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1
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十分鲜明突出,这得归功于他的作品数目之多,资料的详细,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当红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别爱搜掠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的诗词和散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源于他对写作和文体的看法,他动笔,收笔都“行云流水”,没有特定规矩,他认为用笔表达出一切情思脉络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刻。他如此热爱写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烦都是文章带来的,可是仍然觉得文章如金玉珠贝,不易鄙弃。热爱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自由创作给作者带来满足,给读者带去快乐,这也是文学价值所在之处吧。
现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命题下写作,自然,这仅仅是做得文,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认为我们阅读太少,生活经验不多,看待社会的角度狭隘,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思想的成长,不曾收集那宝贵的灵感,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习惯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段时间审视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无价的,是真诚的,是意义非凡的。因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一生不是学识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权力的攫取,而是我们过完人的一生,经历过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热爱我们的热爱,去追求我们的追求。所以说,当你翻开自己的记事本,没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绘生活中的自己,这文章的价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的。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2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就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就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就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就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就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就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就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就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就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就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就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就是一种境界。但就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就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就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就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持续“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3
如果你只想简单了解一下苏东坡,其实看人大冷成金教授所著的《有一种精神叫苏东坡》更适合一些,因为阅读性强一些;林语堂先生这本历史性更强一些…
在这本书里,苏东坡得到了林语堂极高的评价,作为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当之无愧,他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诗,词,画,文~~更可贵的是,他坚守做人为官的原则,决不委屈求全,每到一地造福百姓一心为民的那份执着~~在王安石变法之时,他直陈新法之弊,被新党谪贬排挤~~司马光重新执政后,在废除一切新政时,他又指出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他坚持原则导致了即被新党排挤,同时也不被旧党认同~~
苏东坡是不幸的,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他却从不向生活低头,在谪贬黄州期间,已至有上顿无下顿的困顿,为此开辟东面坡地,耕耘农作,但他天性乐观,自号东坡居士,他烹制猪肉之法,流传下来,名东坡肉~~
苏东坡又是幸运的,在他谪贬各处之时~都有老朋友新朋友接济他,因而每每度过困境~而更幸运的是,宋太祖给子孙留下的“不以言罪人”的世训,苏东坡一生经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说实在话宋朝皇后素质很高,这几位皇后对苏东坡都暗暗予以保护,使苏东坡在新党执政期间,涉险渡过“乌台诗案”这一人生大坎~尤其是哲宗登基后,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当政,苏东坡得以官至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皇帝之师~1094年,太皇太后死后,哲宗大肆任用新党之人,苏东坡接连被贬,一路走一路贬,远至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大赦元祐党人,苏东坡才从文人史上被贬最远之地---儋州(今海南)返回,北返至常州病逝……
苏东坡一生先后三位夫人,均为王姓,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王弗早逝,死去十年时苏东坡梦到夫人,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创了以词悼亡之句~~王朝云在惠州中毒障去世后,苏东坡悲痛之至,书一挽联“不合时宜,只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
后人是幸运的,正因为苏东坡的不幸,促使他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虽然一部分在乌台诗案期间被王闰之烧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蕴藏其中的精神财富---浩然正气!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4
深夜。孤灯。翻着泛黄的书页,嗅着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心灵也抛却了浮华,得到了洗涤。
之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我的印象中,他仅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化严肃为轻松,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可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却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5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这三者共存一体,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评他集儒、释、道于一身,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就是说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伟大见于正史,见于他的文学,也见于民众间千载流传的故事之中,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极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惨”之类的词语去形容,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乐的,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从繁华的杭州,到荒凉的岭南,一生之中,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这么问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个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个没去过,如果可能,我真想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学朴质之气,又无浮华虚饰之风。
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6
这些天,看完了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在看这本书之前,一直在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中自始至终笼罩着的对旧上海昔日繁华的怀旧气息以及王安忆略显晦涩冗长的叙述笔调,确实有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再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不得不说确实是让人有眼前一亮,心旷神怡之感。
