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本科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思考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本科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思考(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unnyhig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大学本科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思考

大学本科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思考

传统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现代汉语教学的目标应根据学生实际区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研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区分应用性教学和理论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实行动手动口式和“发现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并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考核方式上应重视理论知识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作 者:汪东锋 王鹏翔 李延梅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H193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   实践   改革   思考  

篇2:浅谈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我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做法和体会

秋季,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验。我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的12所初中承担了国家级化学课程改革新教材的实验工作。在接近一年的实验工作中,化学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课程改革教师的理念

1.进行通识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通过培训,教师从宏观上了解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对教师评价等问题。为使广大教师深入消化理解,开学后利用每周五下午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有关文件、领导讲话,观看专家讲座录象等。并组织教师进行认真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如为什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需要哪些转变?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2.进行学科培训,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化学课程标准辅导、化学实验教材辅导、化学教学评价、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等。通过培训,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有了系统了解。

(二)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1.制定化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旅顺口区的实际,制定了《旅顺口区化学课程实验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措施。与此同时,又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新课程的教学研究

为了使用好新教材,每月进行两次全区化学新教材引路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交流、研讨。每个月还进行一次教师教案、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教学心得体会的展示交流。通过这项工作,教师加深了对实验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如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把握和驾驭新教材,起到了集思广益,少走弯路的作用。

3.重视新课程的课题研究

我省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依托,以科研促教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确定化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教师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2)工作重心的转变

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新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研讨文章中说:“我现在工作的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这反映了实验教师工作重点转变的普遍性。这些变化都是以“人”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训为着眼点的。

(3)教师眼中学生地位的转变

同样是课堂里的学生,课程改革中的学生的地信和作用就是和从前不一样。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过去的做法。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和学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中常考的所谓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瓮?桓鲋?兜慕邮芷鳎??档卮游艺饫锏玫焦嗍涞闹?叮?峁?惶每蜗吕矗?约河掷垩??址ξ叮?曰??涣诵巳ぁP陆滩氖凳┮岳矗?易⒁饬擞胙??慕涣鳎?⒄雇???暮献鞴叵担??嗟氖强悸茄??男枨螅?寡??晌??暗闹魈澹?浞址⒒恿搜??南胂罅?痛丛炝Γ?ü?约汗匕?⒐睦??寡??艿阶鹬兀?ü?酝?晃侍庖蚬鄣悴煌???械恼??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使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这段话深情地提示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现在,化学教师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富于朝气、有个性、有自己思维的个体。

实践使课程改革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

2.学生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比从前更喜欢化学课了。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向交流和探究性为方的方向转变。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诸如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在探究性学习中,广大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之间的`配合,更注意小组之间的合作,互相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承受失败的失望,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2)学习形式的转变

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有的教师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有的教师密切结合现实,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来家乡海洋资源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去著名的老铁山拣矿石,调查日本人为什么到当地投资等许多问题。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质。

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 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有的学生的档案中,收集了近四十份材料,有实验设计,有对某一节课的感受,有实验报告,有搜集的资料,有科普文章,有调查报告,有自我评价,有个人总结经验,有讨论材料,有章节知识整理与归纳等。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

3.评价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 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重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

(四)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转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2.教师工作量大,任课班级过多,班额过大,学生实验探究和交流不能充分展开。

3.由于缺少专职实验员,牵涉任课教师过多的工作精力,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4.由于学校和家庭客观条件(物质、资料和时间等)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搜集资料上遇到困难。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开放性,所以这方面问题更为突出。

二、对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的思考

(一)对化学教学实施的思考

1.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的发展应包括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个性、创造性等,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

2.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期,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

对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3.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要把创新观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致;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破旧立新,师生互动。

(二)对化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1.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

2.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评价既注意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3.改革书面考试的命题方式

在书面测试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而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现。试题要设置一些实际问题的情景,以利于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中要有适量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对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认识

化学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体现。化学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探究式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亲身体验科学的方法,进而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及其教学功能

