加思想教育
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让孩子在上好英语课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困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
比如在学译林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时,我们就可以渗透一个互相分享的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分享。
二、加科学
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更是为了利用英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教学一体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小学英语教学只有注重科学教育的渗透,才能帮助“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较为持久的兴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现行上海小学牛津英语教材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各学科知识互相融合,每一年段的教学内容都含有科学知识。比如我们在译林英语三年级上中学习了colours,虽然这是个简单的颜色单词的学习,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颜色,了解颜色的形成和颜色的调和,虽然课的难度似乎加大了,但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却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效果也会比原来更加好。
三、加**
在每一节英语课的课前,通过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愉悦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这是多数老师都会做的。**歌曲也是一种语言。它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听唱英文歌曲作为课前的准备活动(warming up),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这恰恰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正是有了这样一门学科+,才能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为学观后感 篇3
《为学》是我们这学期的一篇课文。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脑中涌起一阵思考的波涛,对于这篇曾被我视为无趣文的文章,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我们的眼中曾经都是:难的就是难的,它不可能因为我们而变易;易的就是易的,它不会因为我们而变难。但我发现我们错了,事情的难易,是跟我们的努力程度挂钩的,正如开头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是啊,天下之事是没有什么难易之分的,难易的定性完全取决于人。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学习好时,后面免不了要说他聪明,可是聪明的人学习就一定好吗?同样,学习不好的人总会以天分做借口:说自己笨、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可是学习又跟天资有什么关系呢?仗着自己聪明不学习,岂不也是一种不聪明的行为吗?学习,说白了,就是一个努力程度的问题,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更何况,学习还算不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李白小时候是非常贪玩的,可是他最终流芳千古的大诗人。
第三段的穷、富和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平心而论,按财力来说穷和尚不知比富和尚差多少,但他却能到达南海,这让我想起我的座右铭:实践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不论富和尚如何嘲笑、怀疑,穷和尚他已立定志向,他会努力去做!
难与易,有区别吗?它们只是用心程度的不同罢了;笨与聪,有区别吗?它们只是努力程度的不同罢了;富与穷,有区别吗?它们只是物质条件的不同罢了。可是志向、实践、努力与坚持比它们重要百倍,它们才是学习真正的捷径!
为学观后感 篇4
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中国式课堂”普遍教的多,我也经常是认为多讲点更好,万一考到了,我还没提过,就是“我”的失职,所以很多时候,会犯贪多求全的错误。冯卫东老师指出,“明师”教学,内容多少则要合宜、得体。多到什么范围,少到什么地步,不能一概而论,要考量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恰当判断,进而有效预设,妥善实施。
正如冯老师所说:“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学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还会冲淡乃至湮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教学若是如蜻蜓点水,学生不入心的学习也就没有知识的真正生成。因而,教学就更加需要艺术性和科学性,也更需要教师以少胜多地教。冯老师给我们的有力指导便是“少是浓缩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师要学会做“减法”,教学也要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必能习少悟多,实现“聚划算”,教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学亦如此。”
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我们一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二要放慢脚步,三要学会做减法,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遁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
为学观后感 篇5
读了《为学》一文,给了我很大鼓舞。此文短小精悍,文中寓有深刻的道理。
文中讲:“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确,天下事有难易之分。但为何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题有难易,只要去做,去钻研,难道还怕不能攻破;事有难易,为何别人做起来能轻轻松松?别人做得到的我们难道就做不到吗?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穷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啊,难道我们就比不上一个穷和尚?和尚立志南海一游,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我们也能。你立下志,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认认真真去上学,踏踏实实去做事,还怕学不到,做不到,实现不了的吗?回顾一下,爱迪生当初不也是靠拣破烂儿度日吗?童第周不是被认为“低能儿”的吗?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还有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引力发现者牛顿……,他们做为一代科学家,为何能创一代佳绩?难道他们高智能吗?那童第周呢?他们就是靠着这种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创造去争取的。他们为何能人穷志不穷?他们为何能踏踏实实去实践?我们为何不能呢?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难道我们不及他们吗?不,上天赐于我们的是平等的,只要我们自己去开拓,去奋斗,就能取得辉煌。
话虽如此,但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这样踏踏实实去做?又有多少好高骛远之徒去盲目追求?人不能没有志向,但立志也不能只说不做,譬如我自己吧,我曾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也曾立过志,写过规章制度,
也曾为自己立过行为规范。但写归写,说归说,做起来真是千难万苦。唉,放弃吧,反正有下一次。我想许多朋友也曾有像我一样的思想历程吧,其实这是我们自己在给自己做伪装,在伪装我们那一颗虚伪的心,在尽力挽回我们所谓的“面子”。让我们真实面对现实吧,事在人为。
有句诗说“莫问辛劳有多少,耕耘自得新收获”。是啊,何必去管那些付出。让我说,事还是在人为,让我们这些得过且的朋友摘下这虚荣心所拼凑成的面具,丢掉我们我们所谓的“面子”,去树立自己的理想,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吧!
