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生物试题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

2015-2016学年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50个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以下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①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DNA复制,转录,翻译; ②精细胞、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却都不断更新; ③肺炎双球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DNA; ④细胞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2.细胞增殖是生物体内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DNA数目加倍发生在A中的2时期

B.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G时期 C.在H时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会出现C过程 D.在2时期用射线处理可诱发基因突变

3.为了研究生物某性状的遗传方式,已完成的一组杂交过程如图,则试验的另一组应该为( )

A.

C.

B.

D.

DOC版.

..

4.现有①~④四个纯种果蝇品系,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表所示: 品系 隐性性状

② 残翅 Ⅱ

③ 黑身 Ⅱ

④ 紫红眼 Ⅲ

相应染色体 Ⅱ、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5.结合以如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青霉素 环丙沙星

抗菌药物

抑制细菌细胞

抗菌机理

壁的合成

A.①~⑤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分别抑制细菌的①和③

6.如图所示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苯丙酮尿症(PKU)的家系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DNA螺旋化)的活性

体结合

合酶的活性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可促进

素 能与核糖

抑制RNA聚

红霉

利福平

A.8的基因型为Aa

DOC版.

..

B.PKU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8与9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是PKU的概率为 D.该地区PKU发病率为

,10号男子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生病孩几率为

7.红海中营群居生活的红鲷鱼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缺少雄性红鲷鱼的雌鱼群体中,总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且身体也变得比其他雌鱼健壮.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做了如下两组实验(注:两组红鲷鱼生长状况、实验装置、条件及时间都相同).该实验说明( ) 第一组

第二组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性状表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B.生物的性状表现由遗传物质决定

C.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鲷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物质无关

8.某学者对一羊群的部分性状进行了研究,他选用甲、乙、丙、丁、戊五只羊作亲本,对它们几年来的四种交配繁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则这五只亲本羊的基因型(分别用A、a和B、b表示两对基因)分别是( ) 亲本组合

弓腿毛膝甲×弓腿毛膝乙 弓腿毛膝乙×弓腿毛膝丙 弓腿无毛膝丁×内翻腿无毛膝戊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弓腿毛膝,弓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内翻腿毛膝 弓腿无毛膝,内翻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弓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乙×内翻腿无毛膝戊

内翻腿毛膝,内翻腿无毛膝

A.AaBB、AABb、aaBB、Aabb、aabb B.AABB、AaBB、AABb、Aabb、aabb C.AABb、AaBb、AaBB、Aabb、aabb D.AABb、AaBb、AAbb、Aabb、aabb DOC版.

..

9.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 灭鼠灵 维生素K依赖性

rr 敏感 无

Rr 抗性 中度

RR 抗性 高度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RR:Rr=1:1

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10.如图表示某遗传病系谱图,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B.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C.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几率是 D.经检查,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

11.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示染色体字母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 B.从染色体组成来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C.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DOC版.

..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

12.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 )

A.3 B.4 C.9 D.12

13.紫茉蓝的叶片有绿色、白色、花斑三种类型;花色由一对核基因R、r控制,基因型RR为红色,Rr为粉红色,rr为白色,根据如图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花斑叶 B.③个体有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②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 D.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14.下列各项中,可能出现图结果的是( )

A.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植物自交所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DOC版.

..

B.N的DNA分子放在含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后,含N的DNA分子与含N的DNA分子之比

C.高等植物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比值 D.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15.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红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同产生的三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正确的是(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 )

15

14

15

14

A.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6.已知果蝇红眼(A)和白眼(a)由位于X染色体上I区段(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果蝇刚毛(B)和截毛(b)由X和Y染色体上Ⅱ区段(同源区段)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突变型都是隐性性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 中不会出现截毛 B.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中不会出现白眼 C.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截毛 D.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白眼

17.如图表示四个个体内的体细胞.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如图中可能是单倍体的细胞有三个 DOC版.

..

B.图中的D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C.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的是A、B、D

D.与B相适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bc、AaaBBBcccDDd、aabbcc等

18.如图甲表示某果蝇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等位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以下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发生于②过程 B.正常情况下,乙细胞“?”处的基因为d

C.丙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XD、ABXd、aBXD、aBXd D.丙细胞中出现基因A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19.有三株蒲公英:甲株、乙株和丙株.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叶片的性状表现如下表所示.其中甲株和乙株分别是由同一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上切取的两段根营养繁殖而形成;丙株是从乙株上切取的一段根营养繁殖而形成.重复上面的全过程,结果仍与表中相同. 植株 甲株 乙株 丙株

培养条件

背风向阳处(其它培养条件均适宜) 向风荫蔽处(其它培养条件与甲相同)

叶片性状 较大、缺刻较浅 较小、缺刻较深

背风向阳处(其它培养条件与甲、乙株相同) 与甲相同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①甲株与乙株之间的差异是不遗传的变异 ②乙株与丙株之间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 ③蒲公英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④环境可以改变蒲公英的基因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驼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OC版.

..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 C.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21.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22.假如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 和 a 的基因频率均为 50%.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B.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C.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 D.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形成新的物种

DOC版.

..

2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有的是单链RNA,有的是单链DNA,有的是双链RNA,还有的是双链DNA.有些噬菌体具有将基因插入宿主DNA内的特性,使得它成为重要的分子和遗传学研究工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噬菌体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B.噬菌体与人体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 C.将基因插入宿主DNA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 D.所有的噬菌体都可以用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24.某科研小组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

B.实验结果表明,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min左右 C.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

D.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则上清液中S的放射性会增强

25.果蝇的直刚毛和卷刚毛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若干只直刚毛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个体数如图表示,理论上子代直刚毛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35

A. B. C. D.

DOC版.

..

26.将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N标记后置于含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 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

27.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如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 )

1515

15

14

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 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

28.杀配子染色体是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它通过诱导普通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致死时细胞中含有杀配子染色体

B.图中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有2种 C.杀配子染色体能诱发普通小麦突变,产生新的基因

D.可借助半致死情况下的染色体缺失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9.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21

DOC版.

