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考2024—2025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越发深入影响人类命运。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可能是造福人类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凶器”。科技伦理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活动的规范发展提供价值理念,保障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文化价值是科技伦理的内核,基于何种文化价值决定着秉持怎样的科技伦理,影响着科技发展的方向。

一、向善:科技伦理的底线价值

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仁爱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既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中,“仁爱”应处于核心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步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如果科技受“个人至上”的文化价值影响,那么个人的私心、欲望会越发膨胀,科技活动则容易失控而带来灾难。科技伦理要注重“仁爱”的文化价值,怀有“仁者爱人”的仁善之心。科技活动要以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美好幸福为目的。

在看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西方文化是一种“分”的文化,主张“主客二分,天人对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主客体关系。在此文化价值下,科技活动很容易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中国文化是一种“合”的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看作密不可分的生命整体,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可以在科技伦理中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到守“善道”、走“正道”。树立“以道驭技,道技合一”的科技伦理精神,用“道”来引领和规范技术向“善”发展。

中国儒家还讲究“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一种“成己达人”的善行,同时也是一种“内省自律”的慎行。在科技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尖前沿领域,科技人员很多时候独处于“无人在之处”“无人知之时”,能否做到“慎独而行”则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克己复礼,慎独而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融入科技伦理之中,强化科技活动的规范性,提高科技人员的自律性。科技人员要按照科技伦理道德原则行事,对科技活动全过程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警醒,为所当为,不当为则不为,防止技术的谬用和滥用。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具有极强的传导性、连锁性、覆盖性。并且,科技发展越是迅猛,后果往往就变得越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从而存在巨大的伦理风险。因此,科技伦理中要具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用大概率的思维应对小概率的事件。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谨慎提防“灰犀牛”事件;既要筑牢防范和控制危机的“防火墙”,也要打好应对和处置危机的“主动仗”,更要提升化解和扭转危机的“能力值”。这样,

尽可能促使科技活动“趋利避害、健康发展”,保障科技应用“增进福祉、避免灾殃”。

二、向上:科技伦理的理想价值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文化基因和力量源泉。科学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闯出来的。因此,要把“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融入科技伦理之中,把握大势、奋发向上,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突破“卡脖子”的困境,确保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把创新的文化价值与科技伦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人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创新决心和豪情,以及“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创新思维和目光。要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做到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科技的宗旨和作用是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促进“大同”理想世界的构建。要把“大同”的文化价值注入科技伦理之中,引导科技发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世界发展的一边,为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贡献力量。

(摘编自许志平《把握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

A.“仁爱”处于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的核心地位,在其影响下,如今的科技活动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为人类创造了幸福。

B.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目的是引导人们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生命整体,在日常生活中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C.科技伦理中要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因为科技发展越迅猛,后果往往变得越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存在的伦理风险也就越大。

D.科技的宗旨和作用是促进“大同”理想世界的构建,把“大同”的文化价值注入科技伦理之中,就能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价值是科技伦理的内核,把握文化价值,才能保证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B.科技伦理中融入“克己复礼”的文化价值,有利于防止技术的谬用和滥用。

C.我国科学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他们身上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D.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拥有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和创新思维很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华为田奇团队攻坚克难,其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比欧洲最先进的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0.6天左右。

B.某学生团队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不同类型电池性能的比较和技术优劣势分析,提出优化现有电池性能、降低成本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C.叶培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深耕航天领域50余年,工作严格守时细致入微,他是一位高度自律和专注的科研工作者。

D.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风沙危害严重,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园,不仅有效利用了荒漠资源,还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4.文中画线句连用三个关联词“既要……也要……更要”,有何论证效果?(4分)

5.“向善:科技伦理的底线价值”与“向上:科技伦理的理想价值”,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何关系?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捻螺丝。上班的时候,他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年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捻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国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碰落金属板本是件极小的事,但曾明却因此耿耿于怀,觉得“凡事总有个道理”,暗示曾明失明以后心态发生了变化。

B.老陶“随口回道”,几个人“笑了起来”,负责人“也是一笑”,这些人无所谓的态度,让曾明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C.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D.刘主任说“我在……”,此处省略号表停顿与思考,刘主任猜测到曾明是盲人,然后通过询问的方式来进一步确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对话形式交代曾明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最大限度展示他在工作中的遭遇,为下文故事展开做了铺垫。

B.文中两次写到“沉静压抑”,渲染了刘主任办公室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这种气氛给曾明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

