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神州教育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李婧

武汉晴川学院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传感器技术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为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出发,对本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应用型人才;改革探索1.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

现代教学论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对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进行审定,逐步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感器技术是自动化等学科主要的专业技术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既要考虑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又要注意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对该课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优化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简化公式推导,强调原理及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应用各类传感器,掌握各类传感器的特点,针对不同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

优化本课程的教学大纲。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旧的传感器技术已被新的技术取代,在典型传感器应用的基础上,穿插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根据不同专业对传感器技术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方向,有所侧重,分类制订与不同专业培养计划相符的《传感器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教学手段的改革

录制完整的教学视频。传感器技术主要包括原理的阐述和实际应用的介绍,在原理的阐述方面,学生很难通过一次课堂讲授就能完全理解,与传统的课堂讲课不同,录像资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地反复观看,从而消除在课堂教学中的模糊点。

创建课程网络平台。在传感器应用方面,重难点在于测量电路,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测量电路并设计测量电路,是完成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创建课程网络平台,对于课程大纲、教案、学习指导、习题库,包括答疑等,都可

126

在网上操作,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平台。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抽象知识点的形象化的补充。案例从身边入手,例如,手机中就包含了许多类型的传感器,如光线、压力、温度、语音、陀螺仪等,在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原理之前,从实物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应用来分析各类传感器的功能,然后再进入课本,对原理及电路等专业知识点进行描述和分析,这样一来,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借助学校的实验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各类传感器完成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项目。以历年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为参考,由学生自主选择元器件,完成系统设计、硬件焊接、软件编程以及软硬件联调等工作,并撰写设计报告,作为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

3.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本校推行的“N+2”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将传感器技术课程考核分为:“N”——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考核次数,包括案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2≤N≤4;“2”——“1”为期末考试,“1”为学习笔记和平时作业。教师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提高实践成绩所占比例,合理分配各考核项所占的比例。

4.结束语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出发对传感器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了教师提高科研水平,适应高校提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编著.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卞正岗.传感器和检测仪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自动化博览,2007,24(Z1):16-17.

[3]黄玲.讨论传感器技术在机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2014(19):42.

[4]沈容,杨玉芬.传感器新材料新技术的展望[J].快速成型与快速制造,2001:440-442.

作者简介:李婧(1988-)女,汉族,湖北仙桃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武汉晴川学院,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