..

A.图1中a阶段X射线照射可诱发突变,C阶段染色体数目会暂时加倍 B.图4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相同 C.图2中的温度在a时酶分子结构改变、活性较低

D.图3中bc段和de段的变化都会引起C3化合物含量的下降

30.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31.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未必都是纯合子

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得到的种子的胚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OC版.

..

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

32.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33.下列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 ①人口腔上皮细胞 ②二倍体植物的花粉粒细胞 ③初级性母细胞 ④第一极体

⑤四倍体西瓜的配子细胞

⑥水稻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 A.①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34.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草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DOC版.

..

A.实验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B.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所以各组草莓幼苗数量应该相等 C.由实验结果可知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最容易成功

D.判断是否培育出四倍体草莓的简便方法是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

35.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列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B.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C.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D.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36.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X、X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3只,其中雄金鱼21只,则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成活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 ) A.

B.

C.

D.

aa

a

37.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OC版.

..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38.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 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39.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40.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浅紫色、Pvl﹣﹣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PP)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

A.1中紫色:1浅紫色

B.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1深紫色:1中紫色

D.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

lvl

DOC版.

..

4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 )

A. B. C. D.

42.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分别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代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的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的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AAbb或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43.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由图判断乙植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

DOC版.

..

44.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A、a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①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B.③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C.图中所示的这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ABb D.图中①时期和②时期的细胞都可发生A与A的分离和A与a的分离 45.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不包括( ) 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食物个体 B.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小的种群中捕食 C.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在捕食 D.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46.如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乙→甲时期 B.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甲→乙时期

C.乙→甲时期,细胞中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活动旺盛 D.甲→乙时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

B.溴麝香草酚蓝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C.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检测水绵细胞内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DOC版.

..

D.萨克斯的半叶法实验中须先将叶片摘下置于暗处,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48.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颗粒状,游离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B.肺炎双球菌侵入人体后可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在其中形成了肽键 D.核糖体与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49.实验材料的选择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甘蔗茎和甜菜块根都含较多蔗糖且近于无色,可用于还原糖鉴定 B.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扩散最快的一条色素带呈橙黄色 C.用苏丹Ⅲ染液使脂肪发生颜色变化,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含有脂肪 D.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细胞

50.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 B.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C.患者血红蛋白mRNA的碱基序列与正常人不同 D.此病症可通过显微观察或DNA分子杂交检测

二、非选择题:

51.某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以下问题:

(1)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图1.

DOC版.

..

①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符合孟德尔的 定律.

②该植株花色为 ,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 .

③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 ,后代红色植株占 . ④该植株进行测交时,后代的表现型为 .

⑤该植株进行测交时,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如图2所示基因发生基因重组,后代的表现型为 .

(2)该植物种子的形状有饱满和皱缩之分,研究发现种子形状的改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由图可知,该植物的AGpaes基因1突变为AGpaes基因2时,发生了碱基对

的 .从这一实例还可看出,基因通过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2.据图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问题.

(1)图甲中b曲线在 时刻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大.14:00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 .

(2)乙图表示在不同CO2浓度下,温度对某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在大气CO2浓度下植物积累有机物量最多的温度为 ,在40℃环境下,植物 (能、不能)正常生长.

(3)由图乙信息可知,在不改变光强度情况下,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为 . (4)若在12:00时刻,植物由乙图的M点状态转化为N状态时,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三碳酸(C3)的合成的速率将会 (变大、不变、变小).

DOC版.

..

53.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所示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 ,依据的变异原理是 ;另一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 . (2)图中①和④基因组成分别为 .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 ; (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 ; (四)过程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

(4)如果从F1开始,按(五)、(六)过程连续选择自交三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5)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DOC版.

..

2015-2016学年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50个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以下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①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DNA复制,转录,翻译; ②精细胞、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却都不断更新; ③肺炎双球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DNA; ④细胞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真核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2、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遗传物质是DNA;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①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DNA,都能发生DNA复制,转录,但细胞核中不能发生翻译,①错误;

②精细胞、神经细胞都已经高度分布,不再分裂,因此都没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却都不断更新,②正确;

③肺炎双球菌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③错误; ④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④错误. 故选:D.

2.细胞增殖是生物体内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OC版.

..

A.DNA数目加倍发生在A中的2时期

B.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G时期 C.在H时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会出现C过程 D.在2时期用射线处理可诱发基因突变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从图中可推出,A时间长,代表分裂间期,B时间短,代表的是分裂期;间期中3为G1期,合成RNA和蛋白质,2为S期进行DNA复制,1为G2期合成蛋白质和RNA;分裂期中E是前期,F是中期,G是后期,H是末期.

【解答】解:A、在A中的2时期表示S期,完成DNA复制使得DNA数目加倍发生,故A正确;

B、细胞周期中,后期着丝点分裂,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故B正确;

C、C过程是多倍体育种过程,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处理的时期是前期,故C错误;

D、诱发基因突变的时间是分裂间期的S期,使得DNA复制出现差错,故D正确. 故选:C.

3.为了研究生物某性状的遗传方式,已完成的一组杂交过程如图,则试验的另一组应该为( )

A.

C.

B.

D.

【考点】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 DOC版.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白色图形表示母本,黑色图形表示父本,杂交子代的细胞核一半白色一半黑色,细胞质都为白色,说明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只来自母方.

【解答】解:研究生物某性状的遗传方式,可用正交和反交法,即以一种性状的个体为母本,其相对性状的个体为父本进行杂交;再以其相对性状的个体为母本,该种性状的个体为父本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由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只来自母方,所以与已完成的一组杂交过程图示比较,B选项表示的试验为其反交实验. 故选:B.

4.现有①~④四个纯种果蝇品系,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表所示: 品系 隐性性状

② 残翅 Ⅱ

③ 黑身 Ⅱ

④ 紫红眼 Ⅲ

相应染色体 Ⅱ、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若要验证该定律,所取两个亲本具有两对不同相对性状即可,故选②×④或③×④.