C.文章最后才交代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比如曾明摇头这一肢体语言刘主任没看到。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平静地讲故事,用淡然的口吻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8.如果把小说标题改为“失明”,反而不如原标题“牵手”好,请说明理由。(4分)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上皇崩,上①使人召豨,豨称病不至。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上自东击之。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稀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又闻豨将管故贾人,上曰:“吾知所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豨将多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

材料二:

陈豨之反,常山都亡其二十城。周昌请诛其守尉,高帝曰:“是力不足,亡罪。”守尉视属城之亡而不效其死力,昌之请诛,正也。虽然,有辨。寇自内发,激之以反,反而不觉,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不亟求援,则其诛勿赦也无疑。寇自外发,非其所激,非所及觉,觉而兵已压境,备而不给,待援不至,其宥也无疑。故立法者,无一成之法,而斟酌以尽理,斯不损于国而无憾于人。陈豨之反,非常山之所能制而能早觉者也。故周昌之按法,不如高帝之情。虽然,止于勿诛而已矣,其人不可复用也。所谓“近死之心不可阳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汉高祖。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至邯郸A喜B曰C稀不南据D邯郸E而阻F漳水G吾知H其无能为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亡,指无,没有,与《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吝啬,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

C.原,指推究、考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

D.复,指恢复,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过”的“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豨怀有谋反之心,称病不赴汉高祖征召,后来与王黄起谋反,自称代王,率军掠夺赵国和代国。

B.汉高祖认为周昌挑选的四个赵国壮士才能平庸,却破格任命他们为将领,其主要目的是安慰赵国子弟。

C.周昌请求诛杀常山郡守尉,汉高祖认为守尉没有罪责,在处置守尉这件事情上王夫之的意见与高祖同中有异。

D.王夫之认为法律的实行,没有一成不变的,应斟酌变通以尽情理,他对汉高祖能依据情理变通执法表示肯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闻稀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所以与之矣。”(4分)

(2)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不亟求援。(4分)

14.王夫之对常山郡城池失守之事中处理官员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春归亭

唐庚

沙际春光又是归,亭前景物故应奇。

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

芳菲栏槛无穷兴,消得新愁入鬓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承诗题而来,由沙际春讯联想到江边小亭的景物变化,平淡中蕴含至味。

B.颔联上接前联所言之“亭前景物”展开描述,读来通畅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C.颈联借不知何处去的无凭的流水,暗指自己韶华已逝,无依无靠,内心消沉。

D.尾联总结全诗,“芳菲栏槛”有流连忘返之意,“无穷兴”是这首诗的诗眼。

16.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谈谈“亭前景物故应奇”中“奇”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老师的职责,即_____,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荀子在《劝学》中以走路为喻,强调学习贵在积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突出用来架梁的椽子之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2023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人工智能大模型”“多巴胺XX”等赫然在列。②一年一度的流行语犹如一座“观察哨”,若是拉长“时间轴”,换上“广角镜”,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的变与不变,更令人回味。③科技创新方面,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再到今年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变化的流行语背后,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从2000年的第38位稳步上升至第10位的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定步伐。④生活方面,从“蓝瘦香菇”到“我太难了”,再到今年的“显眼包”“多巴胺XX”,不断变化的表达情绪背后,是人们在自我和解中对内蓄能、对外发力,在拼搏奋斗中走出困境、走向美好。⑤其中,始终不变的是 A 和 B 。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中的“发布”可以用“公布”替代。

B.①和②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号的作用相同。

C.③中在“至”字后补出“目前”表意更明确。

D.④中“表达情绪”应改为“情绪表达”。

19.根据语段,请把⑤中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两个语句结构对称。(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黑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黑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20.文中加点的“是”与“是可忍孰不可忍”“《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中的“是”,用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3分)

21.育才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火中取栗”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4分)

任重道远 游刃有余 青出于蓝

示例:“火中取栗”出自西方寓言《猴子和猫》。原意是说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却没得到好处。

22.把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丢”改成“放”,“蹦”改成“跳”;“倒”改成“换”,是否恰当,为什么?(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刘主任说: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生活充满着变数,如何适应新的生活,不仅是曾明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2.C 3.A

4.(4分)

①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从防范、控制到应对、处置,再到化解、扭转危机,层层深入,论证严密。

②加强论证效果,有力证明观点。三个关联词连用,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说理气势,有力论证了观点。

