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集锦(5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高二历史教学反思,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老师是校园里辛勤的园丁,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从教案工作做起。经过自己设计的教案,教学思路往往很清晰。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篇1

本学期末进行两次大型考试,结合考试情况,本备课组进行教学反思。

第一,结合教材进行反思。本学期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从教材体系看,与高一学生接触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不同,体系较为复杂;线索不是十分清晰,需要教师理清线索,删繁就简;涉及到的国家、地区较多,需要严格划分个性问题,认真识记,寻找共性问题,注意区分个性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碍。

第二,结合教法进行反思。世界史教材体系与中国近代史不同,教师在教法选取上,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教师注重课堂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材中涉及到很多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3

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二期工程历史新教材,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弄清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文本内容上,指导功能更为全面,不仅规定了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又有较大的弹性。显然,高中历史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编制的一种较好的教学用书,对教师是教本,对学生是学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种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

(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

(3)认真研究学情,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

客观地讲,这种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为弥补高二文科生历史基础的薄弱,可以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概念,利用20xx年版必修(一)第19页“学习延伸”的内容“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进行如下补充说明:中国古代史,按照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约历1560年。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时,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它始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历2300多年。这样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作一完整概述,改变教材内容给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觉。

(二)结构的调整。如《辛亥革命》一课,教材将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安排在“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一目内,不尽合理。教学中可以把这个内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子目后,作为“革命后隐藏的危机”单独列出,体现革命的曲折性,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何谓“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1)有效果,即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即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收益,或者说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有效教学模式,较为著名的有认知指导教学模式、认知复杂性教学模式、真实性教学模式、交互教学模式,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既要有对于历史经典著作的熟悉,也要有对于史学研究动态的了解;其次,还要具备对于教材的整合能力,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间架结构,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特别要指出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而在于从学生出发,力图构建一种新的学习体系。再次,要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理念反思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是在教师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定势的思维。这种已有的定势思维会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习惯和经验当中,如果仍然使用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那么新课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就必须对教学的理念进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课程中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实际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对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并且受到湖南卫视中“变形记”节目的启发,我在高中的课堂中开展过一次“课堂变形记”的活动,即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而老师充当学生的角色,这种“变形”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备课环节反思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在高中历史备课时,往往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制订这个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制订这个计划时,不能只按原有的经验来制定,应该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对同一个问题的叙述在两种教材中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当然,以前的经验并不就是弃之不用,在备课环节中,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三)教学手段反思

教学手段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例如,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具备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运用得当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比如:轻质量,而重数量;轻内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等。反思这些不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忽视了教学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该反复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如果不能,则应该宁缺毋滥。只有经过充分的反思,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二、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新课改中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中的反思性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学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证把握整个反思的教学过程。

(一)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

反思性教学以教学问题的发现为整个过程的切入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不应该是简单地对自己教学情况的简单回想,而应该带着一种自我审视的心态来进行反思。

2.以科学的方式来解决对教学过程进行反省发现的问题,并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指导解决问题的宝贵机会。因此,对每堂课都必须静心思考。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采用了《复兴之路》(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课件中,事实证明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课堂上什么时候放比较合适?放完之后可以提什么问题?放多长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同时不影响授课进度?对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第一步。

(二)以积极改进作为关键点

反思性教学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教学。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授课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发现了上述的几个问题之后,认识到了: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反思以后,对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在进行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的东西方形势分析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时的国内外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在视频观看之前还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在19世纪,从英国出发必须经过4个月才能抵达中国,为什么相距如此远的两个国家会爆发战争呢?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三)以有效实践为落脚点

教师是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客观的反思之后,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案再进行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因此,反思型的教师与操作型的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操作型的教师喜欢问“怎么样”,只关心教学的结果,而反思型的教师则更加关心“为什么”,试图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课中,开始只是着重对基础知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隐性问题的挖掘,经过反思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以下的问题:

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马克思就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给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发展带去如此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本土的资产阶级发展却如此缓慢呢?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又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以坚持不懈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通过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来改善自身教学行为。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反思性教学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调整—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循环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会学”,“会学”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会学”离不开教师的“会教”。“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下走进了高中历史教堂,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反思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然后依据作者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对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改中,并不是反思性教学就是万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学为例研究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

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史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内容比较的抽象,时间又比较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第一单元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深了,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根本就无法理解;简单处理,学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学学过后,我想第一单元的内容教与学都会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课,一周5节课(包括晚自习),上完两节内容,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对某些问题还是很难理解。

