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速发展的中国BOPET产1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高速发展的中国BOPET产业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BOPET专委会

徐志强 理事长

一、中国聚酯薄膜产业现状

聚酯薄膜(以下简称:BOPET)是一种绿色、环保、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分子薄膜材料,它具有机械强度高、刚性好、韧性强,电绝缘性能优良,透明、光泽度高,无毒、无嗅、无味,耐磨、耐折叠、耐针孔和抗撕裂等特点。其拉伸强度是PC膜、尼龙膜的3倍,冲击强度是BOPP膜的3-5 倍。BOPET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可进行真空镀铝,表面涂布功能性涂层材料,从而提高其热封性、阻隔性、印刷性能和具备一些独特的光学性能等。BOPET还具有优异的耐蒸煮性、耐低温冷冻性,良好的耐油性和耐化学品性能。此外,BOPET还具有其他类型的包装薄膜不可比拟的气体阻隔性能,可有效延长被包装物的保存期限。BOPET薄膜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包装、印刷、磁记录、感光、办公、绝缘、护卡、建筑、装饰装潢等。近年来,又被进一步应用于航天、光学、太阳能、电子、电工等高精尖技术领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材料革命和技术进步。

1、中国已成为全球聚酯薄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我国从1965年开始开发投产BOPET薄膜,中国BOPET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世界第一的生产规模,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需求量逐年攀升。

产能

近年来,全球聚酯薄膜的需求急剧增长,聚酯薄膜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国际上各大公司纷纷加大产业投入,争夺市场份额,我国的聚酯薄膜产业融合其中也迅速扩大规模。2009年BOPET世界总产能约在320万吨左右,其中:中国产能约83万吨,高居世界首位,占比约26%。已成为全球聚酯薄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以目前国内在建和计划投资项目估算,预计到2012年国内产能将达187万吨。

表1 近年来中国BOPET产能增长情况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2年预计

当年产能(万

67.08 67.08 82.78 100.28 187

吨) 当年增长(万

10.2 0 15.7 17.5 86.72/2

吨)

当年增长率(%)

需 求

18.8 0 23.4 21.1 86.5/2

PCI的预测认为未来五年聚酯薄膜世界需求将继续以平均5.5%的年增长速度继续增长,亚洲的需求增加量将占到世界需求增量的近80%。因国内BOPET产品替代性优势、技术研发能力加强、包装环保转型、出口好转等利好因素,预计未来五年国内BOPET内需或将以10-20%的增量发展。09年全年呈阶梯型需求上升,市场总体供需关系平衡,预计2010年国内需求总量约在100万吨。 由以上产能与需求增长的预测,我们看到2009年国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2010年呈现出需略大于供的局面,这出乎我们2008年的预计。分析原因,主要为受内需推动;同时也因为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采购力度加强;再加上国内BOPET产品替代性优势、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强替代进口能力上升、以及包装环保转型等利好因素;因此出现了供需两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投资回报好转的情况。但是,我们也看到由此带来新一轮的产能扩张热潮,预计在2011年开始形成不利影响,2012年达到竞争白热化。届时国内将有20-30%的产能过剩,需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2、行业的竞争能力正在逐步形成

聚酯薄膜生产线由多种设备连续组成,整个生产流程较长,各环节的温度、湿度和速度的工艺要求比较复杂。多年来,国内生产企业,在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投入大量资金分别引进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大部分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人机对话、电脑自动检测、控制精度准确的特点,收卷宽度宽,线速度快(从3.6 米、4.6 米×250 米/分、350 米/分,提高到6. 7 米×400 米/分,再到8.7 米×400 米/分、420 米/分、500米/分),实现了高自动化程度和高速生产,促进了全行业的面貌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9家生产聚酯薄膜的企业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投资总额近200 亿元。行业内荣获国家、省、市各级的科技奖项目近百个,有50%以上的企业荣获国家、省、市各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研发各类高性能新型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材料方面已形成自身特色,产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使企业及行业的综合实力得以提升。近年来,我国的聚酯薄膜生产企业着重在品牌上下功夫,大力开拓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同时也积极开拓东南亚、北美、南美、印度、俄罗斯、东欧、地中海、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已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

3、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聚酯薄膜在近几年发展中存在以下致命的通病:新上的生产线绝大多数都在追求产量的提高,而忽视了生产线差异化配置水平的提升,既有的生产线差不多都用相同的工艺配方,所产薄膜大多是单层结构的或简用性能的,只能适合一般的软包装用途;设备引进时缺乏生产、研发特殊性产品的规划,既有的生产线受

