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大家一定对文章写作并不陌生吧,通常情况下我们写作都会参考相关范文。我们经常会看一下别人的文档是怎么写的,怎么样才能快速利用好范文的文章?你不妨看看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1)

遵循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前行

4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新鲜出炉引发了全国教师的的关注。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新课标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无可取代的强有力的指引。新时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必然都要面对和学习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打开新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力。遵循课标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创新前行,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尤为如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认真地反复研读语文新课标的文件,学习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解读语文新课标的文章和讲座。我深知:意识和理念的改版,才有可能催发教育教学行动的改变。那么接下来,我便想抓住“变化”一词,把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较的维度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梳理我对20xx年语文新课标学习的思考。

第一,新课标把“价值引领、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翻开新课标的不同版块,我们发现育人导向一直贯穿其中,并且进一步被强化。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20xx版课标的表述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在20xx班新课标的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加上了“国家通用”4个字,看似微小的改变在我看来其实是在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价值。第二,在“课程理念”上,明确地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见其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要放在首位的关键任务。语文课程担负着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育人任务,课程的站位高了,视野也便会更加开阔。这便让我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继而产生了两点思考。第一,语文教师的教学绝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设计丰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提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时间教授《大雁归来》一课,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灵动的拟人修辞以及层次丰富的对比手法。这一个版块花费了不少时间,符合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语文教学价值,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为赏拟人、对比而赏析,那么这堂语文课对于学生的影响又是极有限的。从“技”上升到“道”是新课标“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赏析拟人和对比的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学生感悟写作手法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怀,即利奥波德对于大雁的喜爱、佩服和尊重,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是一种对“自然之子”身份的坚守。这促使着学生去思考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第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语文的方式实现。我们需要明白: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不是以喊空号为途径实现,绝不能架空语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说,语文课首先要是语文课,要坚守语言文字运用的底线。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地实现的。同样以《大雁归来》的教授为例,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利奥波德的赤子之心,继而引发学生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引导学生圈划文章出多次出现的“我们”,联系语境理解“我们”的内涵,进而又适时补充了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资料。这样,学生抓住文章中的“我们”,通过深入的品读与思考才得出:在利奥波德笔下,“我们”不仅是指自己和大雁,还指土地,指植物、动物、人构成的自然共同体。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而单独存在。

第二,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的设置。我们比较20xx年课标和以前版本的课标,会发现这是“课程内容”第一次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在课标中,并且,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是学习任务群。我想这个改变,是我们一线教师最需要关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学习任务群”这样一个新概念,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而言,是陌生的。这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文文字积累和梳理;第二层次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个层设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别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内容这样的组织呈现形式让我产生了两点思考。第一,这是初高中进行衔接的一个重要标志。20xx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和初中课程的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放在一起,恰恰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的阶段性和延续性,体现了新课标对于学段衔接的重视。同时两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是有区别的,初中学段的学习任务群更加宽泛和灵活,而高中学段的学习任务群更加专业而细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第二,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是一种对原有线性推进、单篇教学形式的改革,是对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课程内容”这一板块有这样一句话:“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中也提到“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在我看来,这是要求教师从“一篇篇教”到“一组组教”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关键。具体是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联系,这确实是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第三,新课标中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相比于之前版本的课标,“学习情境”一词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如在“课程性质”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再如在“课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中提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学习情境的设置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创设情境有怎样的要求呢?新课标中这样一段话引发着我的深思:“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着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情境的设置充分考验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也提醒着我们引导学生“用语文”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最近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情境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课时,我从课堂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化身新闻编辑,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编写一本“新闻特写”写作指南。而后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共同创作了一套“新闻特写”的写作指南,具体内容是:“单刀直入写场景;紧扣特点显价值;拆分动作慢镜头;调动感官多角度;生动刻画写法丰。”并且这堂课的语文作业布置依旧在学习情境内,让学生观看“全红婵10米跳水决赛”的视频,写作一篇新闻特写,作为这本自编“写作指南”加上一篇范文。整堂课是学习情境下推进,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学习情境,教师不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广阔的生活中。正如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时间机会,增加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情境可以开发,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国家体育馆鸟巢,举办了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我抓住了这样一个社会热点,提取了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了《向北京冬奥会学习“中国式浪漫”》这样一节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课,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内学习中国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就在前几天,五四青年节前夕,我看到了网上众人转发的莫言在青年节前夕的《不被大风吹倒》的演讲视频,我提取了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了《向莫言学语文》一课,带领学生向文学大师莫言学写作、学演讲,学生活。通过这样鲜活的、有意思的、有热度的、根植于生活中的学习情境的设置,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着他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离不开学习情境的设置;打通语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绝对离不开真实的学习情境的设置。

