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生读后感 篇1
我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就这么来到了世界上。当我们磕磕碰碰地走过了许多路,偶尔会疑惑,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听到一些朋友开玩笑地说:活着,就是为了去死。对此我只是笑一笑。死,是最终的结局。但是,怎样让生命有价值,让死没有遗憾,是我们要思考的。正如泰戈尔所说: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活着,虽然不是什么真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存哲学。
我们不停地向前行走,来不及看风景,就那么遗失了我们的青春和岁月。很多人,还没有想过我为何而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实,我们偶尔需要一点时间放飞一下心情,想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要怎么活着。等到思绪整理好的时候,再背起行囊,坚定地奔向属于自己的前方,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起码,那些汗水与欢笑,还有足迹,可以让我们欣慰。因为,追逐阳光,本身就是种幸福。
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强调了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
爱情,似乎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因为它神圣而美丽。多少人为它痴迷,因它而喜而悲,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罗素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他带来狂喜,可以让他摆脱孤寂,可以使他看到天堂的缩影。
有人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他们可以因为爱人的某个小举动而欣喜若狂,可以不顾一切地为对方做任何事情,可以对着天空傻笑接个小时,可以激情昂扬对面对生活中的悲喜,可以幼稚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以为爱情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我相信真爱的存在。所谓真爱,其实是那么的简单,就是真诚地为对方着想。我们常常将其神圣化,使它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以致人们的目光都朝向远方,而忘记了自己身边所拥有的,才是最珍贵的。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已经失去了。
我向往的爱情是,细水长流的,安安静静的幸福,细细的温暖,两个人相依着一起慢慢变老。是的,就是这个样子。很简单的真实,很踏实的生活。
爱情应该融入生活,默默地存在于生活中。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声轻轻地责怪,一个心疼的抚,一句温柔的话语,一桌简单的饭菜,都是一种幸福。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实,一种可以感受得到的爱护,一种彼此扶持的生活。
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一种激情,像烟花一样绚烂而短暂。
烟花璀璨之后,人比天空更寂寞寂寞。
那些年少轻狂,那些天真烂漫,那些玩世不恭,似乎只属于那个年代,那个做梦的年龄。那个时候的爱情像烟花,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在风中。曾经疯狂过,曾经摆脱了孤寂,曾经活在天堂里,可是最终一切趋于平静,我们终究要活在现实中。那段像梦一样的日子,就当它是个梦吧,一场凄美而短暂的梦。梦醒了,就好好生活,珍惜拥有的,享受简单而真实的幸福。
罗素追求知识,渴望了解人类,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想要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好奇心是促使我们去学习,去了解的最初原因。儿时的我们,对这个斑斓而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里面闪动着各种新奇的事,会不自觉地模仿。后来,开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特别地去研究。对于,大千世界的很多东西也积极地去了解,渴望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或许,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仅仅是对世界恐惧的表现。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所以努力去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掌握它,才能驾驭和利用它,才能保护自己。
另外,追求知识也是丰富自我,丰富生活的方式。
知识对自身的涵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古人所说:肚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当中便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你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所造就的。
对于生活而言,知识有两种:养家糊口的知识和安身立命的知识。对于专业知识,我们把它用来满足我们物质需求,而另外的爱好则是我们精神方面所必需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实、完整、精彩。否则,我们要么就是机器人,要么就是闲人。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爱情与知识,罗素认为它们能引领他到天堂的境界。
然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他带回现实的世界。他说: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个英国哲人所特有的气质在瞬间就把我震撼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的真诚,是那么的实在,毫不做作。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这些小细节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细腻,忧伤,诚恳的语言,将罗素对世界的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位世界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将他的人生演绎得丰富多彩。
很多人习惯把同情的眼光停留在自己身上,或者仅限于身边的事物。那些自艾自怜,无病呻吟的人,如井底之蛙,成不了什么气候。如果,我们试着站在高处,把目光放远一些,那么你会发现世界很大,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那么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激荡,它们将指引我们走向美好的人生。
这是个节奏太快的年代,有些浮躁。人们忙碌的背影有些孤单和悲哀。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一下孤星,看一下月夜,然后好好想想,我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我到底该怎么做才使自己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天亮以后,就带着坚定的信念奔赴前方。
而生读后感 篇2
前两天读完的书,得空了再好好写书评。
