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材料时间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第一题和第四题要求所有考生必须作答。第二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第三题仅限包括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上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09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年内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争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
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2.我国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有相关规定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但是法律条文所确定的教育平等,并不意味着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能够受同样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Mf]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有所加重。
到200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状况是:城市人口 59379万,占全部人口的44.9%;农村人口7275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55.1%。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了一亿多。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适龄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方面差别严重。以2006年为例,当年小学学龄儿童1.14亿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当年学龄儿童未入学人数为9.12万人。据统计,这9万多的学龄儿童几乎全在农村。
同样,辍学率也明显存在城乡差距,据2006年全国事业发展统计:初中阶段辍学率全国平均水平为1.75%,比前一年略有下降,但农村初中辍学率却一路攀升,个别地区居高不下,甚至达到35%。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较,农村的义务教育存在着“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辍学率高”的“两低一高”现象。不少农村少年过早地离开课堂,有的成为“早熟的劳动力”,有的成为“早产的游民”。
城乡教育机会的非均衡到了高中阶段则更大。2006年,农村小学升学率比城市低14.9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学率农村比城市少了46.47个百分点。农村高中的萧条状况,令人惋惜,促人反思,前途堪忧。它是引发高等教育城乡不均衡的直接原因。
教育公平要求让每个受教育者享受同样的教育待遇。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巨大的城乡教育待遇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据统计,2006年农村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城市学生的2.77倍和4.33倍,但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并没有体现这一现实,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41.64%、68.97%。以生均教育经费作比较,当年全国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453.66元、989.76元,而农村却分别只有1023.52元、845.62元,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办学条件上的差距。现阶段,各地城市学校均不惜重金搞素质教育,而许多农村学校却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也难以更新。2006年,全国中小学的危房数量中,农村中小学分别占49.86%、82.73%;在生均图书拥有量和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上,农村学校的拥有量也远远低于城市。
第三,师资力量上的差距。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2006年,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师生比为:小学19.1:1,普通中学16.22:1,农村分别为20.01:1,19.40:1。从师资质量看,城市明显优于农村。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是先由城市挑选,然后再派往农村。2006年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分别占到全国中小学代课教师总数的48.31%和85.65%。同时,农村师资还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现象。
获得教育质量不公平,也就是教育的结果不公平。按理,各层次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能够得到大体相同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并且得到大体相等的发展机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育结果不公平比比皆是。这种质量不公平是由教育机会不公平和教育过程不公平引起的。大中小学校的各层次毕业生的文化素养差距,除了与他们的先天素质有关外,主要决定于他们在各个层次享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以高中阶段的学习为例,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既没有城市学生的入学机会多,也没有城市学生接受优秀教师教育的机会多,其学习质量的差异可想而知。大量事实显示:在农村高中就读的学生,其学校与城市重点高中比较起来,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环境氛围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距。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的相对落后,必然要影响到农村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也必然对农村学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程度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城市学生在校期间就得到反复训练的东西,农村学生连看都没有看到过。这就使得从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要重新学习那些本来在学校就应该掌握的知识,造成就业和工作上竞争上的不公平。
3.“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1月4日,2009年第一个工作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正式发表。
过去,人们更多是看到了中国大学毛入学率的攀升,以此来论证我们大学教育的巨大成就。重视“量”的累积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质”的分化,特别是阶层差距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拉大的现象。这一现象最突出的表征,正如总理所说,就是农村学生比重在不断下降。
更准确来说,它主要集中在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
2005年,教育专家杨东平负责一项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
2007年,清华大学教研所教授袁本涛的研究显示,以2004年为例,清华大学新生中,北京学生占13.7%,四个直辖市共录取677人,占新生总人数的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而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水平为43.9%,也就是说,并非城市人口多,相反,农村人口还是占大多数。
一位北京大学本科辅导员也曾对笔者说,近些年来,北大学生中“有钱的”越来越多,最差也是来自小城镇的,农村孩子凤毛麟角,即使考上,也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历史学这些相对冷门、分数低的专业里。
所有这些,显然不能简单地以“城里孩子更聪明”来做注解。城乡教育的差距,对于关心教育公平的人来说,即使不“引经据典”,也能直观地触摸到,看看身边的名校毕业生有多少来自农村即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正如总理所说,“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笔者以为,沿着总理的话往下讲,教育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还会影响下一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常情况下,接受更好的教育,可能意味着将有更好的收入和地位,也意味着能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就学和发展条件。
然而,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却兴起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原因很简单,一是学费高,读不起,没办法;二是考不上好大学,毕业找工作比较难,一些人认为读书也没有用。教育脱贫,是乡土中国几千年来一种朴素的人生追求与社会伦理。但现实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来说,孩子考上大学,不但不能脱贫,反而“致贫”。
举例来说,大学扩招,其主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主要来源为农村生源。因为考不上好大学,只能读高职。虽然国家也鼓励发展高职院校,可偏偏这些学校的学费较高,大都在10000元上下,而且就业前景黯淡。在这种情况下,上大学如何不致贫、返贫呢?
