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塞上原文及赏析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塞上原文及赏析1

  塞上曲二首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少有被同选的,多是选了第二首。至于为什么,不妨将这两首统一说完后再做分析。(一)中提到了个娄敬。这娄敬是汉初时人。他最早一个劝说后来的高帝刘邦建都长安,占得地利之优,因此被赐以刘姓,且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那个时候匈奴兵强,他曾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今东西横贯陕西、北经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区),以增实力。历史对其当时的这个举措是肯定的。但此诗对这个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该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搞清了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也就弄清了为何屡屡被漏选。原来人们对边事的处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识,也天然的'鄙视和亲靖边,似乎那是一种掉大价的举动。(二)则较之(一)浅明了许多,只是里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我以为,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塞上原文及赏析2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2。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5。

  注释:

  1、水:指洮水。时当八月,故云“渡秋水”。

  2、黯黯:日色昏暗貌。临洮:指临洮军,许多注本谓临洮即今甘肃岷县,非。今岷县,唐属岷州和政郡溢乐县。岷州,曾称临洮郡,隋义宁二年(618)改岷州,开元间仍称岷州,天宝元年改和政郡,亦不称临洮郡。

  3、长城:当指长城堡。昔日长城战:即指薛讷大破吐蕃之战。

  4、咸:都。大获全胜,故曰“意气高”。

  5 、“黄尘”二句:薛讷大胜,玄宗“诏紫微舍人倪若水临按军实战功,且吊祭战亡士,敕州县并瘗吐蕃露胔”(《新唐书·吐蕃传上》),二句当指此,谓阵亡将士黄土埋忠骨,名垂千古。但残酷的战争使蓬蒿掩白骨,终令人凄然。情调煞是悲壮。

  赏析:

  周珽曰:“少伯慧心甚灵,神力亦劲。此篇及《少年行》,与新乡(指李颀)此题诗,极简、极纵、极古、极新,俱在汉魏之间。”(《唐诗选脉会通》卷二)所谓“汉魏之间”,即指格古气雄,读来悲壮苍凉,但不衰飒,更不消极悲观。

塞上原文及赏析3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注解】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扩展阅读: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xx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文学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塞上原文及赏析4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香菱学诗,林黛玉叫香菱看《王摩诘全集》等。过了几天,香菱再向林黛玉请教。小说里说: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诗歌的品读、赏析中,怨恨多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香菱以这两诗为例,谈出了自己读诗的感悟,实在是妙极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接受唐玄宗旨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从长安出发,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在赴边途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律。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我们似乎联想到诗人轻车简从,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正因为这一联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林黛玉问香菱可领略了些滋味,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是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问她从何处见得,香菱就选择这一名句来谈体会,可算是道出了王维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无疑显示了香菱在林黛玉的指点下,悟性高强,诗意勃发,深具灵性。

  同学们,你在学习的时候,是否从香菱学诗勤学好问、字斟句酌、咀嚼品析的过程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呢?

塞上原文及赏析5

  塞上曲

  李白 〔唐代〕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译文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赏析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创作背景

  《乐府诗集》卷九十二列于《新乐府辞·乐府杂题》。郭茂倩谓此曲和《塞下曲》皆出于汉《出塞》、《入塞》曲。萧士赟云:“乐府《塞上曲》者,古征戍十五曲之一也。”此诗借汉喻唐,王琦谓“此篇盖追美太宗武功之盛而作也。”此诗约作于天宝二载(743)李白供奉翰林期间。

塞上原文及赏析6

  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古诗简介

  《塞上》是北宋诗人柳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天静无风时节,塞外草原上一队骑兵突然听到一声响箭直上云天,顿时警觉,人人勒紧僵绳,仰头观看。通过对一个瞬间场面的描摹,表现出边塞之美。表现了诗人某种自豪的心理和高亢的精神,这当然是宋初国势的相对强盛在当时人们精神上的反映。

  翻译/译文

  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释

  ⑴鸣骹(xiāo):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⑵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⑶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北宋初年,当时国家统一不久,国力渐长,主要对抗势力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等,作者当时怀着报效国家之志,创作此诗。

  赏析/鉴赏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写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表明《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名家评价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引冯端:“此可画于屏障。”

  杨慎《升庵诗话》:“宋人盛称之,好事者多图于屏障,今犹有其稿本。”

塞上原文及赏析7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查看全文...

  赏析

  鉴赏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查看全文...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查看全文...

