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莫言小说。因为是中国文学巨匠的佳作,我读的非常仔细认真,不像以往浏览小说一目十行,了解大概的情节就行,而像读技术参考资料似的不漏过每一个字,逐字逐句直到读完全篇。按篇幅而言应该是我阅读所有小说费时最多的一次。
莫言所说,他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蛙》就是以他的姑姑一生所交往的人、经历的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特别是关于姑姑所从事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发生和遭遇的种种“乱象”的描述,看似离奇古怪,却是真实情节的再现。
有过“知青”经历的我,曾目睹耳闻农村的计生工作,莫言讲述的故事绝不是虚构杜撰出来的,在领略莫言所讲的故事的同时,当年我所在的生产队那些不愿做“结扎术”的适龄已婚妇女被健壮的“基干民兵”连拉带扯弄上马车,有哭闹不从的甚至被抓着胳膊拎着腿“抬”上车,一路颠簸强行押送到公社卫生院做绝育手术的情景也活生生的浮现在眼前。社员无奈的调侃道“和劁母猪一样”。
我相信莫言记述的是生活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所以语言朴实,语句流畅,读起来让人容易理解接受。如有虚构,故事的情节不可能显得那样的充实,难免流露轻薄,如是杜撰,所涉及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刻画得那样真切,难以掩饰轻浮。所以读过后,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曾听过一位“古典武侠言情小说迷”讲,看了那么多书后,他也能编写出一部经典的古代武侠言情小说。听后,我十分惊愕,没有历史知识,没有文学积淀,凭空遐想编造出来的作品,难道会有读者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后生可畏啊!
中国的文人,近代的、现代的不知有多少,唯独莫言独领风骚,令人肃然起敬。他的成功,在于他写作的真实。贴近生活写真写实说真话,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作品才有市场。
真善美与假恶丑充斥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历史赋予作家社会责任。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政党、一届政府的所作所为,都会成为历史的记载,历史的评价是公允的,作家的作品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好作品必将流芳百世,那是不以个人的意愿所的。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知道获奖者的尊姓大名的也是屈指可数,可我知道了中国的作家莫言享有此殊荣。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曾做过巨大的贡献,期盼泱泱的文化大国出现更多的象莫言这样的文化人。
《蛙》这本书算是看完了,它在我读过得莫言的小说中不是特别压抑的一本,语言上比较诙谐,人物间的对话也比较接近生活,比较真实。但是看到王仁美死在手术台上的这一章节的时候内心还是比较压抑的。
书中除了“我”万足以及姑姑万心之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仁美。
王仁美的父亲是个文化人,所以她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根据当地的习俗起名字。王仁美作为主角万足的妻子,在书中对她的描述却很少,书中对王仁美最初的描述便是上学时几个人一起吃煤球的样子,“王仁美吃得最欢。吃煤时她满嘴都是血”。
王仁美是一个直率、可爱、执着的女人,书中,他和肖家订婚的时候觉得肖不好,就和人家主动解除婚约,然后大胆向蝌蚪表白,要知道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能做出这样决定的姑娘能有几个。
在文中对每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都有一个详细的描述,但是对她的描述少之又少,直到后来万足在井边向王仁美求爱时,她才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显得十分的突兀。而万足对王仁美的描述也是极具特色,“仁美也与我一样,有两条仙鹤般的长腿”。挑扁担的时候大步流星,不男不女。
到后来想要二胎,仁美私自取下节育环,在躲避着了魔似的执行计划生育的姑姑时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是她的精神并没有像她的外貌一样,依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手术台上仍然抓着万足的手撒娇。从她与万足在一起憧憬孩子的未来时,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可爱的女人却在手术台上失血过多意外去世了。
她的死成了全书最压抑的地方,在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面前她的生命显得那么脆弱,那么微不足道。而姑姑却在她走不久后就让万足和小狮子结婚,作为一名读者我从此刻开始反感和厌恶姑姑这个角色,甚至怀疑仁美是姑姑故意害死的。就像鲁迅所说: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姑姑最后终日活在幻觉折磨的恐惧中,每日耳边都是婴儿的哭声。但是细想起来她也只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只是一个可伶的人。
