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 篇1

《雪》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首先师生自由交流,谈谈各自对雪的印象和喜爱的原因,学生们有的说喜欢雪的颜色,有的说喜欢雪的形状,有的说喜欢雪中的游戏。有一个学生说她不喜欢雪,我很惊讶,追问。她说下雪时候很寒冷,行动不方便。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赞扬她有自己的思考,随即告诉学生们,雪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利有敝。然后请其它的同学谈谈看法,有的学生说雪与雨一样滋润万物,有的学生说雪能消失害虫,“瑞雪兆丰年”。继续由学生自由发言,或讲述自己在雪中玩过的游戏,或自选写雪的诗句朗诵,学生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我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板书)赞美学生的表现。

“我们喜欢雪,古代文人们喜欢雪,鲁迅也是喜欢雪的”,导入课文后,师生共同进行全文和自选段的朗读,我向学生强调这类的散文要读出感情来,与录音比较,师生间互相评述,特别要求学生对老师朗读的评价。由于欣赏课对学生的影响,由于我作为一个平等的对象加入朗读活动,学生们情绪高涨。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问答的形式分析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哪两处雪景,具体写了什么景物,写景有什么不同?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很快回答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是轻柔的,北国的雪“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是猛烈的。我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以物衬物和比喻的方法,写江南雪的美丽轻柔,令人喜爱,雪中“血红的山茶”“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这丰富的色彩衬托了雪的美丽,“处子的皮肤”(解释“处子”:少女)又恰到好处的比喻了南国雪的轻柔,正因为如此,使作者似乎看到一点春意,所以作者说“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喜爱。由几位同学再分别朗诵这段文字,相互比较,谁读出了江南雪的轻柔美丽。

“作者写北国的雪就不同了”(过渡),由学生朗诵写北国雪的段落,点划写雪的关键词句:如粉如沙(此处提问,为什么不是如毛如羽?),蓬勃的奋飞(此处提问:为什么不是飘飘扬扬?),灿灿的生光,包藏火焰的雾(此外提问,雪是白的,火是红的,色调上谐调吗?)旋转而且升腾(此处提问,此词用了两次,为什么不同吗?),弥漫太空(此处提问,为什么不是“天空”?)然后让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明确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用激情的笔调描写北国雪的猛烈狂放,振奋着人的精神。如果说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对江南雪“美艳之至”的喜欢,那么写北国的雪,就是对北国雪“旋转而且升腾”之雄伟姿态的赞美了。

“雪不仅是美的,雪中还有丰富的游戏,我们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过,这篇文章中也写到。”(过渡)让一学生读文章的第二三段,再让学生口述文中“塑雪罗汉”的情节,提问,作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雪中的游戏重点写了捕鸟,这篇文章中重点写了“塑雪罗汉”,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儿时的游戏呢?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不难理解,学生很快就回答了出来:怀念儿时的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我随即联系《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两文讲述:儿时的生活不管是怎样的,但是很让人怀念,儿时的生活往往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希望大家珍惜,给将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参考课后附文,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同时让学生们明白学习要善于利用资料。首先问学生鲁迅是哪里人,学生一致回答“绍兴”,我强调绍兴在江南,然后追问,二五年的冬天,鲁迅在北平(北京)看到北方的雪,为什么想到江南的雪呢?让学生看附文中相关的解释。学生回答,鲁迅身在北方,看到北方的雪,触情生情,引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加以肯定,随即追问,那么鲁迅写北方的雪,仅仅也是喜欢雪吗?让学生们继续默读附文,找出相关的解释语言。(此处关乎文章深层的含义,是本文的难点,所以让学生参看附文理解)在学生找出的语句中,我特别提出文中三句话:(鲁迅)“曲折的对于使‘暖国的雨’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的北方凛冽的严冬,表示自己的内心的不满”“鲁迅憎恶这使雪花永远‘如粉,如沙’地旋转飞腾的朔方的冬天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 篇2

这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执笔作文网 Zb258.cOm]

本堂课上课时学生纪律较好,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故课堂上都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导入用口技表演的场景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合作,互动的积极性较高,课文的文意基本上能够疏通,文章的结构、内容学生自己能够把握,极个别字词理解有困难。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与现在“走”的意思混淆,因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不多,故朗读的掌握还不准,尤其是长句之间的停顿;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性强,在我范读时像老先生一样摇头晃尾,结果后来的朗读很多同学也学,可见教师随时都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另外学生很愿意与老师接近对话,走下讲台的老师学生更容易接受,我经常参加到各组的讨论之中,学生的说话、表述与我要他发言进轻松自如得多,而且敢于开中。虽然没有一字一句的串讲,但通过学生的自主努力字词教学还是完成得较好。

