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团文化论坛姒。sH.FAzHAN 吗?杜甫说“读书破万卷”,是让人去读破万卷“教 塞源而欲流长”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是无济 于事的。 ——科书”吗?即便读破万卷“教科书”,能下笔有神吗? 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言,一个人肚子装 满“教科书”,能抵达“气自华”的境界吗? 因为, “根“比什么都重要。 有句古语,叫作“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 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倡导博览群书的“书”, 树根萎缩则枝叶枯黄,源泉枯竭则河流干涸,基础不 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赢弱,灵魂缺位则生 命失色——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 让人下笔有神的“书”,能让人气质华美的“书”, 都不是指当下的“教科书”, “书”与“教科书”两 者完全是两码事。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 来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 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 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 春。3年的时光,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中考考试范围的 1000个词语、22首诗词、18篇古文上。3年的1000 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 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采取文章学的教学模 式,即以“生理解剖”的方式肢解文本,以获得“生 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作 为“仓储式”的简单的积累手段,再加上目前符号化、 多个日日夜夜,平均每天落实一个词语,每50天落 实一首古诗,每60天落实一篇课文。全国情况,也 大同小异。老师尽管不厌其繁、不厌其详地去分析, 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日甚一日的消解着语 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 “让本该快乐的读写变 细嚼慢咽、掰开揉碎地去讲解,可到头来,总有一种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漠漠水悠悠”的失落。教来 教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 之无味;辛辛苦苦的零敲碎打之后,本该血肉丰满、 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 (钱理群)。而古往今来人们 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 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林语堂)的书。 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国学大师 魅力无限的语文变得瘦骨嶙峋,面目可憎,让人生厌。 问题还不止如此,更为严重的是,初中的三年,正是 林语堂就曾明言: “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朱永 新先生也说过几乎完全相同的话: “教科书并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书。” 关于“教科书不是书”,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 中也能找到佐证: 孩子智力发育、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和“精神饥渴期” (朱永新);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 竞争、人才的竞争,而我们却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 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 应考知识上,几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苦苦打拼 而无暇他顾,这无论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于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几句关于读书的 民族前途、国家未来,都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智能浪费 和无可弥补的效能损失。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 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 重要表述中,有连续四个“书”字,如果把“书”理 解为“教科书”,几句话就变成了“多读教科书,好 读教科书,读好的教科书,读整本的教科书”,这显 然是十分可笑的。几句话中的“书”所指十分明确、 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 “书“吗? “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划等号? 十分肯定,一定不是“教科书”,而是教科书以外的 “书”。 由《课标》强调要读教科书以外的书可知,教科 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 这正是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1司题。厘清两者关系, 在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古人说“博览群书”,是让人去博览“教科书” 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 要途径就是读书。关于如何开展课程建设, (《课标》 Q 50 JIAosHl FAzHAN教研文化 田_ “前言”中有明确的表述: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 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 等。 富有创新活力的。”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 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 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 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 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否 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培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 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 放放纸船。一直以来,不是(《课标 没做要求,而是 我们有所忽略;不是(《课标 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 到,以致陷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用王旭明先生的 社会学方面,推荐 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 等。 军事方面,推荐 长征))、 解放战争 、 决战朝 鲜》、((西路军》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 耐基等人的作品。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 增加入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 均衡的发展。所以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 于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经典名著” 之所以以“经典”为主,是因为“经典是时代、 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 话说,是我们自己把路走歪了。因为远离了读书的滋 养,学生的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 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 苍白,精神软骨,认识侏儒,心灵乏氧,变成“字纸 篓”和“机器人”。 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学校教育就应该“用人类、民 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 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钱理群)但 我们在给学生推荐作品时,既首先考虑经典,又不限 于经典,同时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还要考虑到阅 我和我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孩子整天 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我们渴盼抓住孩子初中一闪即 逝的成长黄金时期,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把古今中 外的名著引入课堂,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 加强人文积淀,培补精气神,并同步提升读写能力及 读兴趣等因素。