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论文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让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论文(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几分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让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论文

让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论文

唐代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之一中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意思是说,要善于治学,就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作者把这四点称为治学之“四美”,其中“多读”为于首。所以在语文教育中,要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的文字美,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使学生想学、乐学、能学,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

所谓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是一种将符号转换成意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结合新的信息进入既有的认知与情感的架构中,是熏陶感染、建构精神世界的方法,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在语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中国汉字一方面难学,另一方面积淀了很丰富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例如课文《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直接点明题旨,揭示描写对象,重点突出“伟观”两字。“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慢慢涌现银线一丝,伴随着轰鸣声触入眼帘。“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如万马奔腾,由远写骤然跳成近写、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要欣赏这些文字背后的优美意境,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只能“望梅止渴”。又如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首以谐音双关与象征手法来写的爱情诗,寓指主人公对爱情坚贞,至死方休。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学生,根本不明白诗歌里面的“丝方尽,泪始干,青鸟”所指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那一种爱情绝唱。而现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句,它不再是指爱情了,而是用以赞扬革命者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综合自己的知识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所读文章,能理解文章背后的意思及其内在的深厚含义。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第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我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根据个人的感受、理解展开联想,并将其意境表达在图画上。结果交来的图片各具特色,令人感叹。又叫学生讨论作者写文章时的意愿时,更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有说作者想与亲人团聚,有说作者渴望光明,有说作者希望人人安居乐业……而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我又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不但思想上被老斑羚为了羸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精神所感动,还深深被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及文段的描写所感动,加深了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学会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对其作出正确的指导、评价,而不应妄加指责、批评、否定。

第二,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就可以指导学生从皇帝、骗子、大臣、小孩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阅读,皇帝为什么受骗呢?骗子又是抓住了其他人的什么心理而欺骗成功呢?大臣为什么不揭穿骗子的行为呢?街上的其他人为什么也一起受骗呢?最后为什么安排小孩来揭穿这个骗局呢?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维领域,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中,我除了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拜金主义、金钱关系来思考之外,还设置思考转换结局,“如果于勒是一个有钱人,将会有什么结局?”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讨论、思考、想象,并在这样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三,要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韩愈所说的“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亦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要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选择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除此还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涵泳工夫兴味长”。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语文素养相信也不会差到那里去了。对于一些著名的、精湛的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我们知道,记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很强,让他们背诵一些优秀篇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并且是非常有益的。记忆力长期搁置就会衰退,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促使一个人早衰。

总之,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再过分注重语文教育的技术性和工具性,而要顺应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增加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体验中国语言文字内涵的博大精深。让语文课不再枯燥,让语文在阅读中腾飞。