化学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既要遵循人类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一般步骤是:①抉择和准备(确定课题,提出研究假设)②资料和事实的搜集(搜集文献资料,观察和实验)③资料和事实的加工整理(运用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以及各种数学方法或其他方法,对研究现象和变化规律做出解释和说明)④提出假说、建立科学理论(如果研究任务是验证一个假说,事实与假说相符,那么,假说就可以上长为理论。假说和理论都是科学成果)⑤成果评价与推广应用。

技术开发研究的一般步骤:①规划(制订产品研制方案,包括生产、市场、资源、环境等可行性研究论证和前景预测)②研究与试验(关键性技术的试验)③设计(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造可能等的综合设计)④试制⑤成果评价。

以上二者的一般步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①问题②资料收集③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案④实验(试验)探索⑤科学解释与结论⑥成果评价与交流应用。将这些共同要素优化整合,就是与科学探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六个基本步骤,每个步骤体现一定的教学功能。

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产生于怀疑。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

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当前探讨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又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通常要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学生能否在先前经验基础上觉察问题存在;②探究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定是新的未知,由此产生对解决未知的需要;③能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能否引发学生的探究的需要和期望,是问题情境构建的好与不好的首要标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情境的构建方法:

(1)用实验方法构建问题情境

(2)用学生自己的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3)从社会问题提出问题情境

(4)通过科学史中科学探究事例设立问题情境

(5)利用讨论或争论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

(6)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学过的知识构建问题情境

2.收集资料和事实:提供探索问题的背景材料,使学习者努力寻找解决总是问题的线索。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资料和信息,架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和桥梁,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文献资料、化学实验,也可以是网络资源或师生交流过程。在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自动收集事实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实践的观察和体验中或社会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并从多角度的信息分析比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

3.提出猜想或假设:用假设方法,有根据的进行猜测、联想,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全每个学生能有机会表达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假说,或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提出假说。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的方法主要有:

①归纳式假设:运用归纳法提出和建立假设,是一种从特殊、个别事实,所获得的认识或规律,提高到一般的认识和规律。

②演绎式假设:运用演绎法提出和建立假设,是一种一般的认识或规律、原理运用于特殊、个别范围内,以验证规律、原理的适用性。

③类比式假设:类比是一种在一类情况下已被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运用于与此相类似的情况,提出和建立假设,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为假设。

④分类式假设:运用分类的方法,对已有的现象或资料,按照某种重要的特征将其分类整理,提出和建立假设。

4.对假设进行实验推理和验证:重实证,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实验、实践和体验过程。

假设提出后就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实证性材料去推翻或支持假设。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步骤。因为学生要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或其他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创设诸多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要适时引导合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

5.发现规律,得出结论:重过程,使学习者积极思考,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解释。

这一步是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与思维水平提高的体现,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步骤。

6.反思与评价、迁移与应用:学习与创新,合作与分享,成就与自信。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经解决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合作、交流、表达始终贯穿于活动中,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培养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于:

(1)要用科学探索的方法自主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

(2)需要学生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p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应的事情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成为参与者创设情境,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3.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可概括为:

(1)强调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科学探究的关键作用;

(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学习。

4.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对化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化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化学信息资源和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化学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本学习主题的内容。协作学习的环境的设计内容包括:(1)能引起争论的初始化学问题;(2)能交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后继化学问题;(3)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4)对于学生在讲座过程中的表现,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7)强化练习设计: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

6.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几个基本观点:

(1)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

(2)探究活动设计应考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探究活动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完整的

(4)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

(5)探究活动不一定都要亲自经历实践的环节

(6)探究活动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①发份材料②看录象③演示实验④学生实验⑤讲故事等

总之,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应是有魄力、有情境、有问题、有方法、有过程。设计也应是有多条路、有可探性,但每条路不能黑,学生努力努力能探到。

(三)化学探究式教学课例

(四)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

篇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高凡,王敬贤,刘云

(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复杂,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也不断扩展,这对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才,本人根据北京农学院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教学做了大量改革,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和社会实践几个方面进行入手,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4:《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出发,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与建设实践,可以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也引发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

作 者:顾晓燕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01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   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系统化  

