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1: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46
“紫光阁功臣像”是一系列由宫廷画师联手创作的绘画作品,采用写实手法,以近乎等身的比例,生动地展现了英勇战将的威严形象。这些画作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卓越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技艺,融合了西洋画的影响,与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有所区别。
其中,《头等侍卫固勇巴图鲁伊萨穆像》位列《平定西域紫光阁五十功臣像》第二十八位,由爱启蒙和金廷标(两位艺术家的资料未详)绘制,历经两百多年和流失百年后,得以完整保存。它在清朝功臣像中具有重要地位,曾于2007年苏富比秋拍中以15,000,000港币成交。
画中勇士身姿矫健,瘦长的身躯、斜跨的步态和微侧的身姿,仿佛预示着即将投入战斗。他身着朴素的蓝布袍,没有华丽的铠甲装饰,腰间围着浅褐色护围,脚蹬靴子,头戴官帽,展现了一种简朴中的英勇。他的脸部尤其传神,眼神深邃,严肃中透出审慎、沉稳和自信,与晚清时期的虚弱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功臣像的左上角刻有满汉双语赞语,记述了勇士的英勇事迹。然而,原本数量繁多的“紫光阁功臣像”如今分散各地,甚至有的流失海外,只有少数幸存。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阿玉锡持矛荡寇图”是仅存的两幅之一,而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均未收藏。据推测,这些画作可能在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遭到劫掠,部分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个人手中。
中南海紫光阁在明清时期是皇家演武的场所,明朝的皇帝在这里观看射箭比武,到了清朝,这里又成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名曰平台,后来废台建阁,取名“紫光阁”。清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清朝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为了宣扬“十全武功”,每次军队凯旋归来,乾隆皇帝都要下令为征战中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它们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