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 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 重要。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的作者、获得“全美 语文综合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根基。我们觉得, 这种做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标新立异;更不是另起 炉灶,剑走偏锋;而是一条在(《课标》指引下正本清 源的康庄大道。感谢人大附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提 供了环境,搭建了舞台,并给予了全力支持,让我们 走在了实现这一梦想的路上。 最佳教师”称号的雷夫就说过: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 个漫长的过程,在给学生选择读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 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特点等因素。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 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 都相当有困难。比如老子的 道德经》、王阳明的(《传 习录 、歌德的((浮士德 等,初中的孩子不是一下 下面谈谈我们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关于“文学” 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 其他方面的书籍。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选读、 子就能读得进、读得懂的。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此 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 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 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 给学生搭一个台阶。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 老子 , ((庄子》寓言、 诗经 、((楚辞》精选、 菜根谭》 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 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 近 庄子 ,先让他们读((庄子 白话寓言故事;为 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名言百句、寓言百则等, 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 帝国》、 蒙古帝国》、((1901 、(《1911》、((左 宗棠 、 南京大屠杀))、 苦难辉煌))等。哲学方 面,推荐(《老庄》、((王阳明 、 周国平》等。经 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 步步走近名著。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 5 _团文化论坛姒。s州 AzHAN 我们希望孩子们关注社会,思考生活,热爱人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装在心里。我们 给孩子推荐大气磅礴的 四世同堂》、“茅盾文学奖” 去,在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语境中,完全自主地去读, 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充分沉浸在书中, 和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同喜悲、共忧乐,尽享读书的 快乐。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 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 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提高。 走进人大附中,你会发现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课间、 午休,还是楼道、操场,总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抱着一 部大部头在专注地捧读,或在热烈地议论;一本刚读 完,就追着老师去推荐“下一本”。如果学生还没翻 获奖扛鼎作品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 战争文学系列、历史传记作品、世界文学名著。民族 大义、美好心灵、血与火、成与败、善与恶……让孩 子们精神受到强烈震撼,情感得到丰富滋养,智慧获 得深刻启迪,读写能力随之明显提高,这从刚刚出版 的((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 一 书学生的200篇读书笔记中,可以得到印证。 开书,老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起读书诀窍、提分妙招, 我们给孩子推荐经典以外的读物时,掌握这样一 个标准:就是作品一定是健康的,美的,可以带给孩 子正能量。 一这就如同面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不去把饭菜端上来, 而是喋喋不休地去讲筷子文化和淀粉结构,让人兴味 索然。 次,某部作品荣获大奖,举国仰目,媒体记者 孩子们代表希望,他们延续着民族的发展方向, 续写着祖国的未来。因此,所推荐的读物,既要符合 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有利于精神成长,切不可一味 的厚古薄今、舍中趋外、偏深偏难、盲目随意、好高 骛远,让孩子一上来就产生排斥和拒绝;更不能“花 也登门采访: “你们是怎样带领学生读某作家的作品的?” “我们从没给学生推荐他的作品。” 记者一怔: “为什么? “我们给学生推荐作品有一个标准,就是:健康 和美。”比如:陕北高原一片荒凉,人民生活困苦不 堪,窑洞简陋,衣服破烂,但饱浸真善美的((平凡的 世界 ,让孩子们~打开,魂就被吸进去了。读书的 里胡哨,小里小气,旁门左道,歪门邪道” (钱理群 语)。 我们会把一些反映现实生活、时代色彩很强的作 品推荐给学生,这些作品可能一时还不能成为经典, 但一定是同类作品中的精品,或者有望成为未来的经 典。比如,我们给孩子推荐了两部狼书,都取得了很 好的阅读效果。从 狼图腾 中,他们懂得了狼性的 过程就是~个情感滋养、精神洗礼、境界升华的过程。 我们就把它作为重点作品推荐给孩子。如果走进公园, 看不到蜂围蝶阵,只看见苍蝇;置身辽阔草原,看不 到鲜花盛开,只发现屎壳郎,这样的作品,即便炒作 再响、奖项再高,我们也不会让孩子去读。 尽管社会并不完美,人性也有不少弱点,但是我 们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能提高对假恶丑的抵抗力,对 真善美的欣赏力,从而能离庸俗远一点,和高雅近一 点;离浮躁远一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 价值和环保的重要;从 重返狼群 中,他们懂得了 什么是超越族群的大爱。 重返狼群》是80后作家 李微漪创作的纪实作品,记述作者自己舍生忘死,历 经艰险,把小狼放归狼群的真实经历,创造了迄今为 止的历史上首例成功放归的神话。这本书文笔优美, 故事传奇,孩子们沉醉其中,既陶冶精神,又开启心智, 李薇漪也因此成了孩子心目中“最让人佩服的人”。 这本书虽然眼下不能称为经典,但未必不能成为未来 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泥潭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 者贤达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情趣,健朗精神,书卷 气质,家国情怀。 的经典。正如 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在《重返狼群・序 中所言:“我已经精读四遍 重返狼群 ,仍想再读。 这部狼书经常让我冷汗淋漓,或热血沸腾,亦或潸然 泪下……给予了我精神上空前的震撼,并预祝(《重返 狼群》走遍中国,冲出亚洲,长啸世界。” 在带领孩子读“有字书”之外,我们还引领他们 去读“无字书”:参观鲁迅、老舍等名人故居,走进 现代文学馆、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复兴之路”展览, 开阔视野,感受历史。 ‘ 我们觉得:贪心太重、功 ̄Jj,g、切是读书的大敌。 JIAosHI FAzHAN教研文化 田- 不要总想着书一打开,就分数一大把,轻而易举,手 到擒来,贼不走空。“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垒土。”再好的饭,吃急了也会噎;再好的 出现一片新天地,抵达到一个新境界,逐渐做到举手 投足之间,一笑一颦之际,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 响。如果陷入“缺失性认知”,让课本、考试障住双 书,催急了也会产生排斥。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 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 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 读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份有特点的书单。一般书 眼,库存贫乏,心智枯竭,即便想去带学生走近名著, 也会力不从心。