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摘要:在日本有一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武士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最初是以武士的行动为基点,逐步发展成武士群体的一种行为习惯,并随着武士成为统治阶级,这种行为习惯进一步内化为日本人的观念和精神。今天,即使武士道的行为基础和精神基础都已不存在了,但它作为日本所独有的文化仍深深影响着每一个日本人。
关键字:日本;武士道精神;宗教;儒家思想;军事训练
一、武士道的产生与特点
日本的武士起源于奈良时代(公元7 10年一784年)庄园开始发达之际,为了维护庄园的安全和入侵其他庄园,培养习武的兵士,称为家子、郎党等,这些人逐渐脱离生产,专事守卫征战。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武士者,习武之士人也,其实就是军官。武家政治孕育了武士道,武士道是在平安时代(794年一1 192年)随武士团的形成而逐渐产生,到武家开始执政的镰仓时代(1 185年一1333年)兴盛、发展起来。一直到江户时代(1603年一1867年),武士道吸收了儒家思想而理论化、精致化。镰仓时代,武士教育发展成熟,达到鼎盛。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武士阶层逐渐消失,武士道精神却保留下来。
武士作为职业军人,是幕府统治的中坚,也是各政治派别极力争取的力量,拥有社会精英的政治地位,武士的道德规范自然成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的伦理观也极大的左右了社会标准体系,武士道精神就是武士伦理道德的核心。武士道的精髓是“忠义勇武”,其主要特点有:
(一)忠诚至上。“在武者之习中,主从意识居最重要的地位⋯⋯以从者对主人忘我的献身精神为核心。”无论平安主从道德,还是各个时代的武士道,都把“忠”放在第一位,这是身为武士必须具有的美德,讲求对大名和将军绝对的忠诚和彻底的服从。武士为了自身和后代在武家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惜生命来效忠,“这是武者最大的本份。”[1]
(二)重名轻死。武士将名誉看得非常重要,如果面临名誉与生命的两难抉择,武士会毅然选择名誉。名誉不仅关系个人的得失,还关系到家族的荣誉和利益,所以在必要时刻,武士不惜牺牲性命保全名誉。
(三)以武勇为本。武士们生活在杀人和被人杀的暴力世界,必须拥有高超的武艺才能生存。武士以战争为职业,以武勇为谋生技能和晋升途经,个人的生死存亡和家庭的贫富贵贱统统取决于武勇。
(四)正直与礼仪。应仁、文明之乱时,一条兼良在《文明一统记》说:“神佛均说正直,所谓正直即直心⋯⋯待他人以直心,即正直之政。”[2]但此处说的正直,主要是针对家臣武士须以正直之心侍奉主君。
(五)美化切腹死亡。武家社会的价值观视死亡为“光荣的解脱法”。切腹始于平安后期,在整个武家政治时期,几乎成为武士自杀的唯一方式。切腹的基本动机是为了追求名誉,这种死亡方式在日本人看来无尚光荣,是完美的升华。
二、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坚守
武士生存的环境是刀光剑影的暴力世界,必须具备高超的武艺才能生存下来。在武士道鼎盛时期,武士的身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他们生下来就是武士。武士是靠武力得到
一切的,个人生死、家庭贫富也统统来源于武士手中的刀。在武士道的魔鬼训练中主要的学科有剑术、射击、柔道、骑术、枪术、战略战术等,这些都进而演化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为了培养杰出的武士,甚至进行近乎残酷的实际训练。出身于武士家庭的日本政治家胜海舟幼时曾被狗咬伤,当医生为他做手术时,身为武士的父亲用刀戳着他的鼻梁说: “一声也不许哭,要是哭,我就叫你死,要不愧为一个武士。[3]武士就是通过从小接受这样的魔鬼训练,磨练心性,塑造坚韧的意志。德川家康的遗训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一生如负重担远行,勿急,忍耐为安全长久之基” ,并以自己的一生来论证。
传统武士道精神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识。
【1】娄贵书:《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79页(J)娄贵书:《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79页(J)
【2】《日本武士道》藤直干(日)著,创元社,1956年版,第72页一第73页(M)
【3】高子川,段延志.逐日日本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