本堂课摒弃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先学后教”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注意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合作性、对话性,以合作为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因此的启示是语文教学结构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完整,如本文就不有单独字词练习,因这比较简单,应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课堂上的再次备课及时调整。

精选阅读

【教案模板】八年级语文教学思考(篇一)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呈现“【教案模板】八年级语文教学思考(篇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永久的悔》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据现代学生娇骄并重,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聋生阅读量少,结合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感觉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运用了许多的成语,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字典和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成语,使其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本文的表达极其朴实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情而不在文,懂得了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感情流露的表达才是好文章。

3、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要“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在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教学: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与指导,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诗人对词语的选用的分析,排比、对比手法与细节铺叙的写法的分析,更好的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从课堂实效来说,比较成功的方面有:

1、朗读指导有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在课堂上朗读投入,有感染力为品味理解奠定了基础。

2、学生对诗歌语言赏析与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准确,这也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比较重视赏析诗歌方法的指导。

3、对于长诗的教学,教师选中了教学切入点,突出重点,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尤其能及时纠正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失误,及表达不准确的现象。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留下了遗憾。如: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的问题,“大堰河是一个的人,大堰河是一位的母亲”为学生设了个坎,如果合为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在品读环节,感知大堰河的形象时,很突然的出现了对诗歌9——11节所表达的特殊的感情的理解,这样破坏了教学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到一时思维转不过来。还有如果有时间把拓展延伸练习放在当堂处理,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学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过程,我们只有争取下次更好。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


76范文网专题“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教师是智慧的代言者,真理的引路人。在老师教学时,教案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我们要从哪些地方完善自己的教案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1】

《好嘴杨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选教材时很多老师认为没有挖掘价值,不容易出彩,我也认为内容平平淡淡,不适合自己激情昂扬的教学风格。我一直喜欢有激情的文章,浓妆艳抹,粉墨登场,渲染得天昏地暗,真个地酣畅淋漓,气吞山河。可是没有这样的教材,豪情万丈的我就没有用武之地?

《好嘴杨巴》一文我看了三遍,内容极其简单,就是让学生感悟俗世奇人的高超艺术。究竟怎样感悟?怎样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实质?怎样让学生既领会文章主旨又掌握本课写作要领?我反复思忖,最初教案12页,和其他老师商量后,又调整教学环节写了12页。试讲后,我觉得很不成功,教学环节混乱,教学语言模糊、生硬,整节课觉得牵强附会,找不到感觉,这是我自认为最糟糕的一节课,觉得自己很对不起那个班的学生。但这次试讲也使我下定决心——给教案做个大手术。可有可无的内容删除,搞笑的、娱乐的,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无帮助的删除,课前的小游戏、由英雄人物到市井俗人的过渡删除,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接步入主题:

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

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教学环节一目了然,仅抓一个“奇”字,步步推进,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这样一改,我顿感轻松许多,教案变为4页,老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把厚书读薄”的至理名言。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犹豫徘徊,我终于把教案变薄了,整个历程我经受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洗礼。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2】

为了参加新课标课堂教学比赛,我按07(4)班的教学进度,选择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8课《马说》作为比赛课。提前半个多月的时间作准备,终于在第13周上课了。一节课下来,感觉特失败,原因是什么呢,结合同事们的评议,我反复思索,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这节课的失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朗读教学耗时过多,以致时间不够用,最后形成拖堂五分钟的尴尬局面。设计教案时,确定《马说》一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当堂成诵。因为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因此,让学生能当堂背诵,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才”与“伯乐”的辩证关系。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他们才能够真正受益。这是教学既定的目标,所以在了解了文体和写作背景之后,我集中时间进行朗读教学。本计划花10分钟的时间,最后竟耗费了十多分钟,原因何在呢?

二是分析课文时,学生合作探讨的时间过长,因为学生尚未探讨出结果,我又不好叫停他们的活动。课堂教学时设计的分析课文的三个问题,难度不是很大,为什么学生要费那么大的劲呢?

