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开学第一天,这群孩子怎么有种成这样啊,让家长满脸嘻嘻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开学了,很多中小学生,开始了新一年的集体住校生活。

不得不说,现在的中小学生果然是10后哈,一个个没带哭天抹泪的,徒留原本想嘻嘻投递的老父亲老母亲,莫名还有了一丝惆怅:就这么不恋家嘛。

不仅不恋家,有学生第一次住校,当寝室长,半夜一个个给室友掖被子。

前一秒:看得人哈特软软,好暖心的集体生活;

下一秒:当事人,谁懂啊,有同学说夜里看到了鬼……

而哈哈哈哈之余,不得不说,集体住宿:

一个常被忽略、又关乎学生、父母、老师日常的开学一大课题。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无论是城市学校寄宿还是乡村学校住校,这一课题都不容易。

而且,现在大有寄宿普遍化、低龄化的趋势。

新学期,家有中小学生,到底让孩子住校还是走读?住校真的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开展吗?为什么有的寄宿学校一床难求,家长争相让孩子住校?今天,我们来展开聊聊。

1

当小学生开始寄宿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一个画面:

一到周五下午,很多孩子拖着重重的行李(对,现在的孩子背包太沉了,都纷纷用拉杆拖着走)跟着爸妈回家;

一到周日下午,孩子们又拖着重重的行李返校,大到沉沉的课本、作业、试卷,小到杯子、牙刷、衣服等日常用品。

而没用拉杆的孩子,肩膀不堪书包之重。

有家长说,孩子结束五天住校生活回到家,说肩膀痛,因为书包太重。

也难怪娃嫌重,打开包,除了文具、字典、书本、教辅练习册、各种作业本,还有体育课需要用到的跳绳、弹力带,以及水壶、在校午餐用的餐具、换洗衣服等等,孩子的包整得像个“负重行军包”。

一称,好嘛,足足有30斤。

没办法,很多学校都是寄宿制的,身边很多家长的孩子都是住校,很难不随大流。

毕竟住校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活动安排。

甚至不少家长放弃家门口的小学,选择把孩子送到距离更远的某小学,接受学校集体住宿的要求,只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像张先生的儿子马上要读小学了,考虑到夫妻二人平时工作都很忙,保姆只能负责基本的生活照顾,家在教育卷出天际的江苏某市,张先生和妻子商量决定让孩子入读本地一家国际寄宿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给孩子以后打下基础,张先生和妻子愿意牺牲和孩子相处的时光。

而这所寄宿学校的日程安排:

早上6点35分,闹钟一响,房间里的4个孩子自觉起床穿衣服、叠被子与洗漱,接着,生活老师会让每个孩子喝一杯温开水,然后到操场进行20分钟的晨练,放的是英文版配乐。

白天,孩子们正常在教室上课,三餐都在学校解决,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孩子们的家庭作业。

晚上会有固定的自习时间,孩子们自行完成阅读、背诵等作业。接着老师会安排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演话剧等。

如果家长有需求,可以在孩子睡觉前视频或者电话交流。

20点40分,孩子们准时熄灯睡觉,保证孩子们每天10个小时的充足睡眠。

每周会安排一个晚上在寝室进行内务比赛,每个月会举办一次文艺晚会,孩子们需要使用其他语言进行才艺表演。

忙碌的住校日程,让儿子的变化很大。

从刚开始每天晚上都要和夫妻两人通话,甚至经常还会大哭,嚷嚷着要回家;

到后面,儿子从常常盼着周末回家,变成有时候周末都不想回家。有时还会邀请自己结交的伙伴们来家里。

从不适应到适应,张先生的儿子反映出为什么有的寄宿学校一床难求,为什么家长争相让孩子住校。

据悉,截至2023年10月,在内地的国际化学校,超过三分之一是寄宿生。寄宿已经成为了国际化学校的一种趋势。

通过寄宿,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并没有落下,孩子反而在寄宿生活中,习得和朋友交际的能力,并与小伙伴们一起展开更多的学习和活动。

虽然一开始有分离焦虑,虽然看似离开家长的时间变长了,但追求独立和成长并不以与家长物理空间的隔离为代价。

不过,县域学校的寄宿日常,可能有所不同。一般采用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分秒必争。