本文叙议结合,针对性强,在确定感悟点之后,作者旁征博引,用精炼的语言论证了“事在人为”的观点。是啊!“莫问辛劳有多少,耕耘自得新收获”,正是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为学观后感 篇6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今天学习了《为学》这篇课文,颇有感触。作者的话实在太对了,天底下的事情是有什么难易之分,主要就在于你肯不肯去做。
只要你这样做,无论多么困难,都会变得容易。相反,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就会变很难。所以,我们遇事要肯下手,不要“想”,那样才会有收获。
本文还列举了贫富两僧去南海的事件。贫和尚“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富和尚呢?“多年来欲买舟而下”,但到后来还是一场空白。
这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吗?我记得有一次,当我和同学一起做作业时,我突然发现书中有问题。我皱了皱眉头,心想反正老师又没叫做,就甭管它。
可是我同学却两眼发光,就像看到宝贝似的,二话没说立刻在草稿纸上算了起来。没过多久,就做出来了。我立刻感到很惭愧中国作文网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让我们做数学方程式。有些方程组看起来很长,而且数字很复杂。大多数学生要么把它们放在一边,要么对它们做些什么。
但只要你认真思考,善于发现规律,这些方程实际上非常简单。
“想”和“做”,就只有一步之遥,轻轻一跃就可以实现。但为什么人们却老爱空想呢?难道“人之立志”真的不如“蜀鄙之僧哉”?
不,不是的,而是因为“懒惰”这个坏东西在作怪。它促使人们放下工作,享受它。这很舒服,但到最后你肯定一无所获。
因此,我呼吁人们克服自己的惯性,用自己的双手,开拓未来,不断创新。成功永远属于勤劳的人!
