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角度、有创意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能力,需要教师“多角度、有创意”的教学引导。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创意解读”和创意教学设计,是促成学生“多角度、创意阅读”的重要条件。

笔者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揣摩名师课例,对如何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做了一番思考。 一、四两拨千斤

课文《郑成功》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郑成功与卫兵的对话,无疑,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出的那句话充分体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是本段教学的重点。不过,笔者在备课时考虑到,“慷慨激昂”这个词,感情色彩浓烈,理解了这个词,也就理解了这句话。如果教学中仅仅关注这句话,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于是,笔者仔细揣摩了这几段对话。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郑成功该不会不知道吧!)卫兵说:“是大海。”(这不是白问了吗?)“大海那边呢?”(郑成功真的不知道?)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表现出卫兵说话时的语气强烈,情感真挚。哦,明白了,郑成功一再追问,并非自己不知道,更不是明知故问,他的目的就是要让身

边的卫兵亲口说出这句充满感情的话语。原来,郑成功不仅要让自己牢牢记住“宝岛台湾”,他还要让身边的每一位战士都知道,他更要激起他身边每一位战士的斗志,凝聚所有人的力量,同仇敌忾,立志收复台湾。)

笔者抛出问题:“难道郑成功自己不知道宝岛台湾在哪里吗?他为什么要‘明知故问’?”经过一番深入思考、热烈讨论,学生豁然开朗,从几句简单直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了郑成功的良苦用心。紧接着,设计练习——郑成功慷慨激昂地对___________(谁)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答案丰富多彩:对自己说,对身边的卫兵说,对所有的战士说,对台湾人民说,对荷兰侵略者说……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慷慨激昂”之情溢于言表,有感情地朗读水到渠成。

本案例先从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开始,引导学生琢磨出郑成功询问卫兵的真实用意,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无声胜有声

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里面饱含着肖邦的满怀悲愤,老师和同学们的依依不舍以及老师埃斯内尔的谆谆嘱托。

备课时,笔者发现在这一感人至深的送别场景中,同学们咏唱了老师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老师埃斯内尔深情嘱托肖邦“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并且送给他“特殊的礼物”,可是肖邦自始至终一言不发。 教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品读老师埃斯内尔的话语后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为了给肖邦送行,同学们咏唱了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老师深情地嘱咐肖邦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还赠送了特殊的礼物,可是肖邦却一句话也没有说。如果让你来写这一段,你认为该不该让肖邦说点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陷入沉思,继而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达成共识——一句话也不能说。前面大家已经知道肖邦是“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的,而他选择有着“薄薄的雾凇”的早上与老师和同学们不辞而别,显然有他的苦衷,他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老师和同学们的“突然”出现,还唱了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送别曲,可以想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真情深深打动了他,老师紧紧抓住他的手嘱咐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深情地赠送给他特殊的礼物,更是让他“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溢满眼眶”,一个“再”字,体现出肖邦一直在“忍”,而如今他已忍无可忍,可是他仍然不愿意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让自己的眼泪“夺眶而出”,所以他始终“忍着”。这时,他只能用动作回应老师的嘱托,“郑重地接过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疾驰而去”。

其实,此时此刻,肖邦的心里有千言万语,但一个“忍”字让他强压内心的情感,一言不发,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体现了他内心情感的真挚,体现了他坚毅而不服输的性格,真所谓“此时无

声胜有声”! 三、激活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有创意的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因文设练,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创意的阅读”。

课例一(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课堂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3: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笔者点评】“改编成一部电影”,老师一个独具匠心的角色设置,使得每一位同学都摇身一变成为“导演”,带着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特殊身份,每个学生的思维被瞬间激活,想象着自己创造出来的种种画面。这个画面,正是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后的自然延伸,

学生完全经历了“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再造文本”的全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意阅读文本的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总之,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1版.江苏人民出版社,(作者单位 南京市板桥小学)

200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