【解答】解: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要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果蝇品系中只有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又控制翅形和体色的基因都位于Ⅱ号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所以选择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能用②×④或③×④. 故选D. DOC版.

..

5.结合以如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青霉素 环丙沙星

抗菌药物

抑制细菌细胞

抗菌机理

壁的合成

A.①~⑤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分别抑制细菌的①和③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途径,其中①为DNA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的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其中④⑤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解答】解:A、④⑤过程只能发生在被少数病毒侵染的细胞中,在人体的健康细胞中不会出现④⑤过程,A错误;

B、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①过程无关,利福平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因此会抑制细菌的②过程,不会抑制①过程,B错误;

C、④⑤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不会发生在结核杆菌细胞中,C错误; D、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因此会抑制细菌的①②过程,红霉素能抑制核糖体的功能,因此会抑制基因的③过程,D正确. 故选:D.

6.如图所示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苯丙酮尿症(PKU)的家系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DOC版.

DNA螺旋化)的活性

体结合

合酶的活性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可促进

素 能与核糖

抑制RNA聚

红霉

利福平

..

A.8的基因型为Aa

B.PKU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8与9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是PKU的概率为 D.该地区PKU发病率为【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1号与2号、3号与4号生出患病的5号、7号,可以知道此病的致病基因是隐性的,又由于5号、7有病而2号、4号无病可得此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于7是aa,其父母必然都是Aa,所以8的基因型为Aa或AA,A错误; B、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8与9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说明他们的基因型都是Aa,则后代患病的概率为,C正确;

D、该地区PKU发病率为

,由此可以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为

×

,Aa的概率为2×

,A的基因频率为×

,10号男子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生病孩几率为

根据基因平衡定律,AA的概率为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概率为×故选:A.

=

,因此正常个体

,10的基因型为Aa,其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后代患病的

,D正确.

7.红海中营群居生活的红鲷鱼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缺少雄性红鲷鱼的雌鱼群体中,总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且身体也变得比其他雌鱼健壮.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做了如下两组实验(注:两组红鲷鱼生长状况、实验装置、条件及时间都相同).该实验说明( ) 第一组 DOC版.

第二组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性状表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B.生物的性状表现由遗传物质决定

C.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鲷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物质无关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实验:第一组在没有木板阻挡的情况下,雌鱼种群中没有出现雄鱼;第二组在木板阻挡的情况下,雌鱼种群中出现了一条雄鱼,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根据题意,没有木板时,雌鱼种群中没有出现雄鱼,而有木板时,雌鱼种群中出现了一条雄鱼,这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故选:C.

8.某学者对一羊群的部分性状进行了研究,他选用甲、乙、丙、丁、戊五只羊作亲本,对它们几年来的四种交配繁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则这五只亲本羊的基因型(分别用A、a和B、b表示两对基因)分别是( ) 亲本组合

弓腿毛膝甲×弓腿毛膝乙 弓腿毛膝乙×弓腿毛膝丙 弓腿无毛膝丁×内翻腿无毛膝戊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弓腿毛膝,弓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内翻腿毛膝 弓腿无毛膝,内翻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弓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乙×内翻腿无毛膝戊

内翻腿毛膝,内翻腿无毛膝

A.AaBB、AABb、aaBB、Aabb、aabb B.AABB、AaBB、AABb、Aabb、aabb

DOC版.

..

C.AABb、AaBb、AaBB、Aabb、aabb D.AABb、AaBb、AAbb、Aabb、aabb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由亲本组合一推测毛膝对无毛膝为显性,由亲本组合二推测弓腿对內翻腿为显牲.

2、弓腿毛膝甲×弓腿毛膝乙后代弓腿毛膝,弓腿无毛膝,可以推出基因型为AABb、AaBb;由组合二可知弓腿:内翻腿=3:1,毛膝:无毛膝=1:1,可以推出基因型为AaBb、Aabb,由四组后代中四种表现型为1:1:1:1,测交实验,可知戊的基因型是aabb;由杂交组合三弓腿无毛膝丙×内翻腿无毛膝戊,后代全部为弓腿无毛膝可是应是AAbb、aabb. 【解答】解:1、根据亲本组合一推测毛膝对无毛膝为显性,由亲本组合二推测弓腿对內翻腿为显牲.

2、根据杂交组合一:弓腿毛膝甲(A_Bb)×弓腿毛膝乙(A_Bb)→弓腿毛膝,弓腿无毛膝;

杂交组合二:弓腿毛膝乙(AaBb)×弓腿毛膝丙(AaB_)→弓腿毛膝,内翻腿毛膝; 则再根据杂交组合一种子代全为弓腿,则甲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杂交组合二,子代全为毛膝,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3、根据杂交组合五弓腿毛膝乙(AaBb)×内翻腿无毛膝戊→弓腿毛膝,弓腿无毛膝,内翻腿毛膝,内翻腿无毛膝,则戊的基因型为aabb.

4根据杂交组合四弓腿无毛膝丁(A_bb)×内翻腿无毛膝戊(aabb)→弓腿无毛膝,内翻腿无毛膝,则丁的基因型为Aabb. 故选:C.

9.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 灭鼠灵 DOC版.

rr 敏感

Rr 抗性

RR 抗性

..

维生素K依赖性

中度

高度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RR:Rr=1:1

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

【解答】解:A、由于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所以基因r的频率不可能下降至0,A错误;

B、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B错误;

C、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C错误; D、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D正确. 故选:D.

10.如图表示某遗传病系谱图,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B.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C.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几率是 D.经检查,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 DOC版.

..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1号和2号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若2号不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A正确;

B、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4号是纯合体的概率是错误;

C、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为双杂合体,所以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几率是

=,C正确;

,是杂合体的概率是,B

D、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所以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11.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示染色体字母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 B.从染色体组成来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C.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 【考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5和6、7和8),且7和8这对性染色体的大小不同,为雄果蝇.据此答题. DOC版.

