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狂人日记读后感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1

鲁迅,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他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可是我了解鲁迅先生直到我阅读了他的《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当我读了他的《狂人日记》后,当初真有莅临一位狂人的感觉,我们暂且抛开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可谓是别具一格。从那柔情似水的客套话,变成了犀利挖苦的痛骂;从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变成了通俗易懂的杂文。这些无不突出了鲁迅的特别之处。他用他那锐利的笔尖理智的剖析了那些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以及整个社会。

其实,与其说鲁迅是个革命家,不如说他是个疯狂的革命家。《狂人日记》中狂人所谓的“疯话”不正是鲁迅用那“恍惚迷离”的手法来喊出他自己的心声吗?当他醒悟后,那种畅快、激愤的复杂思想只能用那“疯话”来表达。这是任何一个动人的描写都难以比拟的。也正是鲁迅的这种疯狂,批判了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铸就了鲁迅的疯狂的一生。

说到革命家,许多人都会想到那些西装笔挺的人,或者是那一个个教室后的表情严肃的图像。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不喜欢教条,相信自己的直觉,这难免主观,可到底比带这“老花镜”看世界要强很多。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2

我小时侯虽然听说过鲁迅,但从来没有直接接触过鲁迅的文章。可今日阅《狂人日记》后,令我颇有感触。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然这篇文章是虚构的,但也有点恐怖。

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是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谁能相信它的优势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

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在最后一段,他写下了自己受苦的希望:谁不想快点救孩子?只有读得懂鲁迅的人,都明白他写出了什么。

在这奇怪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忧患。鲁迅曾经说过,希望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看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对旧社会人民的深层批判。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3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相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救救孩子……”,最后四个字在我脑中浮现。这四个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么简单吧?应该不只是肉体上的拯救吧?还有什么呢?心灵上的拯救?或许还有更多我不懂的……

鲁迅先生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希望可以救救孩子。但显然,他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也无法实现。当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吃人的时候,孩子的命运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抱着自己纯洁的心灵被他们吃掉?要么跟着他们一起去吃?,以保存自己的驱壳。到底要怎么去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到底要怎么救救孩子,救救自己?鲁迅先生穷其一生也没有得到答案,而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人也试图在寻找这个答案,也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反而迷失了自己。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4

在中学学习《狂人日记》时,为准备考试,背会了鲁迅是新文化的斗士,而《狂人日记》更被尊称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挑战的檄文;四千年的历史,每页都刻着“仁义道德”,而字缝中透出的却是“吃人”这段话被反对礼教的人们当成枪弹,向中国的传统道德,向维护传统的人们展开持久道德的征讨。然而, 如果我们透过文字的表象,会发现以前认为鲁迅把“仁义道德”与”吃人“化为等同的理解是对原文的曲解。我从以下两个细节来质疑这种曲解:

1. 狂人本身的角色。以前的评论都是认为狂人代表一个反传统礼教的正面声音,然而,作者赋予狂人精神障碍的用意注定了角色片面性臆想性。 文中几处提到狂人关于吃人的引证,大多读者认为是狂人记忆有误,比如,狂人将易牙”蒸其子首而献之(齐桓)公“ 说成了“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又比如“把唐代《本草拾遗》的作者陈藏器说成明代的《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这些明显有背事实的说法说明鲁迅想要读者看到狂人的局限性臆想症。所以,狂人“仔细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埋下伏笔:狂人的本身的局限性使他错误地把“仁义道德”与“吃人”划为等同。

2.狗的角色。《狂人日记》中几处提到狗,第一节“那赵家的狗,何必看我两眼呢?”;第六节“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第七节又专门提到”海乙那“,”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还提到“海乙那”是狼的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 鲁迅先生这里用了比较长的篇幅讲了”海乙那“,”狼“和”狗“, 然而他通篇却没有讲过狗要吃人,而是“看我两眼”。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用意是把”仁义道德“的礼教比为狗,像狗那样会以“看两眼”“叫起来”以提醒世人遵守礼教,然而人性的丑陋却才是的狼,是海乙那,“想起来也叫人害怕”。

我认为《狂人日记》中鲁迅意在批判人性的丑陋,暗示仁义道德虚伪的一面,但没有把”仁义道德“的与吃人化为等同,也没有有意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

Me:

我一直觉得《狂人日记》比较难懂,更有从中学老师那里来上先入为主的教育思想。现在重读本文,感觉摒弃以前的想法,进行独立思考并不容易。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5