设备和技术限制,大多数不能生产高附加值的或者用途特殊的差异性产品。使行业呈现出通用性产品供大大于求,而特殊性产品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一度出现产品供需结构失衡的局面,表现在普通类聚酯薄膜的产能过剩,而饱含新技术的特种需要聚酯薄膜产品却依赖进口的态势。

历经的现实使行业认识到:只有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着力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应用领域,才能使企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引进先进设备需要同时进行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必须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进行管理和操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掌握关键的生产技术,拥有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

随着行业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增强,国内BOPET档次大幅提高,取代进口能力上升。由规模企业向特色企业转型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多。虽然新一轮的产能扩张热潮来临,新增产能仍以普通包装用膜为主,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拟建生产线的企业开始重新考虑其产品的定位。许多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积极开发、生产符合企业特色又能满足市场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众多家企业的富裕产能转化生产高附加值的特种功能性薄膜,展现产品的区隔化生产和错位竞争,不仅有效地缓解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提升了整个聚酯薄膜行业的核心竞争水平。

二、中国BOPET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的BOPET企业根据其生产的产品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规模企业 、特色企业及由规模企业向特色企业转型的企业三大类。其中规模企业生产以包装用途为主的普通BOPET薄膜产品,以规模取胜,代表企业有浙江欧亚薄膜材料有限公司、绍兴翔宇绿色包装有限公司、绍兴未名塑胶有限公司、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宿迁彩塑包装有限公司等;特色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对市场的了解,研制、生产各类特种功能性薄膜,产品形成自身特色,代表企业有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仪化东丽聚酯薄膜有限公司、杭州大华塑业有限公司、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由规模企业向特色企业转型的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近几年来在产品研发方面迈出可喜的步伐,产品结构中普通用途BOPET产品生产量正在逐渐减少,大量的产能转向高附加值的特种功能性BOPET薄膜产品,代表企业有上海紫东薄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富维薄膜(山东)有限公司、天津万华股份有限公司等。根据各企业的装备与技术又可分为:1、外资背景技术;2、进口3米左右小线;3、5-6米左右线;4、8米左右线;5、 国产线等五个层面的企业。这些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分别选折了低成本路线、差异化路线、高科技含量路线。 从中国BOPET行业的产量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约占全国总产能的70%。这些地区相对来说也是BOPET产品的高消费地区。 由此可见中国BOPET产品的区域化生产以及区隔化生产、错位竞争正在逐渐形成。

三、BOPET在新型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目前,中国BOPET生产企业在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研发、生产方面突破重大关键技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已形成规模生产的有亚光膜、高亮膜、热封膜、热收缩膜、高阻隔膜、抗紫外线辐射膜、抗静电膜、阻燃膜等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产品,满足了不同领域的新颖要求,其中热封膜、抗紫外线辐射膜可彻底改变传统聚酯产品不可热封、不可户外使用等缺陷,拓展了聚酯薄膜的应用范围。正在重点开发的有电子、电器绝缘材料、电器零件、电容器、液晶显示屏等应用领域的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特别是光学领域的聚酯薄膜、太阳能领域的聚酯薄膜、建材领域用聚酯薄膜、电子材料用聚酯薄膜、新型包装用聚酯薄膜等视作未来聚酯薄膜产业发展的重点。

现阶段,光电、电子、电器等相关领域的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生产还是出自于日、美、韩等一些发达国家,其各类特种功能性的聚酯薄膜品种就有上百种之多。我国聚酯薄膜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集中度,可是,受到专用聚酯切片配套开发和薄膜生产工艺技术的限制,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品种目前只有十几种,很多高端产品在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研发基础,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生产力。而在未来,此类的高端产品乃是市场争夺的热点,关系到我国聚酯薄膜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地位。对于国内聚酯薄膜行业来说,加快对国外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工艺研究,同时增强消化吸收新技术和自主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聚酯薄膜产业产品的当务之急。

以下几方大类产品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几个应用领域,值得中国聚酯薄膜行业重点关注与发展:

光学聚酯薄膜

主要用于氧化铟锡膜(Indium Tin-Oxide简称ITO膜)透明导电薄膜以及液晶显示器、触摸屏、透明柔性电路等。近年来,以液晶显示器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材突飞猛进地发展。光学聚酯薄膜乃是LCD产品必不可少的原辅材料,其中的保护膜、离型膜、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等均为高附加值的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成为未来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开发生产的热点。目前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领域用聚酯薄膜