篇5:《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本人在学院新开课程《数学与管理》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应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与规律。

关键词:数学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学生实习时间加长,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减少公共课的教学时间,数学教学时间也必然相应减少,甚至由于对应用数学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应用数学教学方面目前存在的与专业学科教学相脱节的缺陷,有些专业认为应用数学没有用,取消了应用数学课程,从而导致:一方面,数学教师认为课时太少,无法进行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不是从数学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对应用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时,因学生数学知识贫乏甚至没有学习过,而感觉难以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则由于数学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新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片茫然。我学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以及我院自身的办学特点,编写了《数学与管理》教材。该教材汇集了管理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介绍数学知识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下半年起我院开始开设《数学与管理》课程作为学院的公共必修课,总共48课时,其中有8个课时为数学实验课。这一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主要归功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新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例蕴涵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相应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应该改变旧有的模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高等数学教材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理论逻辑推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抽象、难度较大,也难以看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我院以《数学与管理》课程代替《高等数学》课程后,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体现新课程的实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听得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形式。《数学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问题引入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数学与管理》课程的不同内容,可以使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的差异较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还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部分。基本要求是对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听课,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数学实验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1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开设数学实验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定义、定理的证明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多的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知识本身,主要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使用Excel制作统计图表、计算数据的集中指标、变异指标,和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极限、导数、定积分列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使得学生从繁琐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3.2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遵循量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就是要适合大学新生的原有数学知识水平,在进行数学实验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就可入手。例如学习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只需要介绍一些简单的函数命令格式和运行操作方法,学生就可以入门了;实用性原则就是所处理的问题都具有实际生产、生活的背景和较好的应用价值。选取具有“可移植性”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建模和求解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数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还能从结果的实际意义中看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要解决大量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开放性原则就是在进行数学实验时,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在讨论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趣味性原则就是在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钻研,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结语

《数学与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数学改革的新课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我们也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课程及后续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12.

[2]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

[3]朱家生,施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谢云荪,张志让等.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5]朱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加强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大学数学,2004,12.

篇6: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人文德育交往式教学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职德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式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即人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仍然称其为“德育课”,本文遵照习惯使用“德育课”这一提法。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然而,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强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在新的目标、形势和任务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德育课的地位和效能,开始思考和质疑:德育何为?其次,外部环境的巨变加之德育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使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陷于困境,甚至亲身从事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也感到迷茫:我们的德育有何意义?怎样进行德育?这些问题折射出高职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反思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寻求在职业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教学体制的弊端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直接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极少实践教学甚至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又偏重知识的认知,往往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囿于特定的、固定的课堂教学空间和环境,教学活动只能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理论认知,远离生活场景和社会实际,缺少体验、感悟和践行,课堂教学就缺乏活力,难有真正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多抽象理论说教,缺乏生动鲜活的内容,更少参与和体验。德育课程确实包含着确定的理论、知识和规范,但德育的目的绝非只是掌握和理解确定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作为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通过对话、交流和关怀,引领生命走向真善美,去体认生命的价值,显现生命的意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以教材理论为“法定知识”,过分尊重其权威性而不去寻求发展与超越。同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有形的、稳定的、成熟的,因而是易于把握的,相比之下,教材理论之外的鲜活材料则是无形的、不稳定的、缺乏组织性的,因而是不易捕捉和把握的。所以“法定知识”的说教和灌输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对德育课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投人热情去关注,甚至不听讲。

2.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使得高职德育缺乏职业特色和吸引力。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训练职业应用能力为重,是使学生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化教育,又称这种教育类型为就业教育、谋生教育、饭碗教育,意在强调其授人以谋生技能的特色。尽管谈到职业教育,人们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毫无例外地顾及到“德育为先”,但在以功利化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中,面对社会功利化的评价,德育何去何从,仍然难以定位。高职院校德育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的,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

如果德育教学实践中对此状况不能给以充分的考虑和扭转,那么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场景中,德育必然处于尴尬境地,甚至会产生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目标中,专业课程的学时很是紧张有限,既没有直接效用,又缺乏学科吸引力的德育课,则显得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而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不利因素。如此现状,如何实现德育的普遍共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个性有机结合?因此探索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成为高职德育的当务之急。