..

【解答】解:A、a与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该细胞中的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等位基因,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该果蝇能形成8种配子,B错误;

C、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C错误;

D、只考虑3、4与7、8两对同源染色体时,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dXeY,能产生DXe、dX、DY、dY四种配子且数量相等,D正确. 故选:D.

12.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 )

e

A.3 B.4 C.9 D.12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考查了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片段的有关知识. “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③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这道题目可以转化为单纯的数字计算题.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位点被该酶切断,可以切得的种类有:a、b、c、d、ab、bc、cd、abc、bcd九种. DOC版.

..

【解答】解:A、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位点被该酶切断,可以切得的种类有:a、b、c、d、ab、bc、cd、abc、bcd九种,不是3种,A错误;

B、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位点被该酶切断,可以切得的种类有:a、b、c、d、ab、bc、cd、abc、bcd九种,不是4种,B错误;

C、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位点被该酶切断,可以切得的种类有:a、b、c、d、ab、bc、cd、abc、bcd九种,C正确;

D、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位点被该酶切断,可以切得的种类有:a、b、c、d、ab、bc、cd、abc、bcd九种,不是12种,D错误. 故选:C.

13.紫茉蓝的叶片有绿色、白色、花斑三种类型;花色由一对核基因R、r控制,基因型RR为红色,Rr为粉红色,rr为白色,根据如图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花斑叶 B.③个体有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②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 D.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分析题图:RR与rr杂交,后代基因型为Rr,表现为粉红色.紫茉蓝的叶片有绿色、白色、花斑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 DOC版.

..

【解答】解:A、①个体产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有的只有叶绿体;有的只有白色体;有的既有叶绿体,也有白色体;所以其产生的后代中有白色叶、绿色叶和花斑叶三种类型,A错误;

B、③的基因型为Rr,B错误;

C、②能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即R,C错误;

D、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各项中,可能出现图结果的是( )

A.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植物自交所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B.15N的DNA分子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后,含15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分子之比

C.高等植物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比值 D.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的减数分裂;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酵母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

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原细胞细胞和极体

3个极体+1个卵细胞.

3、DNA分子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植物自交所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与题图相符,A正确;

DOC版.

..

B、N的DNA分子在含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后得到8个DNA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中含N的DNA分子有2个,含N的DNA分子有8个,因此含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分子之比1:4,与题图不符,B错误;

C、酵母菌有氧呼吸时,每消耗1摩尔的葡萄糖能产生6摩尔的CO2,而进行无氧呼吸时,每消耗1摩尔的葡萄糖能产生2摩尔的CO2,因此酵母菌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比值为3:1,与题图相符,C正确;

D、某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3个极体与1个卵细胞,数目之比3:1,与题图相符,D正确. 故选:ABD.

15.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红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同产生的三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正确的是(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 )

15

14

15

15

14

A.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长翅红眼雄蝇(A_XBY))与长翅红眼雌蝇(A_XBX_)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蝇(aaXbXbY),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XY×AaXX.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该残翅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XY,其是由基因型为aXX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aY的精子组成的,因此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

(1)由于长翅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该卵细胞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

bb

bb

B

Bb

DOC版.

..

(2)由于长翅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aXX,所以该卵细胞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则与该卵细胞一同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X、AX、a,即②③正确. 故选:D.

16.已知果蝇红眼(A)和白眼(a)由位于X染色体上I区段(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果蝇刚毛(B)和截毛(b)由X和Y染色体上Ⅱ区段(同源区段)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突变型都是隐性性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B

B

Bb

A.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 中不会出现截毛 B.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杂交,则F1中不会出现白眼 C.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截毛 D.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与突变型雄果蝇杂交,则F1中会出现白眼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由于果蝇的红眼(A)和白眼(a)由位于X染色体Ⅰ区段(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果蝇的刚毛(B)和截毛(b)由X和Y染色体Ⅱ区段(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突变型都是隐性性状,因此可以写出各亲本的基因型:纯种野生型雄果蝇(XABYB)、突变型雌果蝇(XabXab)、纯种野生型雌果蝇(XABXAB)、突变型雄果蝇(XabYb).由此可以判断后代的表现型.

【解答】解:A、若纯种野生型雄果蝇(XY)与突变型雌果蝇(XX)杂交,后代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B,所以F1中不会出现截毛,故A正确;

B、由A项解析可得,后代基因型为XabYB的个体表现型为白眼刚毛,则F1中会出现白眼雄果蝇,故B错误;

C、若纯种野生型雌果蝇(XABXAB)与突变型雄果蝇(XabY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b,则F1中不会出现截毛,故C错误; DOC版.

ABB

abab

..

D、由C项解析可得,后代基因型为XX和XY,全为红眼,则F1中不会出现白眼,故D错误. 故选:A.

17.如图表示四个个体内的体细胞.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Bab

ABb

A.如图中可能是单倍体的细胞有三个 B.图中的D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C.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的是A、B、D

D.与B相适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bc、AaaBBBcccDDd、aabbcc等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解答】解:A、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故图中可能是单倍体的细胞有四个,A错误;

B、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故图中的D一定是单倍体的体细胞,B正确;

DOC版.

..

C、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的是B、C、D,A中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一个染色体,C错误;

D、B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故与B相适应的基因型可以是aaa和AaaBBBcccDDd,abc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abbcc含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18.如图甲表示某果蝇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等位基因D、d位于性染色体上),以下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发生于②过程 B.正常情况下,乙细胞“?”处的基因为d

C.丙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X、ABX、aBX、aBX D.丙细胞中出现基因A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考点】伴性遗传;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XX;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其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而②过程表示减数分裂,A正确;

B、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的全部染色体和基因,因此“?”处染色体为X染色体,已经显性其中一条X染色体上的D基因,则“?”处的基因应为d,B正确;

C、根据丙细胞中的基因可知,卵细胞肯定含有A基因,再结合甲细胞中的相关基因(BbXX)可知,丙细胞产生卵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BXD、ABXd、AbXD、AbXd,C错误;

D、根据甲细胞可知,该生物不含A基因,而丙细胞中出现基因A和a,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C. DOC版.