篇2: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可见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显得很重要。以下就这一要求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喜欢”和“乐意”学。同时,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产生问题情境,才会有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反之,学生不喜欢学习,往往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他们谈论学习和一些他们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隔阂,使他们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进而由喜欢老师过渡到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其次,我们还要把一些抽象的学习概念具体化。如学习“身临其境”这一个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身临其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使按照词典上的文字解释背诵下来,也是很抽象的。教师可以把“身临其境”分解,使之具体化,如“亲身参加庆祝元旦的活动。”“自己独立思考,不是随意抄袭别人的作文。”“亲自到过泉州开元寺。”尤其是在教学作文时,我觉得这一点更加重要,如教学作文《××,我想对你说》时可以这样分解:“我”和“你”所指的人物是谁,想说什么,为什么想说,要怎样说。这样,把抽象的一篇作文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后再启再发,作文给学生带来的难度也就减小多了。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求和欲,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还有,教师应积极尝试“愉快教学”的教学模式实验。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当然的,还有其它的途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设疑激趣、以奇激趣、情境激趣、竞赛激趣,游戏激趣以及故事激趣等。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课堂变得引人入胜,多彩多姿,达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一接到老师批改的作业,最心急的是自己作业的打钩有几题,至于自己哪些题目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很多学生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分析。教师批改后的试卷发到手,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或评定等级。成绩高,心里暗自高兴,甚至会骄傲起来;见到“挂红灯”,便把试卷揉一揉,塞进抽屉里。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都养成这样不良习惯,老师的批改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学习还会进步吗?为此,我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今后无论分发哪一个科目的作业、试卷,都要认真地用眼看、用脑想、用嘴议、用笔改,千万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尤其是在作文方面,我让学生把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再次认真修改后又重新写下来,让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修改作文的习惯。当然,其它诸多方面的学习习惯也要加以注意培养,如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课后巩固复习的习惯,还有细致观察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一句话,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对老师的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素质教育走进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方法掌握了,小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四年级开始,语文科教材课首都编排了预习提示,编者的意图就是教师应利用提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如《三味书屋》一课,预习提示要求学生“先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在头脑中浮现三味书屋的画面,并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鼓励同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思想感想真切动人,如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看图学文,看图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这些都是学习作文,培养想象能力的好形式。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教学时,除了要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弄清图画内容外,还应根据图中人物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特点,设身处地的展开想象,具体真实地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还有,诸如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应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3: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1世纪的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上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体验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去接受知识,明白事理,领悟内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赏识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主导  主体  和谐  愉悦  兴趣  赏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情传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站在语文新课改旗帜下,语文教师应当怀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虔诚和生活的热爱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置身文本之中,亲身感悟,把我们思考的智慧和发现的喜悦以丰富的手段传达出来,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用我们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一起发现去问题,一起去解决问题。要感动学生,教师应该自己先受感动;要学生有激情,教师最好自己先有激情。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激动地告诉学生,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什么也不是,并结合专题活动“谈读书”,让学生畅谈己见。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自己是被作者那种深沉而一咏三叹的爱国感情感动了,进而强化诵读感染了学生,并举行了一次名为“祖国颂“的专题活动,同学们都很踊跃地参与,有的自己写作品交流,有的作朗诵或演讲,有的搞图画创作,有的介绍祖国风物,有的直接歌唱……纷纷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是齐头并进的两驾马车,真善美是它的三个轮。没有热情,难以成大事。

2.创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地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既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给它已足够的空间,又不能彻底放手,失去控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讨论不起来或者对某个问题“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讨论欲望。当学生讨论时候出现了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理论上障碍时,教师要适时疏导。如在《马说》一文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思考讨论:a、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理想能否实现?b、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联系当今社会,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c、你准备怎样让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被“发觉”?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不能,但是他们不能说出具体的原因何在,能说到的也就是科举制度,因此,这时老师要给学生适当讲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用人制度等社会因素,让学生能与现代社会相对比,能更深入认识第二个,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懂得“推销自己”。

新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并着重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尽可能调动学生发挥一切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超越语文知识,展现个人智慧。老师可按照学生个人爱好不同设置一些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如结合新闻,可让学生走向田埂地头,去写农村新人新事;如有一老师上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老师让学生去探究本地的风俗习惯,上完《秃鹰之死》去写一篇以环保为话题的文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美好,继而升起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这个大课堂,在实践中去探究生活真谛。

3.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也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学生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活动也不是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和权威,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成学生的伙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学生的发现,为学生鼓劲加油。老师要及时把偏离学习轨道的学生引入正轨。在一篇课文中,老师要多问这篇文章有何优点,有何不足,如果你写,应如何构思,不断设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老师也尽可能地为学生探究提供资源,提供各种便利。“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避之,学生所难及的,老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老师为之”就是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解决,老师不干涉,学生难以解答的,老师相机点拔,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说出自己的见解,但也不排除有些学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丰厚学识和智慧,该启发的启发,该点拨的点拨,该诱导的诱导,以此来照亮学生求知的道路。

4.赏识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丘四中成功的三大经验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赏识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赏识教育。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赏识性的语言教学是实现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一旦对这种渴望充满信心,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了成功喜悦,变得精神振奋,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表扬,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班里有个学生叫付少杰,他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男孩子,上课从不主动发言。有一次,展示课上被小组同学硬推出来讲题,一时间,他脸涨得通红,小声嘀咕了几句,同学们嚷着说听不清。这时,我安顿好同学们,清晰地重复了他的发言,并鼓励他说:“你能勇敢地站出来,让我们大家感到惊喜,但大家更希望听到你的声音。”我话音刚落,他鼓足勇气又大声地说了一遍,顿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掌声。从此,同学们发现他变了,课堂上经常出现他主动展示自己的身影。

