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推荐]读后感设计系列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读后感设计 篇1

内容简介:何为好设计?答案在于你如何定义“Good”,它是关于形式、功能、花费、价值,还是可持续性?Good是一个主观的词汇,本书介绍了许多广受尊重的优秀设计师的高质量设计作品,从中可看到他们对好设计的定义和理解,他们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印度、韩国、墨西哥等地。本书意在解析和发现:形式与功能孰重孰轻?是什么让好设计起作用?这些设计师不仅同读者分享他们对何为好设计的看法和观点,还谈论了他们认为的一流设计师的特色作品,并展示了图片视觉材料。这些作品和讨论涵盖了标志设计、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等。当然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偏爱和喜好。但是,总体而言,他们一致认为好设计的共性为:概念、内容、工艺、惊奇、悬念和沟通功效。

好设计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书中的许多设计师都认为,相比功能来说如果更追求外观的话,设计就是失败的。但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永恒的话题却长时间困扰着设计师们。那么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设计以营利为目的,那么它应该满足某种需要。“成功”(好设计VS差设计)可以衡量。为便于论证,我们将形式比喻成鸡,功能比喻成鸡蛋。那么,结论应该是蛋生鸡(形式......

好设计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大家都喜欢好故事。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听人们讲好故事。我们拿起好书来阅读好故事。我们去看电影和收看电视,去看好故事。告诉我一个好故事,我会从中感到快乐、长见识、震惊、惊讶、鼓舞、激励、奇怪、震撼或警告。好设计就像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关键是要设计一个故事的传递手段。设计可以弥补因不需要难懂字而写不好的缺陷。它可以通过讲故事......

读后感设计 篇2

看完这篇《好运设计》,我不禁想提这样一个问题:此作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或许有人会说是欢乐,因为整篇散文文笔幽默,详尽地描摹着一个美好的有关理想人生的白日梦;尽管其中不无调侃,但也绝谈不上讽刺,反而能在一种逗乐中让人若有所悟,会心一笑。或许也有人会说是忧伤,因为一个白日梦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人生的缺憾,这种缺憾越是以一种相反的形态表现出来,缺憾本身就越能让人在蓦然间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尽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于否定这个白日梦的同时,正面提出了另一个考察人生价值的指标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倒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圆其说,犹如一块刻意掩饰伤口的创可贴。

以上两种看法究竟何种准确呢?我以为都准确。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散文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便成为一桩说不清的事情。说不清并非一件坏事,它是真实的人生。而所谓纯文学和流行文学的主要不同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流行文学作为一种样式文学,将人生的感受在强化中简化,以满足读者对某种特定情绪的消费需要:悲情的文字就是为了赚人眼泪,喜剧的情节就是为了逗人一笑。而纯文学又纯在何处呢?纯就纯在它是对真实人生的纯粹的自我呈现,它不是刻意的秀,它最真实也最自然。

读后感设计 篇3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 行为和反思。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计,不止是为了本能水平的设计,还是为了带来更年轻更时尚的感觉;更多更强的功能,也不仅是行为水平的设计,也是给人以更专业更优秀的感觉;这些设计,虽然说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成本、易用性等等,但都给用户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于此同时,作者认为,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真正需求”。用户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怎样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主题小组、问卷等得到的。因为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我们人总觉得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那些自己做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知道,无论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多少解释。本能反应和行为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这一事实使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它们的原因。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产品设计师,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捉摸的,何况这些需求可能大部分是隐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识得到、不一定表达得出、不一定有动力去表达。所以,设计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受过训练的优秀观察者,他的设计从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在真实情景下观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说出比用户本人更多的对产品的喜好和厌恶及其原因,发现许多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见解都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在审美上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别的东西都是能够唤起往事的,这种特别很少集中于东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一个人的想象力所驱动的,所以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作一本科普读物,作者书中涉及的方面很广,并没有用一些生涩的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像是书的副标题所表述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什么样的事物才是让人喜爱的,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是让人动心的。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喜爱的产品和事物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情感。

读后感设计 篇4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艺术,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文化艺术类刊物的必然使命。《设计与空间》是既有文化内涵,又具艺术特点的杂志。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艺术灿烂辉煌,瑰丽多彩,勿容多说,《设计与空间》就是扎根于这块肥沃土壤里的一棵幼苗。我想象《设计与空间》杂志是否开辟专题栏目去介绍,多从远古到现代的优秀作品中去体味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领略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从中寻找民族文化艺术的源和脉,去把握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特色,正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如:能采访到大师级艺术家,介绍其作品,配发欣赏文章、评论等(我国有很多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大师,如:韩美林、陈汉民、靳埭强、陈绍华、杭间等等)。请大师们现身说法,艺术感染力最大,这当然也很难。如果《设计与空间》杂志,能提供这方面的栏目,让读者从仰望大师,到了解大师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涯,无疑会使读者的艺术人生有所感悟。就会让很多人受益匪浅。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就更有内涵和活力了。假设在《设计与空间》的启蒙和影响下,在浙江林学院或其它地方,能诞生象韩美林大师级那样的人才,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不仅是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播者,而且是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路人。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选择案例,为读者提供“学以致用”的知识和艺术养分。