Dd

Dd

D

d

D

d

..

19.有三株蒲公英:甲株、乙株和丙株.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叶片的性状表现如下表所示.其中甲株和乙株分别是由同一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上切取的两段根营养繁殖而形成;丙株是从乙株上切取的一段根营养繁殖而形成.重复上面的全过程,结果仍与表中相同. 植株 甲株 乙株 丙株

培养条件

背风向阳处(其它培养条件均适宜) 向风荫蔽处(其它培养条件与甲相同)

叶片性状 较大、缺刻较浅 较小、缺刻较深

背风向阳处(其它培养条件与甲、乙株相同) 与甲相同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①甲株与乙株之间的差异是不遗传的变异 ②乙株与丙株之间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 ③蒲公英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④环境可以改变蒲公英的基因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2、分析表格:甲和乙来自同一个亲本,且丙来自乙,因此甲、乙和丙的基因型都相同,甲与丙、乙与丙的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解答】解:①甲株与乙株来自同一个亲本,它们之间的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遗传的变异,①正确;

②乙株与丙株的遗传物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遗传的变异,②错误;

③蒲公英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③正确; ④环境可以改变蒲公英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④错误. 故选:B.

DOC版.

..

20.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驼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 C.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该恐龙后腿强壮有力适于奔跑,而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

B、不同种类的窃蛋龙构成不同的种群,B错误;

C、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说明鸟类是由窃蛋龙进化而来,它们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C.

21.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OC版.

..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分析图,先了解a、b、①②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了什么.之后联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析.注意突变、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机制.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 【解答】解:

A、突变、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机制.隔离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非要进行地理隔离.故A错误.

B、b过程是自然选择.其具有定向性.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故B正确.

C、①~⑥表示生物可遗传变异.生物可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如果俩品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则说明存在生殖隔离;如果依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说明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故D错误. 本题说法选正确的:故选B.

22.假如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 和 a 的基因频率均为 50%.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B.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C.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 DOC版.

..

D.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形成新的物种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AA、Aa个体不能生存,a基因频率快速上升,因此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则乙为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解答】解:A、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A正确;

B、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AA、Aa个体不能生存,a基因频率快速上升,B正确; C、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C正确;

D、种群会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发生进化,但不能说明有新物种形成,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2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有的是单链RNA,有的是单链DNA,有的是双链RNA,还有的是双链DNA.有些噬菌体具有将基因插入宿主DNA内的特性,使得它成为重要的分子和遗传学研究工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噬菌体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B.噬菌体与人体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 C.将基因插入宿主DNA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 D.所有的噬菌体都可以用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分子运输车”﹣﹣载体:

①载体具备的条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②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③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DOC版.

..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S或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噬菌体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B错误;

C、噬菌体的宿主应为细胞生物,而细胞生物的DNA均为双链DNA,所以具有能将基因插入宿主DNA内特性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应为双链DNA,C正确;

D、遗传物质是RNA的噬菌体不能用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D错误. 故选:C.

24.某科研小组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35

32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

B.实验结果表明,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min左右 C.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

D.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则上清液中35S的放射性会增强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就不能从细菌表面脱落,离心后蛋白质外壳随细菌到沉淀物中,导致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如果对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通过半复制保留产生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到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32

DOC版.

..

【解答】解:A、通过图示可知,被感染的细菌百分比一直不变,说明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A正确;

B、通过图示可知,上清液中35S在2分钟左右,其百分比达80%,并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min左右,B正确;

C、通过图示可知,上清液中S在百分比达80%之后就不再明显增加,说明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C正确;

D、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说明有部分细菌发生裂解,则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会增强,D错误. 故选D.

25.果蝇的直刚毛和卷刚毛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若干只直刚毛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个体数如图表示,理论上子代直刚毛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35

A. B. C. D.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柱形图:直刚毛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后代出现卷刚毛,说明直刚毛相对于卷刚毛为显性性状;后代雌果蝇均为直刚毛,而雄果蝇中有直刚毛,也有卷刚毛,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卷刚毛雄果蝇有100只,而子代杂合雌果蝇的概率应与之相等,数量也应该是100只,则纯合体共400只.因此,子代直刚毛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400÷500=. 故选:D. DOC版.

..

26.将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N标记后置于含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 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8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N的单链和一条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N.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A错误.

B、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B正确;

C、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N﹣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N﹣N、N﹣N,中期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C错误;

D、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4N,因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D错误. 故选:B.

15

14

14

14

15

14

15

14

15

1515

15

14

DOC版.

..

27.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如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 )

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 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甲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虫基因;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含有抗虫基因;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含有抗虫基因.据此答题.

【解答】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B正确;

C、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C错误;

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是乙、丙,D正确. 故选:C.

28.杀配子染色体是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它通过诱导普通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OC版.

..

A.致死时细胞中含有杀配子染色体

B.图中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有2种 C.杀配子染色体能诱发普通小麦突变,产生新的基因

D.可借助半致死情况下的染色体缺失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分析题图: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至少有一半是正常可育的,这是因为这些配子中含有杀配子染色体(或含有1A染色体).但是另有一部分配子会致死(不育)或者虽然可育但是往往会发生染色体的结构(或缺失、易位)变异.为了进一步确定半致死可育配子与可育配子在染色体数量与结构上有什么不同,首先要用培养基对这两类配子进行离体培养,选择其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愈伤组织细胞染色并用显微镜对比观察. 【解答】解:A、由图可知,致死时细胞中不含有杀配子染色体,A错误;

B、图中细胞含有21对同源染色体和一条A,因此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有222种,B错误;

C、由图无法判断杀配子染色体是否能诱发普通小麦突变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 D、可借助半致死情况下的染色体缺失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正确. 故选:D.

