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之寓言故事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在历年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简单来说,不管各位考生行测其他科目的基础如何,行测要想得到分数,言语必须拿分。行测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数,言语也必须拿分,由此可以看出,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模块在行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言语中,片段阅读又是重中之重,题量偏多,技巧明显。因此各位考生一定要把握好片段阅读。片段阅读包括了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细节判断题、词语理解题、标题填入题,态度观点题六种题型。在这六种题型中,意图判断题是河北省考当中的必考题型,以主旨概括题为基础,题量基本上保持在两道题左右。意图判断题包括意在言外和意在言内两种情况,其中意在言外又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是意在言外的社会现实类,另一个是意在言外的寓言故事类。那么接下来编写组就为各位考生详细分析寓言故事类题型。
一、寓言故事类解题思路
1.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两种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众所周知,寓言故事通常都是一个比较短小精悍的故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比如说针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个人方法得当取得了成功,一个人却因方法不当而失败,很显然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吸取成功人士的经验。
例1.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怀疑和提问是成功的秘诀
B.好奇心是研究的内在动力
C.得到赏识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D.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
【解析】通过阅读此则寓言故事,可知文段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进行对比,分析了罗素最终落伍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而维特根斯坦成功的原因则是源于他不断的发问,因此综合比较,答案为D,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
2.排除表意肤浅、不结合文段的选项
寓言故事类题型要求考生选择寓意深刻的道理作为答案,但是如果选项中出现多个寓意深刻的道理,则需要排除虽寓意深刻,却与文段不相关的选项,同时排除表意肤浅的选项。
例2: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通过阅读此则寓言故事,可知南风获胜的原因是因为采取了适当的方法,战胜了强劲的北风,可知答案为B选项。其他三个选项虽同为寓意深刻的道理,但是A选项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而文段中只有一个问题,故不符合文段内容,排除;同时,因为北风和南风均参与了实践,故排除C选项;D选项与磨刀不误砍柴工寓意相同,与文段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虽然并非所有的寓言故事类题型都涉及到对比,但是运用对比手法还是为考生处理寓言故事类题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借助于排除表意肤浅且不结合文段的选项,相信可以为考生处理此类题型扫除更多的障碍。
二、寓言故事类解题技巧
寓言故事是意图判断题中的一种题型,主要是给你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要求你从这个故事当中得到启示,在背后寻找到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故事本身和表意肤浅、不深刻的选项不选。而这一类题型训练之后,效果并不明显,让众多考生头疼不已。针对寓言故事类意图题的特点,为考生做以下解析,希望各位考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刚刚也说了,寓言故事类正确答案往往是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从何得出,如何归纳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例3: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四个选项,都是寓意深刻的道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从文段入手,不难发现,在文段中我们可以找到南风北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产生这两种不同的原因即他们采取的方式不同。南风是徐徐吹动,方法很柔和,而北风是呼呼猛刮,方法很猛烈,但最后却是南风获胜,所以我们得出的寓意深刻的道理,即是B选项“方法得当柔克克刚”。由此,我们发现,当在文段中,发现文段中两个不同的结局,或者两个相同的结局,产生的原因往往就是我们要找的寓意深刻的道理。如下面这道题:
例4:有一次,苏格拉底淌水过河,脚一划,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淌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莫以善小而不为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做人原则应以一贯之
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在题干中,我们发现文段中有两种相同的行为,即“学生救了苏格拉底”,后面,“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救坏人”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相同的行为呢,在于这是应该始终坚持的“做人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
如果考生带着目的去寻找其中蕴含的原因,那么正确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呼之欲出,非常容易操作。希望各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通过做题来发现规律,提高做题效率。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更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