对于所教授的学生,我清醒的知道,他们是九年级普通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是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学性都不高。但作为比赛课,我在提前半个月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于是我也对学生充满了信心,就没有很好的设计预习提要,让学生凭着经验走。可能是由于课前预习准备的时间过长,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到真正上课时,学生已产生了些许厌烦的情绪。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就碰到了几层阻力。一是有“骈、石、食、见、邪”等几个字学生读不准,长时间累积(预习时间过长)的错误要纠正两三遍。二是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处理得不好,好多地方需要纠正。如此正了读,读了正的几个回合下来,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耗费了。三是难度不大的几个问题却要分析探讨较长的时间。由此得出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一,不能过早地安排预习。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预习时间过早过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惫,从而在真正上课的时候失去了应有的激情。

经验教训二,预习时一定给学生布置恰当的预习问题或任务,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导向。如果让学生漫无边际的预习,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随意地读读课文便罢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查阅更多资料和学习,通过别人的经验介绍和自身的体验,我深切体会到布置学生预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阅读就是要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2、查阅。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教师就要在布置阅读课文的时候,强调学生在遇到的这些问题时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如在教学《马说》前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1、你认为是先伯乐还是先有马?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3、作者写作的意图紧紧是为马鸣不平吗?如此以来,就不至于在课堂上分析课文时耗费那么多的时间了。

4、做笔记。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总之要做到适当灵活。

经验教训三,朗读教学活动不一定集中放在教学环节前部分进行,可以穿插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这课的朗读教学,当遇到学生把握不好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的阻力时,可把它穿插到翻译课文之后进行,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再朗读时效果一定要好得多。正如张连仲在《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中说到:“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教师可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

经历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进步了许多。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3】

我通过学习王法宝老师的教学反思,知道了备课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所以对每一节课一定要用“心”去设计,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层次不清、缺乏明确的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其次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学法指导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

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二次备课很重要,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又是“灵光一现”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这样经过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这些在本周学习旅鼠之谜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极的图片,让学生对旅鼠有个直观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用了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几个问题都由集体智慧来归纳总结了。自定义动画生动地再现了旅鼠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

收集的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异现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素材。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成功地运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来写其他动物的奇异现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口头表述不清晰;解读课文的思维不够开阔。如果让学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多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4】

虽然只得了二等奖,也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我认为《海燕》这一课还是准确地表达了我对当下教学这一文章的一点思考。即:对这一课的教学从背景入手,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但在比赛前,我一直很痛苦地思考着一个问题:讲不讲背景知识、象征意义?不讲,大家会不会认同,这毕竟是比赛,甚至打心里我觉得对不起高尔基;要讲,只有45分钟,根本没法安排好。最后用了“课后阅读材料”的方式,才勉强把这个问题解决,但这也像有的老师说的“大煞风景”了。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是戴着镣铐又想跳得美些。

王特评价说“与学生的融入度不够”,我认为说得准确而中肯的。也许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大环境使然,即便是不讲背景,文章与学生还是有距离的,我觉得这班学生对这文章实在不太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找“写环境的句子”就出现了困难。这在我的感觉里是不难的呀。一开始整个节奏就慢了下来,在解读文章时,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提问一直有偏离的现象存在,即便是我一再明确地纠正,也不能拉回来,好像他们是一辆凭着惯前行的火车。例如“哪些词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学生则一直回答的是哪些句子,而且都喜欢读一遍,再阐自释自己的看法,本来这也无所谓,可问题是只有45分钟,我后面的内容就来不及了,后面的应是这堂课精彩之处,应该掀起高潮的,我只好匆匆而过。我知道学生原本可以表现得更好的,是我没有给予他们充分地表现的机会,因为时间来不及了,这也让我失去了原有的从容与大气。因为我自认为原本的优势是:擅长激发学生,善于与学生作真诚地沟通。按理我是长于调控课堂气氛的呀。这真让我郁闷。

一堂课还是不宜将内容安排得太多,课堂上还是应该悠着点。这是这堂课我最大的感慨。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5】

本文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背景介绍很关键。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

朗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风、雷、电、土偶木梗等形象象征了什么;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表达更突出。“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品味语言是本文的亮点和重点,学生可以抓住一点来品味。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过两遍,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做一个优美的课件: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1、对比手法;2、拟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7】

本单元课文有散文,也有小说,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学习本单元要求熟读这些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诚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已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学习本单元还要求从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揣摩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描写能力。如杨绛在《老王》中,为表现老王生命衰竭的状况,写道“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学习本单元要求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语言特点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学习本单元还要求学习作者写人的方法,可以选择一个感人瞬间表现人物,与可以选择多件事写人。运用这些手法表现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大胆发现,大胆表达,相信会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更具个性。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8】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一、教学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三、教学过程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9】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10】