塞上原文及赏析8

  塞上曲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鉴赏

  首句写塞外大风掠地而过,将烧山的猎火吹得火势熊熊,从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这座山头连到那座山头。一方面显示了打猎场面的壮阔,另一方面也揭露边将沉湎于狩猎的情况。

  次句接着写由于打猎之故,碎叶城城门大开,防守疏漏。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孤城”二字暗示碎叶城处在边防最前沿,孤立无援,形势严峻,对于能否扼守住边关,防止外敌之侵入,举足轻重,边将却骄奢轻敌,城门洞开地出猎而去,其危殆之势无异于引一发而垂千钧。诗人的焦虑和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写在守卫烽火台的.戍卒的阵阵欢呼声中,将军猎归,大获猎物。“烽子”,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帅、烽副;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紧急而举烽者也。”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敌情、举燃烽火,而去守候猎物、举燃猎火;不去呼报敌情紧急,而去欢呼猎罢归来,讥讽之意显而易见。

  此诗写边将夜猎的场面,虽然背景壮阔,显得有声有色,但并不是为了歌颂,而是寄寓诗人对边防松弛的忧虑和对边将玩忽职守的警告。

塞上原文及赏析9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1边,属国过居延2。

  征蓬3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5直,长河6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注释:

  1、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慰问。

  2、属国:汉时称归附汉朝而仍存国号的少数民族王国为属国。一说为典属国,汉时负责属国事务的官员,唐时常指使者。居延:汉时称居延泽,唐时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3、征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为诗人自喻。

  4、归雁:从南方飞回的大雁。胡天:古时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5、大漠:大沙漠。烟:狼烟,古时边防常点燃狼粪报警。每日初更须燃狼烟报告平安,称之为平安火。

  6、长河:疑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石羊河,唐时称马成河。一说指黄河。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这里非实指,袭用何逊《见征人分别》“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候骑:负责侦察敌情的骑兵。

  8、都护:汉唐时在边疆设置都护府,长官称都护。这里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军,登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燕然勒铭。这里用窦宪喻崔希逸。

  赏析:

  塞北风光,大抵干净简洁、粗犷有力。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奇丽浑茫不同,王维只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勾勒出北地简练有力的壮阔之景。尤其“直”“圆”二字构图利落,锤炼极妙,为后世称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便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前二联和尾联只平平道出,仿佛为这一联铺垫,使得此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诗中所言皆为实景实事,与《少年行》等不同,堪称一首真正的边塞诗。诗人以“佂蓬”“归雁”自喻,切合使者身份,更在虚虚实实间流露出孤身走天涯的莽苍之气。尾联化用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另开新意,惹人遐想。

塞上原文及赏析10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

  唐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寒”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游侠儿:指恃勇气、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矜:自鸣不凡。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塞上原文及赏析11

  原文: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译文

  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注释

  王七:指诗人王之涣。玉门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即小方盘城。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海:一作“明”。闲:这里有清幽之意。

  借问:犹询问。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凡几:共计多少。

  从风:随风。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赏析:

  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塞上原文及赏析12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五言律诗写诗人奉命赴边慰问边塞守军的情景。全诗紧扣题目,共写了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颔联里的“征蓬”一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诗人以“蓬草”自比,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之情(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景象。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本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句中的五个加点的形容词富有表现力,请任意选择两个加以赏析。

  炼字角度赏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孤烟之高,表现了景物的挺拔雄伟之美;“长”表现了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馨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壮阔无垠。

  (诗句赏析:诗句对仗工整,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画面描绘: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5.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这两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

  6.全诗思想感情: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7.诗中用典的诗句是那句,用典的好处。

  示例:“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塞上原文及赏析13

  原文: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译文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鉴赏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之作。诗韵铿锵,气势雄强,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诗中虽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体任务,但透过诗句传达的气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负的重大使命。

塞上原文及赏析14

  原文: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译文

  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释

  ①鸣骹:响箭。

  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赏析: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后来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2]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可以使我们知道《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塞上原文及赏析15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1 、据《全唐诗》:“诗题一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又作《塞上闻笛》。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地区。

  2 、雪净: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牧马:放马。西北少数民族以放牧为生。

  3 、戍(shù)楼:军营城楼。

  4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常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之名拆用,嵌入“何处”两字,构思成一句虚实相生的写景寄情之语。

  5、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赏析:

  高适曾两度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激昂粗犷的诗情。这首《塞上听吹笛》,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风光图。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前二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气氛。在如此苍茫而又清净的夜色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在征人的心中,随风飘来的不只是笛声,仿佛还有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夜色中香满关山。诗以有声的笛音,描述无语的落梅,构成了清丽渺远的意境。全诗深蕴思乡的情调,却哀而不伤,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