为学观后感 篇7
利用假期,我再次拜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所作的一部心理学教育书籍。
他在书中指出,传统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把握;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
本书主要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这个问题,从“未来智慧”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探讨“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有生活价值”,重构课程体系,利用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迎接未来复杂多变生活的挑战做好准备。
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很少,少到几乎没有人。可能你会说,二次方程虽然在生活中没有太大用处,但它是数学学科金字塔非常重要的基石。没错,日后终身从事数学学科专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他们更需要的是能持久有效拓展丰富他们生活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生活,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孩子们必须学习些什么?这就是书中所谈的“有生活价值的知识”。作者通过一个关于看待法国大革命的例子来说明“知识如何成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内容。”书中提到一个学生的回答:“通过法国大革命,我理解了各个世界战争的普遍规律,例如,缺少自由、贫穷、赋税过重、经济疲软、宗教与世俗政权斗争或社会不公等因素是如何成为战争导火索的。”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所阐述的不仅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将历史经验转换为提供了看待事物的透镜。学以致用,就是要理解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透彻的思考这个主题,并且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
书中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们离不开考试,但教学不能太功利化,我们更应该多从学生的思维着想,多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要为未知而教,那就要不断的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学生成长,日复一日,永无止境。虽然我不是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要像专家一样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我的成长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生德育,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更全面的为学生未来着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建构真正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要紧扣“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的“真”学上下功夫,还语文本真一一回归语言构建,品味形象之美,发现语文思维,创建丰富多彩、真实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洞察语文的工具和人文之美,教学中需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研究文本,以文本的矛盾点为切入点,以学生真实的阅读环境和语言运用为着眼点,艺术整合文本,实现教师“活”教。以学生学习实践为导向,在教师智慧的导引下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真实经验,实现学生“活”学。
教育不是天上的云,虚无缥缈,教育需要的是贴地而行。从《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这片神圣的海域,我要以教育情怀为船、核心素养为桨,驶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岛屿”,真正做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学观后感 篇8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国庆节,爸爸送了《论语》一书给我做为国庆礼物。我很喜欢这个节日礼物,读了几页想和大家一起谈谈我的感想。
在《论语》一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为学》这一章。
你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说”同“悦”,就是愉快、高兴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讲到了“学习又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我上学期期末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是因为我在考前做足了功夫。当老师讲完本学期课程后,我回家又把书本上的知识温习了一遍,将有疑问的题请教了爸爸、妈妈,直到所有的题目弄懂为止。考试的时候,才取得了好成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好朋友从远方来访,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坐校车,排队吃饭,一起做游戏——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学校,他回老家湖北去上学了,不能一起上学我伤心了好一阵子。在今年暑假的一天,突然他回深圳来了,还打电话到我家里约我一起去“世界之窗”玩,我们一同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上周,我们一家出去玩,走到马路边,这时一辆汽车向我们冲过来,我们向后退了一步,突然又一辆汽车向我们站的地方驶来,我们又往后退一步,恰好一位阿姨骑自行车从我妈妈的身后经过,碰到了我的妈妈,这位阿姨扭过头来骂了我们一句,当时,我妈妈的脸被气红了,我知道妈妈一定很生气,我拖着妈妈的手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妈妈觉得我很懂事,拧了拧我的小鼻子笑了。
通过自学“为学”这一章,我懂得了许多处事的道理。
为学观后感 篇9
一开始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只是校长等领导的'事情,现在我觉得这还应该是我们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的事情。
学校文化建设,是许多学校都在重视和研究,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很多学校都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文化的教育意识,通过多形式、多渠道融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整个办学过程之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可是,什么是学校文化?怎样的文化才称得上是学校文化?今天,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报告—————《文化,为学校立魂》后,使我眼前豁然开朗。首先,校园的文化并不是仅仅以直观的形式停留在一堵墙上、一份报告上以昭世人,而应该扎扎实实的落实在实践中,确立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各项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等;其次,校园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理论的引领、认真地思考、扎实地实践、深入地反思、不断地修正之后才能得以丰富和积淀。
另外,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报告后,我想,作为新教育人应该清楚什么是新教育学校文化之魂,那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原来,新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新文化。对新教育实验而言,个体生命和共同体生命的良好状态,是一个绝对的原点。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这种良好的生命状态。
为学观后感 篇10
上个月拜读了戴维.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不由得想到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戴维.铂金斯提出: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它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的、有远见的追寻有意义的学习。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好像传授知识占大部分,对于人的好奇心、人的智慧、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却牵扯的极少。我的学生他们现在才是七八岁,这些知识在未来的生活中用到的几率有多少?记得有位数学家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农民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鸡兔同笼的问题只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非常多的知识是我们以后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用不到的。这就给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回到开头,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值得深思。
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结合实际的教学,我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应该是必须是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以前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的社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的变化。
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智慧地应对未来的人生!