新学期的第一次汇报课结束了。

我们本次执教的课文为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浪之歌》一文。这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的其中一首。是敏感的诗人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的美文。

或许有碍于自己平时的阅读倾向,或许受到“期待视野”的负迁移作用,我在初读文章之后竟茫然不知其所云。于是又连读三遍,之后似乎对作者通过海浪与海岸这对情人形象所要传达的情感才有所领悟。这样的阅读经验,使我对教授此文有些惴惴不安起来。

于是,在做教学设计时,我谨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顺着他们的感性思维一点一滴引导,逐步向上攀升进入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首先,在导入部分,用孩子们生长在沿海城市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对大海那些熟悉的记忆。接着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浪是以海岸的情人形象出现,让学生明白文中的浪所唱的首先是她与海岸的一首炽热的情歌;然后深入文本,作鉴赏品读,进一步领会浪还是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的形象,而她所唱之歌的深层含义则上升到一首宽广博爱的赞歌。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诗所要表达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博大的爱。这样由浅入深的学习探究过程,大概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前后两次的授课实践,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其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问题还在于课堂不够形象、生动。导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要学生调动最大的生活经验,进入与海浪、海岸的沟通,但由于我没有给学生以视觉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声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远离学生的课堂学习。而在问题设计上,教师的语言尤欠生动,过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其次,对文本主题的探究还不够全面。第一次授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挖掘这首散文诗的第二个层面的主题时,对作者纪伯伦做过相关的简介,但没能结合他的身世和经历,从诗人与祖国的情感方面来探究。虽然这点在第二次授课期间得到了补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层面主题与第二层面主题之间。但从课堂的总体架构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加入破坏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性,有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感觉。而这个爱国主题又不得不说,因此左右为难,最后只能将爱国主题放在最后——由诗人出生地环境与文中的海的环境做一联系,再用创作背景的相关说明做一个巧妙的过渡并出示诗人流亡海外,为祖国的独立而奔走呼告的经历,那么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那份对国土的思恋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还要学会对课文相关资料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与转化运用。而有时一个巧妙的过渡就能让左右为难的事变成两全齐美。这也是师傅经常向我强调的。

最后,就是朗读问题。总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朗读非常重要,更何况是这样优美的散文诗。虽然知道教师的朗读能够带动学生的品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是,在我们自己做学生时,默读、速读已经成为习惯,对于高声朗读确乎十分陌生。然而我还是相信“勤能补拙”这句话,反复的练习定能够提高我们现有的朗读水平。

以上是我通过本次汇报课所得的反思和感悟。但是,对于《浪之歌》这样的散文诗,从作为一名中国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其手头上的文本本身的优劣,我认为还是有待商榷的。倒不是对纪伯伦这样伟大的诗人及其作品有所非议。然而,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被介绍到中国,必需先被翻译成中文,而汉语的语义和语境毕竟不同于英语、法语等拉丁语系,部分带有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东西是无法被完整地翻译的,就像中国的《红楼梦》,再好的英美译本也无法传达其深藏于文本字里行间的东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何况译者本身又有自己的思想倾向,在他们翻译的过程中就已经给文本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因此总不如读原著来的更加原汁原味些。而我们课本中的《浪之歌》,在部分语句翻译的遣词用句方面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因为,有些语感强的学生就在朗读这篇散文诗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觉得译者用词不够恰当。

当然,凡事不能处处求完美。就像我们的课堂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结合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感悟:

一、在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三、创设一定的情景

看过一个《石壕吏》的教学案例,这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时官吏捉人故事,教师为了将官吏捉人时的专横跋扈及老妇人的哭诉表现的更形象具体,就借助于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来编、来演,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就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了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直到将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才罢休,这也正达到了学生深层次感悟诗歌思想的目的。同样在《马说》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并通过采访演员的方式,就“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在欣赏李白的《静夜思》时若能配以相应的音乐,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会更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浓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学也就不是难事了。