根据“读书会”的安排,前几天,我抽时间阅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很惭愧,虽然在中小学时学过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对鲁迅文章的特点再熟悉不过了,但除他被选录进教科书之外的文章,我却几乎从未涉猎。所以,在读书会的安排下,我平生第一次看了《狂人日记》。

这篇短篇**我是在晚上看的,看了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到了很多,甚至都有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待心情平复后,我慢慢梳理了自己的思绪,形成了如**会,借此机会和各位书友分享一下。

一、关于对《狂人日记》文章本身的理解

我读完《狂人日记》后,借助“度娘”大概了解了一下**的创作背景、内涵解读、时代意义等,个人觉得《狂人日记》这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创作技法的巧妙性。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是创作手法的创新、创作技巧的运用都是无与伦比,属于顶尖的高手。他不仅熟悉中国文学史,而且在外国文学中也有一些先进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距今年刚好100年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落伍于当今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创作潮流,相反,它似乎具有历久弥新、常读常新的魅力,是一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章。我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写实之作,充满了各种巧妙的写作技巧和情节设计。比如:

拿序言来说,它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叙述的方式交待了“日记”的由来,而**的主体却用白话文这种当时很时尚且已逐步流行起来的行文方式,并以“日记体”这种创新的方式写成,营造出逼真的氛围。另外,序言中写到“记中语误,一字不易”,而在**情节中确实有些常识性知识的故意错误,比如“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等之类的,这种创作技法更加渲染了文章的真实度。这些其实是一种因虚构而生的真实,越是虚构的,越能让人感觉到真实,这是**的一种创作手法,有兴趣的文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在此不再赘述。

二是**表达的象征性。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鲁迅先生这篇**产生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时光倒流100年,那时,从整个世界来讲,“一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帝国主义对世界瓜分还在继续,传统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霸主地位摇摇欲坠,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格局面临重组;在中国,辛亥革命结束刚刚不久,草创之**风雨飘摇,经历了张勋复辟、洪宪帝制等闹剧,而北洋**内部争权夺利严重,一言不合便动刀动枪,政局极度不稳,就像以前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有藩镇节度使称: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北洋军阀内部有封建帝王野心、**美梦的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底层人民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科学、民主、自由的呼声与口号在世界各地不绝于耳。而当时长期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蹂躏与摧残的古老中国,更加渴望新思想、新思潮、新理论。鲁迅作为当时一位有时代担当、社会责任的文艺家,用手中的笔创造出这样一篇在当时看来可谓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表达愤世嫉俗观点的同时也警醒了国人。

可以说,《狂人日记》中处处充满了隐语、隐喻,充斥着暗号、暗示,但读来却不显一丝的晦涩和一丝的让人难以理解;恰恰相反,我认为,只要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看了这篇文章后,就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并能悟得些什么,这就是象征性手法运用到极致的体现。当然,关于某个观点、某种立场,为什么不直说,而要故意以这样“拐弯抹角”的曲折方式来表达,这一方面是由当时的政治氛围、社会氛围、**氛围、社会精神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创作中一种的方法,有兴趣的文友可以去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三是作品作者的战斗性。毛泽东曾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诚然,先生鲁迅是在用笔杆子拯救中国,他是一名战士、一名斗士,他的敌人也是当时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敌人,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兵荒马乱的混乱年月,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反差如此鲜明;可以说,不论是他的语言还是他的行为,以至于他的全身上下都是充满了战斗性!《狂人日记》这篇文章的序言讲“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我们读了这篇文章后明白,这日记分明是一位“恐惧强迫症”的精神病人所写,而这位“病人”后来病好了,也认为这是自己病中所写,却仍将日记取名了“狂人日记”,而不是“病人日记”,可见这里面是有良苦用心的。孔子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有所不为的人很多,而达到进取的“狂者”却少得可怜,大多数人选择明哲保身,有觉悟的战斗者真的可谓是寥若晨星、渺如冬草!当然,在文章中指出了更残酷的、更冰冷的现实,就是连“明哲保身”的人都无法存在,因为这个社会上的人只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和“先吃别人”与“后被别人吃”的逻辑,那些有胆量的战斗者、斗争者,也就是改造这个破烂社会、拯救孩子的革命者又在**呢?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6

依稀记得当年是学过狂人日记这篇课文的,但是印象全无了,又或许是一贯的删减版吧,这次重读之后心里的震撼程度不亚于知道原来小时候学的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磨出脚印的事情是假的。