而作为仁美最后关头依靠和相信的人——万足。竟然同意了姑姑的安排与小狮子结婚。在我看来这是对仁美的背叛。但是文中最矛盾的地方就在这里,仁美死前对她描述的很少,但在她死后,无论是在去和小狮子登记的路上,还是在于小狮子同房时万足心中始终想的是仁美,显得格外的讽刺。
在《蛙》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立体的,无论是万足还是姑姑都有好坏两面。但王仁美仿佛是个例外,无论在什么时刻,哪怕是在反抗计划生育中还是最后躺在手术台上,她的形象、心灵都是完美的,她的死才是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
《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拥有着高贵的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儿。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政府发行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无情。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我一直以为姑姑并没有对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过,但姑姑,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泥塑艺人,制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娃娃。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与我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蛙》这篇小说带给我一些方向。《蛙》里真正有描写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经过洼地时,水塘里成千上万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受了无数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发出控诉。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扑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肤都划破了。这里面又夸张的成分,但却更真切地表达了姑姑对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对那些鲜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终究是有悖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的,因为时代不同,姑姑必须遵守党的.指令。而我们却可以去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应当去爱护他人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活出自己的价值,莫言写《蛙》是为了告诉大家生命的珍贵。
物种相传,代代延续,生命正是由此进化而来。
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经历与《蛙》读后感的关系,从小到大,第一次在一个时间段里认真思考计划生育政策在我身边发生的故事。
以前那些朦朦胧胧的记忆碎片一片片拼凑,凑出一条条故事线,一段段旧岁月。
第一次拼凑出残图时,就想用文字记录,但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不知如何写,不知拟什么题合适,不知写出能得到什么,也担心得到心痛的感觉。
但终究还是在记忆中拼凑再拼凑,终究还是选择记录。
我曾后悔向弟弟说起有两个未来到世间的妹妹的事实,因为这让迷茫中的他认为:如果他的两个姐姐来到世间,长大,会比他成长的好,有段时间他对妈妈说,你不应该丢了她们生下了我,她们会比我贴心,选择生下我本就是个错误。
那段时间,妈妈伤心的哭泣,连续失眠了无数周。
我沉默,意识里觉得是自己的言语造成了他们心灵受伤,但我也是偶然得知,和弟弟谈起,以为他能理解他的生命很珍贵,要更加阳光,却不曾想,让他沉入了黑暗。
如果不是一次舅妈提起,我只认为妹妹们是因为其他原因未能诞生,后来得知,农村户口只能生两个孩子,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很高兴我的到来,却不欢喜第二个孙女和第三个孙女的到来,得知胎儿性别后的他们强烈建议爸妈流掉未出世的孩子,于是,在很久之后,我有了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的记忆是断断续续的,幼小的自己记忆里有家里的争吵,父母的犹豫,却无法得知缘由,当我第一次从舅妈的叙述中听到完整经历时,眼泪是为父母而流,生气他们的懦弱,更心疼他们的抉择,在我长大后,时常听到他们带着遗憾轻声地说道“如果当时都养着,应该也能慢慢养活,不过是日子辛苦点”。
那些岁月,是父母抹不去的回忆,也是他们终生的撼。
读完莫言的《蛙》,记忆碎片像一声声“咕呱咕呱”在脑海徘徊,我明白了小时候同岁的伙伴因为早产身体弱的缘由,也顿悟了和爷爷一起去乡政府探望的亲友,也理解了那些说哪家哥哥是母亲躲在柜子里逃过一劫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的言语……
妈妈再一次因为弟弟的态度而伤心的说道:“当初不该听你爷爷的”时,我想到了安慰她的话语:不在乎你听不听爷爷的,父母固然重要,但到了一定年龄,成长更是自己对自己的负责,更是自己的事情,别总是躲在过去的事情里了。
那些我能理解的,弟弟也许永远理解不了,而他理解的,我也永远理解不了,我出生于他们之前,没有负担的我成为了他的姐姐,也许他会认为,那些未来到世间的生命是因为他的到来,但这些不过是时代背景与家庭观念的产物,与他何来关联?