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初中诗词欣赏教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诗化为一幅画。就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如藤、树、鸦、小桥、人家、马等等,再仔细观察物象的特征,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借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用笔或者用语言将他描绘下来。这样一幅“秋天行旅图”便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游子思乡有所感悟。同样在《钱塘湖春行》和《春望》的教学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感知两首诗描写的季节有所不同,教师就抓住了“浅草”和“草木深”让学生展开联想,“浅草”草刚长出来的时候,这应该是初春或早春时节,而“草木深”草木生长非常茂盛,自然是晚春时节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思维,对于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古诗词教学,的确是一妙计。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精髓,它需要我们细细的去“品”。

教你写课件: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其二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考虑到您的需要,76范文网(fw76.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教你写课件: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其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广泛收集科学家的故事,相关图片等资料。

2.组成四人合作小组,每人一个档案袋,准备自评、互评。

3.教师准备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以便引导学生仿写。

4.学生推举出3~5人,组成班级评价小组。

(二)操作过程

分三个阶段:

1.将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

2.谈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事情;

3.交流、展示仿写作文。

第一阶段:

小组内交流科学家的故事,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

每小组推荐1~2篇,班级交流,以便资源共享。

(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阶段:

小组内自由畅谈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以便相互启发。也可以谈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这一步骤,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

(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提出口语表达的要求)

第三阶段:

教师提供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等例文。学生范读、听读。

根据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和同学的启发,思考自然之谜,仿写一篇探究科学的作文。

考虑课堂时间的有限,可在课下提前将教师及学生准备的仿写的例文,发到每一小组。例文以四、五篇为宜。不限制仿写的例文,可从中间经小组决定任选其一。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完成一篇仿写作文。

1.学生范读一两篇例文,其他学生听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仿写的作文。自评、互评。

3.每一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在班级交流,读给全体学生欣赏。学生及教师给予评价。

4.课后选择优秀作文在班级黑板报中展示。

[活动反思:]

通过“科海泛舟”的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学生的兴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科学的全面认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自主情感的体验,有合作讨论的收获。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有机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语文素养。

【课件收藏】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之一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的内容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课件收藏】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之一,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

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美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基本不做过细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这节课也不例外。

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体会,说得较为肤浅,品味也不到家。此时,我适时地举例,引导他们深入领悟:

“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却写出了双重的内涵:父亲闪腰了,疼得他脸色发青;儿子抢扁担这一动作大大刺伤了父亲的自尊心。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喻体却写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变化,多么具有表现力。

慢慢地,一个个头脑“转”起来。

一学生:老师我来读一句话‘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这句话很真实,以前农村的孩子都这样,没牙的小孩子乱啃东西,弄湿手指,弄湿衣服......他的话没说完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学生:我想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着读“去烟火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我觉得这个父亲的努力不值得,奋斗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亲却更压抑了、更不自在了,还不如住原来的老屋。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爷爷奶奶,他们宁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来住我们的四室二厅,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一脸的深沉)

瞧,因这文章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了顿悟,增进了对长辈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模板7篇)


我们在写教案时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中,教案是不可缺少的。教案应当在教材关键部分标明注意点和易错项,编辑向大家提供了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过程中我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这是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一种强烈的愤怒”,有“对好的事物的追求”,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教师我的学生学生说的的说的说的我我我我的的的有学习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2

一.总的复习思路明确。这一章的复习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传染病及其预防两大部分,在复习时我就将导学稿分成了这两大块进行。

二.模块中加大了学生动笔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因为是复习,在每个模块中,都设计成先由学生自主复习基础内容,然后再跟踪练习加深巩固知识。有的还高计了“走近中考”,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就接触中考题,熟悉中考题的形式和解题思路,同时又巩固了本块知识。

在本节复习结束,再用达标检测来检测本节学生复习的效果;和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接触与这部分知识点有关的更深入的中考题等,提[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 ()]高学生综合分析、做题的能力。在每个环节中,能利用统筹方法,让部分学生直接将答案写到黑板上,既节约了时间,又能通过黑板板书情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三.复习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本节课复习中,我设计了“知识梳理”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本节复习内容进行梳理,以备在应用做题中加以理解运用。

总之,本节课设计还算合理,所以时间上与预算的时间符,没有出现以前出现的拖堂现象。但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学生自主设计和小组合作发言的机会安排较少。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3

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一)认识各种温度计

在认识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根据合理选择温度计。

(二)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十分重要,能为学生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提供帮助。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教师边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

(三) 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

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六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在汇报测量数据时,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靠窗的四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4