(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

1.封闭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己任,学生无形中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封闭:德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仍是课堂理论讲授,不能摆脱说教和灌输的定式,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教学的环境封闭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室,远离生活实践场景;考核评价的方式封闭保守,沿用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书面试卷形式的考试、考查,忽略德育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教学效果外显、可测的纯理论学科,德育智育化了。

2.单向性。信息输出是单向的,教师在课堂上掌有绝对的话育应该承担起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职责。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是相辅相成的,德育与专业教育因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整合的基础,二者不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虽然德育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在目前职业学院普遍缺少人文课程的条件下,德育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担当起人文教育的职责。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博大精深,在职业教育的主题中我们怎么予以选择和定位?这是首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人们求职生存的现实需要中,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被强化,而人、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等等与人的存在同样密切关联的问题逐渐淡化、边缘化了,教育中的人便也片面化了。德育要思考和面对的不正是这些问题吗?我们的德育就应定位在这个意义的人文德育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专业成才,又要精神成人,那么德育的宗旨就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和谐发展,致力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并把个体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二)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交往式教学模式

人文德育要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通过理解、阐释、反思、交流、体验、感悟等形式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撞击。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单向性、被动性和程式化必然阻碍德育触及学生的主观世界,我们适应人文德育的思路,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交往式教学模式。交往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双方互动,进行相互信息交换和交互作用,它不以学生获得成熟认识成果为目标,而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创造性、塑造自主自信人格为目的。交往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征。

1.交往式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开放的,不再封闭于教室和课堂,而是以课外课的形式延伸到实习基地、报告现场、校园活动现场和网络空间。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参照,但不局限于教材,课堂的主题是开放的,课堂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实践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段社会纪实的视频,一部爱国题材的影片,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教学主题和素材可以由教师确定,更提倡由学生来发现和提出。学生通过校园网上的德育大课堂、心灵有约等在线交往平台,提出他们关注的话题或素材,教师经过筛选、综合对比,确定有普遍需求的主题,作为教学议题,组织学生互动交流,教学的过程是对话、交往、探究、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互联网成为师生交流、传递信息的空间和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可以跨越空间的局限。开放性是交往式教学的根本特征,开放是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课程观由静态走向动态,是教学内容由空泛走向真实,有开放,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2.交往式教学是平等性教学。交往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性和被动性,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认识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师生间教学技术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不强调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推崇学生的顺从习惯,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互动语权,占有知识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其惯用的说理灌输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控制课堂。在信息的`单向传递中学生丧失了话语权和参与权,话语霸权取代了双向对话,侵害课堂的信息反馈、交流和沟通。

3.被动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文本,受制于文本知识框架,教师被动服从教材,按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路解释教材,实际沦为讲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工具;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接受即成的知识内容,完全不被考虑主观需要、思想和情感,实际学生被当做没有行动能力的客体,这种教学是一种“就范式教育”,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4.程式化。缺少了对“德育为何”“德育何为”这样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德育成为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的教学,少了心灵的感悟、精神的交流、情感的触动,无论内容还是效果都缺乏真实有效的东西,成为纯粹的为课程而课程、为教学而教学的常规形式,为增强实效做出的些许尝试和努力也往往淹没在程式化的常规教学之中。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成了德育工作的典型特征,德育逐渐演化成了一种陪衬和摆设。

二、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尝试

(一)更新教学理念,探寻和谐德育

1.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德育本应是实践中的培育,德育的资源应是社会生活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德育,才是和谐的德育,所以,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增强实践性应是德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体现德育的实践性,怎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不是把学生带出课堂,参观、考察或者举办一次次的主题活动就是真正的实践?德育的实践性到底怎样定位?我们怎样才能获取实践的效果而不是形式?在深入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要获得答案首先需要重新去理解和尊重教育的对象――学生。理论和实践是否有机结合,其关键是能否以学生为主体,体察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和展开,延伸出去,接轨社会生活的实际。否则,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德育就成了教育者自说自话,没有回应,没有效果。