感觉比政治与经济史的学习还要难。期间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所以上课时感觉有种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堂大胆展示”,改变原来课前不愿意预习、懒于预习的状况,同时以各种方式去检查与敦促。几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与我聊天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课前预习,课上敢于展示对学习好历史的重要意义。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课前预习,不愿意课堂去展示,与同学去讨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估计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我对他们与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讲述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我深感学生对必修1、2知识的遗忘程度严重,因此还要加强对必修1、2知识的复习与回顾。

这就与课前预习有很大关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回顾相应的与之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必修1、2的内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针对此,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必修1、2内容的复习,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先把必修1、2内容进行复习;单元结束时,再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学生能从宏观上,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搞清楚知识点前后关联。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也深知这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们的指点。

以上是一周教学工作来的一点肤浅认识,同行朋友们可以在此谈谈你们是如何处理必修三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学习。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篇4

一个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本学期我教高二5个化学班和4个政治班的历史综合科教育工作。课时和备课量相比于上一年的工作课时量和备课量都有所增加。由于本人的理论和教学能力问题。还是觉得有些压力。还有就是经验不足,这一年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去观摩其它老师上课。也没有和备课组的老师互相听课,因为其它三个老师都是教历史专业班。所以都是一个人在研究。所以授课过程中很多存在的问题没有能够及时纠正。

学生也反映了一些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普遍是觉得课堂较无聊。有些时候觉得相当困惑,因为这个问题也请教了本科组的老师和其中它科组的老师,他们对于历史课堂的沉闷也表示可以理解。也给我提出了些很好的建议。前辈们的细心指导令我倍感温暖。他们平和的心态也让我认识到有了困难不要紧,关键是迎难而上。于是自己认真地把过去观摩过学习过的其它老师的做法思考了一下,最后还是觉得很难在理科班应用。那么只能课堂上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因为综合科对于这门学科的要求较简单,只做客观题。所以也尝试课堂上搞搞做题比赛。结果发现学生还是挺喜欢的。

但总的来说,理科基础只考基础性的知识,不可能提一些难道深的问题要他们花时间探究。所以课堂上经常强调的是注意基础知识。文科基础这一学期开始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对于复习课如何上如何处理,如何让学生更感兴趣。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复习课总要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所以课堂上还是以知识结构为主。把重点难点讲讲。然后每一单元出些练习给同学们做。

评讲练习的时候看到同学们的反应还是可以的。可能讲解知识结构的时候就没什么兴趣。因为大部分都是我在讲。看来以后再上复习课时这个要改一改。应该把讲授和练习结合起来,也可以即时反馈学习效果。学生估计也更积极些。

这一学期除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外,教学工作中我也倍加努力,向科组老师讨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在教学中得到的体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总的来说,缺点有,优点也有。为克服缺点也一直在努力过程中。,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本学期末进行两次大型考试,结合考试情况,本备课组进行教学反思。

第一,结合教材进行反思。本学期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从教材体系看,与高一学生接触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不同,体系较为复杂;线索不是十分清晰,需要教师理清线索,删繁就简;涉及到的国家、地区较多,需要严格划分个性问题,认真识记,寻找共性问题,注意区分个性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碍。

第二,结合教法进行反思。世界史教材体系与中国近代史不同,教师在教法选取上,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教师注重课堂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材中涉及到很多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3

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二期工程历史新教材,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弄清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文本内容上,指导功能更为全面,不仅规定了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又有较大的弹性。显然,高中历史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编制的一种较好的教学用书,对教师是教本,对学生是学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种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

(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

(3)认真研究学情,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

客观地讲,这种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为弥补高二文科生历史基础的薄弱,可以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概念,利用20xx年版必修(一)第19页“学习延伸”的内容“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进行如下补充说明:中国古代史,按照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约历1560年。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时,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它始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历2300多年。这样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作一完整概述,改变教材内容给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觉。

(二)结构的调整。如《辛亥革命》一课,教材将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安排在“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一目内,不尽合理。教学中可以把这个内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子目后,作为“革命后隐藏的危机”单独列出,体现革命的曲折性,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何谓“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1)有效果,即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即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收益,或者说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有效教学模式,较为著名的有认知指导教学模式、认知复杂性教学模式、真实性教学模式、交互教学模式,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既要有对于历史经典著作的熟悉,也要有对于史学研究动态的了解;其次,还要具备对于教材的整合能力,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间架结构,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特别要指出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而在于从学生出发,力图构建一种新的学习体系。再次,要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