随着世界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找开发新能源成为了各国发展本国经济的手段之一。以聚酯薄膜等为主材的太阳能TPT背材,具有水气阻隔性、电气绝缘性、尺寸稳定性,易加工性及耐撕裂性、耐候性等特点,已被开发利用到太阳光源方面成为国外大量企业关注、开发的热点。从中国来看,虽然政府正加大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投入,但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使用的原材料包括太阳能背材基本依赖进口,这进一步加剧了太阳能电池快速增长与原材料短缺之间的矛盾。因此,太阳能背材用的聚酯薄膜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建筑聚酯薄膜

以节能为目的建筑贴膜的出现,被认为是节约建筑物能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热反射贴膜在炎热的夏季可避免室内温度升高,从而降低室内的空调负荷,利于节省能耗;低温辐射电热膜能充分利用太阳光辐射和室内物体的长波辐射,能在寒冷地区和采暖建筑中起到保温和节能的作用。应用于建筑物装饰装修方面的隔热保温膜、防爆膜,铺设到地下的地暖膜、防渗水膜等等,也是利用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特点,衍生变化为建筑防水、密封材料、隔热保温材料、隔声材料等,有可能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

模内装饰、模内贴标用聚酯薄膜

模内装饰(IMD,在模具内转印注塑 )、模内贴标(IML,在模具内贴膜注塑 )是目前国际风行的表面装饰技术, 可以取代许多传统的制程,如热转印、喷涂、印刷、电镀等外观装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小家电、电脑及其他一些物品的表面装饰。聚酯薄膜作为适合于IMD/IML工艺技术的重要基材,正在该领域进一步扩大应用。这方面的应用正在不断增长,值得高度关注。

电子、电容专用聚酯薄膜

此类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可以为电子信息材料向大尺寸、高均匀性、高完整性、以及薄膜化、多功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提供积极的配套。可为通讯设备、照明器材、电源开关、家用电器等整机配套,还可制成特殊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压电、导电、雷达隐身、永磁、光致变色、吸声、阻燃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薄至3.5微米的专用聚酯薄膜,应用到超薄型电容器上,兼有体积小、耐压高、损耗小、容量大等优点,是汽车工业、航天工业、精密仪器等领域必不可少的配套材料。

干膜光阻用聚酯薄膜

此类聚酯薄膜用于印刷线路板(PBC)之干膜产品的盖膜层,起到隔绝氧气、分层和避免机械划伤的作用。该薄膜对表面要求极为苛刻,对物性指标要求也较为严格,它可以防止由薄膜表面所带静电的放电引起的灾害、防止灰尘或尘埃等被吸附在基薄膜的表面、防止由异物粘附引起图案的不整齐、使品质稳定化,并且在将平坦的薄膜卷绕成卷轴状时的操作性、良好的滑动性等加工特性优异。干膜用聚酯薄膜,每年需求5万吨左右,均从国外进口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新型包装用聚酯薄膜

目前,普通印刷、镀铝用途是聚酯薄膜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未来包装用聚酯薄膜还将进一步向特殊功能和性能方向发展。如:聚酯热收缩薄膜是一种新型热收缩包装材料。由于它具有易于回收、无毒、无味、机械性能好,特别是符合环境保护等特点,可用于集束包装、套标、封口包装、电池标鉴等领域。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取代聚氯乙烯(PVC)热收缩薄膜的理想替代品。热封聚酯薄膜可改变聚酯薄膜自身的热封性能差的缺陷,成为近年来产业关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包装材料,可直接用于食品、药品等内容物的包装,大大免去下游的二次复合加工程序,有利于进一步扩展聚酯薄膜的应用领域。聚酯扭结膜为一种高性能环

保新产品,创新了扭结薄膜的新材料新工艺,不仅解决了传统PVC扭结薄膜卫生性能差等环保技术难题,而且减薄厚度,包装面积更大,包装成本更低,扭结包装效果更好,可广泛用于糖果、小食品(牛肉干、凉果等)、礼品、水果的包装。聚酯扭结膜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源的效用,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和国际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条例。亚光、高亮聚酯薄膜除具有普通聚酯薄膜优越的化学物理性能外还具有与普通聚酯薄膜不同的光学性能具有较好的镀铝和印刷性能。可用于转移、烫金、镀铝、复合包装、贴合、激光镭射等用途。可适用于家用电器、电脑精密仪器设备等特殊高档标签的制作、室内亚光装饰材料和高档烟、酒等印刷包装、高档图书的覆膜应用等。

结语

中国BOPET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聚酯薄膜作为绿色、环保、可持续改性的新型工业材料,其应用领域紧随国家的发展需要持续地拓展,高性能、多功能的各类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将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也使得中国BOPET行业生产模式由规模化向专业化分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