像萌萌原本在家门口的一所公立小学读书,今年春节家族聚餐,萌萌的表哥成了家族的目光焦点——表哥又作为县小代表去市里参加竞赛还获得了名次。

小姨的育儿经验是,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很重要,还热心推荐了几所不错的封闭式私立小学。

后面,萌萌就被父母送到县里名气最大的私立学校读书。这所学校一年光是学费就是几万块,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一年几万开销,半个月回家一次,不回家的周末就在学校呆着。

图片来源:网络

萌萌说不上来新学校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但教室很宽敞,食堂的饭菜很好吃,老师特别温柔,班上的学生也只有以前班上的一半多。有时候想父母的时候难过,生活老师也会耐心开导自己,还会像妈妈一样讲故事哄自己睡觉。

但是相应地,学校的学习压力一点不比以前家门口的公立小学少,甚至因为一个班人少,老师有了更多的精力“照顾”学生。

在体验了无数次周考、月考、季考的轮番轰炸以后,萌萌跟随表哥的足迹,考上市里实验中学的拔尖班。

对萌萌来说,住宿生活并没有就此结束,实验中学同样采取封闭式住宿管理。

对封闭式住宿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孩子。比起多方面的适应,他们最需要先适应的,是以成绩为导向的节省、抓紧时间。

而在农村,小学生集体住宿则有着更复杂的原因,实则是“没有办法的里面最好的办法”

以前,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小学或者教学点,基本不存在学生需要寄宿的问题。

现在,由于农村适龄儿童人数减少,许多村级小学撤并,相当部分适龄儿童集中到乡镇中心校就读,并且寄宿在学校

小黎学前班还在村小读,后面村小撤销,只能去离家2公里的镇上学校。因为比较远,村里住得近的几户人家,商量让孩子们一起上下学,互相有个照应。小黎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突然通知,所有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从下学期开始必须统一到学校住宿。

家里没人听说镇上的学校有学生宿舍——毕竟教师宿舍都是租的老百姓的自建房,更没人亲眼看到过所谓的宿舍楼。

后面,放假回村里,听以前一起上下学的朋友说,学校宿舍一个房间住十个人,除了床啥也没有,夏天基本上就没有洗过热水澡、从家里带来的被子不够厚半夜经常冷醒、早上总是抢不到位置上厕所等等。

图片来源:微博@坚强的MM梅梅

还有不少孩子由于上学远、家庭贫困、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不得不“主动”选择寄宿

小桂的家距离镇上的学校有足足十公里,村小撤销后,自己只能去镇上读书。

距离太远,父母又在外面打工,没有专车接送,小桂每天5点多就要出门,有天下暴雨,小桂的鞋全湿了,到学校就发了高烧,家里人后怕,租下了镇上亲戚的房子——一个单间,奶奶负责陪读。

前年,学校通知学生可以住宿,奶奶终于可以回家忙地里的活,父母也不用担心自己在路上出事,但对于小桂来说,哪怕已经住了几个学期,她仍然无时无刻不想回家和奶奶一起吃顿热乎的饭菜。

农村寄宿学校最大的问题,是正常的生活条件都很难得到保障。

其次,尽管近年来,更多的爱心组织和当地政府都在对农村学居环境进行改善,哪怕硬件设施跟上了,还是缺乏针对学生设置专业的生活管理老师,缺乏对对孩子们精神健康的重视。

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逐渐成为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的“主流”,而:

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数字化教学等设备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寄宿生“重管轻育”,情感、沟通等非认知能力不足,长远发展受限;专业生活老师长期缺编,寄宿制学校教师身兼数职、压力爆表是常态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2

当中学生开始合住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住校,不仅仅是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适应,更是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课题。

小方家所在的这个区教育资源整体落后于其他区,市里排名前三的高中都在市中心那块。小方中考发挥不错,分数远远超过三所高中的录取线,甚至可以进入实验班。

从幼儿园到初中,小方一直都是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读,现在,一切都要发生改变。

父母都在区里的医院工作,没办法去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最后,一家人商量,中考志愿还是填写市中心那所可以寄宿的公立高中。