钱理群先生说: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 败是教师不读书”,朱永新先生则大声疾呼: “拯救 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 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2010年, 我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被刘彭芝校长空 降到初一,去“加强人文积淀,涵养大家气质”,弓1 单都是出现在阅读之前,是阅读购书的指南,而我们 这份书单却是形成于阅读之后,孩子最喜欢、最爱读、 收获最大的书都在其中。它经过了连续四届成百上千 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检验,一如沐浴阳光雨露之后,小 树绽开了花朵,结出了果实。 读写结合是我们的一贯做法。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这是我们一 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 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 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 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 直坚持的做法。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 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 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随后,老师从 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 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最初,有 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 声声质问,咄咄逼人,火药味十足:强烈要求校长撤 掉现任语文老师,换上富有中考辅导经验的老师。在 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刘彭芝校 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翟小宁校长还宣读了 的孩子只能写几十字,坚持一段时间,从几十字写到 几百字,再到后来,一两千字也一挥而就。胡雨石同 学曾这样写道: “阅读让我现在能在纸上挥洒自如, 我就读书问题写给家长的信,最终风波止息,名著阅 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可见,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 让我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并自如地表现。”两年 下来,同学人均读书20多部,其中多为古今中外名著, 人均写下读书笔记2万字左右。 领导的支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就会举步维艰。尤其 在现有中考方向的“指挥”下,面对严峻的升学现实, 从老师、学生到学校、家长都有诸多的无奈,即便懂 得通过读书可以“种下龙种”,也只得屈从现实去“收 最后。说说教师因素 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 师决定着语文教育。对语文老师来说,孤陋寡闻是致 获跳蚤”。 朱永新先生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O多 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 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 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 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 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非常钦佩 北京教科院刘宇新等老师的气魄和眼光,把语文教改 的着力点放在了读书这个根本点之上,把推进全市的 命的。 “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 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因为“能力只 能由能力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培养,才干也只能由 才干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读书方面,习惯 也只能由习惯来培养,兴趣也只能由兴趣来培养。有 喜爱阅读的老师,才会有喜爱阅读的学生;有视野开 阔的老师,才会有视野开阔的学生。因此,要引导学 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 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 名著阅读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高度。而此举受到市委、 市教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更让人倍受鼓舞,我们 由此看到了北京市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希望。▲ 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这样,教学才会 一圃文化论坛 。sH.FAzHAN 附录 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呼吁增加学生阅读量 留住语文教育的“根" 血肉丰满、魅力无限的语文被掰开揉碎了,学生 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下降了。 本报讯(首席记者李曜明)“初中3年,师生 扎在中考圈定的6本教科书的1000个词语、22首诗 词、18篇古文之中。老师不厌其烦、不厌其详地掰 开揉碎了去讲解,教来教去,本该血肉丰满、魅力无 限的语文变得瘦骨嶙峋。更为严重的是,初中学生把 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 上,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却下降了。我们要留住 语文教育的‘根’。” 日前,在北京市组织的名著阅读现场会上,中国 人民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的这番发言,引起 了与会者的共鸣。 于树泉说的语文教育的“根”,是指读书。在他 看来,孩子们现在读的“教科书”与“书”不能画等 号。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 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生理解剖”的方式肢 解文本,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把学 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作为“仓储式”的简单积累手段。 再加上目前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 日甚一日地消解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 他说,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 是水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 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 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课标))中说:“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 在他看来,不是((课标 没做要求,而是我们有所忽 略;不是((课标 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到,以致陷 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 于树泉举例说,前几年,自己从高三“降”到初 ~ 54 一教语文,引领学生读教科书之外的书,结果遭到家 长反对,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的中考成绩。校长出面 做工作,自己才能留在初中。 “事实证明,读课外的 书并没有影响孩子的成绩,相反,他们的成绩上去了。” “现在,有人不加选择地给学生推荐一些成人读 起来都相当难的经典作品,学生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 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于树泉建 议说,要考虑经典,又不限于经典,同时兼顾其他优 秀作品。 他希望孩子们通过读书,能提高对假恶丑的抵抗 力,对真菩美的欣赏力,从而能离庸俗远一点,和高 雅近一点;离浮躁远一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 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泥潭远一点,和古今中 外的智者贤达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情趣、健朗精神、 书卷气质、家国情怀。 【编后】 “悦读”中发掘语文之美 万物都有“根”, “根”在其中起决定作用。于 树泉老师的话再次唤起人们对语文教育本真的思考。 语文教育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并能使之终身从中汲取 营养?答案显然不是单纯的词语、诗词和古文的死记 硬背,更不是将其作为应试的工具,从而忽略学生人 文素养的培育。寻找语文教育的“根”,对于广大语 文教师而言,就是要重新审视课堂和教学,引导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主动发掘语文之美,帮助学生获得 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中国教育报》201 4年1 2 月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