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
婴孩呱呱坠地,以血缘为密码开启爱的神秘之门。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爱,是哺育人成长的精神母乳。沐浴在爱的恩泽下,感受着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茂盛参天。而后播洒下一片爱的浓荫,给亲人、给朋友、给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爱的回馈,完成一度爱的循环。通过爱的交互,清晰对生存、对生命的认知。
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人们往往因为不被认同、不被爱而沮丧,也因此将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园中,拒绝打开爱人的心扉。这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给予是力量的表现。
恰恰是通过给予,人们展现自己的力量与自信。当我们回味对爱的体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无怨地给予让还是孩子的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我们认为被爱是理所应当的,因而当我们走向陌生的社会,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我们失去了从前从亲人获取的那种理所应当,心里的误差让刚刚脱离稚嫩的我们无所适从,因而进入思想孤寂的樊笼。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之付出努力。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对爱的理解。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母体的胎衣出生时就脱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当我们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摆脱。能够给予成熟的爱就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表现。成熟的爱的发展融合了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这样他既能相信世间有无条件的祝福、无条件的平和、无条件的爱,又明白有些爱需要自律、需要争取。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篇2】
提到爱,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爱情。古今中外,多少人沉浸在缠绵的爱情中,或离或聚,或悲或喜。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们大多数人无法不被这些情感所困扰,每个人对待爱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会渴望爱情,憧憬爱情,爱的种子在心中的萌芽是那样的自然,不需要理由。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生存的规律。或许像弗洛姆认为的,人内心存在一种孤独感,它使得我们寻求与外界的联系,选择群居甚至纵欲的方式解决由孤独感引发的恐惧。
真正的爱情,可以帮助人从精神上削弱孤独感,爱情的磨合是的摆脱孤独恐惧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爱的艺术是一种平等与和谐的艺术,我们懂平等,也懂和谐,但是我们还做不到。在有的人心中,爱情是两个灵魂的邂逅,充满浪漫气息,但这远远不够。两个灵魂两颗心,相遇相知相恋,爱意令两个人融为一体却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他们抚慰了彼此的心灵,他们用个人的生命完成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他们的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这是我心目中的爱情。
爱并不只局限于爱情,还包括博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自爱乃至上帝之爱。我特别为书中所讲的“博爱”而感动。“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爱意的责任感”,即使无法每个人都做到这样,但只要有一个人做到了,他便会引导更多人拥有博爱之心。世间万物,会因为有这样的博爱而充满生气与希望。我想,博爱不是泛滥的爱,它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与社会法则之上的,或许,博爱也可以说成是公正、责任、善意的结合体吧。
爱的这门艺术,需要人们看清自己,也要看透爱。弗洛姆用了两句简单的话来表达不同程度的爱,让我印象深刻:童稚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细细体会,给我很大感触。经历了年少无知,看多了世间冷暖,当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我们懂得了爱的付出而不考虑自私的拥有,收获爱反而会变得次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给予缔造了爱的升华,展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活力。
读一本好书,给自己思考感悟的时间,让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哪怕现实太现实,也要努力学习爱的艺术,实现生命的价值。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篇3】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该篇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很认可前言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因为爱并不容易,就不去认识它的种种困难,以及实现爱的条件”。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我的回答是“是”,但这门艺术深刻而又艰难,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个答案,却又无能为力,仅有极小部分的人去研究这门艺术。
第二章爱情的理论中对爱情的阐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复杂,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爱、父爱、博爱、以及自爱。第三章中的理论,通过时间的积累证明它的不可实现性。在文章的最后爱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不管是木工、医学、还是爱的艺术,都需要一定的训练,专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读全章,不得不惊叹于它的深刻,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讲,实在是晦涩难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读不下去,只是对于这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我觉得我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领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说,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责任心就会变成对他人的一种控制。而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何尝离得开这四项呢?来自不同城市的我们一同汇聚在这里工作,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在对方的身上认识彼此的独特个性,促使对方努力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进院门,需要我们时刻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不仅是对工作的认真,也是对患者的一份关心和一份责任心。
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我院发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间,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问及缘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艺,极致的护理,让阿姨可以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看着她开心的脸庞,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强!