我在讲“人的性别遗传,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问题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探究按照教材中的图示,在黑板上分析,生男生女的道理,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结论,一种是实验探究按照本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统计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结果,我发现两种不同的探究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第一种探究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而且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十分理解的样子。第二种探究教学方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并且通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第一种探究教学方式中,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在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进行机械记忆,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第二种探究教学方式中做到了“做中学,乐中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高,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不是放在如何“教”,而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做”,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能做”“会做”“乐做”在做中获取成功。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学生对话交流为手段,达到师生和谐互动,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搜集资料为载体,融洽学生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创造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各个小组分工明确,将他们从课外书籍、网上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每一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展示《志愿军点歌》、抗美援朝战争原始录像、邱少云、黄继光等图片、《英雄儿女》电影美剪辑,形成视听冲击,创设学习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实际的距离,给他们提供体验过去的可能,利用自制的课件,展示讨论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的有效手段。

总之,本节课强调了师生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每位学生的成长过程,注意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注意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顽强精神和坚强意志,注意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弘扬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历史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6

本学期即将尾声,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刚刚学生学习的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其策略:

(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

(3)创设问题情况,激发提问兴趣。

(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

(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1)从一个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

(2)每组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

(3)方案的实施。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

(4)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选题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实,一定是先发散,后集中。如《生长素发现》一节的教学,可以窗台上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习任务,达成课堂课程目标。活动方式如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等。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认为,“目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依据简单、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学目标,最终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

“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比如说,导标这一过程也许在高中生能够很容易让学生跟着教学所呈现的目标去学习,在练习、讲评中检验三维目标是否达标,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

(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

(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觉得目标导向教学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7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节课,与下一章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第二节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系列3篇)


我们在撰写教案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经师难遇,人师难遇,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制定教案既可以使教师开展快速高效的课堂,也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栏目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这次考试是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是全面衡量学生这段时间学习情况的一次考试。下面我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着这次:

 一、考试质量分析

1.试题方面:本次试题大多来自于平时学生接触过的练习,试题能够体现目前注重基础、体现能力的考试命题要求。难度适中,而且题型比较全面。

2.试卷方面:本次考试题型,分为听力部分、词汇、单项选择、句型转换、单词归类、短文填空、阅读理解、补全对话,和写作九部分,各部分难易程度不同。

1.听力的得分率不高,平均在xx分左右,其中第4部分完成情况最差。这说明学生大多还是学习哑巴英语,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

2.单词归类的得分率是最高的,但仍有个别学生放空。词汇完成质量不高,主要是学生对词汇不够重视,自觉背诵单词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在初一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学起来觉得很吃力。有些甚至都懒得背,造成很大的单词漏洞。

3.选择填空得分情况很差,平均分只在6分左右,说明学生的听课效率低,课后巩固少。

4.补全对话主要考查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这部分情况较好,但也有个别同学得分不佳。

5.句型转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型难易适中,但是做得也不理想,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很不扎实,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6.短文填空和阅读难度适中,但是得分率也不高。这主要考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单词搭配、习惯用法、语言结构的掌握。这说明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7.写作的答题情况也不理想,细节错误很多,写不出很完整的句子,出现很多中文式英语。这说明学生肚子里的墨水少,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知识积累太少。

 二、考试质量分析

参考数:xx

平均分:xx

及格率:xx

优秀率:xx

最高分:xx

最低分:xx

三、教学建议和措施

1.词汇长抓不懈,让学生养成自觉背诵单词的习惯;

2.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掌握语法规则,逐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上课时的听课习惯,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要和老师同步思考出现的问题;

4.讲课时,尽量使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

5.在平时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多种文体的能力,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启发他们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同样的思想,逐步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

7.加强写作训练,从句子到文章,做到每周一练,每练必讲。

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篇2)

今天我进行了本单元最重要的环节---Reading部分的教学。这节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难度也较大,现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总体设计,先让学生整体浏览全文,找出生单词,并对文章有初步的印象。然后适时的讲解单词,让学生对文章不恐惧。带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信心百倍的去听录音,趁着学生们意尤未尽,解决刚才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注意停顿等,并试着理解文章。在两次听录音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提问,以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生单词的发音,本Reading的容量较大,需要两到三课时完成,所以这节课只能粗略的讲解,重点让学生熟悉单词,为下节课做好准备。这节课基本贯穿了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素质。让全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使用交际英语的能力。

这节课学生基本上都动起来了,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刚开始学生对出现太多的生单词有难以接受的心态。所以造成了一点点的手忙脚乱,后来才适应。教师应该及早点拨。还有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够好,自主学习时间太少,有待在下面的课堂教学中提高。