为此,我们采用的实践形式不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这些活动形式毕竟都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常态化,我们把学生乐于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的聚焦、讨论,对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的了解、评析,对周围人、身边事的讨论、评价、反思等作为简便易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来开展。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会、交流,受到触动,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实践场景可以不限于德育基地、纪念场馆,我们把学生的校园生活、临岗见习、实习经历作为实践教学的最直接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社情、了解实情,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思考,再帮助他们把感受和思考理顺出来,相互交流,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们的精神成长。

2.探索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理路。建设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必须要处理好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人们早已普遍理解和认同这样的观念,即缺少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因为学生不光要以职业人的身份生活在岗位上,他们同时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需要有普通人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职业教育不光要助学生专业成才,同样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德型学习环境,并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对话或多向对话,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信息的交互传递和交流。交往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交往教学的平等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意识,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交往式教学是互动性教学。交往式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平等的对话、真情实感的交流在师生之间进行,教师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师一生在对话中交互问答,交互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师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应答互相感悟”,教师不光要思考去教给学生什么,还要反思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教学相长在“互相感悟”的过程中变成现实。

人文德育的教学理念和交往式教学模式的践行,在改进教学实效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均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当然人文德育的教学理念和交往式教学模式都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必须成长为“发展型”“反思型”“创新型”的教师,才能胜任现代教学工作。

篇7:我县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

一是成功的做法;

二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对今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成功的做法

1、较全面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培训任务

根据我县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目标,小学科学课程培训在积极探索中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活动,并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总体原则。

一年多来,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共组织了三次大型活动,组织起始年级科学课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和改革的突破点,逐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采用专题讲座、上研究课、用音像教材、听观摩课等形式对广大科学课教师进行示范、启发、引导。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教师参加市研训中心举办的科学教材培训以及教学研讨会活动,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同时,培训阵地前移,以乡镇为单元,倡导参与式培训,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以及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教学观摩等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本校、本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诊断、评价,达到教师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新教材培训,不少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科学课究竟该怎么教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许多教师树立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观念

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不难看出,科学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衡量这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教材培训之初,我们就意识到要在教师的头脑中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观念的重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 暑期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在第一届小学科学课程专家组成员的精心筹备下,全县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参与式培训。春、秋分两次组织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进一步解读教材,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的基础上,以课例引路,体验并理解科学,同时,通过录像资料让老师们聆听国家课程专家路培琦、郝京华等教授的讲座,观摩实验区优质课,还组织老师参加省、市教研部门举办的科学论文、教学案例竞赛活动(我县参赛作品中,两位老师的论文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一名老师的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9月下旬,我们还选派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省教研室举办的全省小学科学说课观摩学习。在这些活动中,使我们有机会借鉴外地有益的经验,了解科学实验的信息,这样保证了我县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正常、有序地展开。通过各种活动,既提升了科学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又从实践层面予以示范,这为我们开展科学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科学课不能象过去那样教了。科学课要让学生去经历一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只有参加一个活动才能获得一份有意义的经历。而“经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又太重要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改革的步伐再加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观察水》这一课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打破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主题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在课堂上,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色图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准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讨论、研究、实验后知道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归纳起来有: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学素养良莠不齐,区域不平衡

从我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反映出不少教师缺乏科学方面的知识,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理科背景,对于简单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没有观察的积累,缺乏一般的常识。对于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与魔术,甚至与科学幻想的差别知之甚少,这是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的。

2、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动脑动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从我们的课堂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如在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中,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不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不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包括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的能力都欠缺,小组讨论、交流不敢大胆发言,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不敢质疑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被动学习所致,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亟需加强。

3、科学课开展的条件有待改善。

我们普遍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各种设施、教学条件差的现象,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不少学校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实验基地,“工具箱”订不起,甚至连一台电脑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了。大部分乡镇学校没有社区图书馆,更不用说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我们要实现课程改革的设想,需要老师们付出巨大的艰辛。