《设计与空间》杂志,出生贵族,有很好的依托,理论基础浓厚。用理论剖析案例,是行之有效的吸引读者眼球的很好方法。它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用实例来说话,读者易懂、易记,印象深刻。就我个人对类似杂志的印象来说:清华大学的《装饰》杂志,学术气氛浓厚,理论多,实例少,为学术交流的导向性刊物;南京林业大学的《室内设计与装修》,以案例的作者自己来写创作体会,图文并茂,很有说服力,读者阅读不累,既具专业性,又大众化,通俗易懂;《中国广告》杂志用很多广告公司策划的成功案例来介绍、来阐述,也很有说服力;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观察》杂志里面“艺术批评”专栏等等。都是用理论来剖析实例,以实例来说明理论,读者易懂而成为经典。

以上是我对《设计与空间》杂志的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纯属个人爱好。在杂志刚刚“呱呱落地”的时候,就有那么多的希望和等待,这是不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我不知道,也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与《设计与空间》创办人宏伟目标相一致,我只是一名读者出于的关心。但我知道:一个婴儿的成长,要经过漫长岁月,不单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培养,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怀和爱护。成长的过程本身是一种美,是曲折的美,变化的美,是不断完善的美。

《设计与空间》杂志,名字取得很好。“设计”二字解释多种多样,“设计”的范畴很大(这为杂志内容的多元化打下了基础,为各相关学科的交流预留了空间)。但“设计”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设计“美”。“空间”是时间与距离的和,也就是说:空间= 时间+距离(这为杂志跨越千年历史长河、跨越东西方间隔距离,寻找艺术的美,设计了空间)。《设计与空间》就是“美的空间”或“美的时空”,读者们在《设计与空间》中寻找“美的空间”,并通过“美的时空隧道”去领略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彩,去享受远古的和现代的艺术美感。这应该是《设计与空间》杂志创办人的初衷吧!《设计与空间》杂志应该是美的传播者。

创办一个刊物很不容易,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其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

读后感设计 篇5

内容简介:收录了国际顶级平面设计师DavidAirey的超人气博客中最受欢迎的设计案例,其中的每个案例都极具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作者在书中分享他职业生涯中的经验点滴,除了告诉你如何设计一个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品牌标识,还详细地介绍了赢得客户的沟通技巧。书中收录了许多经典LOGO的成功创意,包括Kellog.s(家乐氏)、TIME(时代杂志)、FedEx(联邦快递)、YellowPagesTM(黄页)等知名品牌的设计。凭借多年实战经验,David归纳出25条L。GO设计的成功法则,这些诀窍,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设计出不同凡响的品牌标识。

超越LOGO设计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这个家伙是国外非常厉害logo观察家,当然自己也是一个非常高手的设计师。他推荐的东东非常不错。很多网站都会转载这个人的文章,他选的东西非常不错。不过现在网络太发达,难免有见过的logo啦。呵呵推荐一个他曾经推荐过的一个标,非常不错的。

超越LOGO设计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很喜欢书里提到的实际例子 还有FAQs 他给的一些建议适合初入这行的人。

读后感设计 篇6

《设计与空间》杂志,在内容方面会在已后的期刊中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这是明智的选择。在阅读本期创刊号两篇“考察游记”中,我就感悟到文学与艺术的完美,因为“文学是艺术之母”,现代艺术设计更需要文学和其它姐妹艺术(音乐、绘画、书法等等)的滋养,所以说《设计与空间》杂志,在内容栏目的选择上是合理的、科学的。

但是,《设计与空间》杂志,如果定位在学院内部刊物,那是不够的,因为读者的面小,影响力也就小,稿件的来源也小,档次也就不能提升。这就无形之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发展。以我之陋见:不仅“是让浙江林学院各学科专业间建立起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创刊号征稿启示中文),而且还应该充当浙江林学院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比如与兄弟院校相互约稿、相互采访报道等等。也可刊登社会上优秀设计师的优秀作品,以丰富杂志的信息量和提高信息品质。《设计与空间》杂志,不仅要“展示自己”,展示学院师生创作、研究成果,更要展示凡属符合现代设计潮流的院外优秀作品。有容乃大,不尽是气度,而是刊物本身发展的需要,是艺术规律发展的要求。又比如说:展示刊登历届毕业生在不同岗位上所创作的优秀作品,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具有榜样的力量,因为历届生已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和艺术表演手法转换他们的成果,这些成果、这些作品是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了,这样的信息同样有吸引力的,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汲取真正的艺术养分,学以致用。 ……

尚且如此,更何况国内外众多的优秀作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世界,扩大交流平台,提升自已。

