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设计体会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设计体会(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gdzs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浅析文言文教学体会

浅析文言文教学体会

教语文难,教文言文更难。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令师生都比较困惑的问题。从教十余年,许多学生问我,“老师,都现代化社会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还有用吗?”“文言文难懂,我们一看就头疼!”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文言文继承了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精华,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是什么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反思自己十余年的教学之路,一遇到文言文,首先想到的基础知识的落实,什么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型等,至于文中的“道”,即作者的思想,只是一言带过,轻描淡写,学生也是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很少去关注作者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无暇去顾及,所以,对于文言文,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学习任务重,要记的东西特别多,至于兴趣,至于爱好,远远谈不上。认识到这一点,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思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文道并重”。

例如对于荀子《劝学》的教学,在落实字词句的基础上,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譬如“劝学”的“学”,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而应该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达到君子的标准。如何才能达到君子的标准,荀子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终身学习的观点。

接着荀子又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荀子要求学生每天不仅要博学,而且要做到反省自己的言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才能天天进步,才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学习,并不知道反省改过,就好像一个有漏洞的杯子,水一直注不满,不知道反省改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甚至学得越多越骄傲,恃才傲物,恃才放旷,让人生厌,让自己处处碰壁。最后,荀子又提出了君子的智慧德行修养提高的方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即学习要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一等。其中,荀子特别提出,“积善成德”,要求学生多行善,才能成君子,得神明,备圣心。

如此探讨完之后,作者的思想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很轻松的记住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记忆负担。学完之后,我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每天反省检点自己的品德、学习等,要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地在实践中体会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寡人之于国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孟子》中的经典之作,其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词锋犀利,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讨论学习的重点是孟子的王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指出发展农林和鱼类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行王道的开端。

其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注意环境保护、注意资源的可再生性等思想,值得现代人思考和学习。看看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人类肆意地砍伐森林,占用耕地盖工厂、盖豪宅,雾霾、沙尘暴等恶劣的气候状况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孟子的环保思想让我们后人警醒。接着,孟子又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提出,使民丰衣足食知礼仪,王道可成。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反思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以各种各样的考试为指挥棒,一切以考分为前提,有多少学校还在重视“孝悌之义”的教育,有多少学校还在重视以德为本的教育,我们不敢正视这样的现实,像孟子所说的这种“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学校已经很少了。现在的教育可以说是本末倒置,重智育轻德育,学生高分低能,似乎什么道理都懂,但什么事都做不好,究其根本原因,缺乏德行的教育,“孝悌”都做不好,何以为人处世?

“入则孝,出则悌”,一个在家不孝父母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忠于祖国;一个在家和兄弟姊妹关系都处不好的人,能够和同学同事处好关系?儿子不像儿子,父亲不像父亲,这可以说是我们现代社会许多家庭的悲剧。我们的学校教育太需要“申之以孝悌之义”了。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

篇2: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这一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得到体现,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交给他们打开中华古代文学宝库的'钥匙,正如古人所说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作 者:江燕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 《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篇4: 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写景段落。

2.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景物中的白描。

3.深入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白描手法。

2.感受作者的情意。

重难点突破措施

1.学生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等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课文。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和适当点拨,探究作品的主题。

预习导航

同学们,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1.自主批注阅读《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第一场雪》P215和《南方的雪》P217。

2.阅读《主题丛书・知人论世》中的《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P8认识张岱其人。

3.自主预习并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具体做法:

画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能流畅、字正腔圆的朗读。

正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我的困惑

在预习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惑吧?把它们整理一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要突破哦!

课内探究

一、观雪色

1.师以“落雪有意”为话题精彩导入,组织学生阅读展示。

2.学生个人或小组以朗诵形式展示《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片段。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三季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故乡的记忆。再过几天就是大雪节气了,在雪至之前,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雪景中畅游:观赏、品味、感悟。

二、品雪韵

(教师导入:这美丽的雪景也曾引起古代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他们的风雅和忧伤,嬉笑和怒骂,成败和荣辱,这一切都和雪有关,此时都美丽成了雪的典故和与轶事,珍藏在我们记忆里。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 赏析张岱笔下的奇景。

诵读课文(学生试诵读,师生点评,修正,逐步提高诵读水平。)

2.了解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张岱去看雪,他看到了怎么一幅雪景?文章是怎么描述的?(学生品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意境。)

3.围绕白描手法进行主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品悟: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话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清冷、孤寂的情绪。

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巧用量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画面,带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的写作精妙之处。(痕、点、芥、粒,这四个只称微小事物的量词,不仅用的新奇大胆,还反衬出了天地的阔大,这极小和极大的强烈对比使人不由的生出这样的感想――人之渺小,不过沧海一粟。)

③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从《落雪有意》中寻找其他写景片段,比较不同手法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三、悟雪情

1.结合作者背景、经历及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明朝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来了解作者其人,感受作者笔下雪景中蕴含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愁。全班齐诵《湖心亭看雪》来感受痴情。

①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②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独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题目是“看雪”,为什么不用“赏雪”呢?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快速读主题丛书P8《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2345段。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

【PPT出示张岱的《陶庵梦忆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围绕借景抒情,进行主题拓展,展示其他作家借助景物传达的情感。如《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江雪》等。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痴人,他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惟有寄情与山水,这样的文人你能想到哪些呢?

例:

李白的《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的《江雪》被贬永州时所写。别人沽名钓誉,而柳宗元特立独行独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独。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被贬黄州时所写。被贬谪的苏轼借月抒怀,自嘲“但少闲人如吾”,我们在赞许其旷达心境之余不免为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而感慨。

3.美读这些诗文,展示自己的锦绣情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虽然雪去无痕,但是落雪有意,风花雪月总关情。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课后拓展

课下继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的其他文章,来感受雪景中文人的情致。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荣洁)

这节课是整合课“落雪有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师事先带领学生在课外把《落雪有意》阅读品析完了,画出了自己喜欢的雪景片段。第二课时导入之前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朗读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通过朗读来塑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走入雪景,深入雪境,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时,此时再去品析文人先贤张岱的雪景就显得水到渠成。对于文章的挖掘,教师是用一两个主问题来引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点整体的感受即可。之后就在读中慢慢品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课堂活动之余,留给学生思维思索、内容内化的时间,这样就让学生感觉到有所收获,而不是艰涩空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规律,学生实现“海量有效阅读”也不会太难。

篇5: 文言文教学设计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篇6: 文言文教学设计

一、 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篇7: 文言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

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解疑答惑

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

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 一家人醒而梦。

⑶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口技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篇8: 文言文教学设计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动情地讲述《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同学们,当你有那么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高兴、激动、兴奋……)

是啊!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重重,不知所措。(学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正常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他的错?是爱他的姐姐的错?还是谁的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

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

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

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四、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

①同桌组合练习。

②推荐上台表演。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可以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成才之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