那个暑假,父母都在给小方做心理工作,还邀请了同事家已经上了高中的女儿,来给小方分享在校住宿经验。

第一次月考,小方成绩从开学分班考的年级前50名下降到100多名。

失眠是最大的困扰,小方本来就睡眠浅,加上几个室友有的打呼噜、说梦话,有的半夜还挑灯学习,哪怕戴上耳塞也盖不住声音,一个月下来,小方的耳朵却落了个发炎的问题。

生活经验为0是另一大困扰。

小方是宿舍里唯一一个高中才开始在学生住宿的女生,她不知道宿舍的热水到了11点半就会提前没有——尽管宿管说的是12点才停热水,也不知道军训服需要晾晒在宿舍里,空调房里比外面更容易让衣服干……这些都是和室友熟悉以后,才逐渐明白的。

开学那个月,小方每天晚上都要躲在楼道和父母打电话,一边打一边哭,又不敢哭得太大声,害怕同学听到,嘲笑自己矫情。

后面,小方慢慢和室友相处熟悉起来,不仅逐渐摆脱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上了大学后和室友的相处也不是问题。

和小方不同,小钟的中学不提供住宿,同学都是走读回家,最远的半小时也能到家。那年,和小钟一起从镇上小学考上来的还有五个同学,其中有两个女生和自己一样,在县城没有亲戚家可以借住。

于是,三个女生的家里人商量让她们一起在校门口的房子合租,互相有个照应,从初中到高中,这一住就是五年。

三个女孩入住第一天,大家就制定好合租约定,比如每周轮流卫生值日、一个月一次大扫除、未经允许不能带陌生同学来出租房等等。

学校每个月会放1天假,三个女孩都默契地没有选择回村,于是,这天成为大家的派对日,大家一起买菜、做饭、收拾,一起看剧,娱乐完又一起写作业,晚上,三个女孩也会躺在一起,聊家里、成绩、未来……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有那么些小心思,大家说起自己正在暗恋的某个男孩,竟然发现大家都会因为自卑不敢告诉对方;而谈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也会控制不止抱着一起哭泣。

对于小钟来说,她享受集体住宿带来的自由和乐趣,这几年合租的生活,也让自己拥有了最好的挚友,收获了很宝贵的人生体验。

我们会发现,在寄宿这一客观环境下,具体适应情况是因人而异的。孩子是未成年人,也是小大人,住宿带来的不一定是多年后灰色的回忆。

3

究竟要不要让孩子住校?

关于让孩子住校,家长们有很多担心。

担心孩子能否适应,担心缺少亲子相处时光对孩子有不良影响,担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少了家庭教育的比重,会让孩子有缺失……

而其实,家庭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与父母长时间、近距离地相处,寄宿也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缺失。

寄宿文化,在国外的学校中其实也很常见。国外的很多学校,大部分都是寄宿制。

英国寄宿学校的历史已有将近1500年,英国既是英式教育的诞生地,也是寄宿制学校的发源地。

而国外家庭选择寄宿的原因,并非我们认为的因为“离家远”。比如英国惠灵顿公学的学生,即便家在学校隔壁,也会选择寄宿。

他们认为把孩子的成长、学习等专业的事情交给学校,可以让家庭回归其本来的价值;

而且打破我们一些刻板印象的是,寄宿生活有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减轻父母负担,多子女家庭尤其如此

而且国外的寄宿制,政府也有相关的管理。

在寄宿制发展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主动承担了直接或间接的管理责任。如英国教育部2012年制定了《寄宿制学校国家最低标准》,对寄宿制学校的举办条件、校园建设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

澳大利亚还成立寄宿制学校联合会,负责寄宿制学校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

在学校、政府的合力下,寄宿并不会束缚家庭教育的发展,反而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场。

能理解很多家长和孩子在做“住校还是走读”的选择时,内心有很多考虑。

不过,如果主要是担心“适应”问题,那不妨了解下最近很火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课题分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

课题分离概念下,我们可以把眼前的问题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和我的行为态度有关,也是自我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则是别人的。

面对新学期住校,我们的课题是怎么克服寄宿住校带来的负面情绪、解决面临的问题,享受寄宿和住校带来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我们的部分;而至于关于与他人相关的担心,不内耗、不纠结、去面对。

毕竟,成长,是孩子一生的课题。相信孩子作为走向独立的个体,是孩子,是未成年人,也是一个小大人。

参考资料:

[1]知识分子:3000万中小学生住校,有家不能回,这好吗?

[2]人物:当一个小学生面对寄宿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