(每点2分,有其他合理阐释,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两部分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②“向善”是“向上”的前提和基础。“向善”的伦理价值对科技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方向进行校正,是科技积极向上、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底线价值。③“向上”是“向善”的目的和归宿。“向上”的伦理价值是建立在“向善”价值基础上的更高境界,以科技让人类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为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是理想价值。

(每点2分,有其他合理阐释,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7.B

8.(4分)

理由:①“失明”这一标题浅显直白,有渲染残疾痛苦之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符。②“牵手”这个标题含蓄深刻,刘主任“热乎乎的手”是温暖的,帮助曾明克服心理障碍,融入社会,让他感觉到内心一片明亮,与文章关注残疾人心灵健康的主题契合。

(每点2分,有其他合理阐释,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故事情节更真实,更集中紧凑,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从盲人曾明的角度叙述刘主任奇怪的言语和行为,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结尾曾明听到有人说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揭开刘主任也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③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能更鲜明集中深刻地表达“关心残疾人”的主题。

(每点2分,有其他合理阐释,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CG(每处1分) 11.A 12.B

13.(8分)

(1)(汉高祖)又听说陈豨的将领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他们的办法了。”(“故”“所以”各1分,大意2分)

(2)察觉以后又隐匿情况不报告朝廷,不采取防备事态恶化的措施,事发后也不立即请求外援。(“闻”“亟”各1分,大意2分)

14.(3分)

王夫之认为陈豨反叛、城池失守不是守城官员能控制和觉察的(1分),但因其没有拼死挽救,所以只能免于被处死(1分),却不能继续被任用(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16.(6分)

①“奇”表出人意料、惊异之意,突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诗人敏锐地察觉到沙际春来的讯息,马上联想到春归亭又该呈现出一派春光大好的奇特景象,内心特别欣喜。②“奇”表奇异、美妙之意,突出春归亭景色奇美。这里绿杨与清江相称,残雪和碧嶂相宜,亭边杨柳依依,亭下春水盈盈,远处碧峰耸翠,还有零星的白雪点缀,奇景诱人。

(每点3分,有其他合理阐释,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写成“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均可给分) 道之所存

(2)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B

19.(4分)

示例:国家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人民为美好生活的持续奋斗。

(每处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结构不对称扣1分,字数不符合要求不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3小题,13分)

20.(3分)

①文段中的“是”表强调;②“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表指代;③“《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的“是”表判断。

(每点1分)

21.(4分)

“任重道远”最早出自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论语·泰伯》(《〈论语〉十二章》)。原指担子很重,路很远。后多用于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游刃有余”最早出自战国·庄周所作《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原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现多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青出于蓝”最早出自战国时期荀子所作《荀子·劝学》。原义指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1分,原意1分,比喻义2分)

22.(6分)

不恰当,原文几个动词更精当。“丢”写出扔栗子这一动作的随意潇洒;“放”动作普通,表现不出这种独特的生活情调(2分)。“蹦”形象写出栗子从炭火里弹出来的状态;“跳”虽有拟人化,但与炭火烘烤的情境不吻合,与“砰的一声”搭配不协调(2分)。“倒”突出栗子很烫手,而“换”则体现不出(2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一)作文参考立意:

①“适应”不是表面的顺从,而是发自内心的改变。②适应有一个过程,需要自我激励与反思。③从不适应到适应,需要社会的关爱。④“适应”不等于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要坚守做人的底线。⑤“适应”要学会放下,拥抱新的生活。⑥“适应”要学会达观坦然,找到生活的信心和希望。⑦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生活,重新找到生活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评分建议

1.建议中等水准分为45分。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类文:54~60分:立意精准,行文思辨,见解深刻,表达通透,逻辑周密,语言质量高。

二类文:48~53分:紧扣试题材料行文,能多角度深入讨论,比三类作文的内容更加充实饱满,语言质量更高,结构逻辑更明确。

三类文: 42~47分:能围绕试题材料行文,主题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流畅,结构完整。( 依据语言、结构水平,逻辑周密度上下浮动)

四类文:37~41分:对试题材料的把握有一定偏差,内容较单薄,语言较干瘪,结构简陋。

五类文:30~36分:立意有明显偏差,思路基本清晰,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

六类文:0~29分:完全偏离题意、残篇、抄袭。其中,完全偏离题意,但文章本身逻辑自足,25~29分:完全偏题,且内容、表达、结构等非常混乱,18~24分;残篇、抄袭等,0~17分。

2.扣分项:600~800字,每少50字扣1分;400~600字,21~30分;200~00字,11~20分;200字以内,不超过10分。错别字1处扣1分(重复错算一个字),最多扣3分;标点5处扣1分,不超过2分;错别字标点加起来扣分不超过5分。