最后让我引用彭沙尔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情,任何人”。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篇4】
弗洛姆是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情感的指南,更是一份对人类情感关系的深层次思考。这本书读后,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弗洛姆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爱的理解已经变得越来越肤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激情,但这些短暂的感情在消失后留下的空虚与不满往往让人感到无助。而对于弗洛姆来说,真正的爱是一种卓越的能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之一,它需要我们付出才能获得,需要我们耐心维系才能长久保持。
我们常常对爱抱有错误的期待,认为真正的爱是可以无条件放纵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却忽略了恰当的限制和自我约束。真正的爱需要我们学会彼此尊重,瓦解固有的偏见和成见,使我们更加关注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尽力去满足对方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弗洛姆针对爱的不同形式提到五种类型的爱:母爱、父爱、性爱、兄弟姐妹之爱、成人之爱。他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爱需要不同的交流方式和技能,我们必须掌握同一类爱的规则和特点,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情感和满足。
在我的生活中,这种真正的爱通常表现为付出和关注。对于家人而言,我会尽可能的关注他们的健康和身体状况,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关爱;对于朋友,我会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给予援手;而对于伴侣,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同时注重双方的成长和发展。
爱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欣慰,同时也是最艰难的一种情感之一,需要我们持续的付出和坚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用他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爱的本质,教我们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表达出自己的爱,让我们在爱的感召下继续前行。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篇5】
【前言】
弗洛姆这本书,100多页,就是一个口袋书的规模。其实,它是一本目录。讲到的东西,只是条框,细化的内容都在他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里面。
顺便说一句,他踩了弗洛伊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素黑在心理学的造诣还是有的,不是那种半路出家靠写情感文混饭吃的。因为她在书里将那些大脑垂体啊、自律神经系统啊讲得还算深入浅出。
然而,只有在这本书中,它才被系统地写下来。其他案例集合或分析集合写得不好。也许,就像她说的,爱就是不能有对象。
这两本书也有系统的联系,所以我把我的感想写在一起。最近,我喜欢把两本相似的书放在一起看,寻找内在的联系。
【正文】
怎样去写关于“爱”的书的读后感呢?这个是我一直纠结的事情。真是爱要怎么说出口?
囧。首先,“爱‘这个词的定义大家就未必能统一;第二,越往深处聊越涉及到价值观,涉及到价值观的话题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但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是被提炼的意思,捧砖头引玉,能给人安慰,也是一种缘分。Popo666.cOM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讨论抽象概念就要辩证地看。先自问几个问题:
你第一次听到”爱“或者用”爱“去定义描述一样情感是什么时候?小时候来自父母?亲人?还是长腿叔叔?
你平时关于”爱“这个概念的巩固和发展又是来自**?书本**?电视?还是朋友间的八卦?
你怎样描述”爱“这个概念下的情感?时刻的牵挂与关注?遇见时高兴,不见时又纠结无比?您想杀死人,而您却想在不回应时杀死自己?兴奋,失落,眼花缭乱,还是超过120次?
问题完毕,开始论述环节。
首先,我们的教育是”去动物化“的教育,让你怎样压抑本能去适应人类社会;第二,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去个性化“的,除了人类趋同的本能外,还有社会本质性的趋同影响。当你认为现在越来越多定制化服务,diy手工将你奉为独一无二的上帝时,其实他们提供的内容也是批量贩卖的,也可以反过来想,正是生活的趋同化,才让人更渴望独一无二。第三,你描述的所有关于”爱“的表现与感觉,都是原始的机能感觉,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发展史。
只是你其他感觉的结合。
那在如此”去动物化“的教育下长大的你,生活在”去个性化“的社会,还执着于追寻一个独一无二的原始感觉,是不是有点虚无呢?或者是神圣化?
又例如幻想一下,我有一样机器,能让你和一堵墙相处的时候,产生所有和一个你爱的人相处时候的感觉,激活你相同的身体机能。那是不是能说你深爱着那堵墙呢?
marvelous
有人说,爱怎么能这样定义?爱情是如此神秘,如此迷人,如此难以捉摸,以至于生活很有趣。好吧,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能勉强地把他们统一起来。每个人只能相信他相信的东西。
但是用不可知论来辩证你从未认真面对过的事情实际上是逃避。逃避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上帝死了,星夜不再神秘,你生活在一个只要你努力学习就能理解的世界里。
如果连最后”爱“这块净土也迫使你去面对的话,还有什么东西能寄托你的恐惧、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诞?
所以,需要一个人让你顿时焕然一新,让你不再寂寞,让你感到牵挂,让你安息你的懒惰。有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自我毁灭倾向。
弗洛姆和素黑说外面的一切都是一面镜子,看着自己。你是虚荣的,所以你渴望有人关注和爱慕你的爱人;你性格内向,渴望有人带你去体验生活;你觉得自卑,所以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永远不会抛弃你的人,然后反复测试这段关系是否牢不可破。于是悲剧丛生。
《爱的艺术》开宗明义:”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有人害怕在发展自己人格的时候,心爱的人已走,像歌词一样“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是你,早已经远去,消失在人海”。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害怕死亡,单身的人害怕自己孤独的生活,害怕爱情不是最后一个陪伴自己度过一生的人。而完整的爱,恰好是不需要对象,如那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读,还是不读我,爱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都在这里,不增不减”
当然,仅仅因为这篇文章不可能颠覆你的价值观。不可能是因为一本书。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独自面对的过程。如《一个人,不要怕》的英文书名,no fear in aloneness。
那现在再回头想想,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