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篇3)

 一、试题特点

1、本次测试考题紧扣本半学期来所学的重点,每一个语言点都力争有考到,但又不重复。试题分客观性试题,包含听力测试、单项选择、情景交际、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主观性试题包含短文填空、词汇知识、句型转换、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看图写话及写作六大部分。均来自平时经常强调的语言点上。重点突出,讲究细节,要求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二、试卷简析

1、听力,选择题,词汇部分,阅读题答题效果较好。

2、失分多的题目是情景交际,综合填空,看图写话,书面表达和完型填空,这些题都以书写为主,说明学生平时对单词和课文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三、教学过程及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教学因素:仁爱版八年级英语内容丰富,每个话题对话、短文篇幅多且长,知识点繁杂,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非常多。加之本校课程安排特点,每个话题平均只安排六节正课,要求在允许的时间内完成课本内容教学及所有练习包括单元卷的讲评任务。因此,课堂时间仓促,学生缺乏重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种种因素大大增加了教与学的困难。繁重的背诵任务及作业几乎让学生应接不暇,中下水平的学生大部分较难完成学习任务。2。学生因素:这也是关键原因。本试卷学生失分情况反映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认真背单词和课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依赖性较强,对所学知识点不懂得基本不发问,老师有讲我就听,学习很被动。学习缺乏自觉性和钻研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厌学,这也是导致成绩差的原因。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对策

1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强化平时学生对单词,词组和课文的掌握,每日一测,测试上节课所学的单词,词组和重点句子。

2重视日常作业的批改和订正及错误的归因。

3加强对成绩落后学生的上课听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的监督。

4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这两大项,是所有英语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两大部分,是一种综合考查,一半学生靠猜得了一些分。不仅能看,还要看得懂,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老师,要在教法上多注意,讲课文时让学生先阅读,后讲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5坚持听力与写作训练,每个话题至少进行一次听力和写作训练,对听力写作技巧进行指导。

6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设计随堂练习,课前坚持复习所学知识,可通过练习,口语操练,小测等方式进行。

7狠抓基础,过好背诵、默写关。

热门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热门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让历史活起来,学生才会喜欢上历史,今天徐老师这节课让我找到了答案。历史本身是一部丰富的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目标之一。如何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对于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同历史融合在一起,带着感情学习,以往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很失败有时讲述屈辱的历史,学生们一点不感触,有的学生还在笑,让我很伤脑筋,今天徐老师的课我很受启发,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讲出感情来,以情动人,加上配乐画和史料,锦上添花,特别是英雄人物名字图片滚动展示,配上徐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读,感人至深,达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由此我又想到大家都喜欢的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不也是以情打动了观众,记得当他讲一段鲜为人知的普通百姓自发抗争的“江阴八十一日”这段历史时,很多听众当听到全城九万多百姓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最后仅存五十人时都哭了。讲历史人物时,很投入,感觉自己就是其人,委屈无奈时万箭穿心、泪洒全场。

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今天我找到了答案,以后好好借鉴。

[荐]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


教师是像春蚕,吐着智慧的细丝,编织着知识。教师做好充分的教案准备,能很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教案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老师的化身。是否在寻找好的教案模板呢?76范文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1】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就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1、训练方法的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2】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3】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知识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往往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者误将“难点”的知识当“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准确流畅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4】

紧张忙碌的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学生迎来了期中考试的检验,我也迎来了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的时间。在过去的两个月教学工作不是一帆风顺,出现了不少的困难,经过认真分析、积极应对总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等待学生成绩的检验。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我现在做的是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应对的方法时候得当,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首先,这个学期由于开学时间晚了一些,中间又去半程实践活动基地学习了一周,教学任务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的时间缩短了接近2周的时间。由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物理的方法、习惯、以及做题的方法的都没有,所以这两个月的时间是学习方法、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没有为了跟上教学进度而快速的赶课,而是适当的放慢速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知识点、形成认真读题做题的好习惯。有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这次的考试应该有所体现。

其次,这一届的学生和上一届学生基础程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期初没有意识到,导致上课的速度过快,使学生学习一度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北校区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于本部的学生来说要低一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差一些,学习的主动性也要差一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感知的少一点,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多多联系生活。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了解学生,导致了上课的速度过快,以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出现了困难。这一现象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才没有出现大的困难。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制定计划前应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总的把握和认识,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整体了解学生素质的方式方法,我想莫过于分析学生以前的各科学习成绩,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聊天交流。这样更利于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