读后感设计 篇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已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不久我通读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由特级教师于永正主编,共分三部分——个性作业思考与实操、另类作业设计及反思、奇思妙想创新与展示。选编文章共有6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来自一线教师的笔下,集合了诸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深入浅出地把自己的作业设计心得呈现给读者,以帮助那些在个性化作业设计方面还没有摸着门道的教师朋友。

自从读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后,我收益匪浅。明白了对学生作业形式如果稍作酝酿,经常性的变换,学生的作业形式定能焕发出个性的光采,闪动生命的活力,进而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所谓教育个性,就是教师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效果。个性化的教学通过形式的个性化(比如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思路等)达到培养具有思维个性的学生,即培养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

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作业,也不是教师布置,学生抄写,教师批改,学生订正。这种单调,枯燥与无休止的循环往复的抄写,不仅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厌倦情绪,失去了兴趣,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那么,我们个性化设计应该怎样来操作呢?

一要明确要求,二要注意形式,三要作业反馈。

这本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活”,从个性化的作业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别总把视野局限在课本上,同时,教师也应重在认真专研文本。从文本的角度出发,让作业个性化,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理应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收作业时,却是我最头痛的时候,因为这时的“天经地义”就会大打折扣。深感困惑的我常常无奈地感叹:唉!想让学生爱上作业,真的好难!因为不光是那几个总是懒于写作业的“顽固分子”令我无奈,更让我头痛的是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至于作业的质量、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效果,好像从来都与他们无关。时间长了,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学生对待作业索然无味呢?是不是我布置的作业欠趣味性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呢?

假期里,我在于永正老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书中找到了答案,有两点感受比较深刻:

1.透过《米芾学书》故事看问题。

《米芾学书》故事中秀才受到智慧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秀才随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随便,其实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发现了米芾习字的问题,也发现了米芾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于是秀才在那么一瞬间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我教你写字,先要用五两银子买我一张去写。”这也体现了秀才的智慧——善于“对症下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能看到学生的不好,只是一味指责。经常听到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有一些抱怨,而后就是惩罚学生重写作业。教师很少考虑学生“不好”的症结在哪里,对此“症状”该如何“下药”考虑得就更少了。举个例子说,教师经常留抄写生字的以巩固词语概念这样的作业,为了让学生记得牢,往往让学生把一个字或词语重复写很多遍。而很多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往往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很差——错字多,字迹潦草。原因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机器”。作业量太大,过多的机械抄写,只能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一样的结果——“有手无心”,所以错字成行、潦草难辨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的秀才那样,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变换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中,作业采用“实践活动+习作”形式。

现在,小学生的假日很多,除了常规的双休日和寒暑假,还有“五一”、“十一”长假。这些假日,为学生调整身心、接触社会、密切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样的方法值得借鉴,因为这样的作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指导的同时,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拓展知识面、熟练掌握已有的技能等都有帮助,并且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有和大的帮助。

是啊,如果作业缺乏“灵性”之美,只以“量”定,不能让学生乐意为之,那样的作业,对学生的进步能有多大作用呢?我想正面作用没有多少,负面作用却不容我们忽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被“作业的重负”压灭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被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失去了……所以,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讲“质”而不是论“量”。我们关注学生写作业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写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过程。

根据所学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开放式作业方式:

一、设计填空式作业

小学课文丰富多彩,有记事的,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我往往总要求学生将背诵的部分一字不落地抄下来,作业形式单调,让学生乏味。这时我就根据所学方法,要求学生把背诵的课文设计成填空式,这样,就避免了大段大段地抄写,传统地死记硬背,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也得到很好地发挥。

二、设计问答式作业

不同的课文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而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形式,极力摈弃那些繁琐、重复的练习,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维,发展作业的兴趣。如:教完《黄河的主人》一课,我要求学生围绕这一课每人设计一道问答题,并作出回答。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有的围绕题目设计,有的围绕每小节的中心句设计,有的围绕插图设计……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只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一个灵活、善于思考的大脑,即会诱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设计的问答有:

1.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

2.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而后我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要求全班同学逐一讨论,学生表现积极,尤其是那些设计问题的同学,当他们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是那么自豪!那么兴奋!

三、设计绘画式作业

绘画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绘画式作业更是形式新颖,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学生大胆思维,放心作画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教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可谓春意盎然而又含义深刻,满园的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呢?留给了学生无穷的遐想。于是,我布置学生这样一道作业,每人画一幅画,画出满园春色在你脑中的样子。学生的思绪在腾飞,画笔在驰骋,满园的春色该是多美,多妙,最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那么让我们跟随孩子的画笔,一起去欣赏。看,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杨柳,一条条清清流淌的潺潺小溪,一簇簇花丛,一只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切都在不言中,都在孩子的画里了。

总之,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多得到提高。我希望能再次阅读一遍《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得到更多的启发。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