4、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存在偏见,有些校长提出“以成绩论英雄”的口号,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成绩的要求,他们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升学率。因而在配置专职教师上,在教学设施建设上,在经费投入上以总总借口让位于其他学科,把科学课看作是搭头课、是副科。

5、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不少学校班额过大。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不少学校一个班六、七十人,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

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我们教研部门还存在指导不力,下功夫不够,没有及时帮助老师们解决观念上的误区,工作中的困惑,以致老师们感到孤独无援,手足无措。

三、对今后科学课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是大科学中的常见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 3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老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它需要的是现代复合型的教师。需要对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熟练。科学教师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科技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给学生以恰当的启发,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奋进的正确引导。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能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学生在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因此,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希望老师们要树立“两种精神”,增强“四种意识”,培养“六种能力”,即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要增强开拓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未来意识。要培养教学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师生交流能力,组织指导课外实践活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二)、千方百计建设好科学实验基地。

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使“动手做”能够真正落实,我们要多方争取政策,不仅使教学材料--教科书、工具箱、科学活动手册、光盘等一应俱全,还要建设适合科学课教学的实验室、科学园地以及科学教具设备。虽然这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理应多作一些工作,一方面请示领导取得一定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一方面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老师已做出了榜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制作教具、学具。虽然准备的时间是多一些,但我们在困难时期不得不这样做。路培琦老师说过“要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要通过我们的双手,建成一个象模象样的实验室。

(三)、探索大班教学与探究学习之间矛盾的出路所在

探究式教学一般适合小班进行,在大班进行探究式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国外发达国家,一个班级通常只有 20人左右,探究式教学很容易开展。而在我们国家,一方面提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另一方面政府却又在压缩教育成本,减少教师编制和班级数,造成班级人数过多,一个老师很难控制数十人以上的探究学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解决暂时的矛盾。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是大班探究学习的一个有效变通。在小组内建立小组长负责制,让小组内部人员有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把一个大班化成一个个小的班级学习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有些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形式上,对科学的内涵体现不够,对科学的理解需要加强,尤其是科学性质的理解,这将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一问题。

篇8:《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透视课程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课程,学好本门课对于之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透视学当中寻找到了一些与几何知识相关联的结合点,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将这门课程更顺利地传授给学生.

作 者:冯杰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山西,太原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4 关键词:透视   几何   勾股定理   三角形相似  

篇9:钳工技能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钳工技能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钳工是生产第一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钳工技能教学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环.文章结合丹阳市职教中心多年技能教学实践与经验谈了钳工技能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钳工技能教学   师资力量   钳工课改  

篇10:论《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论《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模式需进行改革,多元化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空间想象力形成,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以适应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作 者:李芳  作者单位: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惠州市建筑学校,广东惠州,516007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   空间想象力   启发互动式  

篇11:《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由于电气设备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量越来越多,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在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今后能否适应岗位需求.虽然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成为汽车电工,但不懂汽车电气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汽车维修工,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维修作业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该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 者:黎清敏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12: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者的学科,和别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相比较,更注重于软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一般性的、规律性的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它是大量软件工程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的归纳和总结.通过先修课程的学习,如操作系统、底层语言、软件工程技术、硬件技术、编程语言,网络技术,数据库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来拓展强化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操作能力.

作 者:梁静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2 关键词:软件工程   计算机专业课程   软件开发  

篇13: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教学论文

广告策划课程是广告学专业课程中实践性与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很多高校的广告策划课程依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但其效果有限。部分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进行学习。学生虽然也参与实验课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以及要求,但是深究其学习动机,学生本质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对广告策划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一、目前广告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内容滞后

虽然广告学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不断尝试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而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仍然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教学方式。另外,制度管理约束过多,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与发挥。而且,随着社会以及市场的不断发展,广告策划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仅仅依靠先前的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甚至有些观点还出现了偏差。

(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

一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很多人认为实践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它依附于理论教学,理论学时远远高于实验学时。而学校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对实践的测评缺乏重视与标准。另外,学生对实践也缺乏正确认识,学生把课程当作任务完成,而不是作为一门技能来学习与掌握。

