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作文:不能忘却的纪念 篇1
十年,时间过得真快。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天早上,我接到总公司领导电话,要求克服一切困难赴灾区支援工作,下午六点前要从深圳赶到成都。
那时,孩子才小学六年级,五月份正是给她扑腾小升初的时候。这一晃,十年过去,孩子都进入大学毕业论答辩阶段了。
十年,好多人的名字和形象都不太记得了。但是,那些在废墟上奔走的日子,那些伤心落泪的时候,那些被朴实、真诚、简单的情愫温暖的时刻,却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半夜,暴雨和余震交加,一行人惊魂未定,在自己还无法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看到映秀镇的惨相,心如刀绞,含着眼泪自发给老乡捐款。现金就放在老乡家的饭锅里,虽然没有任何媒体报道,但这大概是“12”地震之后最早的民间捐款……
他们一行人中有怀胎四月的孕妇,有年过半百身患疾病的同事,还有不断的暴雨、泥石流、余震、食物短缺以及水位上涨的堰塞湖……军人出身的何建伟不允许落下一个人。经过三天两夜翻越岭,长途跋涉100多公里,全体成员安全返回绵阳,成为行业内成功自救的一个典范。
那一天,绵竹支公司的一位营销员(恕我忘了他姓名)下乡展业,吃过午饭后返程。就在路上,地动摇开始了,他亲眼看到一块水田平移了几十米,目瞪口呆中,他发现回家的路没了,而且也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才是回去的路。他有个执念,自己身上有笔客户的保费,就是死也得把保费交回公司后才能死。后面的时间,他一直在爬坡涉水,凭感觉往回走,啃过野果,嚼过倒塌房屋里刨出的生米,终于在两天后赶回到了绵竹,还不及回家,先回到公司报到。
地震后,很多灾区的同事全天都埋在工作里,一刻也不停歇……后才听说,他们中有的人孩子没了,有的人爱人下落不明,唯有工作和繁忙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伤痛。
那段时间,国寿人在灾区发挥了很大作用,除了协助办理理赔,为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客户及时送去经济补偿,他们还奔走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帮助灾民抗灾自救。绵竹支公司的一位冯姓营销员家里最多时收留了三十多位从震中逃出无家可归的灾民……
那些时间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四川人民的坚强与乐观。德阳街头,路两边都是一顶顶帐篷,失去房子的灾区人民就临时住在帐篷里。也许对他们说,房子没了不要紧,只要一家人还都好好活着,哪怕睡在街头的帐篷里,也得开开心心地把日子过好。
而绵阳街头的一处火锅夜市,地震后不到一个月,生意重新开张。夜幕降临,百十余桌火锅沸腾起,在人声鼎沸中,受灾的人们擦干眼泪又开始新的生活……当时,一句歌词浮现脑海,“天佑中华,天佑中华,风雨压不跨,苦难里开花”……
十年,新北川、新映秀、新汶川涅槃重生……
历史人物的作文:不能忘却的纪念 篇2
进入五月,神经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这一年以来,每次坐在高层建筑里遇桌椅晃动,或是仿佛,神经也不免绷紧。
大学两年,经历了两次地震:一次九江,一次汶川,武汉虽处于边缘,但多少也受其波及;因此,仿佛烙下了“地震后遗症”一般。
身处武汉地震边缘的我尚且如此,我能体会到地震在灾区人们心中所能留下的阴影和恐慌。
“我们在一起”、“我们要坚强”,在这些口号的背后,在物质支援和心灵援助的背后,我不知道灾区目前的真实情况,因为我没有去亲历。但通过同事和朋友,以及各类媒体的不时报道,我能猜出一些端倪。
最近读了李大同的《冰点故事》一书,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报道,我们记录。不是因我们是一些好事之徒,仅仅是因为:这是我们对公众、对国家、对历史、对未来,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我想,经历过08年的人,都会成长,也会明白了责任的内涵。一周年即将到来之前,已有一些敏锐的学者发出呼声:不要让纪念变成一场“集体主义”的庆祝和狂欢。
纪念的方式有多种,开会表彰可以,集体静默可以,手秉明烛亦可以。
但要分内容要分场合要分目的和可能对当事人带来的影响。
时间将近一年了,在这一年中的前半年,我们发现:
一些人没有忘记,我们的各类媒体在中秋在春节在清明,在一系列中国传统节日里,他们把镜头伸向那里,通过他们的报道,我们了解,灾区人民生活的还可以。
我们欣慰,我们一起走过这些节日,我们在一起,我们心手相连,只因为有一种情感,叫做血浓于水。
这一年的前半年,媒体的报道多是各级部门如何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而后半年,视角少了,变成了不时出现报端的灾区节日氛围。
我们偶尔也能看到一些这样的条目:那位地震后把妻子绑在身后骑着摩托车送到殡仪馆要给妻子尊严的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那位地震后忍住巨大悲伤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在家中自缢身亡。
以及前几天各类报纸都出现的灾区少数民族举行民族婚礼的场景,各级媒体齐刷刷地举起相机名曰:记录。
我们也看到:某位外地游客在刻有“5.12遗址”前摆姿留影,遭到网友的一致痛扁。
灾后的衣食住行,灾后的生产建设,灾后的生活文化,这些,有责任感的我们每一个国人,都想真实的获悉。
时间过去即将一年了,我们对数字变得不再那么敏感。
时不时的一个讲座一个揭秘,却又会把我们带回那个时刻那个现场。
时不时的一些资料公开,又会让我们去重新惦记那些同胞。
昨天的事件,今天的历史。对于历史的评价,各个年代会有不同的结果。
而此次地震后政府及媒体的表现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我们看到灾后政府的紧急动员,