解析:

1.C A项“如今的科技活动保护了”“创造了”错误,混淆未然已然。B项“目的是引导人们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生命整体,在日常生活中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错,扩大议论范围,文章议论的是“科技活动”;目的不准确,文章倡导的是“科技伦理”,原文目的是“树立‘以道驭技,道技合一’的科技伦理精神”。D项“就能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错,说法绝对。

2.C“关键在于”错,“自强不息”是重要因素,而非关键因素。

3.A第⑥段强调中国的科技发展要自强自立,解决技术发展的难点、堵点、断点,与国际高水平接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A项谈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实现技术突破,超越国际先进技术,符合第⑥段观点。

4.根据原文看,这一段阐述的观点是“科技伦理中要具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价值理念”,三个关联词所关联的内容层层递进,按照“防范和控制”—“应对和处置”—“化解和扭转”的顺序阐述如何增强忧患意识,说理严密,排比说理有气势,比喻说理生动,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考查文本结构与内容关系的理解。“向善”是指导思想,“向上” 则是行动方向,有了“向善”,才能更好“向上”。根据文本内容来看,“向善”是要把科技作为造福人类的“利器”,是基础、保障、底线;“向上”是“让人类和世界变得越来越好”,是结果、目的、归宿。

6.C“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和“一视同仁”错,刘主任知道曾明跟自己一样是个盲人后,对他更加体贴关心,并没有用惯常的办公室调解法,而是带曾明到大自然、到人群中去感悟生活,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

7.B“渲染了刘主任办公室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错,文章两次写到“沉静压抑”是突出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8.标题应与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相符合。“失明”和“牵手”都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情节,但“失明”重在强调眼睛残疾这一事实,渲染痛苦,表现残疾人的不幸。而“牵手”这一标题,重在强调对残疾人的关怀,标题含蓄,揭示主题。牵手有多重意味,一是刘主任与曾明牵手,给予他温暖,带领他走出失明后的心理阴影,适应新的生活;二是曾明与这个社会牵手,在刘主任的带动下,曾明内心明亮了,他开始与自己和解,与这个社会牵手, 重建健康的心理。

9.小说围绕曾明展开,展现了曾明和老陶的冲突以及曾明两次找刘主任的心理变化,使故事情节更真实,更集中紧凑。从“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疑惑,到“失明的时间不很长”的不适应,最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而释然,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小说中,曾明去找刘主任,刘主任不解决曾明的问题,却反问了“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做梦吗”“ 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等问题,而且总是用“热乎乎的手”牵着曾明,从曾明的角度讲述刘主任奇怪的行为和言语,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小说结尾“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揭开了刘主任也是盲人的事实,使小说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能更鲜明集中深刻地表达小说“关心残疾人”的主题。

10.ACG“喜”修饰“曰”,强调看到邯郸没被占领的高兴,故“喜曰”要断在一起;“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是一个意义整体,突出转折关系,强调陈豨的无能。

11.A“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两者意思相同。

12.B“汉高祖认为周昌挑选的四个赵国壮士才能平庸”错,“竖子能为将乎”意思是“你们几个小子能当将军吗”,这句话是激励,不是否定。“主要目的是安慰赵国子弟”错,主要目的是就近发动邯郸城中兵平叛。

14.由“陈豨稀之反,非常山之所能制而能早觉者也”可知,王夫之认为陈豨反叛、城池失守不是守城官员能控制和觉察的。由“守尉视属城之亡而不效其死力,昌之请诛,正也”“虽然,止于勿诛而已矣,其人不可复用也”可知,其因没有拼死挽救,所以只能免于被处死,却不能继续被任用。

15.C“内心消沉”错,内心伤感但并不消沉。以流水代表的春光(时光)自然是不知何往,但诗人自信这美好的春光必定会应时而来的,自适自乐的心态是全诗的基调。

16.考查炼字之妙。“奇” 字具有表达感情和概括景物特点的妙处。在首联中,诗人察觉到沙际春来的讯息,马上联想到春归亭又该呈现出一派春光大好的景象,内心的欣喜通过这个“奇”字得以揭示。颔联“雅与”连接起“绿杨与清江”,“偏于” 连接起“残雪与碧嶂”,组成的两幅美丽的图画,意境的特点通过“奇”字得以概括,春归亭春天景色的奇美、奇绝得以充分展现。