二是对实践教学存在畏难情绪。实践环节既需要借助教材也需要借助实物,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条件,包括与各个部门的联系、实践各环节的'设计与完成等,学生的管理以及安全保障也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不仅教师畏难,学生也表现出消极状态,对实践教学参与度不高。

(三)缺乏合理的专职教师团队结构

目前广告策划的任课教师不多,建立专职教师团队更为困难。而且,因为高校扩招的缘故,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加,很多教师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缺乏对课程的创新改革与思考。广告策划课程的性质要求能建立一支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往往缺乏一定的实践锻炼,培训机会也不够多,这就可能导致教师只会“纸上谈兵”。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学

(一)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分组教学法

选择分组的形式能够带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之间也能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分组可以增加课堂讨论时间,也能给教师更多指导学生的时间。分组能集众人所长,小组以3-4人为佳,其中包括擅长文案、创意、设计等的人。这个团队需要分工明确,协作意识强,这样小组内部才能互相促进,也才能确保策划方案的顺利完成。此外,分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利的。

2.案例教学法

利用最新的案例与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讨论,既能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既有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列举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掌握。运用此方法要注意一点,案例内容对宏观运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与案例易产生距离感,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选择偏向于学科竞赛的策划类获奖作品,这样会让学生更有亲切感,同时也能在案例分析中帮助学生认识专业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增长实战经验,提高策划水平。

3.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人们体验或者对过去进行再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模拟实战情景的参与性很强的互动式教学。以广告策划书的撰写为例,体验式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观察与体验,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对往届学生所做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广告策划书的撰写有一定认识;第二步,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对上述广告策划案例和策划书进行讨论,总结出优秀广告策划书的内容、特点以及可行性;第三步,实践环节,通过组队以根据某一命题进行策划。

(二)增强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上多进行师生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课堂的讨论并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行为,它必须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作为理论支撑,围绕某一理论展开讨论或者辩论,教师在其中更多发挥引导的作用,通过分析、讨论、总结,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另外,鼓励学生参加比赛、社会实践以及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做科研创新等,也是增强互动的方式。

(三)建立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方,其综合能力必须过硬,教书育人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查漏补缺”,提高自己原有的理论知识水平。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点,因为出版时间等安排赶不上时代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教师和学生拿到的教材内容可能会出现知识的滞后。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备一定的参考书籍,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行业网站、杂志、专业性微博、微信等,多渠道搜集广告策划行业的最新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训与锻炼,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四)作业布置循序渐进,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以往对作业的布置往往以课后作业题为主,学生机械完成,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改变任务性作业的形式,将课后作业视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而对广告策划的各个环节逐渐了解与掌握。同时,作业的安排上还要考虑小组完成还是个人完成,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独立完成广告策划书的撰写。

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对广告策划课程的知识点考查的需要,要让学生机械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点。可以将以往的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态度、情感、策略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个客观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对学生行为的记录、观察、发展而做出的发展性的、动态性的评价,是从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方面综合考虑、考查。

(五)大赛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适合普通高校广告专业参加的赛事,比较有影响的有“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以及各级省市以及学院举办的相关比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了解企业的真实述求与设计要求,体验了实训项目所带来的仿真实训情景,锻炼了广告策划等相关岗位的实际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大赛引入课堂,也启发了教师自觉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肖建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01):85-89.

[2]吴伟伟.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广告策划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01):85-88.

[3]李清华.论“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6(05):158-159.

[4]王昕兵.实践教学与广告策划课程融合的探析――以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8):182.