第三,这届学生班级人数少,利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是由于老师少,带的班级多。和以前比较,对于教学利弊共存。班级人数少,利于批改做作业,及时全面检查。但是班级数多,导致上课的时间多,无形中占据了更多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又使检查的次数减少了。我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好课代表,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课上、课下让小组长自行检查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有课代表汇总给我。这样快速便捷,利于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由于4、5班的课代表一开始没有培养好,行动慢了一些,在月考的时候整体成绩就体现出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好老师的得力助手为第一要务,形成快速便捷的反馈体系是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展开高效教学的重中之重。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积极的应对,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大的问题。不可墨守成规,凭想当然进行教学。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5】

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简单机械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学生理解与杠杆相关的知识程度对学习简单机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按着教材的编排,先介绍什么是杠杆,接着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最后就是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杠杆的五要素(包括力臂)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告诉学生的,中间很少有什么铺垫。学生通过聆听,能知道力臂的概念,但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个概念?力臂在杠杆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大部分学生经过强化训练,虽然也能利用以上内容去解决相关习题,但是对该部分的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由于力臂这一关键点没有突破,导致学生对后面的其他简单机械学习产生困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对教学过程做了调整: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讲动力臂和阻力臂之前先介绍什么是动力、阻力作用线,再引导他们画出点到作用线之间的距离,然后才点明这便是动力臂、阻力臂。如此处理,学生再通过练习强化,便将这一难点克服了。这个仅仅这个内容就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我觉得这一节课,还是意义蛮大的。

通过这节课,我领悟深刻: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6】

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压强的开篇引入较好,我表演了一个魔术:空手吸易拉罐,这个魔术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这时我提出: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个原因,学习大气压强之后你就会明白的。然后组织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做了几个小实验,学生汇报展示。至此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更是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至此教学的第一环节已经结束。本环节我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置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才设疑”。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置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7】

首先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低压供电的电源处零线是接地的,零线与地面间就没有电压了?保险丝为什么要选用“电阻率较大”而“熔点较低”的“合金”做成?为什么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后,即使外壳带电,人接触了外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了?家里的用电器有的用两脚插头,有的用三角插头,哪些用电器需用三角插头?等等,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淡化知识点的传授,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探究。

利用演示实验直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我先提出问题:教室的电路是怎样组成的?我们家里的电路又是怎样组成的?指导学生了解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利用视频课件让学生了解实际家庭电路是怎样组成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想方设法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8】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教材在编写课程时有意识的进行了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声》安排在第三章,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二次练习结果却与老师的想象相甚远。就其根源有以下几点:

1.满足于表象,思考不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老师例举的事例有很高的认知度,但要求学生举例时往往无从说起,对生活的事情缺乏思考。

2.对学生了解不够,师生缺乏互动。教学中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学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于听,不去思考,回家后并不去记忆,对基本概念掌握的很差,作业情况很不理想。

4.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4.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齐抓共管。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9】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意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已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地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

2、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其三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秀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其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

《乐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1、通过女子十二乐坊视频播放,周杰伦的《稻香》、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片段、梁祝1(小提琴演奏)、梁祝2(古筝演奏)等音频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2、我还让有声乐方面特长的学生分别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游戏:声高“大战”、闻其声知其人、耳朵“辨”乐器。声高“大战”的游戏中我一改往日教学中老师敲鼓学生听的模式,其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转转”、“换换”更是起了关键作用,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而且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会更容易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同时掌握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4、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之后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不仅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体现出他们富有创新意识,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甚至老师想不到的好的思路和方法。成果展示与总结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既给学生自我展示创造了机会,也让教师能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结论,还能对学生能及时进行鼓励赞美。

5、“闻其声知其人”播放音频周杰伦的《稻香》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片段,学生很喜欢周杰伦,所以一听就兴趣盎然。

6、通过骨传导知识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学习他好学上进、身残志坚的精神。让大家下去多阅读有关他的书籍并向他学习。这些是本节课的亮点。

第二,以有效问题为另一条主线,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设置有效问题,设置的问题具有思考性,把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又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以生活为背景,通过给水壶灌水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突破难点,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四,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平时学生展示机会少,所以展示过程语言表达不是太清楚,有时候不能把自己好的想法表达出来,需要平时多锻炼。我在这节课中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不够,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