错过终究是错过的,撼也终究是撼,但活着的人不应该更好的活着吗?姑姑后半生以自己的方式“释怀”,也让我明白,我们能改变的终究只是自己。
而《蛙》更像是时代的鸣。
初读《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写蛙实际上是写娃。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高达22%。他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xx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50亿!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膨胀已经无可收拾了,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决定城市育龄夫妇只能生一胎,农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间隔5年生第二胎。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
从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这样的政策就像是是一剂猛药,突然下来,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中国,尤其农村人接受不了,必须靠强制执行,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像小说中的“姑姑”那样的人,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是优秀的党员,为了执行国家政策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当然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
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为一名党员,应当像“姑姑”一样,坚决彻底地执行国家政策,牢牢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跟党走,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可以灵活一点,人性一点。
相比起让人动容的悲剧,我更加珍惜喜剧,因为世上那么多人重视悲剧,却轻视了喜剧,殊不知令人发笑才是最难的,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笑了上百年更是难上加难。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做到了,这位幽默大师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逗笑了全世界。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主要讲述了“我”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倾听了老人西蒙讲述的关于斯派利的打赌故事。斯派利喜欢打赌,他无所不赌,从赌老太太的寿命到赛马赛狗,他几乎都能赢钱。有一次,他训练了一只青蛙,为了保证这只青蛙跳得高,他整整三个月不出门。后来,他带着这只跳蛙战无不胜。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外乡人,外乡人趁他不注意给他的跳蛙灌了好几勺铁砂,导致了斯迈利输给了他。
这部喜剧作品相当有意思。没有人比斯迈利更加嗜赌,没有人比斯迈利更加懂得如何投机。这位纵横了这么多年赌场的老赌徒最终栽在更加高明的手段,没有什么比这更讽刺了。斯迈利的赌不是我们平常那种地下,它更像是一种投机、一种钻营,斯迈利总是能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靠着一些手段去赢得打赌,这不是坑别人么?这样的钱赢来有什么意义呢?
更让我觉得恶心的是,斯迈利竟然还拿牧师的太太的寿命时长来打赌,说老太太活不过半个月。这不是被贪婪蒙蔽了自己的理智还是什么?又或者是赌红了眼?连人的性命都可以赌,在他的眼里,还有什么比金钱、比投机、比更重要呢?我翻阅了相关资料,资料上说这篇文章产生于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投机倒把层出不穷。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斯迈利热衷于打赌。人性中有贪婪的的一面,对于金钱抵挡不住诱惑,总是赢取更多利益,不知道制止自己。身为一名党员,我认为应该抵挡的诱惑,不要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无论大赌还是小赌,那都是赌,都会把人拖入深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的危害,不要轻易打赌,抵住诱惑,不给自己有堕入深渊的机会。
更有意思的是,马克·吐温还不忘讽刺当时的政治家。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领导人命名狗和青蛙,正是反映了美国人民的心声:领导人的不作为、愚蠢行为让人民极度不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客,只在乎选票,只在乎权谋,只在乎捞钱,而人民,他们不屑一顾。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让人捧腹大笑之余,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警示,不愧是经典名著。