篇14: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急剧改革的;江苏省部分市县从1994年开始,在初中阶段采用由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主编的生物学新教材教 学。经过4年的改革实践和逐步完善,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1 回顾1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 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 。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 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 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发布“钦定学堂章程”,19又补充发布“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 了中学的5年学制, 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 “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 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 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 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 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 其中包括植物学和 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 课程, 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 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 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 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 ”、“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 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 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 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 和不断修改完善,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篇15: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 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 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 的内容也很突出动、植物的分类、结构等知识;3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国家开始把动、植物学合并为一门“生 物学”讲授;50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科的进展,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 趋势是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在高一 仍然开设综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美国在初中阶段有些学校 开设综合“理科”,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生物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综合“生物学”。英国初中阶段的“生物 学”课程也是综合的“生物学”。初中阶段综合的“生物学”课程反映了生物科学内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自身日趋综合的趋势。

国际上强化理科包括生物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 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了解社会,也要求了解自然,认为这对人的思维发展和智能培养都有重大意义。“科学” 教育界认为,“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还应该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概貌,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 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 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 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学的综合性,“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则决定 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当然分成 植物、动物和人去讲更好。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代发展, 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 ”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 、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关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再例如,初 中阶段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时,有没有必要分门别类的教授“草履虫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虫 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动物的呼吸”的详细的知识?很多学生此后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草 履虫”、“水螅”等动物了,再也不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动物分为低 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们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果初中生物 学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物学教学内容就只有综合起来,而且综合起来的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 内容的重叠,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既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 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和素质教育。

国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当时前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特别引起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 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理科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大变革时期,逐步取得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 要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英国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一 些教育家在检讨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张,在强化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理科教育要通过讲授创造发明的科学史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创造出新的东西。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和智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率愈来愈快;无形化知识资产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等。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率变化惊人。以从科学到技 术的周期变化为例,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纪 末,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 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 来越重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 鲜奶,纸盒右边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 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 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 《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 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 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 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 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 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 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 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 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 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 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 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 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 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 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 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 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 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 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 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 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生物》(苏科版)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精神,摒弃了旧教材重视知识、漠视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科 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重视要求学生进行严 密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得出结论;教材重视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教材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入,改变过去“讲清楚,说透彻”的教材编写惯例,故意“ 留问题,拓思维”。例如,教材在安排“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实验时,先和以往教材一样,安排学生通过 实验达到了解食物(小麦)中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在实验中增加了比较小麦和花生种子中脂肪数量的多少的 内容。实验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取一块马铃薯和一些黄豆种子,怎样用实验来鉴定它们含有各种营养物质? 根据实验中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里含有脂肪数量的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偏食和挑食对人体的危害?前一个 问题是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明实验的基本过程;后一个问题则是跳开实验内容,让学生从总结出 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含有不同的脂肪数量,发散开来考虑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进而明确偏食和挑食会造 成某些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再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教材在讲述了环境中植物影响植 物生活、动物影响动物生活的内容后,没有和过去的教材一样再清楚、透彻的讲述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讨论“在同一环境,动物和植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问题。《生物》(苏科版)教材这样编 写的目的就是“留问题,拓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中智力的发展是核心,而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创造性思维 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生物》(苏科版)教材对于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视,设置学生实验30个,观 察124个,动手17个。为了确保实验和观察能够顺利进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尽量符合生物的生长季节,尽量采 用江苏省能够采集到的生物做实验材料。例如,在有专门章节讲授生物进化知识的前提下,讲授“动物的类群 ”一章时先讲脊椎动物,后讲无脊椎动物,目的不仅是因为学生比较熟悉高等动物,也和生物的生活季节有关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就有更多的机会把活生生的生物带入课堂等。

《生物》(苏科版)教材在试用过程中,通过各市、县教育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反复培训,成功地完成了试 教任务,并对教材的逐步完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虽然《生物》(苏科版)教材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等还可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教委教研室已经在着手编写有关的补 充教材),但是《生物》(苏科版)教材的成功编写和试教是我国初中生物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加强对这一探索的科学研究和总结,必将对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产生更大的影响。

篇16: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跨世纪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急剧改革的10年;江苏省部分市县从1994年开始,在初中阶段采用由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主编的生物学新教材教 学。经过4年的改革实践和逐步完善,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1 回顾100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 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 02年。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 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 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发布“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补充发布“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 了中学的5年学制, 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 “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 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 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 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12年,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 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 其中包括植物学和 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 课程, 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 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 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 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 ”、“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 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 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 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 和不断修改完善,1998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2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 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 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2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

[1] [2] [3]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