5.激活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光要看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善始善终。我对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的计分方法就采用“课堂发言+课外实践+书面作业+测验考试”的积分制。实践证明,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自觉注意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从单一教师评价转向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我经常让表达能力强的某个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来评价,因为同学的评价有时比来自老师的赞扬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告一段落,我总会让学生对近期的学习做自评和互评。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更为客观、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更为主动努力地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说过:“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仅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活力。我将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参考文献:

张鸿苓《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版

任长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版

孔锴   《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版

张尧明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篇4: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吴洪敏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们的心境,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时,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2.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教学论文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诵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作者单位:828200四川省旺苍县五峰中学)

篇5: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同时也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底的小秘密,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牛奶;语文是时事报道中的点点问题……面对如此丰富生动的语文资源,语文教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实践着、探索着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试图,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在课堂提问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还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意思是说在应该提出问题之处,而没有疑问,就跟没有学一样,即学习就必须质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处于被支配地位。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曾一针见血地对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批评:“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在一个‘牵’字……教师顺着课文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底牌’,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老师一锤定音。”可见,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被“牵”的模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提问,这样才能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

1.在提问中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感兴趣,继而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自觉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完《用冰取火》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①用冰可以取火吗?②谁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办法?③怎样用冰取火?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便统领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深入学习后再逐个擦去,让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提问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在教完《我想》一文时,诗歌中有几处想象点,学生就提出了我们的梦想飞啊飞,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们带着梦想飞向远方时,会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呢?一人质疑便带动其他同学也驰骋于广阔的想象天地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就能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中心了。

3.在提问中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就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主动提问: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几种?结果会怎样?于是,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二、在课堂评价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不对”,而后教师以“法官”的姿态作出评价,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迎合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只是“权威与依存”的关系。如果教师把评价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和主人。

1.在评价中张扬个性。素质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个性的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使其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如《小河的歌》一课文抒发了一条小河长年累月,无论白天黑夜、寒来暑往,都默默承受着寂寞、干渴,却不停地快乐流淌着,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精神。显而易见,这篇文旨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但课堂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实施呢?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对清洁工人、公共汽车司机、售票员或父母进行采访,采访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以表现个性,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在评价中培养听说能力。听、说、读、写作为学生应具务的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需着力提高的。我们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其吸收优点的同时能够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如“我认为某某在哪些方面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能认同……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大大的提高。

3.在评价中形成师生间民主的氛围。把批判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学生也不再是迷信教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用“我觉得(或我认为)……,因为……”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便是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三、在作业设计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作业是教学的反馈方式之一,多年来的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又不敢提出异议,缺乏兴趣。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打破了教师的条条框框,学生的主动性很快得到了提高。

1.在作业设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能够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右以有更多自主创造的空间,在自觉地计划、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如在学习完“春天的脚步”一单元后,学生设计了以“春天的脚步”为题的展示活动:画一画春天、讲一讲春天、编歌诵春天……,有的学生画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春天:太阳是绿的,大地是七彩的;有的学生配合《春天在哪里》的欢快乐曲,编排了舞蹈;还有的学生动笔写下了春天的小诗……“春天”的主题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参考,也无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恰恰给学生创造了思维发展和实践的机会,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碰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习完《可爱的小生灵》后,学生们做社会调查,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提出了一些保护小动物的措施。

总之,教师如果能够支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篇6:如何巧设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论文

如何巧设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论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专业推进工作组”项目负责人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生疑、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文化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参与氛围

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学生才能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看法。

1.培养良好班风

在班集体中,由于学生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定位困难,角色不当,发挥不了应有的潜能,成功的体验较小,而且常常会遇到挫折情境,教师要大力表扬和鼓励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的学生。要将“鲇鱼放应”运用到教学中,特别善待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善待插嘴的学生。其实爱插嘴的学生有些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或有独特的见解。每个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潜能,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还会有这种潜能存在。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心,要以真诚的爱心来呼唤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奋发向上的本能,让学生找到自己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角色――“最近发展处”,使每个学生都找到正式的而且有发展潜力优势的角色岗位,让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并随着才干的显示、能力的提高,寻找更高的目标。