其实本来是想写一篇《秦腔》的都后感来着,但读完秦腔后发现,自己整个就没有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代入感,以至于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触,可能读这本书得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段或某个阶段。于是就写个《蛙》的读后感吧。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读后感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以前只是从妈妈那里听说计划生育在1990-1995年的时候抓得特别严,所以刚好就是我与所有和我一起长大的同学们都中招了,谁家里有个兄弟姐妹,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新鲜,“肯定是做生意的吧?"“是因为农村抓得不严吧?””你们抢玩具么?”到了美国后、别人问起有没有sibling,你说没有,无论中国人美国人都说“ah,one child policy"然后相视一笑,仿佛在那一刻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所以我对计划生育其实没什么感觉,直到看完这本书。书中的女主角”姑姑“作为一个乡村医生,从为人接生、迎接生命的英雄到逼人引产、万人唾弃、手刃生命的”罪犯“,自己与自己之间就可以有这么多冲突。
乡村里的民众简单地认为:传宗接代、延续生命、自然规律、天经地义,更何况曾经这么被鼓励生孩子,现在突然间说不生就不让生了,就好比大人一直让你好好吃饭多点吃饭然后你爱上了吃饭、不吃就不行了,结果现在突然间揪着你的喉咙说、不许吃饭!如果吃下了必须给我吐出来。
“姑姑”为了配合计划生育,不断地给人引产、打胎,在不发达的医疗条件下、不仅送走了未诞生的婴儿,也送走了不少孕妇的生命。莫言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但是每个都各不相同,每个都惊心动魄、让人冷汗直下。最ridiculous的一个,大概是孕妇王胆躲起来想生第二胎(因为第一胎是女儿),直到将要临盆了终于被“姑姑”发现了。“姑姑”带兵在河上围剿想要逃走的王胆一家,结果最后孕妇竟在河上生产,保住了孩子,没保住自己的生命。
书里的人都恨“姑姑”,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却格外同情她,她是时代的产物,她在对国家忠心耿耿与人们的爱戴中间选择了前者,并走向了极端;作为一个女性、日日被恐吓、被殴打、被控诉,成为众矢之的,把所有人心里的不忿、不理解与抗拒聚焦到她的身上。
这本书我是在过年的时候看完的;在老家看到渐渐枝繁叶茂的家族时、心里说不出的复杂,年轻的一代是很难体会年长的一代所经历过的挣扎和痛楚的。
其实,敬畏生命也是一种快乐
快乐在哪里?快乐在读书明理的过程中,快乐在追求事业的旅途中,快乐在抛却物欲后的淡泊恬静中,快乐在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从容境界中,快乐在奉公守法本分做人的平凡人格中……其实,敬畏生命也是一种快乐!
一粒种子可以轻易地顶破人力无法打开的人的颅骨;沙漠里的红柳为了获取水分,其根系十分发达,可以绵延几公里长;陡峭的悬崖石缝里的青松依然可以傲风霜、斗严寒,四季常青。关于某些普通生物极不平常的行为的描绘,也令人震动、敬畏、折服。
一位外国猎人在随笔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严冬之际,在一个结冰的野外小湖边,正在伺机狩猎。突然,一群大雁从半空降了下来,它们是下来饮水的,但是冰层隔断了水源。这时,只见为首的大雁勇敢地腾身飞起,又像飞机一样俯冲,腹部出力地撞击冰层,磅磅作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行动,终于使薄冰断裂,露出一个窟窿来,群雁能够就着那个冰洞饮水了。他被感动得目瞪口呆,忘记开枪,茫然地伫立着,直到群雁飞去为止。猎人沉浸在敬畏群雁的快乐之中,难以自拔。
其实,敬畏生命也是一种快乐!写到这,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著名作家莫言的《蛙》中,“姑姑”那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形象;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象……
书中的“姑姑”也是也是迫不得已。因为计划生育国策,为数不少的胎儿在未见天日之前,夭折在她的手下。
回想着那晚那声音,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两边是一人多高的芦苇。蛤蟆、青蛙,呱呱地叫。一会儿四面八方都叫起来,呱呱呱呱,叫声连片,汇集起来,直冲到天上去。一会儿又突然停下来。四周寂静,唯有虫鸣。那蛙声如哭,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的初生婴儿在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受了伤害的婴儿在发出控诉。“姑姑”喝下的酒顷刻间变成冷汗冒了出来。
回想那晚那景象,千万只青蛙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叫着,跳着,碰撞着,拥挤着,像一股浊流,快速地向前涌动。而且,有的排成阵势,试图拦截“姑姑”的去路,有的则从路边猛然跳起,对“姑姑”发起突然袭击。其实,“姑姑”也很喜欢婴儿,只是……
让我们真心敬畏生命,将可怜,改为保护;将悲悯,哀痛的泪水,改为呵护生命的行动;将那怨恨,凄惨的哭声,改为银铃般的笑声;最后,将“他人有罪,我也有罪”,改为“他人”快乐,我亦快乐。
快乐没有标准,快乐无需参照。快乐是一种心境,快乐是一种感觉。只要快乐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其实,敬畏生命也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