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3 02: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5 22:05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反映了凉山彝族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因此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包括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凉山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彝族是否源于羌?彝族,一个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个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曾经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强大民族。彝族族属问题,它来源于何处?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有人认为彝族与古越族同族;有人认为彝族来源于高原;还有“濮人”说、“僚人”说、“卢人”说,也有国外学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种”说等众多学说。但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这一学说。然而,随着考古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彝汉古籍文献及西南地区彝族、羌族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族源于羌”这一说法逐渐被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彝”字由“夷”字演变而来,取房子“ ”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而羌字由“人”和“羊”组成,形象地描绘了羌族的游牧生活方式。然而,仅从字义上分析,“夷”与“羌”一东一西,何以彝族能被称为羌族的后代?
根据古籍记载,羌族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领的“其种人”南迁。南迁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巂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而彝族先民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等部落联盟制国家。从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来看,彝族与羌族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羌族。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之间经历了融合、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民族共同体。彝族真正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夷”系统部落,其中包括了古代横断山区的众多不同族系,甚至是来自中亚迁徙而来的古部落成分。彝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川、滇、黔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