最重要的一点发现,那个人似乎是得了精神病,当然其实是千百年来少数没有的病的人,鲁迅假借这个精神病的口说了很多话,例如吃人、凶狠、赵家的狗,于是大家都说他疯了。可是《狂人日记》的开头是这样说的,那人得了病后来好了,还补了道台也就是当了不小的官,所谓狂人日记是得病期间写的,于是我被彻底震惊了,原来这个人曾经醒来过后来居然又昏沉沉的睡去了——鲁迅万难毁坏的铁屋子里又多了一个沉睡的人。他一定是故意睡去的,因为他发现醒着很累睡着却很舒服,他发现的一切都被别人说成是精神病于是他干脆就把自己变得跟大家一样有病,于是乎这个人居然就能去补了个道台。

吃人不可怕,不要说这是比喻就算是真的吃人我们也做过不少,易子而食居然是出现在中国最古来的典籍上,黄巢大军随时把随行的农民舂成肉泥当军粮,李自成也曾把了明朝的福王和鹿一起煮了吃,名曰福禄宴。这些虽可怕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狂人自己说也许自己也吃过妹妹的肉,读到这里我算是真正领略的鲁迅拿笔做钢枪,他这话真的是戳到了每个人心里。吃人者也被吃,自己不经意的时候或许也吃过人,只是自己没有仔细去想过。

狂人的下场是最好的,不但没死还做了官,很多人都死了,孔乙己死了阿Q也死了,连那个吃了血馒头的也死了,鲁迅从不畏惧死亡,他直面的是最血淋淋的人性和最丑陋的劣根性。也许这世上本该有很多狂人,只是后来那些狂人的病竟一一都被治好了。

秋有肃杀之气,人类的许多病都被治好了,尤其是矫情这病,我竟许多年没见过矫情这病了。林黛玉有择席之病葬花之行焚稿之心命断之泪,恐怕这矫情也算是冠绝古今了。欧阳修也矫情,听到刮风于是写了《秋声赋》。我的矫情病早被穷这种更强大的病给以毒攻毒给治好了,不过秋风瑟瑟我虽不会写秋声赋,写点读后感还是可以的。

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7

都说鲁迅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褪去人的皮肉,只留下血淋淋的真相。却也像霹雳惊雷,将萎靡的思想劈的焦糊,直击灵魂。我在读完这些不加修饰的文字后,感到了苍凉的味道。

作者塑造出狂人这一形象,借疯子的口道出当时可悲的社会。疯子原本就是孤独的,他与大部分人不一样,所以那些相同的大部分人就认为疯子是不对的,是错的。我认为狂人虽被定义成疯子,可他确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人。他只是没有逻辑思维,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被时间证明了是正确的。他的家人一见他就关上房门唯恐避之不及;到被劝告的不能再吃人的人们恼羞成怒;最后狂人自己都是一个吃过人的人。至始至终,狂人都是孤独而又无人理解的。何其悲哀。像一个被关在屋子里的人竭力的呼喊,可所有的声音都被关得死死的,一丝都挣脱不出去。最终只能被沉重的房梁淹没。

整篇文章向人们传达的信息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祸害。吃人的人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做着丧失良知与禽兽一般的事。作者举了年代久远的两个例子来展示人性的真相,道德礼仪流毒之深。狂人努力的对身边的人劝告,但是没有一个人听进去。有些人不知道他们做的是错的,有些人知道却不以为然。觉得没有必要在自己这一代改变,向自己的祖祖辈辈抗争。他们都在吞噬着尚未涉世的孩子,腐蚀着有清晰思想的人们。虽然无知,却依然是泯灭人性。即便如此狂人还是抱有无可奈何的心态。让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再吃人等于是让他们忤逆自己的父母,挑战传统。他们愚昧,所以可怜。狂人的父亲兄长也是吃人的一员,被自己的骨肉血亲残害是更令他无奈又愤慨的吧。

正如鲁迅所写的那样,有人抗争过,却都被所谓正义的人们扣上疯子的帽子,无家可归无人可依,最终自我了结。连狂人自己都不免吃过他妹妹的肉,而当他了解这点的时候正是他“清醒”了的时候。这一代的人已经被同化了,他相信未来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孩子。却已有孩子被他们父母深入骨髓的病态思想所影响,未来怎样还犹未可知。结尾的那句“救救孩子”包含了鲁迅对那个社会多少的怜悯,令人悲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