29.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21

A.图1中a阶段X射线照射可诱发突变,C阶段染色体数目会暂时加倍 B.图4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相同 DOC版.

..

C.图2中的温度在a时酶分子结构改变、活性较低

D.图3中bc段和de段的变化都会引起C3化合物含量的下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酶的特性;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分析图1:a和c为分裂间期,b和d为分裂期,a+b或c+d可表示为一个细胞周期; 分析图2:图2表示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曲线,在a点温度下,酶活性降低,b点温度下,酶变性失活;

分析图3:图3中bc段的变化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引起的,de段的变化是光照强度过低引起的;

分析图4:图4中,ab段是由于DNA的复制引起的,de段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引起的. 【解答】解:A、图1中a和c均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可以用X射线照射诱发基因突变,但染色体数目不会加倍,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只在有丝分裂后期加倍,A错误; B、图4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相同,B正确;

C、图2中温度在a、b两点时酶活性都很低,但在a点时酶的活性降低,但结构并未发生变化,C错误;

D、图3中bc段的变化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引起的,会引起C3化合物含量的下降,但de段的变化是光照强度过低引起的,会引起C3化合物含量的上升,D错误. 故选:B.

30.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

DOC版.

..

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所示现象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乙图所示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解答】解:A、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增添,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是结构变异,故A错误;

B、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描述的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故B错误;

C、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乙图的易位现象,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故C错误;

D、甲、乙两图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的联会过程,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1:2,故D正确. 故选:D.

31.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未必都是纯合子

DOC版.

..

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得到的种子的胚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那么如果此物种是二倍体如某玉米植株基因型是Aa,其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 两种,当用秋水仙素使其染色体加倍以后,生成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两种纯合子;但如果此物种为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等偶数倍多倍体时,如某四倍体马铃薯植株基因型为AAaa 时,则形成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aa 3种类型.当用秋水仙素使其染色体加倍以后,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AAAA、AAaa、aaaa 3种.其中 AAaa 则非纯合子,其他凡能产生正常配子的多倍体的单倍体,经用秋水仙素加倍后,得到的均有可能是非纯合子.所以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只针对二倍体植物成立.

【解答】解:A、单倍体Aa,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AAaa,属于杂合子,A正确;

B、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发育成的胚细胞中也含有三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

D、基因重组和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D.

32.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OC版.

..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两种类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明显是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

B、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期形态比较固定,所以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故B错误;

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4号和21号、异常,14号和异常、21号,14号、异常和21号)共6种精子,故C错误;

D、当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正常的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在一起时,就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因而生育出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故D正确. 故选:D.

33.下列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 ①人口腔上皮细胞 ②二倍体植物的花粉粒细胞 ③初级性母细胞 ④第一极体

⑤四倍体西瓜的配子细胞

DOC版.

..

⑥水稻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 A.①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解答】解:①人口腔上皮细胞属于正常体细胞,含有等位基因; ②二倍体植物的花粉粒细胞,是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细胞,不含有等位基因;

③初级性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虽然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但仍在一个细胞中,所以含有等位基因;

④第一极体是卵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不含有等位基因; ⑤四倍体西瓜的配子细胞中仍然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可能含有等位基因;

⑥水稻单倍体幼苗是由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体,所以细胞中不含有等位基因. 所以含有等位基因的是①③⑤. 故选:B.

34.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草莓幼苗,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 B.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所以各组草莓幼苗数量应该相等 C.由实验结果可知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最容易成功

D.判断是否培育出四倍体草莓的简便方法是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

DOC版.

..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相同时间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时,多倍体的诱导率不同;秋水仙素同一浓度处理不同时间时,多倍体的诱导率也不同.其中在用秋水仙素浓度为0.2%处理1天的情况下,诱导形成的四倍体芽的数目最多.

【解答】解:A、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B、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多倍体的诱导率,实验过程中各组草莓幼苗数量应该相同,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图中信息可知,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多倍体的诱导率,并且用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1天,诱导率较高,C正确;

D、让四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草莓结出的果实比较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草莓果实的大小受到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鉴定四倍体草莓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佳时期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晰,D错误. 故选:ABC.

35.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列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B.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C.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D.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DOC版.

..

【解答】解: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表示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丁表示基因突变;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故选B.

36.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X、X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3只,其中雄金鱼21只,则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成活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 ) A.

B.

C.

D.

aa

a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知,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3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金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X、XX,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X=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Y=1:1,因此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XAXa:XAY:XaY=3:1:3:1.其中Xa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X:XX:XY=3:1:3;X的基因频率=1÷(3×2+1×2+3)=故选:C.

37.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

Aa

A

a

A

A

Aa

AA

A

a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DOC版.

..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隔离、自然选择,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A正确;

B、当岛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岛上鸟的种类也随着自然选择的进程发生变化,甲岛鸟的种类增加更多,表明环境变化更大,B正确;

C、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所以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不同的多个种群基因库,且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基因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C错误;

D、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两岛上虽说鸟的种类不同,但数量最终趋于相同,D正确. 故选:C.

38.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 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题意知,在引入长翅果蝇之前,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 4%,说明遵循遗传平衡定律,vv=4%,则v的基因频率是20%,V的基因频率是1﹣20%=80%;引入的纯合长翅(VV)果蝇是20 000只,则该种群数量是40000只,v的基因频率是10%,V的基因频率为9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OC版.

..

【解答】解:A、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v的基因频率降低了(20%﹣10%)÷20%=50%,A正确;

B、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V的基因频率增加了(90%﹣80%)÷80%=12.5%,B错误; C、由于种群数量增加一倍,杂合子的数目不变,因此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C正确; D、由于种群数量增加一倍,残翅果蝇数目不变,因此残翅蝇比例降低了50%,D正确. 故选:B.

39.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型频率都是,所以I和IV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I是随机交配的结果,IV是自交的结果.曲线II和III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AA的比例为,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AA+Aa

(AA+Aa+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F2是AA+Aa,Aa所占的比例是0.4.如

DOC版.