2.激发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条件是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而真正在课堂做到面向全体却存在着诸多困难。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站起来表达的机会,这时候如何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讨论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认识活动的机会,尤其是成对交换意见、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更多,除了表达机会的增多,同时讨论法还可以使学生听到各种意见,拓宽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参与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弦对准基调。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如何做到让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呢?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促进化的源泉。因而在平时的游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支持和肯定孩子的一切创造活动,让思维活跃起来。福禄贝尔也曾说过:“游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创造性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游戏。”如教师讲故事时,鼓励学生创编故事的某个情节等等,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4.培养参与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我也行”心态。特别是一些内容浅显的数学课,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学生们去超市购物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超市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元、角、分的进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达到“自主学习”的理想境界。

二、要让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某些活动让学生来尝试参与,让学生担当起“小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学生参与学习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积极参与是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认知问题,而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辅相成。学生参与的根本目的是学会自主学习,因此说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缺一不可。

1.尝试参与问题设计

古语云:“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知识的殿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过程,实际上也是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扣住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明确指出哪些问题提得准、提得好,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围绕所提问题自学本课的学习内容。

2.尝试参与板画板书

如教《乘加乘减》一课,我让学生看图引入,通过写连加算式后逐步讨论过渡到写乘加乘减的算式,让学生参与板书算式和课题,甚至让学生板画图。结果出乎意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尝试参与讲解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说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错误的存在,有利于及时地修正、吸取、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想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指点。特别是一些内容浅显的课,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学生走上讲台讲解、问难、检查,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4.尝试参与练习设计

如教师提供一定的模式,让学生设计思维练习题;编写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设计单元测试题,如填空题,判断题等。我在教学中经常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同桌之间出题并且做出相互评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敢于尝试探究的能力,对于后进生的学习进步表现更为突出。

5.尝试参与动手操作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在教学中,采用直观与操作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具演示、运用学具操作,协同多种感观共同参与,通过摸、指、画、剪、折、摆、比等积极的思维参与活动,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从而获得有用经验。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又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描绘了形象生动的第一印象。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设问,对于刚上二年级学生可问:如搭一个三角形要3根相同的小棒,那么搭5个这样的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学生们七嘴八舌,思维十分活跃,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先动手试一试,然后再确定,于是学生动手做起来。答案确定后,紧接着我就指导学生练说是怎样操作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要求把操作的经过用语言说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设计,既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几个几相加的道理,又可让学生悟到一条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分不开的。

6.尝试参与学习评价

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枯燥局面。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要求教师通过转变评价的方法、手段及评价实施的过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要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二是学生要认真反思对他的评价,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让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理念来评价学生,努力做到: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反思,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喜欢学习,爱学习;从评价中理清自己以前存在的不足,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及时端正态度,调整方法……让学生在评价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中寻找值得学习的长处,指出存在的不足;评价质疑问难的质量,评一评谁提得好;评价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样克服了满堂问满堂灌的不良做法,变单向的传授为多问的师生互动,创造了让学生多实践多参与的机会,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能力。

“平瘠的土地更需要肥料,纤弱的小苗更渴望阳光”。在教学过程中,对中等偏下的学生,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相信,只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勇于改革旧的教学体系,大胆探索和创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机制,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层尽情充分展示自己,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数学课堂真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大本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达到目的了。

篇7: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论文

摘 要:语文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薄弱,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要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去学,而不是让老师去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自主

语文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钥匙,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教学。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所以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改变过去一味沉闷、枯燥、乏味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改良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启蒙阶段是教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时期。过去,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重视语文,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太过枯燥,学生不爱听,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小学生自律性差、爱玩、爱闹,老师教得太死板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课堂不能活跃起来,当然学生也不会“动”起来,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丢掉过去的模式,不需进行改革,优化创新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优化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看似简单,教起学生来却不容易,要使学生“动”起来,首先就要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这就要看老师教的内容好不好,能不能让小学生充分吸收。教学内容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上课才会随着老师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会动起来,也会及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讲新的内容时,开头可以给学生讲个故事或留个悬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跟着老师“动”起来,最后,老师把答案公布出来,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上完一节课,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要创新教学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光靠过去的教学方案是不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用具不断更新丰富,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利用多媒体,将图画动作结合起来,更能活跃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运动起来,利用色彩声音的搭配,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就不怕学生不“动”起来了。游戏是激发学生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可以将故事性的文章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表演或是将描写景物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表演或比赛时不仅能动脑思考,也能使文章内容记清楚,使学生真正做到脑动、手动、口动。