为学观后感 篇11
我很荣幸读到彭端淑的作品《为学》。故事里讲了富僧对贫僧的嘲笑,我们大家只会对他批评,然而大家都忽视了他的惭色。当贫僧从南海回来对富僧说到过南海的事,他有惭色,这说明了他有悔改之意,这是该赞扬的。
《为学》,我一看便像磁铁似的深深地吸引了我,看了后,我深受教育。愧为立志之始,志为行动之先。因未实现理想,于惭愧之际立志奋发,而获得成功者,大有人在。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当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数不胜数的。让我们谈谈当代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她躺在病床上,别的病人拿了瓶药递到她眼前,问她瓶纸上的英文讲什么,可她摇了摇头,觉得很惭愧。
从那时起,她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激发了她的自信,使她的学习更加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迪学会了多种外国语言。
每个人和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完美的,总会有缺陷或失败。有些人失败一两次,失去自信,失去士气。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对一些有自信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两次失败,是他们对成功的补充,给他们多了一次成功的经验,这样的失败,使人们对希望和挫折多了一份自信。
为学观后感 篇12
《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作者DavidNPerkins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展开。
“人们在寻求悟道的过程中面对着不稳定、不确定的状态,我们应该想什么、感受什么、做什么,似乎都难以言传。没有可靠的线路图可循我们只能凭感觉迈步……”
精华摘要: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由此来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的预测,并且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
家长可以思考这样一些可能性:孩子应该知道什么?他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我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教育的人物不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培养学习者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
未来,“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将更加普遍,而周期性的正规学习及过程丰富的职业学习也将更加普及。,有时,在前进之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出现在我们毫无头绪的地方,反而出现在我们过于自信、认为已经掌握了正确答案的节点上。
知识迁移本身并不难,而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没有让学生准备好迁移知识。
抱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人。质疑、提出问题。借助所有感官收集信息。保持好奇心和赞叹之心。愿意冒险并承担后果。有幽默感。
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必须深刻钻研具体细节,那么,学生再没有机会从整体上熟悉一个学科中最好的那片广袤天地。
大部分教育活动都强调短期成就,如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不太关注长期回报。
为学观后感 篇13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读书心得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为真学而教》读后感读书心得 1000 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读书心得1000 字:
冯卫东老师提出为“真学”而教, 学生学***样发生的, 这一问题他切换到教的视角来看它, 看教师如何促成学生学***正发生。读了他的18条优化课堂的建议,我收获颇丰,总结如下:
一、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加拿大学者麦克思范梅南说,不理解童年的**是不合理的
解孩子的。冯卫东老师认为光了解还不够, 还要尊重自己的“了解”,
从此出发“想验”(想象性体验)儿童心理,才能在他们“山不过来”
之时,自觉自愿的做到“我就过去”。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
在工作的时候,我经常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想的更多的是今天教学
内容是什么,但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是盲目地向学生提出
要求,让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时地提醒自己
的回到儿童时代,启用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以己“度”人。就像
冯老师所说的适当稚化自我, 才能立于智化儿童,有利于儿童的智化。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明天的工作今天完成。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初中三年级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了赶上进度,我们将把下学期的内容提前到上学期,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可是,我经常会发现,赶着教的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的很不好,还经常容易忘记。读到冯卫东老师的建议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高效的课堂,高效的活动,常常奔着数量、速度的目标使劲了,但是质量如何就没太在关注之中,才认识到自己只顾赶进度,而忽略了质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冯老师反对过快的教学,赶进度。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再讲究效率。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如果一味贪多求快,效率看似上去了,质量则往往朝下走。
当质量与效率失衡,天平应向质量一方倾斜,不能只看到“高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三、“多多”就能“益善”吗
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中国式课堂”普遍教的多,我也经常是认为多讲点更好,万一考到了,我还没提过,就是“我”的失职,读后感所以很多时候, 会犯贪多求全的错误。冯卫东老师指出,“明师”教学,内容多少则要合宜、得体。
多到什么范围,少到什么地步,不能一概而论,要考量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有效地预设和恰当地实施。
正如冯老师所说:“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学多而终少, 因多而致少;还会冲淡乃至湮没了学生的学***”是啊,教学若是如蜻蜓点水,学生不入心的学***没有知识的真正生成。因此,教学需要更多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需要更多的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需要教师以少胜多地教。 冯老师给我们的有力指导便是“少是浓缩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师要学会做“减法”,教学也要努力让学生“精于道”,“精于道”者必能***多,实现“聚划算”,教其实不是交给,而是引出,就像过去农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里倒一桶水,是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少,一条河多,所以是理想的教学。