..

2

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后代是(AA+Aa+aa),淘汰掉aa,则F2是AA+Aa,所以从这里看以看出曲线II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曲线III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

【解答】解:A、曲线II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F3随机交配以后(A+a)2,即AA+

Aa+

aa,淘汰掉aa以后为AA+Aa,Aa基因型频率为0.4,F3中Aa基因型频

率为0.4,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曲线III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正确; C、曲线IV是自交的结果在Fn代纯合子的比例是1﹣(),则比上一代Fn﹣1增加的数值是1﹣()﹣(1﹣()

n

n﹣1

n

)=(),C错误;

n

D、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D正确. 故选:C

40.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P﹣﹣深紫色、P﹣﹣中紫色、P﹣﹣浅紫色、P﹣﹣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P>P>P(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

A.1中紫色:1浅紫色

B.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1深紫色:1中紫色

D.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深紫色企鹅的基因型可能为PP(x可以为d,m,l,vi),浅紫色企鹅(PP),与之交配可能有PdPd:全深紫色;PdPm:1深紫色:1中紫色;PdPl:1深紫色:1浅紫色;PdPvl:2深紫色:1浅紫色:1极浅紫色.

dx

lvl

vl

d

m

l

vl

d

m

l

DOC版.

..

【解答】解:根据题意,深紫色企鹅的基因型为:PP(PP、PP、PP、PP),所以浅紫色企鹅(PP)与深紫色企鹅(PP)交配,有以下四种情况:

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PdPd)交配,后代小企鹅均为深紫色;

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PdPm)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中紫色;

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PdPl)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浅紫色;

浅紫色企鹅(PP)与深紫色企鹅(PP)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2深紫色:1中紫色:1很浅紫色. 故选:C.

4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 )

lvl

dvl

lvl

d_

d_

dd

dm

dl

dvl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杂交,得到的F1是AaBbCc.如果三个基因完全独立,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情形.现在只有4种,说明有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本题可以四幅图中基因逐项分析,考虑产生配子的种类,或根据四种后代的基因型确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进而判断连锁的基因.

【解答】解:测交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aabbcc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abc,因此F1(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有:abc、ABC、aBc、AbC,并且四种配子比例相等,四种配子可以看出,A和C基因、a和c基因连锁,即对应图中B. 故选:B.

DOC版.

..

42.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分别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代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的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的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AAbb或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分析题意,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该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并且BB有致死作用,可推知该鱼种群4种表现型由A_Bb、A_bb、aaBb和aabb这4种基因型控制.F1中的单列鳞鱼相互交配能产生4种表现型的个体,可推导F1中的单列鳞鱼的基因型为AaBb.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能得到的基因型为AaBb的单列鳞鱼,先考虑B和b这对基因,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而亲本野生型鳞的鱼为纯合体,故bb为亲本野生型鳞的鱼的基因型,Bb为无鳞鱼的基因型;再考虑A和a这对基因,由于无鳞鱼和纯合野生鳞的鱼杂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结合以上分析,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这样基因组合方式有AABb×aabb和AAbb×aaBb两种,第一种组合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表现为单列鳞. 故选:C.

43.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OC版.

..

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由图判断乙植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Aa为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C、B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乙图中a、B位置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甲可以产生4中不同的配子比例相等,而乙因为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Aac和BbC的胚子致死,所以只能产生2种配子,A错误; B、因为乙只能产生2中配子,所以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甲测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所以可以区分出甲乙植株,B正确;

C、由图判断图乙为变异个体,但由于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甲乙两植株基因型没有改变.均为AaBbCc,C错误; D、甲植株自交后代高茎卷叶占

,乙自交后代中因为缺失一种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有

AAbbCC、AaBbCc、aaBBcc三种,比例为1:2:1,高茎卷叶占,D错误. 故选:B.

44.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A、a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DOC版.

..

A.①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B.③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C.图中所示的这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ABb D.图中①时期和②时期的细胞都可发生A与A的分离和A与a的分离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期,则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基因,因此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A错误;

B、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精细胞的基因组成可知,此时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A)、蓝(B)、绿色(b)荧光点,各1个,B错误;

C、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已经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b的精细胞,则产生该精细胞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bb,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所以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ABb,C正确;

D、图中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能发生A与A的分离,不会发生A与a的分离,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能发生A与a的分离,不会发生A与A的分离,D错误. 故选:C.

45.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不包括( ) 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食物个体 B.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小的种群中捕食 C.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在捕食 D.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DOC版.

..

【解答】解: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食物个体,促进种群的发展,A正确; B、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中捕食,B错误; C、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捕食,C正确;

D、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D正确. 故选:B.

46.如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乙→甲时期 B.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甲→乙时期

C.乙→甲时期,细胞中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活动旺盛 D.甲→乙时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据图分析可得,乙是起点又是终点.乙→甲是分裂间期、甲→乙是分裂期.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解答】解:A、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间期和后期,故A错误.

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甲→乙时期,故B正确.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合成发生在分裂间期.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发生在分裂末期,故C错误.

D、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故D错误. DOC版.

..

故选:B.

4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

B.溴麝香草酚蓝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C.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检测水绵细胞内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 D.萨克斯的半叶法实验中须先将叶片摘下置于暗处,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1、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3、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解:A、相对表面积为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细胞的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A错误;

B、溴麝香草酚蓝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B错误;

C、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检测水绵细胞内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从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C正确;

D、萨克斯的半叶法实验中须先将植物置于暗处,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并非将叶片摘下,D错误. 故选:C. DOC版.

..

48.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颗粒状,游离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B.肺炎双球菌侵入人体后可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在其中形成了肽键 D.核糖体与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核糖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基因转录形成信使RNA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

【解答】解:A、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颗粒状,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细胞,有细胞器核糖体,侵入人体后仍在自身的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B错误;

C、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由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连接而成,C正确;

D、核糖体与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是翻译的场所,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C.