二、放手课堂,尊重学生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起来,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是主要的,而不是老师“教”,所以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会读,不知怎么读,老师要把教学目标讲清,使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通过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将学习重点一股脑全部说给学生听,利用疑问、举例子等方式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掘、理解和领悟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要让学生学会交流,激发学习的欲望。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讨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抢答的方式结束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真情流露,使课堂活跃,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

(3)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成功时,及时夸奖他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其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创作,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了交差,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地学习,充分地、全身心地“动”起来。

(4)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学会写作。许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每当写作文时就会一片空白,老师开始可以给学生定题目,让学生有目标可写,之后,就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学写作文。例如,让学生学会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学生才会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当学生写下作文时,就是他自主动脑、动手完成的作文;老师也要多让学生参加活动,活跃思维,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学生才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课堂模式是有趣的、活跃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令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黄安惠。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文教资料,(19)。

篇8:让学生的品德在语文教学中成长论文

让学生的品德在语文教学中成长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学生所学习的文本,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教育。

一、潜移默化,使德育在润物细无声中生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有限度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只是渗透教育而已。否则,我们可能会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渗透于语文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其次,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即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立场。

二、把握时机,使德育在无声胜有声中发芽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训练之中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必刻意安排、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要相机进行。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把握好时机,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如教学《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当学生充分理解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及美丽之后,老师问:“西沙群岛是哪国的?”学生齐声回答:“是我国的!”在这里我们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痕迹,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之情被淋漓尽致地激发起来,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像这样的语文教学中的时机无不穿插、渗透在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无声胜有声”是“德育”与“内容”的有效结合,那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循序渐进,使德育在分层渗透中开花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思想品德教学一样,也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能在浅显易懂的童话课文中受到一些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在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团结力量大、助人为乐、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教育,这种思想品德教育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像《小熊盖房子》这篇童话,就展示了关爱他人、保护森林的思想教育。而针对高年级同学来说,就要有一定层次内容的德育教育渗透,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陶冶情操的文章,像《桂林山水》、《草原》、《林海》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还有富有哲理的《钓鱼的启示》、《尊严》等闪耀着真、善、美光芒的中外优秀文章。这样,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有层次地进行,循序渐进地深入,使德育在分层渗透中开花。

四、感悟亮点,使德育在审美熏陶中结果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决定了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审美过程。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如《语言的魅力》、《桥之思》这些课文,能让学生感知“爱,是人类最美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高。如《将相和》一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廉颇二人人格之美的感知和分析,既受到了他们顾全大局这一人格美德的熏陶,也提高了学生对人格美的辨别能力。

五、拓展渠道,使德育在实践体验中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推进,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勇敢地探索、亲身地体验,在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机遇,正确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像春风化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哺育和陶冶一代新人的爱国情操,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研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顾黄初《语文教学导向》,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4]王松泉《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新华文摘》,19第7期。

[5]何江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9:新课程教学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陈文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是新课程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二、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手脚,对学生不放心。总以为不讲得细致一些、透彻一些,学生就不能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养成了学生怕动脑筋的习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事实上,我们要明确:上课,对学生而言,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对老师而言,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余的三十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时,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学生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教师也可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的以对或错来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受到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入主课堂。

三、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地分析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教师也要亲自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新世纪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主动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作者单位:638400四川省武胜县桥亭初级中学)

篇10:让小学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论文

摘要

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异度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的选择。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刊号。

关键词

兴趣 激发 差异性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出发,提供有差异的教学安排,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让导入充满趣味,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式不同,对学生兴趣引起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的影响,导入的方式较之初中、高中的学生,形式可以更加的多样化,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乐曲欣赏”、“超级模仿”等形式往往会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三方面内容:

首先,要注意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其次,教师设计导入既要知彼,更要知己,即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之下,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注意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最后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也可以借鉴他人的方式,但要学会创造。

2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学手段中现代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运用现代技术于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往往是以图形和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图形和动画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文、声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方法能否有效、灵活地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领会知识、真正掌握课本上的东西,并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语文课堂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差异,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既紧张又活泼;既应对了学生兴趣上的差异,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和思想水平,同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对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教师对课的结构要精心设计,对教学过程要合理组织,做到结构紧凑,有条不紊,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课堂效果;