这本传记是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成,又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的。一个中国作家写的东西却要由别人来把它翻译成中文,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不过好在译者很用心,也很有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语言十分的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那种隔的`感觉,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实在是非常喜欢,因为它记述的是苏东坡这样一位如此可爱的大文豪的生平经历。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又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喜欢和了解,使得整本书充斥着一股热情和张力。林语堂带着对苏东坡的喜欢、崇拜、理解、佩服,甚至是惺惺相惜来写他,在叙述苏东坡的生平经历的同时又不忘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这是两颗相似的心灵之间的碰撞,因此下笔成文就必然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我觉得,正是这份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潇洒和自信构成了这本传记的灵魂之所在。它也许不像其他的传记那么的注重叙述的脉络和条理,而更多的是随性所至地叙述苏东坡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也许看上去有些散漫,但正是在这份散漫与洒脱不羁之中,我看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与豪情诗人苏东坡的心灵契合,它深深地感染了我。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7
《苏东坡传》是一部经典的传记,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一生。我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读完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和感悟。苏东坡在书中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塑造的形象,为我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苏东坡是宋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在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书中我发现,苏东坡并非一路顺利,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垮,而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困难。正是这种乐观的态度让苏东坡在生活的低谷中仍然能够保持勇往直前的动力。我深受其影响,希望能像苏东坡一样,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苏东坡的勤奋和刻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书中,苏东坡始终以学习为己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他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还钻研诗词文章,并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苏东坡的学习态度和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和进步。苏东坡的勤奋工作态度值得我借鉴,我会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苏东坡在书中体现出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在任官期间非常关心民生,积极向上级反映民生问题,并亲自下乡考察,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矛盾。他的一系列行动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员工,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应该关心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为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幸福不断做出贡献。苏东坡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意识到,只有在充分关注他人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满足感。
小编认为,读完《苏东坡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东坡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勤奋与刻苦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品质,都是我在工作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读书体会,我深信只有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关心他人并为他人奉献,才能在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我将以苏东坡为榜样,坚守初心,不断进取,为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发展而努力奋斗。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8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书写了文豪苏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苏东坡多次被贬谪流放,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多次遭遇不公,苦难深重,但他却没有抱怨和颓废。他总是那样豁达随遇而安,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这正是苏东坡快乐人生哲学的体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的苏东坡仿佛复活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慧长者,身披蓑衣,脚蹬芒鞋,拄着竹杖,面带微笑,向我们缓缓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促进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
苏东坡总能找到快乐人南美”。在密州,他体验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以至于“鸡犬识东坡”,感慨“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而欣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诗人的自况。甚至在他的杂记里还留下食阳光可以止饿的办法。
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王国维赞叹“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未之有也。”林语堂分析道“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苏东坡兼容儒释道的精髓,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关注民生,这才是苏东坡快乐哲学的源泉。他对弟弟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真是一语悟透人生真谛。
我想,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似乎并没有真正“神入”苏东坡的心灵。其实苏东坡有什么要突围的呢?“试看飞鸟乐,高循此心甘。”他原本就如一只回归山林的鸟,在自然的天空里快乐地飞翔着。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9
本月叙事者共读《苏东坡传》。说实话,起初对这本书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也没有特别的渴望。可是,慢慢读,慢慢发现原来已经喜欢上这个历经挫折却也豁达、开朗的“乐天派”,不由得想要再了解一些。
读下去,从《苏东坡传》中看出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敬仰和崇拜在笔下显而易见,当然,我也对苏轼豁达、乐观、超俗的人生态度由衷的敬佩。
苏东坡历经人生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心里始终有他人,在他的世界里,似乎什么都可以不在意,又用心在意。读完后,思绪万千,瞬间觉得自己的人生根本称不上人生。
苏轼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苏轼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东坡本性率直,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过高的名望,也有失落的低谷。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读罢本书,我深知苏轼的才华非常人所能及,他的“过山车”般人生也很少有人能够体味。但是,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人人可能都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也可能有面对挫折时的不知所措,可是,如果我们有着苏轼一样的人生态度,超俗、豁达、乐观的面对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在意经历的每件事情,又不过多的在意事情的结果,只管用心的生活,过好当下,我们的生活将会美好更多。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10
苏东坡是朴实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那一刻,以不比常人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树干是他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绿冠是他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身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心情,叫“想得明白”心境,和“同情弱者”心怀。
苏东坡传观后感 篇11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