”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首先,我们应该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其次,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第三,我们应该学会减法和教学。这是教学行为的本源,也是教学哲学的真谛。回到这里,假教就将遁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
作者:徐新玲
为学观后感 篇14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了,几乎每年都能碰到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英语在未来生活中到底有用吗?”我总是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鼓励他们,勤学以致用。但在读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的作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后,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答案“未来智慧”,就如同它的英文书名一样“Future Wise”,future可以是将来、未来,wise是智慧,我的理解是以一种更超前的教学假设,或者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
全书读完,你会发现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像“二次方程式”被拿来作为与“生活脱节”的案例,在英语教学中也碰到过诸如“语法”、“听力”题目过于复杂,平时生活中对话没有这么难,真的有必要去不断练习吗?这个可能就与作者说到的“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去不断的练习题目,当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闻一以知十”。
接下来,珀金斯教授进一步带给我们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其实很多学生跟我聊天时,谈到高三再去看高一学习的内容,感觉到很简单,这个可能并不是内容本质变得简单了,而是学习和产生疑问后,已经能够很透彻的看懂这些问题,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满足的第二个标准:开放问题。在生活中,一般会提问的孩子,成绩都不会太差,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要知其所以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去激发学习者主动寻找答案。就像作者提到的“让学习者负责提问”,这一点很重要。这实际上是将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学习者,能提出不懂的问题,本身就是检验学习者能力和掌握知识水平的印证。
任何学科都包含了大量在人们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等待我们挖掘,我们应该如何将现在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中间层次,在我们熟悉的每个学科中都包含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在整个学科范围内做调整,这是“线”。更高一个层次,可以跨学科,进行主题单元式学习,这种方式其实也是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学习的天然要求,这是“面”。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比如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见得英语就能学得好,但数学能帮助他在做阅读时的一些逻辑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所教授的内容是不是真正值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生活价值?那些是可以为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哪些能力是他们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
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我想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多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将学习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多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打通融会贯通,就能更透彻的去理解知识,最后将知识转换为生活中的力量和能力,帮助反哺生活。
为学观后感 篇15
--字数: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
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现实社会,我觉得彭端淑的语言是极赋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阐述的事理完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正如文中开头所讲:天下事有难易呼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呼?学之,则难者亦难矣。
不学易者则易难矣。
文中说的很对,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简单之分吗?不,就像作者说的:只要我们做,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如果你不去做,很容易,但也很难,就像文章中的两个和尚;富和尚随有财富,却没有志向,而穷和尚随穷,但有远志,有信心。
就平这两样,他达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结果。
从两个和尚的故事中,我终于明白了“有志者事竞成”的风格。
真的,如果每个人都有决心,他们能成功吗?不是从古至今,每个干部都决心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能达到多少?当他们登上官位时,就志呼所以,贪赃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国家受损失,使人民受害,连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只是头脑空虚,没有付诸行动,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例如,我周围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他们呢?却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这些好条件,就不在认真学习了,而是一天乐不思蜀的玩着。
他们没有野心,他们只是对现实感到满足,所以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行为。
人们常说:寒门出才子。
由此可见,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向穷和尚那样,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
否则就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