18.B ①处表引用:②处表特殊含义,两处引号的作用不同。

19.此处两个句子要对前文进行总结。虽然流行语在不断变化,但是背后有不变的内涵,这内涵可结合“科技创新方面”和“生活方面”进行思考。科技方面主要对应国家层面,生活方面主要对应人民层面。国家在科技上不断追求创新,人民在生活上不断拼搏奋斗。再结合语句“结构对称”的要求,完善答案即可。

20.“是”字,有表判断、表存在、表让步、表选择、表强调等用法,根据语境判断即可。

21.仿照示例,从成语的出处、原意、比喻义或引申义等拟出讲解要点即可。

22.结合语境,分析动词所表现的情态、动作、事物特点,所蕴含的情趣、情味、意味。

23.作文的主题词是“适应”,重点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根据材料提示来看,写作有个前提条件,即人生发生变化的时候,人要学会主动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生活。这里所说的“变化”,可能是人生重大际遇,类似于现代文阅读Ⅱ中曾明由健全的双眼到双眼失明,也可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改变,如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无论哪一种变化都存在着一个适应与否的问题。由一种熟悉的生活模式过渡到另外一种陌生的生活模式,由于心理上的顾虑、犹豫、疑惑、不自信,思想上还停留在过去,还固守着过去的认知模式、处事方式,可能会存在一个不适应的问题。但当我们认识到过去的生活不可逆转的时候,必须学会主动去适应新的生活。首先要学会接受,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然后要学会改变,不能抱着过去的思维观念不知变通;要学会调剂自己的心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生活;要重新定义自己生活的意义,找信心和希望。“适应”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过程,与社会牵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要不断自我反思,自我鼓励;社会也要给予变化中的个体以温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转型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上皇去世后,汉高祖派人征召陈豨,陈豨谎称生病没有赴召。汉高祖刘邦十年(前197年)九月,(陈豨)与王黄等人起兵反叛,自封代王,率军掠夺赵国、代国。汉高祖亲自带兵从东面进攻陈豨。到了邯郸,高兴地说:“陈豨不向南占据邯郸却在漳水设防,我就知道他没有多大能耐了!”周昌上奏说:“常山郡有二十五城,二十城都失守了,请将郡守、郡尉都处死。”汉高祖说:“郡守、郡尉反叛了吗?”周昌说:“没有。”汉高祖说:“这是因为他们力 量不够,并没有罪。”汉高祖命令周昌在赵国壮士中挑选能胜任将领的壮士,周昌选中四个人,汉高祖召见他们骂道:“你们几个小子能当将军吗?”四人很惭愧,都伏在地上。汉高祖赏赐他们千户的领地,任用他们为将领。左右侍从都劝汉高祖说:“跟随您进入蜀、汉,讨伐楚国的人,都还没全部封赏,现在封他们,他们到底有什么功劳?”汉高祖说:“这不是 你们所要知道的。陈豨谋反,赵、代两国都被陈豨占有。我紧急征调天下的军队,到现在还没来,现在只有考虑邯郸城中这些兵了。我为什么还吝惜四千户封地,不用它安慰赵国的子弟呢!”左右的侍从都说:“好。”汉高祖又听说陈豨的将领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他们的办法了。”于是派人用重金去收买陈豨的将领,陈豨的将领大多都投降了。

材料二:

陈豨反叛,常山郡失陷了二十座城池。周昌上奏请求汉高祖处死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汉高祖说:“这是因为他们力量不够,并没有罪。”郡守和郡尉看着其所管辖的城池失陷却不尽力拼死挽救,周昌请求诛杀他们,是完全正当的。虽然如此,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贼寇从内部起事,是郡守和郡尉将他们激反的,激反以后没有及时察觉,察觉以后又隐匿情况不报告朝廷,不采取防备事态恶化的措施,事发后也不立即请求外援,那么郡守和郡尉应该被处死而不能赦免,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贼寇从外部起事,不是郡守和郡尉将他们激反的,也不是他们能够及时察觉的,察觉以后敌军已经大兵压境,预先防备已经来不及,等待外援又等不到,那么郡守和郡尉应该被赦免,这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法律的实行,没有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应斟酌变通以尽情理,这样就可以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冤屈当事人。陈豨的反叛,并不是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能够控制并及时察觉的。所以,周昌主张的依法处置,不如汉高祖推究事物情态的处理允当。尽管如此,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只是能免于被处死罢了,他们两人不能再被任用了。这就是所谓的“心态已经接近死亡的状态,不可能再恢复生机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