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蓬勃开展 B.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将建立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4月,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属于“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条件。 答案:C
2.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双百”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以推动我国经济、科学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双百”方针的基本内涵、主要目的和本质属性不符。 答案:D
3.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 A.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B.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C.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D.让各种思想自由辩论 答案:B
4.“文革”期间,我国文化领域形成了“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局面。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政治批判扩展到文化领域 B.优秀文化典籍被大量破坏 C.“左”倾错误得以恶性发展 D.传统文艺失去了观众市场
解析:“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了文艺事业的凋零,根源在于“左”倾错误的泛滥,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骚,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B.“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 C.文化世界化潮流的推动 D.传统文化价值的新发掘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属于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B
- 1 -
6.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其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
A.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B.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C.全面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D.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
解析: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A
7.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刘少奇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客观上有利于( )。
A.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 B.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C.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学 D.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解析: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是“两种教育制度”的内容之一,为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提供了可贵的思路,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两种教育制度”的内涵不符。 答案:C
8.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课程有电工技术、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这说明我国教育( )。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 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旨在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解析:“20世纪50年代”“培养实用科技人才”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以适应工业化建设为重点,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是( )。
A.各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B.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 C.大学生在校安心读书 D.历史教授被学生批斗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废除,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0.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 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我国( )。 A.完成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B.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C.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解析:A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彻底改造旧教育的主要结果,B项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为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而采取的措施,C项是1986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颁布的法令,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2001年”等有效信息。 答案:D
11.《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有( )。
时间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 2 -
学校数 1949年 34 万所 在校 在校 学校数 生数 生数 2 400 127 5 219所 万人 万人 1.25 10.09 亿人 万所 9 115.31 万人 学校数 205所 在校 生数 11.7 万人 49.13 2001年 万所 1 1 911所 175.05 万人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三个面向”方针的推动 ③人口数量持续地大幅度增长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①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②和④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均直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存在一定关系,但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前提,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B
12.邓小平说:“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阐明了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重要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实现了科技创新 C.加强了国防力量 D.提高了国际地位
解析:“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等信息,说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D
13.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对此,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实施“863”计划所取得的成果 B.尖端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 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 D.体现了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
解析:“863”计划是我国在1986年3月制定的高科技发展计划,晚于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相关。 答案:A
14.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著名论断( )。
A.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的 B.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C.把教育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D.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符合
- 3 -
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直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5.某市举行《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下列历史场景可能入选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发生在2003年10月,②发生在1977年12月,③发生在1949年11月,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作家协会创设的文学奖项,故排除含②或③的选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20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它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4分)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16分)
解析:第(1)问中的“国家”可依据材料一中“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等信息进行判断,“国际格局”可联系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局势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侧重点”应联系材料一、二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等信息进行分析,“原因”应结合20世纪70年代和当今的国内外形势进行说明。 答案:(1)国家:美国和苏联。国际格局:两极格局。
(2)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政治,材料二侧重于经济。原因:材料一,从国内看,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从国际看,处于“冷战”时期。材料二,从国内看,处于十一届
- 4 -
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亦可)
17.改革开放30多年,也是中国文化积累、释放、跳跃发展的30多年。作为生活的提炼与反映,30多年中国文化与时代生活和民众情感休戚相关。我们且从《甜蜜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两只蝴蝶》这三首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大众情歌窥斑见豹,看一看这些年中大众思想变化的脉络。
材料一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冲破质疑和批判,台湾歌手邓丽君演唱的这首《甜蜜蜜》胜似春风,吹进了被十年“文革”长期桎梏和捆绑的思想和心灵,一首深情款款的情歌在197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在人们心灵荡起思想解放的涟漪。
材料二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电影《红高粱》一遍又一遍地把嗓子喊破了。文化的苏醒与复兴几乎同时到来。对“理性”和“传统”的再次颠覆,对人性和个性的强烈呼唤,文艺作品又一次积极主动引领时代,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锋和主力。
材料三 “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网络歌曲《两只蝴蝶》和《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急速发展的互联网成为大众的传播媒介。文化走下圣坛“飞入寻常百姓家”,文本表达禁锢减少,文化“翻飞”的个性时代到来。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甜蜜蜜》盛行的背景是什么?它反映了中国大众思想领域的什么变化?(6分) (2)材料二中《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反映了中国大众思想领域的什么变化?你认为该作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两只蝴蝶》体现了中国大众思想领域的什么变化?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下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8分)
解析:第(1)问中的“背景”可围绕材料一中“197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等信息进行思考,“变化”可联系材料一中“在人们心灵荡起思想解放的涟漪”等信息进行提炼;第(2)问可依据材料二中“对‘理性’和‘传统’的再次颠覆”等信息进行概括,“最大特点”可结合材料二中“对人性和个性的强烈呼唤”等信息进行说明;第(3)问中的“变化”可联系材料三中“文化‘翻飞’的个性时代到来”等信息进行归纳,“评价”应围绕材料三中“互联网成为大众的传播媒介”等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背景:“文革”结束后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对国人的影响;人们对文艺前所未有的需求。变化:理性回归。
(2)变化:人性复苏。最大特点:用探索超越反思,突破传统表达方式,体现人文主义的觉醒,呼唤人性的回归。
(3)变化:个性张扬。背景:科学技术推动网络的发展;文化传播大众化成为时代特征。内容:形式自由、随意、多样;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影响: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涵。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