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积累“祭奠、忐忑不安、魁梧、嗤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4.通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光辉形象并初步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篇小说,也就是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检查对课文中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 (出示课文的词语和课文片段,指名学生朗读) 《桥》:
清瘦 胸膛 沙哑 凶得像只豹子 党支部书记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读准课文中生字词,认真书写“哮”“嗓”。 ②思考:这一部分描写的是谁?尝试读好句子。 《穷人》:
忐忑不安 寒风呼啸 蜷缩 自作自受 魁梧 黧黑 熬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读好人物的心理)
提示: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标点符号。 ①学习汉字,书写“熬”。
②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忐忑不安的句子。 ③读好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在柏林》: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提问:当你读这两段话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呢? (2)教师小结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走进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每篇课文都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个词语形容文中的主人公。
(1)学生思考,根据“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紧扣文中的关键部分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交流人物形象。学生上黑板板书。
党支部书记 勇担责任、舍己为人 桑娜与渔夫 勤劳、善良 老年夫妇 孤独无奈、渴望和平
(三)走近人物,感受环境描写的魅力
1.出示《桥》的环境描写片段,看学生可以发现什么。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思考:这些语句描写的是什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当时情况危急、气氛紧张、山洪来势凶猛……)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句子。
(2)思考:这里的环境描写,除了写雨、洪水、桥的情景之外,对刻画党支部书记的精神有没有作用?(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3)教师相机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2.拓展巩固。
(1)学生浏览《穷人》《在柏林》这两篇课文,圈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推动情节发展、铺垫下文的作用。 (四)提炼主题,总结
1.仔细再读这三篇课文,根据自己的认识,为本单元提炼一个主题。 (1)学生思考。 (2)集体交流,板书。 走进小说单元 人性的光辉 小说不“小”
3
……
2.比较主题的妙处,确立本单元的主题,教师总结课堂。 三、板书设计
桥 老汉 舍己为人 穷人 桑娜夫妇 心地善良 在柏林 老年夫妇 生活无奈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