我们常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个命运,对于城乡二元体制下、6600多万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尤其具有针对性。然而,当有一天,人们发现,知识在改变命运这一点上,日渐式微,那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尊崇知识,不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改变社会,那么显然是危险的;如果一个社会,不注意完善教育体制与选拔机制,让阶层上下流动的渠道畅通,那么,它将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的。
总理的“注意”,相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而对于公众来说,从总理的话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切实的社会关怀与精神力量。毕竟,让每个人能读得起书,读得好书,进而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4.“高考移民”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是指部分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比例较低但教育基础较好的省份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途径到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比例较高的省份报考,以达到提高升学率或考入理想大学的目的的现象。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考移民”现象,在今天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时代进步使然,另一方面是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并派生出了新的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公平、落后地区人才流失、教育投资与收益不均衡等。为了遏制高考中的“移民”现象,自2003年起,全国各地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封堵”,但由于某种经济和社会利益,不少人仍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企图蒙混过关。2008年2月中旬,海南省纪委、公安厅、教育厅等部门在开展户口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中,查出有24名“高考移民”落户于琼海,并将这24名“高考移民”相继清退。2008年3月中旬,50多名拥有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集体户口的考生,被告知高考报考资格审查未通过。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表示,这种集体户口涉嫌“高考移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以上两则新闻将“高考移民”再次置于舆论中心,在社会各界掀起轩然大波。
5.年复一年的择校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部分名校的规模和班额越来越大。“大班额”成为名校不堪承受之重,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弊端。
记者在山东各地采访了解到,名校班额超标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班级六七十名学生,一个年级十几个班,这种“巨无霸”学校在许多城市比较普遍。我国中小学教室的设计班额一般是45人,可是现在班额五六十人的很普遍,七八十人的也不稀罕,有的还超过了百人。
很多家长向记者反映,班里学生太多,老师负担重,就把一部分责任转嫁到学生和家长身上。有的家长说,老师的作业批改不过来,常常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批写,自己的孩子经常要带同学的作业回家看,几乎成了“小老师”,老师还要求家长每天要给孩子辅导功课、检查作业、签字。
“老师连作业都看不过来,怎么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啊。,’这位家长忧虑地说,当初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山东省有名的学校,实际上由于班里学生太多,老师只能重点关注“两头”的学生,也就是尖子生和后进生,根本顾不了大部分学生。
记者观察到,山东各地的名校一般都学生多、校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的学校每天仅放学就要半个多小时,学生做课间操要各个年级轮流。“校园太小,老师为了安全,课间只让孩子在走廊上站一站,根本没有活动场所。”一位家长苦恼地对记者说。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广文关注这个问题已久,他认为,大班制教育是一种没有个性的模式化教育,要培养出身心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摒弃“大班圈养”的教育模式。
“尽管知道大班制不利于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但择校热之下,颇多无奈啊。”济南市的一位初中校长说。
6.在北京,中关村三小是一个颇为“牛气”的学校,就连北京的许多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每学年开学的时候,这里都会引起交通堵塞,多少开着名牌车的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把孩子塞进这个学校”。
然而,这个名扬京城的学校的校长却站在了法院的被告席上。2008年8月5日,原中关村三小校长王翠娟等人贪污案一审开庭。与王翠娟站在这里受审的,还有原中关村三小其他4名校领导及工作人员。检察院认为,王翠娟等在没有经过“学校班子会”集体研究决定的情况下,组织部分学校工作人员及家属两次出国旅游,共花费账外资金57万余元,并以此作为涉案贪污的金额提起公诉。
事实上,真正把这所名校的领导班子拉下马的是数额惊人的择校费。在法庭上,王翠娟证实,中关村三小的账外资金超过了1亿元,而这部分账外资金,几乎全部来自“片外”学生入学缴纳的赞助费。据报道,上年中关村三小的招生在6月15日开始。7月20日,在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钟伟(化名)收到了中关村三小的短信,上面写着“您的孩子已被录取,请到海淀影院东边的北京银行缴纳赞助费,以父母名义各存×万元”。几万元赞助费,只换来了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没有任何收据和发票。而由于工作人员烧毁了账目,中关村三小的账外资金有多大黑洞,还是一个待解的谜。
继2007年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后,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也全部免除,我国将形成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普惠制。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由于“择校费”的存在,好的政策被大打折扣。
在全国各地义务教育中,“择校生”普遍存在,而且择校费用高,一些地方以家长自愿捐助的名义收取费用,难以查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准乱收费,但孩子上学的费用却总不见少。一位家长反映,一些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为了收取“择校费”,把大量的招生名额留给“片外生”,真正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
“教育乱收费”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中关村三小的腐败案撕开了“择校费”的黑幕。这警示我们,大量的“择校费”如何监管、使用,有关部门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关乎法治的尊严,也关乎社会的公平。
7.河北省人大代表:目前,在我市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平衡、学生择校负担过重的问题,这已成为困扰学生家长的一大难题。由于教学质量不同,使得升学比例高低悬殊较大,这就迫使学生择校,而择校费用在六七千元,有的甚至更高,按说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无疑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再说选择比较优秀的学校,各班的班容过大,学生较多,学校在管理上也有一定难度,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个学生,有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未提高,反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因此,希望改善办学机制,将我市所有学校都办成优秀学校,提高普通学校的教学水平。
建议:一是在市内各所学校之间实行老师定期轮换,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带到各个学校,全面提高各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弱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级别差距,满足所有学生入读优质学校的愿望。二是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挑选最优秀的教师进行电视讲课,实现教育资源统一、规范、平衡,还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
8.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而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攒教育费”是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小陈家住上海市徐汇区,她详细算了一下自己大学四年花费:4年大学学费4万元;住宿费,4年6000元;住校生活费,家里每个月给800元,800×12×4=3.84万元(这还不包括周末住在家里的生活费以及寒暑假);书费,学校要求每年交书费700元,自己课外买的书一年约300元,4年4000元;大学本科四年买衣服、CD、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花费3万元左右。这样,光是大学本科四年花费就达到12万元。
除此之外,从五岁起学习钢琴,后来又练芭蕾;高考之后,她还动了一次激光准分子治疗近视的手术,花费1万元……“以上所有加起来的费用还不包括以后可能的出国留学费用,以及结婚时的费用等。还有许多小花费没有算人其中,因此用在我身上的费用肯定还不止49万元。”小陈说,“不算不知道,一算才知道父母是多么辛苦!”
