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务员网申论热点:合理消费的合理引导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2011年秋季福建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现在也已经有很多考生都在准备复习。在申论方面,对于应该要多关注,把握时代脉搏,在申论写作时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福建公务员考试网()的专家们特精选当下热点时评,供广大考生学习!
【背景材料】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令人瞩目地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独立一个章节进行了具体论述,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三条详尽措施。
目前,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能耗仍居高不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标准表述】
一、制约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收入增加消费也就增加,收入降低消费也就会减少。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为4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居民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普遍在54%至65%。
2.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大提高,社会阶层财富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种分化使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在实现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的同时,促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4.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悲观消费预期也阻碍了内需的扩大。一般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短期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上消费变化的需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往往会出现滞后,同时由于收入制约及经济危机带来的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转化为储蓄,消费的拉动作用不能有效体现。
5.福利体制市场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福利消费体制的市场化,居民的支出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6.消费环境差抑制了居民消费。农村消费正进入以家电、通讯等产品为主导的消费阶段,城镇居民消费正迈入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导的消费阶段。但在农村,由于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极大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
二、“消费”相关问题认识
1.扩大内需等于扩大消费。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可以看到:两次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前次主要是依靠投资需求,而后一次则是依靠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和投资双向驱动。所以,扩大内需包括了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层面的涵义。
2.扩大消费必然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两种情形:一是储蓄率和投资水平较高,导致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另一种是储蓄率和投资水平较低,导致人均消费水平较高,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实现人均消费最大化。所以,扩大消费本身并不能直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3.奢侈品消费担起扩内需、促消费的重任。奢侈品消费热要辨证地看。从大的方面来说,肯定是好事儿,说明我们国家富强了,人们更追求生活品质了,消费结构升级了,生活质量改善了,而且消费奢侈品之后心理满足程度甚至幸福感都有所提高。但从总量来讲,奢侈品消费群体占全部人群的比例很小,奢侈品消费总额占整个社会消费品消费额的比例也很小。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依靠奢侈品消费,不能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点放在降低关税促进奢侈品消费上。我国不可能采取过度消费战略,也不能坚持消费紧缩战略,只能够坚持适度消费的发展战略。
三、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办法
1.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以合理调节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尽快消除消费者在新旧体制交替期的不安定感。此外,政府应加快城市化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使农村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靠其他部门增加农民收入。还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以及经营能力,拉动农村的消费需求。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根据“提低、限高、扩中”的分配原则,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3.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4.积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5.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引导理性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消费,扩大信息服务、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舒适性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医护等服务性消费。要重视旅游消费市场开发,建立完善鼓励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
阅读过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更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