其次,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当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最后,要去除沉闷,以诙谐幽默应对万变,只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塑造一堂好课。

4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

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一言堂”,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之中来,而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更要求教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管理者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最终希望能实现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共同组成的评价共同体。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既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让其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总的来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都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学科应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才有可能“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有趣”不是离开教材灵机一动式的随心所欲,不是插科打浑式的逗趣,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激励手段,运用它的动机,不单只是使人兴奋,使人快乐,更主要的是启发思维,活跃思考,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篇11: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转为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且随年龄升高兴趣递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坚持天天阅读,一天也不停,固定时间,雷打不动;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内容,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阅读内容。阅读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既使同一篇文章里的不同段落,阅读时也不可能均衡用力。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需要的信息,指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四 、建立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

五 、 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时间交给学生,把阅读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阅读氛围中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论文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并且阅读能力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才能够主动并有感情地阅读,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控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等,采取多样化的,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增强阅读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宽松、适宜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可以对语言形成自身的理解和审美,起到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成语接龙,情景表演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习惯的推动下爱上阅读。当前,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采用“指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用手指或者笔尖指着课文内容一字一句地阅读。指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集中精力进行阅读,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指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就会停下来查找资料,必然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科学分析指读教学的利弊,适当纠正学生的指读习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和段落标记的习惯。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词句、段落等进行标记;对自己认为经典的语句,优美的段落等进行批注;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想写成日记或作文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学科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清楚不认识的生词,不明白的句子,领悟文章的大概意思,为后续的阅读作准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便于课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教師在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层次挖掘课文的寓意。例如:在学习《灰雀》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引导学生用横线画出表达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想一想从课文中哪些片段能够看出灰雀招人喜欢等。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字词,抓住文章的主旨,迅速掌握文章重点,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灰雀》这篇课文中,要问问列宁和小男孩是否都喜爱灰雀?如果两人都喜爱灰雀,那么爱的方式有哪些不同、你更欣赏哪种爱,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即:列宁爱鸟更爱孩子,懂得知错就改就是诚实的孩子,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创作的思路,从整篇文章理解重难点内容。比如《灰雀》这节课就是从人物对话入手,通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仅局限在课文的阅读上,课外阅读内容涉猎十分有限,而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结合课外知识,拓展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的课外读物。如:《格林童话》《儿童圣经故事》《舒克和贝拉历险记》《蔡志忠漫画》等。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相比,更富趣味性,阅读起来简单、形象,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逐渐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阅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结合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篇13: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论文

想象力是作文创作的源泉,更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然而,现在的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想象力培养的教学,致使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学生缺乏这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想象力缺乏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固守成规,不敢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后,要求教师们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然而多年应试教育下的许多教师习惯于按教学参考书给学生讲课文,按标准答案给学生讲题目,按别人的现成做法讲方法,一旦离开这些拐杖,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走路了。教师自己不敢尝试创新思维,缺乏想像能力,又怎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学习语文呢?

其次,学生的勇于创新、大胆想象往往得不到尊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的很多教师的确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学生,可是学生真正具有创新型的特点时,一些教师又担心了,甚至进行阻止。我们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安排,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长尊严,往往对这种学生采取高压政策,不给他们“逞能”的机会。这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尊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最后,教师的课堂提问、课外训练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由于一贯的教学模式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致使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翻书本找答案,幸好有答案的话,学生就照着念一遍,如果找不到答案,那么学生就眼巴巴的看着老师,等着老师报答案。而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这种依赖性也习以为常,每每遇到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便心急如焚地把答案一报。长此以往,学生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动脑筋,而是参考书、是教师,这就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造成的。

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像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呢?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听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语言交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我想,在听说思维的训练中,教师应该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情境描述法。

在讲述文章之前,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思维,鼓励他们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描绘场景等等。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学生打开课本之前,先介绍了苏轼写此诗的时代背景;然后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了解大意,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象,然后描述一下情景。以上训练,能让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培养想象思维。 2.教师可以让学生补续情节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读一篇小说,让学生来补续出它的结尾,并且尝试看看有几种可能性的结尾,然后再把原作读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读鲁迅的小说《祥林嫂》,让学生猜结局,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3.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实际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想象性思维的功效。

