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韦应物《幽居》阅读答案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韦应物《幽居》阅读答案(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晴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幽居 韦应物》阅读及阅读答案

《幽居 韦应物》阅读及阅读答案

幽 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

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

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答案】

.① (4分)[参考答案]B、D[B项中“细致描绘”不确;D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点2分]

②(6分)[答案示例]

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2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幽居》中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评分标准:本题6分。根本原因“真趣”,2分;结合作品解释,4分,每首作品2分,“意趣是什么”与“诗句支撑”各1分。具体情趣意趣,答出一点即可]

篇2:韦应物《幽居》阅读答案

韦应物《幽居》阅读答案

幽 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阅读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 B、D[B项中“细致描绘”不确;D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②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2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 《幽居》中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篇3:韦应物:《幽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韦应物:《幽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幽 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阅读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 B、D[B项中“细致描绘”不确;D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②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2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 《幽居》中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赏析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

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篇4:幽居韦应物的阅读答案

幽居韦应物的阅读答案

《幽居》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此诗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怡然自得的心态。幽居韦应物的阅读答案,我们一同来看看。

幽  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

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西城区】 【答案】

.① (4分)[参考答案]B、D[B项中“细致描绘”不确;D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点2分]

②(6分)[答案示例]

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2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幽居》中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评分标准:本题6分。根本原因“真趣”,2分;结合作品解释,4分,每首作品2分,“意趣是什么”与“诗句支撑”各1分。具体情趣意趣,答出一点即可]

篇5:韦应物《幽居》阅读习题

韦应物《幽居》阅读习题

幽 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幽 居》练习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E.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D3分,B2分(B.“诗人亲见”“细节描写”错;D.“鄙薄厌倦”错)

2.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情怀。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随行,写出了自己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往。同时,交往的

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幽居》,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

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篇6:《幽居》阅读答案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 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篇7:《幽居初夏》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8.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

8、①通过描写“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 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安详不惊,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以声衬“幽”,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3分)

9、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4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篇8:《幽居初夏》阅读答案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8.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

8、①通过描写“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 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安详不惊,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以声衬“幽”,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3分)

9、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4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清代梁清远在他的《雕丘杂录》曾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 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这首诗正是如此。全诗写景井然有序。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可谓“山居景况,一一写尽”(2分)。但古井微澜,一个“叹”字写出了因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而引发的寂寞伤感之情(1分)以及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抒发了愤恨无奈之情。(1分)

8.诗人在前两联中是从哪几个角度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8.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9.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篇9:《幽居初夏》阅读答案

幽居初夏

陆游①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②箨(tuo)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又名辛爽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湖山”二宇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 》中写“以其境过淸”时的心境相似.

C.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细处动态。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淸晰。

15.全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6分)

阅读答案:

14.C 解析:C.“颔联是近处静景”“颈联是远处动态”判断恰好相反。

15.①(环境方面)家居在湖山处,乡间小路横斜,槐柳成荫,居处静幽;②(手法方面)鹭鸟时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用动态反衬幽静;③(人情方面)故交难觅,无人共赏共谈,写出人事幽远。(每点2分)

20. 示例:“一窝蜂”计划通过蜜蜂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相互帮助,共享美好生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可以结合第⑨自然段内容。蜜蜂把远隔千里的两家人联系起来,共享美好生活。

21. 示例: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因为习以为常而被我们忽视,如父母的爱,老师的鼓励等,但这些却可以创造奇迹,让我们去珍惜所拥有的东西。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感悟。回答时要围绕“那些东西容易被忽视”来说,并联系实际说出这些被“忽视东西”的意义,表达出珍惜之情。

篇10:幽居初夏的阅读及答案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0. (10分)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及赏析: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经过去“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篇11:韦应物《观田家》阅读答案

韦应物《观田家》阅读答案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阅读训练一

8.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相比,两首诗歌都用到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8、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这首诗的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田家终岁辛劳与不得温饱对比;田家“仓禀无宿储”和朝廷“徭役犹未已”对比;田家终年辛劳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对比。(3分)

9.(6分)

农民终岁辛劳却不得温饱,诗人联想到身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不从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心中顿感惭愧。(4分)作用:通过自责,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从而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2分)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 ▲ , ▲ , ▲ 。(3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劳作之苦 贫饥之苦 徭役之苦(3分)

2.①将农人终年劳作与生活饥贫作对比,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②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的爱憎情感。(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篇12:闻雁韦应物阅读答案

试题:

⑴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韦应物《闻雁》阅读答案附赏析】韦应物《闻雁》阅读答案附赏析。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2分)

⑶赏析首句的妙处。(2分)

答案:

⑴ A

⑵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看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南归的大雁自远而近传来声声鸣叫。

⑶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闻雁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闻雁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出自《说诗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个人资料: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