这是一本没有意外的书:从得知患病的愤怒和沮丧,到认清现实并积极地接受治疗,再到痊愈后更加认真的对待生活,满满的正能量。如今信息轰炸,我们能听到的类似的故事太多,也很难被触动了。若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大概就无法知道作者寥寥数页写下的病中心理的变化是多么难以达成。
但李开复老师在病中的感悟确实发人深省。过去他一直以“最大化影响力,让世界因你不同”为信条,加之理科思维让他常常被表象的量化标准绑架,他一直朝夕必争、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熬过癌症并没有使他原本膨胀的自我继续膨胀,反而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认识到潜在的竞争心态是危险的,因为这不仅是一条不归路,而且计量影响力的过程中一个人将用必然的人生路径消磨掉偶然性所带来的美好和惊喜。
这或许是这场梦魇给开复老师带来的最好的礼物。我一直不认为认识到自己渺小这件事会让人感到无助,反而认为这会让人更加自由和轻松。因为渺小,所以原本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好像就变得更加辽阔;因为渺小,所以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就变少了,自己选择的空间好像就变得大了一些,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就不会显得自私。
书中有一段很令我感动。那就是当装修他们新家的工头拒绝他和妻子提出的要求——客厅地板的大理石砖的每一条纹路都要能够衔接起来——时,他和妻子自己动手,像拼图似的按纹路把砖一块一块接起来。当一千块大理石砖终于按照纹路拼接起来,开复老师写道:“一千多块大理石砖,各自带着或深或浅的纹路,像含情脉脉的流水,也像淡淡的风静静地蜿蜒流淌,又互相回旋缠绕,从客厅绕到起居室,再从起居室荡向厨房……”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正在上班的地铁上,耳机里放着侧田的《美丽之最》,我突然热泪盈眶,我没想到那种对生活细致到有点“锱铢必较”的态度会这么让人感动。这是一种很难表达的情感,但我知道这是我向往的生活。
而生读后感 篇3
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我很惊讶,虽然我有看过有关他的名为《向死而生》的视频,但记忆中他好像痊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阅读他的书《向死而生》,很想知道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后领悟了什么。
有些人只需要经历一件普通的事后,就能从中醒悟过来,重新换一个版本来生活,这种人比较幸运。而有些人一定会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才寻找生命的意义,才会"痛改前非",重新生活。李开复就是这种,如果不是死亡的造访,他会在他既定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会像某些突然离去的人一样,给世间留下一声叹息。这种把效率当生命,罔顾健康与生活平衡的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了。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还年轻的时候,还有体力时候,来补修死亡的学分,来重新审视他的生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26个肿瘤就像一道死亡通知书。他像很多普通人的反应一样,问上天为什么是他得癌症,他那么优秀、帮助了很多人。他很愤怒。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他是怎么渡过这些阶段的。如果看时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验一把,这会知道那是多么痛苦的一段路,任何走过这段路的人,日后对健康会格外的珍惜。这是他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经验。勿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诸如名利、金钱、影响力、各类欲望等
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死亡就如他朋友描述的那般,于他是一份"伪装的祝福",是一份礼物。让他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思维的盲点,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静静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不再做一个只求效率的人。
在书中他描述了两个女儿的教育、家人对他的照顾,真是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他又真的很幸运,有一群爱他的人。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说,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能更开心一点儿。
死亡虽然有时会是一份礼物,但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想要去尝试或是去修习吧。那么,我们就从他的补修中学点对我们有意的知识吧,珍惜健康、珍惜家人和朋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而生读后感 篇4
当年读过《草样年华》的年轻人们,现在是时候把孙睿老师新写的《背光而生》买来看看了。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人生之路,几乎全部都是背光而生的平凡之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平凡。从青春年少到中年危机的心态变化,大概率上,一脉相承。
花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口气看完,看的时候,不停代入,替主人公米乐做决策:这一步走得明显不对,那一步走得也太不周全了,最后这一步,你费那事干么。所以,整体的阅读体验,谈不上愉悦,但这种间接的人生阅历,却让人感到满足。
这种自带准绳的人生,踏实。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未必能一直活得很好。随着网络时代的繁荣,有太多的翻车事件屡见不鲜。多数人心中都有隐秘的角落,埋藏着隐秘,精致过一生,再也无法坦坦荡荡,所幸人类在这些年进化得忘性极大,不去提醒想起,倒可以落个心安。
草样年华,没有筹码,完全可以直面风险,反正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哪怕全部亏掉,从头再来,成本也是极低的。人到中年后,相对于所得,更在意风险,看准一条路,一直走下去,避险更重要。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更像孙睿老师的心态写照,对比着《草样年华》火遍大学校园时的如日中天,可以想到,这些年,他一直在用一种踏实的方式,背着光,努力生活。
期待他的电影早日上映。想看看在背着光的那一面,可以有多么璀璨的生长。
而生读后感 篇5
10月19日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
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学的布置教室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作者:潘竹霞
而生读后感 篇6
当各行各业都去完成一个梦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强大起来。
仅仅这几年,中国的各行各业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梦一样地发展。
我们有自己的振华30,是世界上第一个敢把一个六千吨的东西进行360翻转的国家;我们研发了自己的IGBT,用于高铁等各个领域,这项技术曾被发达国家垄断;我们有洋山港,整个智能码头只需要九个人来管理;我们有FAST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阿雷西博的十倍