每节语文课,我设计了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我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说话能力,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求同思维习惯。

二、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条件,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因为写作需要想象。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也就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景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否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

当然,丰富学生想像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每位教师只要有心,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总之,在语文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要大力转变教育思想,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既符合时代的召唤,又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中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篇14:语文是一个素养的学科,我们应如何让学生热爱阅读

语文是一个只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能够挥洒任意一张试卷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

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多读、多仿、多写是关键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

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

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看过我写的东西,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转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某作家。

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装订起来,老师会知道那是我;我在网上发些文章,评论里会有很多说我写的东西有风格。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

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网站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校刊啊,我很少拒绝,因为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作文而言,要学会自我分析。我不会写那种标准的议论文,但高考作文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怎么办?我分析自己写东西的习惯,我不擅长说理,结构不够简明,但我的文笔好,同时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最后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文体里没有这两个分类,我是自己创造了这两个词。这两类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语文功底去掩盖我理性思维的不足。作文是很灵活的东西,当判卷人看到你能用文言文不出错地写一千多字、或者你的语言像诗歌和散文一样漂亮时,他对议论本身的标准就会有所放松。作文考的归根结底是文学水平而不是议论水平,换言之只要你能体现出你的水平高,实在不必太拘泥于文体与所谓的标准。高考前我拿着自己高三下学期的作文看,二十多篇教师打过分的作文中我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二十篇,其中有一篇满分,还有不少55分、58分。这就是我说的一切最好的证明。

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对中文之美有了最初的感受。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义因素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标出几个拼音、读出几个词语,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我因此感激他们。

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早让我明白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儿时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已经太过模糊,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的拼音规则、笔画顺序等等等等,我几乎全都不记得了。然而,我仍然有着绝不会褪色的记忆——我永远会记得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会记得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会记得我第一次为书中的悲惨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欢乐欣喜若狂……我绝不会忘了这些。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在考试中拿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人的答案是“是”,那么,他已经忘记了语言这种东西产生的初衷。

语言,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表达精神,是为了为这个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国家、无论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词语有多么精准,而是由于它其中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

有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不会有比大部分普通高考生更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的内核,他们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也知道应当用语言表达些什么。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诚然,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分数,然而这确实是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我的语基很薄弱,高中时我是班里有名的白字先生。如果换一套题,我可能会连着错前三道选择,就像我在之前的考试中有过的那样。但是,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在中文这门语言上的能力,我最自豪的绝不是我是北京市的语文状元,而是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这才是我为什么热爱语文。

篇15:语文是一个素养的学科,我们应如何让学生热爱阅读

我们应如何让学生热爱阅读

一、想尽办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品读,《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教材编写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在低年级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寓言、童话故事来引导,《伊索寓言》《阿凡提》、《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通过这些经典的寓言、童话让孩子们爱上它们,接着,让孩子上台讲故事,并即时鼓励、评价孩子,让他们即时感受到荣誉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中高年级则可以利用课文中精读课文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我上人教版五年级下的《猴王出世》为例,在讲解这部《西游记》名著时,把它说成一部“成功学”--一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励志学,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兴趣的下去认真研读这部名著,从而达到老师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老师榜样示范,引领学生热爱阅读。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加大自身的阅读量,拓展阅读视野和思想境界。这样,在讲解课文时,才能绘声绘色描述文中精彩的部分,把自己的独体感受抒发在现实生活里。使学生特别敬佩老师的学识,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憧憬中加强了阅读的愿望。

三、教师应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

在多元文化繁茂并发的当下社会,一些不健康的课外读物充斥着各大书刊,孩子由于年龄小,好奇心重,鉴别能力低,面对一些不健康的课外读物,或顺手拿来,或心生好奇,这往往会给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鉴别,我们不但要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而且要教给他们如何去选择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我们可选择与课文的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故事,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等,也可选择与自己年龄特点、认识水平相符的课外读物,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等。当然题材要广泛,小说诗歌故事童话科普作品等都应有。

四、开展一系列读书实践活动。

在周末或假期中,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书店,让孩子们精心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让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交流相互之间的读书心得,让家长也融入到读书的氛围中来。营造家庭阅读的浓厚氛围。

总之,阅读,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照亮孩子心灵。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