49.实验材料的选择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甘蔗茎和甜菜块根都含较多蔗糖且近于无色,可用于还原糖鉴定 B.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扩散最快的一条色素带呈橙黄色 C.用苏丹Ⅲ染液使脂肪发生颜色变化,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含有脂肪 D.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细胞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OC版.

..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解答】解:A、甘蔗茎和甜菜块根都含较多蔗糖且近于无色,但蔗糖不属于还原糖,所以不可用于还原糖鉴定,A错误;

B、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扩散最快的是溶解度最大的即胡萝卜素,所以色素带呈橙黄色,B正确;

C、用苏丹Ⅲ染液使脂肪发生颜色变化,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含有脂肪,如果变橘黄色,则说明含有脂肪,C正确;

D、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呈正方形的细胞是根尖分生区细胞,所以在此区域容易找到分裂细胞,D正确. 故选A.

50.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 B.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C.患者血红蛋白mRNA的碱基序列与正常人不同 D.此病症可通过显微观察或DNA分子杂交检测 【考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病机理相关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做出判断. DOC版.

..

【解答】解: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相同.A错误.

B、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引起氨基酸种类发生替换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 C、由于患者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转录而来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正确. D、此病症可通过显微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或DNA分子杂交检测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应选A.

二、非选择题:

51.某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以下问题:

(1)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图1.

①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符合孟德尔的 分离 定律.

②该植株花色为 红色 ,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 同源染色体 .

③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 白色 ,后代红色植株占

④该植株进行测交时,后代的表现型为 白色 .

⑤该植株进行测交时,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如图2所示基因发生基因重组,后代的表现型为 一半白色和一半红色 .

(2)该植物种子的形状有饱满和皱缩之分,研究发现种子形状的改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由图可知,该植物的AGpaes基因1突变为AGpaes基因2时,发生了碱基对的 增添 .从这一实例还可看出,基因通过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DOC版.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A和基因b位于同一DNA分子上,基因a和基因B位于同一DNA分子上,因而两对基因完全连锁.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答】解:(1)①由于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自由组合,所以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由于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能控制合成酶A和酶B,因而可产生红色终产物,使植株花色呈红色.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同源染色体. ③该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1:2:1,所以纯合子的表现型为白色,红色植株占一半.

④该植株进行测交时,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1:1,表现型为白色.

⑤该植株进行测交时,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如图2所示基因发生基因重组,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1:1,表现型为一半白色和一半红色.

(2)由于AGpaes基因1控制合成的酶含n个氨基酸,而AGpaes基因2控制合成的酶含n+2个氨基酸,所以基因突变时,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同时还可判断出基因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故答案为:

(1)①分离 ②红色 同源染色体 ③白色 ④白色 ⑤一半白色和一半红色 (2)增添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52.据图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问题.

DOC版.

..

(1)图甲中b曲线在 18:00 时刻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大.14:00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 光照强度减弱 .

(2)乙图表示在不同CO2浓度下,温度对某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在大气CO2浓度下植物积累有机物量最多的温度为 30℃ ,在40℃环境下,植物 能 (能、不能)正常生长.

(3)由图乙信息可知,在不改变光强度情况下,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为 控制温度为30℃,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

(4)若在12:00时刻,植物由乙图的M点状态转化为N状态时,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三碳酸(C3)的合成的速率将会 变大 (变大、不变、变小).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解答】解:(1)图甲中二氧化碳消耗量代表总光合作用速率,二氧化碳吸收量代表净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大于0时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在18:00时有机物的积累量最大.14:00后由于光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2)净光合作用速率越大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因此,图乙中温度为30℃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在40℃时,净光合作用仍大于0,说明有有机物的积累,植物能正常生长. (3)提高植物的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净光合作用速率,由图乙可知,调整温度和提高CO2浓度都能够提高净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植物由图乙的M点状态转化为N点状态时,CO2浓度升高,CO2的固定加快,C3的生成速率加快. DOC版.

..

故答案为:

(1)18:00 光照强度减弱 (2)30℃能

(3)控制温度为30℃,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4)变大

53.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所示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 单倍体育种(或Ⅰ) ,依据的变异原理是 染色体变异 ;另一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 基因重组 . (2)图中①和④基因组成分别为 DT、ddTT .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 花药离体培养 ; (四)过程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秋水仙素 .

(4)如果从F1开始,按(五)、(六)过程连续选择自交三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5)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DDtt:Ddtt:ddtt=1:2:1 .

【考点】杂交育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DOC版.

..

【分析】分析:目前生产中常见的育种方法有4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这种育种方法能将分散在不同植株或不同品种上的许多优良性状组合到一个植株或一个品种上;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这种育种方法能改变原有的基因,甚至能创造出新的基因,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的进程;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多倍体育种能使染色体数目成倍地增加,因而生物在性状上较二倍体有很大的变化,如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的含量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些都是育种过程所要追求的目标;单倍体育种通常包括两个基本过程:第一步是单倍体植株的培养,常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第二步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是纯合体,所以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依据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即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其最大优点是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方法Ⅱ为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即在形成配子,等位基因彼此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的组合.

(2)图中①为配子,基因型为DdTt的F1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配子(DT、Dt、dT、dt).因为①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后形成DDTT,故①的基因型为DT;图中④是由配子②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配子②是dT,所以④的基因型为ddTT.

(3)(二)过程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D和d是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三)过程是获得单倍体幼苗,常采用的方法称为花药离体培养;(四)过程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秋水仙素.

(4)因(五)过程是自交,在未加选择的情况下,根据题意有(如图所示)

DOC版.

..

其后代中ddtt为矮秆易感病植株.所以,如果从F1开始,按(五)、(六)过程连续选择自交三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

(5)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DDtt、ddtt,二者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Ddtt)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DDtt:Ddtt:ddtt=1:2:1. 故答:(1)单倍体育种(或Ⅰ)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2)DT、ddTT

(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4)

(5)DDtt:Ddtt:ddtt=1:2:1

DOC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