我们有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中国机
但这些是光靠做梦得来的吗?不是,是靠实干。
近代以来的中国,遭受了多少坎坷磨难啊!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经历过连年战乱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要脱贫,要实现工业化、军事化,要探索宇宙,要保护生态,要面对老龄化,要支持发展中国家留给中国的时间呢?无比紧张。
各行各业的人们埋头苦干,硬干,捋起袖子加油干,从风华正茂干到两鬓斑白,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海碧田须臾改。
今时今日,世界的目光要回溯东方,更要靠我们年轻一代。
年轻人正慢慢挑起大梁。在合肥,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量子科学团队,接连实现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在无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年轻的双手刚刚创造出全球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在西安,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飞机研发团队,被国际誉为最年轻的设计大脑。
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
年轻人要成才,国家才有希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的年轻人要怀着这样的人生目标。
留给我们的时间,亦无比紧张。但要知道,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高三学生的脚步要稳,心态要平,脑子里要有目标,眼睛里要有希望。
我们读书,不但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更为了中华之崛起,中华之富强,中华之盛世。
高考如战场,我们是国家的战士;人生如行路,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前行。而今伊始,命途自闯。
最后一个月,逆风而行,奋力一搏,乘扶摇直上,向红日而生!
而生读后感 篇7
向死而生
你说啊,向死而生是什么?
是濒死而又奇迹的复活吗?是和死神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吗?我想了想,死亡,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好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超越生命的极限,我们所追求的永生也不存在,那么,死亡是注定要到来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做到过好这一段时间呢?
听过一个暖心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五岁的时候就要死亡了,在她过五岁生日的时候,她许愿,说再给我一年的时间吧我想再陪陪爸爸妈妈,就一年,一年就好,黑无常和白无常听了之后转身就走,死神问他们,怎么还不动手啊,时间到了。白无常回头说了句我们中国人过的是虚岁。
你说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考虑的是什么?是家人?朋友?爱人?事业?荣誉?财富?我不知道,也许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的人面对死亡遗憾钱财没有赚够,没有花完,有些人面对死亡遗憾没有多去游历,看看世界,有些人则遗憾没有更多的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有的人则后悔没有更多的时间陪陪我们亲爱的人。那你呢?
我啊,我想多陪陪我爱的人,我不想她们遗憾,以至于想起我时更多的是埋怨我当时不多陪陪她们,让她们心里想我又心里埋怨我。所以我抓紧时间,趁还来得及,多去联系,多去见面。
以前的我,一周回一次家,可是在上学的时候,手机有电却不曾给家里打过电话,现在一年回两趟家,可是这其中打电话视频啊次数数不过来了。
有些人把第二天当得太理所当然了,认为第二天在睡醒之后便会到来,所以他们不珍惜,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去做想做的事情,不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当第二天到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他们开始着急,开始哀求,开始愤怒,开始不开心,开始怕来不及。那当第二天不再到来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所以我觉得啊,活在当下很难啊,但是很有意思啊。不去活在未来的想象中,不活在过去的痛苦中,只在意现在,只追求现在,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开开心心的,高高兴兴的过完。我想着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问一问自己今天开心吗,想联系的联系了吗?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啊,我特别感恩,我还能再活一天,真棒真棒啊。
向死而生,面对死亡,我们可能不曾经历过,但是死亡学分是我们必修的,所以在我们不面临的时候,看看别人的向死而生,说不定,你会补修这个学分。
生命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每个出现的人都是你的小天使,她们的出现不是偶然,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你而生了,由你吸引而来的。所以呀,能量磁场互相吸引的时候就有了你们,好生相待,相逢总是缘。
好好修炼吧,好好感恩吧。
死亡如风,常伴吾身。
但是,让我们面对疾风吧!【WwW.BijIaoGAO.cOm 笔稿范文网】
而生读后感 篇8
之前翻看过这本书,当时为什么买本书也记不清了。但大概原因跟我此刻的心情差不多,不然此时我也不会再次拿起这书。
我虽然没有李开复这么严重的病,但也逃不开病情的折磨,前段时间我查出来了四项病,我已半信半疑的状态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我还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目前的所有病情都与以前的饮食、生活作息密切相关,自己又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个警告。
李开复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压力太大,精确时间。这其实是很多人目前都有的同感,时间很重要,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总觉得会失去很多。
我在这看书,他在那感悟,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反省,而不是追究过往的一切,一旦追究起来,谁不是长篇大论,但提到反省,又是闭口不谈,过后也许还是一如既往。
说到每个人的思维,我有时确实不能理解医生所说的≥2的这种表达模式,但听李开复这样一讲,他们当时所考虑到的东西,跟当事人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会以我的角度当面提出质疑,但我越来越清楚,每一种认知、观点、立场不同,无关是非对错。有了这种理解,可以避免许多争辩的烦劳,在医疗专业上,我会尽力配合医生。”这让我想到,最近因生病检查而跟医生发生的口角,深感惭愧。
对于人生的迷茫,不在于别人给我的信息,而在于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误解,在放大,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不得平复。对于生活的的追求,更是如此,当你突然开始羡慕一个人,对方的所有动向,你都会觉得恰到好处,非常向往,却忽视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面貌。认清自己的现状,热爱自己的生活,才不会被太多的外界干扰。本是个动荡的年龄,却又随波逐流,你不难过,谁难过?