我们看到共和国总理的眉头紧锁,
我们看到子弟兵救出一位儿童后抱在怀里那一刻灿烂的笑容,
我们感动那位用身躯支撑起三尺讲台,挽救了三名学生性命的谭千秋老师,
我们纪念那位为营救记者而被飞机机翼击中头部牺牲的团长。
我们也看到了灾区少年的勇敢和坚强,
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我们自己也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之中。
这一切的一切所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个人的理性和成熟,以及责任;
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以人为本;
媒体的监督,网络的力量,以及真相的公开披露渠道。
我不能说这一切已臻于完美,至少我们已在进步。
四月末以来的H1N1流感,再次由单个国家演变成一场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我们不禁想到了SARS,以及那次政府的表现。
以史为鉴,以事为鉴,以经验教训为鉴。
我们看到政府此次的公开透明力度。
当然,也不排除为了某些目的的有选择公开,但我们有其他渠道可以了解到,这些使政府也多了一份畏忌。
08年的大事太多,一件件接踵而至,有幸我们一起经历。
有人说,08年教育了80后。80后即将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所被教育的这一代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经济危机会逝去,危机过后必然是再次腾空而起的富有机遇的发展阶段,将呈现给我们一幅大可有为之景。
让我们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
又到五月,去年此月,我们满心压抑,我们万众一心。
今年五月,我们应可以有一些宽慰。
我们应有一些欣慰,对灾区的重建。
如果还有什么不足的,就是我们不能去亲历亲闻,不能每个人都去灾区助上一臂之力。
但心持此念,终有一日会实现。
我们看到了30年后的唐山一片欣欣向荣,我们也应有理由相信汶川灾区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的关心和帮助下,也能走上明天更美好。
在这个日子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同身受,在几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和四川的同胞一起心手相连,一起手捧一盏明烛,一起寄托哀思,一起悼念逝者,国之殇,每一个国人的痛;因为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请相信这一点。
请在我们现在以及将来有能力的条件下,去奉献一份博爱之心。
我想,这才是我们纪念的.最好方式。
历史人物的作文:不能忘却的纪念 篇3
"记住我们,记住我们身后那些衰败的草木、落泪的顽石。那是勇士的归宿,也是我的归宿。历史是不会忘记我们的!"面对围拢而来的敌人的枪口,最后的战士向苍天怒吼。
不错,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永远,不忘。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要么上有父老,要么下有儿女。明明知道生命对于人多么重要,明明知道自己对于一个家庭多么重要,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身上有一种东西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失去了这种东西,就失去了人格。身体里涌动的这股暗流,是我们民族千年的灵魂。
没错,它是正义,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血液的正义。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侵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我失地,还我河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从白山黑水到华北平原,从悠悠长江到滔滔黄河。五岳峰峦间有他们的声响,热灼黄土上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辗转在土地和战场之间,他们在母亲的坟头叩别,在轰轰炮火中屹立又倒下……他们或许追求不同、信念有异,但同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他们,始终有着同一个梦想,始终朝着同一个目标。
没错,这是团结,纵贯万里山河的团结。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躯体能量超乎人们的想象。他们吃雪、啃树皮、吞糠菜,在寒冽的北风中过夜,在滚滚江水上前行。他们明知冲上去就是粉身碎骨,还是毫不犹豫堵上枪口;明明只剩一兵半卒,仍然带着千军万马的气势傲然挺进。到底,在那烧焦的土地下,是怎样的脉搏与心跳?敌人不懂,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懂这个民族的真正灵魂。
没错,这是坚强,亦是渴望。坚强战斗,是因为渴望在和平的天空下追忆爱和盟誓。
那一年,他们十二岁、二十二岁、三十二岁……他们摸过枪,沾着血。那血是敌人的血,也是战友的血。在东方那只雄鸡般的版图上,他们辗转着,笑过,哭过,徘徊胆怯过,但他们一直高扬着心中的那面红旗,没有放弃,没有退缩。他们付出全部的青春,以及生命,就因为他们是那群正义、团结、坚强的中国人!
如今,他们老了,并不苛求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只是期待着他们用血泪守护着的这个年轻的国家能在历经磨难后勇敢地前行。
我们需要让自己幸福着。
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