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会老?这还用学吗?好像谁不会似的。
我这什么都没学,也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年妇女。看着日渐清晰的法令纹,看着泛着血丝的眼白,看着被脂肪簇拥的腰,我丝毫不怀疑自己老去的速度和能力。
当然,这样的自我调侃背后,有太多不甘,有太多因逐渐变老身体变化的尴尬,有太多对过去的留恋。
图片来自网络而我与真正的“老人”比较,确实还很年轻,正值壮年。直到有一天,蹲着和儿子玩了一会儿再站起来,居然膝盖却疼得直不起来。开始,以为自己是走路太多,膝盖受伤。后来发现,天阴下雨的时候,这样的疼痛会加剧。不由得感叹真的是青春不再。
逐渐老去的事实,也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影响。那就是,我们很怕老,不愿意,不接受变老的事实。
所以,那些昂贵的护肤品才会有大批拥趸,才会出现“冻龄”“逆龄”等时髦词汇,才会有美颜磨皮这样的科技产品……
那些光鲜的图片,每一条信息,广告,随时随地都给我们传递着焦虑,不停地告诉我们:千万别让自己轻易地老去,你值得拥有更长久的青春。
在这些声音下,我们看着自己逐渐松弛的皮肤,感到羞愧,感到内疚,无法面对,宁愿倾尽所有,也要努力保持青春。
此时,有人却说“要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还真是一股清流。
而这股清流正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随着老龄化逐渐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老年人的身上,关注他们的生活,情感。电影《盛先生的花儿》虽然是根据美国小说《养老计划》改编,从另一个层面讲,这件事情本身就反映了我们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而该电影中的身患老年痴呆的老人将照顾自己的保姆当作当年的妻子,并在这样的“假象”,了却心愿,最后满足地离开这个世界。这其中的情感不只是人道主义,而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拉姆.达斯以一名中风老人的身份,通过《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这本书,从更具现实意义的角度告诉我们,面对老去,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来观察自己,接纳老去的自己,跳出“自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最后的谢幕。
说到这里,可能会觉得鸡汤味浓重,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如果我告诉你,拉姆.达斯就是曾经热销的《活在当下》的作者。而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是他在自己65岁后,意外中风后写下的,是不是就很有借鉴价值呢?
谈论老去,我们这样的中年人是毫无资格的。而一个65岁中风后的老人是最有发言权的。
拉姆.达斯在书里将自己之前的灵修与自己经历相结合,为每个面对老去的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具体方案,让我们能从容面对老去的那天,平静地与“自我”握手言别。
跳出“自我”的圈子重新审视“自我”。作者借用类似赫胥黎的“长青哲学”,重新认识存在的三个层次,即意识、灵魂、自我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很想明白到底何谓“自我”?
作者借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来定义:“‘自我’是自认为有着一定品味、欲望和见解的身心。”书中也明确说出,“自我”包括自己对自己身心上的一切认知,如身体、地位、名誉、财产、情感,以及为生存而发展的抽象理论。
而大部分人,正是以这样的“自我”为中心来处事。这样的态度,让人陷入时间和欲望的“死循环”,难以自拔,就算在世俗中成功圆满,也无法在老去获得心灵平静。
作者指出,在“自我”之外,有“灵魂”存在,“灵魂”之外还有“意识”存在。而对灵魂而言,学习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意识”才是人的本质,而历经老去和死亡的是“自我”。
我们普通人之所以恐慌老去,正是将这三种存在混为一谈。
图片来自网络在书中,拉斯.达姆将“自我”比喻成一个演员。而这个“演员”却往往看不透自己“演员”的身份,往往假戏真做。而老去让人怅然若失的主要原因,是它让人觉得自己的角色被剥夺了。
这样的角度,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视野,仿佛影视作品中,元神出窍,看着那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肉体,挥手作别。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老去的过程,也只是一次次跟“自我”说“再见”的过程。
现在的我,奔四的路程过半,面对逐渐老去,明白了,现在的我,该是和之前青春年轻的“自我”告别,于“灵魂”而言,这是另一种崭新丰盈的成长,是卸下包袱,轻装启程的又一次出发。
只看一本书,不会让我瞬间参透生死,但如果可以不恐慌,不焦虑地看时间逝去,有能力享受当下,也算是一种成长。或许,这就是《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对我这个中年妇女最大的意义。
�������UUU�U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