其实,语文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上、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上、在核心素养的提炼上、在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上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而这样一些改变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关注和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着自己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认识非常浅薄。我知道,这样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我需要在反复阅读中,在思考中,在实践中,遵循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前行。

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2)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3)

在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安排下,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我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造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们知道语文来自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凸显语文的实践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牢记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了解传统节日》时,因为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同学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比较熟悉。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先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传说,故事等,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然后将传统节日的故事整理下来回家后讲给自己的家人听一听,最后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比如和家人包粽子,做花灯,做月饼等。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同时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学中取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我树立了“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了。作为老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自己的教学增色添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育学方法资源知识学习评估等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利用希沃易课堂中的多种功能(课件推送)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掌握多音字后的课堂练习时,通过课堂互动,将练习发送到学生的平板中,学生自主完成后进行生生互评,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改动较大,但都是在原有课程标准上的创新。其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作为一名老师只有不断研读,在教学中始终立足新课标,尊重课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方能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4)

立德树人正是《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20xx年版)》中提到的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标既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理念,也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新方向。现就新课标与旧课标中的变化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对应学段不同。

旧课标内容只包括一年级至六年级内容,新课标内容包括了一年级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也就是说,科学《新课标》打通了小初科学课程,强调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整体性和学习进阶观念。不仅要考虑小学或者义务教育阶段,而且要考虑从小学到高中到底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的进阶。

二、更新课程性质、课程理念。

课程性质强调除了科学知识,还应重视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以及立德树人。课程理念更聚焦核心素养、学习进阶。

三、更新课程目标,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导向。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增了“科学思维”。

科学里面包含很多的思维方式,比如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归纳、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等等。为了和科学领域结合的比较紧密一点,科学思维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四点: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创新。创新是一个高阶思维,“创新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无论如何都是非常核心的。

四、更新课程内容。

由四个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更新为四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其中四个跨学科概念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思维,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旧课标18个主要概念的整合、补充、提升。

13个科学核心概念将关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三个领域合在一起,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整合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设计教学,首先从学科核心概念的角度出发设计,同时要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的核心概念。跨学科的核心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而是对不同的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整合。

在新课标改革之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我们应不断学习以应对学生成长和学习阶段中不同的变化,以及社会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的宗旨和信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动力,发挥科学学科特质,培养学生成为科技创新、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新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篇5)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新的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的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人文性、 实践性、综合性”等四大特性。

新课标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对“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较大的改动。

1、将“教材编写建议”与“评价建议”的顺序作了调换,把“评价建议”置于“教材编写建议”之前。同时,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改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2、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的结构、内容作了修改。首先,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增加了简单明了的指导语,确立了教学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方向。其次,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以下建议:“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推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将“评价建议”中的“评价原则”改为“评价实施要求”,对评价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将“学生学习评价”改为“评价方式”,增加了“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删除了“教师的教学评价”。修订后的“评价建议”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理念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教学没有在下课铃响中结束。教师的角色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发现者、反思者;引导者、欣赏者、创新者;参与者、开发者、促进者。wwW.59900.net

新课程教学引发的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能使教师远离平庸,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教学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1、反思我们追求的思想品德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根据思想品德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们追求的课堂应是思想鲜明的课堂;应是思想理性的课堂;应是思想求真的课堂。

2、反思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回归真实的生活。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真回归真实生活,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统一的目标”;要呈现合适的教育内容,真诚面对学生世界。

3、反思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应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已知的经验、个性特征出发,建构交流平台,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反思教师应怎样与教材对话。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尺度认识和分析教材,以教材为蓝本,理解和加工教材,以学生为根本,挖掘和构建教材,以自身个性为基础,创造和开发教材。

5、反思如何使课堂洋溢美的光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做到:寄情山水,丰富美感体验;潜心艺术,提高审美情趣;阅读美文,滋养美好品德;品味生活,陶冶美丽心灵。

6、反思思想品德课堂如何突出实践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抓好“找”、“评”、“做”、“演”、“动”这几个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为本,以学统教”的实践观点。

总之,面对全新的课程,我们的观念要更新,我们的角色要重新定位。过去的知识传授者、“道德说教者”应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同时,面对新课程,让我努力做一名虔诚的学习者。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己专业的发展。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