9.中国大学毕业生从2006年的413万,增长到2009年的611万,这对就业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学界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就业体制改革的结果,它与劳动力市场分割、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高等教育体系配置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其中从一些角度观察有利于加深认识: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由高到低分别为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高等职校与专科院校;外语类和外贸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薪水越高。此外还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特征:自主创业型就业仅占1.2%,有工作却与专业无关的占28.6%。
10.2008年中西部只能为当地毕业生提供28.9%的就业岗位,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向东部集中——东部吸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的61.3%。由于在大城市就业难,以往根本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岗位,2006年以来也逐渐被列入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比如公路收费员、市容环卫工等;2008年出现众多高校毕业生竞聘“村官”。28个省市陆续启动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历时三年,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将用五年陆续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大学生在社会就业方面是个受影响较大的群体,由于不少大学生生长在城市中,大学生身后还有家长,而家长对子女的投入往往会有一个预期,所以政府应该从工作重点、政策制定和具体措施三个层面继续努力,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1.姬兰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新生。她来自印度经济较为落后的拉贾斯坦邦。正是由于印度全国几乎免费的高等教育体制,才使她能够离开贫困地区,来到首都新德里实现大学梦。
采取低廉的教育收费制度、让穷人富人都能上得起学是印度政府为促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姬兰告诉记者,新德里大部分大学学费维持在180卢比(约人民币40块钱)。上大学对穷人来说,是进城的“门票”和福利。姬兰和妹妹就是靠进大学而在生活费用高的大城市站住脚的。比如,新德里的房租非常高,但她住的校园宿舍一个月才40卢比。
在新德里,像姬兰这样的农村孩子非常常见。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走进了大学校园,而教育费用补贴则基本上由政府承担了下来。事实上,也有一些人认为大学收费不能如此低廉,必须提高学费,但是立刻遭到印度选民的强烈反对,最终没能实行。印度教育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政府还将积极动员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里提供奖学金,进而维持最低限度的教育收费体系。
印度在义务教育中的资源分配同样颇费苦心。在首都新德里,学生在接受十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时全部被要求就近入学,跨区择校的事情几乎很少发生。正是出于这种近乎苛刻的限制,许多富人家的孩子为了不想就近入学就只能被迫去选择私立学校。另一方面,政府的收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鼓励穷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小学生每年在只交140卢比左右“政府福利基金”的同时,会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免费得到一顿午餐、三套校服和全新教材,这种“诱惑”促使许多居住在贫民窟的孩子都愿意去读书。
从2006年起,印度政府又开始为确保低种姓群体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而做出努力。由于种种原因,落后地区的学生在参加高校入学考试时无法与其他地区平等竞争,对此教育部宣布将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
“种姓配额”在印度掀起轩然大波,许多高种姓学生将此视为“逆向歧视”。以全印医学院为首的高种姓学生还进行了半个多月的示威抗议行动,但这一旨在将教育资源向弱势阶层倾斜、保障教育公平的政策依然坚持了下来。
三、作答要求
1.“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最近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它出现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给定材料”,给出你的回答。(20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2.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请根据给定材料,并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20分)要求:条理清楚,表达明确,不超过200字。
(2)“择校费”的收取,由来已久,一方面给一些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也同时使一些学生在交纳高额的“择校费”后,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同时“择校费”成了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请对“择校费”应否取消的问题,谈谈你的见解。(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3.本题仅供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千秋大业,教育为本,国家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广大群众,而教育的不公平,限制了获得良好教育的人数,不能给社会输送足够多的合格的人才,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教育的不公平有很多原因,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20分)
(2)“给定材料11”介绍了印度的部分教育制度,再对照中国的教育制度,对你有什么启示?(20分)要求: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4.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体制,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重大意义,但是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努力。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