长时间的不看书,太容易让我陷入一个知识枯竭的状态,无法想通很多事,便形成恶心循环,久久不能逃出这个怪圈,才会引发各种因思考欠缺的事情。
当合上书的那一幕,想的最多的是网络,因李开复就是一个网络科技伟人,看他的书,很难避开这个圈子,但从中所获取的信息,在之前我也是相当模糊,又一次感触到知识的不足。
书中写到最感人的一则是“这场病,告诉我,不要把每件事的不如意看成一个‘果’,(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受到惩罚),而或许这个灾难其实是一个‘因’,是让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对于网络信息,还是无法做到无是非对错的心态,李开复不止一次的提到网友这个词,不得不让我陷入一个愤青的圈子,书中写到,“乔布斯在工作会议中突然从椅子上滑落倒地的视频,曾被网友嘲讽他到死还不忘工作,但身悟禅机的朋友却淡淡的'说,‘等你修行到和他相同的境界再嘲讽也不。”’无法反驳,无比有力的回复,而那个嘲讽的人,会不会在看到这则信息之后羞愧的不知所措,或是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了!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基本已经将事实的本来面貌,扭曲到不复存在了,而此刻大多数人都已娱乐的方式在观看新闻,纯属打发时间。当然,这也是一种挺好的方式,无需嘲讽,只是将这种方式太极端,就有点可以无为了。
此刻的故事已经开始慢慢开始平稳发展了,从一开始的拒绝,反对,愤怒,再到接受、平稳、最后的释然,最终的重生,向死而生的故事才慢慢有了大概的理解。
多次看到李开复说,家庭第一,健康第一,而我们普通人大多数追求的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温馨的生活,因为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提前享受这种美好的生活,也许到了五十多岁,才能慢慢理解。
但此刻的我们,90%的生命在于工作,也就是说,此刻的年轻人,正是努力的时候,一味的追求李开复所传达的信息,肯定会误解,但他的的人生观不得不说,无可挑剔,多次在文中提到,在大病之前的工作状态与现在的状态的反差,可见这其中所表达的转折,是需要多大的痛改前非的勇气。
创新工场是一个怎样的具体背景,在刚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特想放下书本,去查资料,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文中内容,已经在很多方面介绍了创新工场各个信息,比起百度,更加全面温馨。
“创业者是伟大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可,它的伟大表现在对于未知的探索与自身的行动,也许有些东西在潜意识里提醒着自己创业,着对我来说是现在最敏感的的话题了。欠缺太多,有心无力。各种不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如若万事俱备,东风等候,那还能是叫创业吗!
将以往所忽视的一切事物,在有生之年还可以重新弥补,这将是对自己对家人朋友最大的回馈。书中内容已经慢慢向平稳发展,身边最亲近的人才是你回归生活最好的动力。当李开复开始关注亲人、朋友、爱人的时候,他在大众内心的形象已然发生了最大的变化。以“世界因我而改变”到每天用心去享受生活里的细支末节,他的死亡学已经修成。
书已将近看完,正如我之前在朋友圈发过一段文件,关于芳华。而这本书,我用了五天的时间将其看完了李开复的十七个月,说来有点可悲。因自己只是个读者,也无需做太多。
在此,也希望,正在失眠,正在工作的年轻人,在忙碌之际,能时刻规划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也有梦想,有激情、有放纵。但愿我们在以后的可以像他的心境一样,对待生活,积攒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