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8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汇总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一、考试概述:

2008 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申论题材涉及汉语热和文化软实力、和平崛起等问题,共9 份材料,作答要求如下:

1、根据材料,概括“全球出现汉语热”与“汉语仍非强势语言”两种观点的依据,200 字内,20 分;

2、分析当前国内汉语教育、使用、推广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决策,300 字内,30 分;

3、以汉语热、文化软实力、和平崛起为关键词,写一篇议论文,字数1100120050 分。

二、申论题材:

(一)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申论视野里的文化

2006 年北京申论测试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浙江申论测试文化规划、2007 广东申论测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后,福建2008 年测试汉语热这一文化类题材绝非偶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架构之中,申论考的都是社会问题,其中涉及经济的最多,涉及政治的最少,而文化类题材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但考生也必须明白我国现阶段是硬件建设整体上有飞跃、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阶段,而文化建设领域很多方面却仍然是空白,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色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一○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造功能过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养新的文化也太,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29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荡人心的文化乐章。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大发展的脚步留下了一组喜人的数字:图书出版由1978 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06 年的23.39 万种;报纸由1978 年的186 种,增加到2006 年的1935 种。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 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 亿,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初期被外国友人描述夜晚如同乡村”的“寂静的中国”,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回首新时期29 年,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释放出巨大活力,“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文化选择日益多样、精神产品不断丰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期望的文化大普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正一步步得以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中,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灿烂文化,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关于汉语热

背景与理由如果说中国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

 

其实,20世纪7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汉语热。那时由于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世人以新的目光看到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首先在美国兴起了,影响带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汉语热。但由于那时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尚小、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不深,那股汉语热没能持续延烧。与那一波汉语热相比,当前的新一波汉语热之所以范围如此广泛、人数如此众多、势头如此强劲,就在于中国在一个经济全球下快速崛起了。这也正是当前世界性汉语热的一个基本的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与就业机会,或可称为“中国机会”。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对于大多数不辞辛苦、自觉自愿来学“天书”一般的中文的“老外”来说,功利性目的是其基本的动力,即学好汉语能给他们带来许多求职和就业的机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中国在世界经济与贸易领域中的联系网络已经深入而广泛、密切而频繁,由此一个拥有世界最庞大人口的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和无限的商业机会。来华投资以及来中国从事贸易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懂得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才,不然难以很好地把握商机。同时,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海外中国企业也需要大量懂得汉语的“老外”。即使仅仅从大量中国人出国旅游这一件事来说,对象国就需要大量懂汉语的导游、导购、翻译以及娱乐、餐饮等相关行业的服务工作人员。韩国的年轻人如今要在一些大公司谋职,即使已经从美国的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也还得过中文这一关。这一切都说明,学好汉语就意味着商机或就业机会。

 

2主要参阅:《“中国机会”崛起:汉语热的背后》,作者:张志洲

 

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对中国的前景怀有希望,或可称为“中国希望”。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所普遍看好;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个潜力无穷而且生机勃勃的中国,必然是一个让世人产生希望和遐想的国家。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诚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说,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中国希望”或“中国前景”无疑促使许许多多的人把学习汉语作为对未来的选择。一些国家之所以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崛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回归和海外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的强化,或可称为“中国认同”。海外华人华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或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民族文化长期受到歧视与压抑,或在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里其对母国文化的认同被加以种种限制。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自然也比较弱。


更多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