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速读”为主题,包含《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4篇课文,以及“习作:‘漫画老师’”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所选的 4 篇课文通过不同事例,表现了人物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学会结合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本单元的习作是“漫画”老师,先想想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再选其中的一两件能突出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语文园地”可以结合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教学,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搭石 2 教学要点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 本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1.会写42个生字,会认30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有速度的阅读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将相和 2 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忠君爱国的品质。 本文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什么比猎豹 的速度更快 2 向我们介绍了世界上比人奔跑的速度更快的事物,最后得出结论:光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 本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冀中的地道战 2 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习作 3 “漫画”老师 1.能对自己熟悉的老师进行描写,进一步学习写人叙事的描写方法。 2.正确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熟悉的老师,突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写出真情实感。 1.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写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3.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4.朗读并背诵名言警句,知道在生活中如何运用。

5 搭 石

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平衡、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了哪些让我们感受到美的画面。 4.抓住重点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 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 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初读。教师要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绰”是卷舌音,“汛、谴”是前鼻音,“衡”是后鼻音;“间”是多音字,在“间隔”一词中读四声,不要读成一声。 2.阅读理解。

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学会默读,学会浏览,学会一目十行,读后说说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读通

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会概括第2~4自然段中展现人们美好心灵的三幅画面的内容。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阅读本文时,我们应自主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在速读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表达运用。

作者通过记录身边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谦让,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学习作者借助小事表达真情的方法,即抓住平凡小事中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地方,使事情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这种通过平凡小事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默读浏览,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回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着怎样美好的情感。 (4)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多媒体课件

(1)关于作者刘章的资料。 (2)搭石的图片资料。 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平衡、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感知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初读课文,同学们用了哪些好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呢?(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答案)

注意力集中,一目十行,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暂时跳过……

2.初读课文,同学们大概知道了什么?

3.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师生交流,畅所欲言。

5.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搭石(齐读课题) 6.设疑问难。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作者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作者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由课题引出问题,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请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1)指名读词语。

(2)通过读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①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 ②我仿佛看到溪水涨得很快。——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 师:同学们真棒!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平衡 谴责

(3)指名读词语。

(4)谁能说说“谴责”的意思?(责怪)责怪就是谴责的近义词。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平衡”的意思。(平稳)那么“间隔、懒惰”又是什么意思?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间隔 懒惰

(5)可以用给“间隔”找近义词,给“懒惰”找反义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小结:给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6)指名读词语。

(7)理解“脱鞋挽裤”。

①查字典了解“挽”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挽裤”的意思。

②读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作者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挽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挽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挽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挽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再需要——(生:脱鞋挽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8)学法迁移,理解其他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出示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理解运用: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朗读。 (9)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挽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字义,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ꎬ然后把“脱鞋挽裤”代入课文中心句中朗读,并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使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2. 读长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师:词语会读了,那课文会读吗?老师选择了几个长句子,谁敢挑战一下? 出示句一: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出示句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出示句三: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指读长句子,正音,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指导长句的朗读,让学生在熟练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熟课文,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长句子读正确、读通顺了,老师相信大家读课文肯定没问题,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

想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 预设:

课文写了每年秋天,家乡的人们都要摆搭石。 课文写了人们来来去去都要从搭石上经过。 课文写了人们过搭石时要注意保持平衡。 ……

3.同学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4.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教师巡视。

在读通顺、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初品“搭石”,引发深思。

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1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1)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2)自由朗读,质疑: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3)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共同寻找答案。

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针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了主动学习。 五、描红临摹,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书写要点。 2.学生书写。 3.教师点评。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个训练要求。高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理解课文,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第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分为几个板块展开学习) 1.课件出示: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走到一名学生跟前)假设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学生回答)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生答)

师: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了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有感情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吗?(学生练习读出感情) 2.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学生交流)

预设: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板书:协调有序) 师: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 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其中,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品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表达出自己的赞美之情,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生交流)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生交流)

师:是的,家乡人把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生交流)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_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敬老的风景。

本课呈现的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地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真情。

1.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学生自由回答)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呢?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排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排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在重点指导朗读“看得见的具体美”这一段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角度地读,感受当时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倒影之美,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如在第2、4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在阅读后体会、交流,学生通过老人摆搭石时的动作,想象这些词语传递的生活画面及人的心理活动,感悟老人那为他人着想的心灵之美。在第4自然段中,通过阅读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让学生感悟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敬老的心灵之美,这些都是透过外在的描写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 3.让学生在体味中升华。

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的熏陶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从而感受到乡亲们浓浓的乡情。

6 将相和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要特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时跳过难读的词句,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训练。教师要提出初读要求:全神贯注,一目十行,准确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内容;再读课文,关注初读时跳过的地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召、臣、抄”是卷舌音,“罪”是平舌音;“献、蔺”是前鼻音,“荆、卿”是后鼻音;“召”是四声,不要读成一声。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教师要注意示范,教学生读通读顺。 2.阅读理解。

学习速读,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弄懂三则故事的要点。 3.表达运用。

本课讲的是三个历史故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依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表达对文中人物的感情。

1.预习提纲

(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

《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 (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通过对“和”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检查预习环节,根据课前的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职到底该不该升?这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从“矛盾”出发,引出探究的主题,初步认识到矛盾的焦点,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1)生自由读文。

(2)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3.“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2.我们来看第1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无价之宝”这个成语的含义。学生交流)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学生查找、交流,出示课件:

战国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想: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

(2)指导朗读:朗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理解蔺相如说的第②③句话。

(1)我们来看第②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指名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会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谋?请大家接着往下读,看看谁能最先找出来。 (生读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那样说。

(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生接读……)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9)你们从中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一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1)指名读后自由读。

(2)你们从这里又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5.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中。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他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仅仅指的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吗?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才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面”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3.结合《史记》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的表现。(课件出示《史记》原文,师读)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板书:不畏强暴)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爱国之人,你还会不服气吗?现在的你又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怎样? (学生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感受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通过这样几个小故事,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啊!这就是《史记》为我们塑造的经典人物,课后,同学们可以走进《史记》,去认识更多这样的人物……

(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走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出示),再看这个“和”字,它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展现了中国人“和为贵”的博大胸怀,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变成红色)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你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通过回顾情节,简单品评人物,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蔺相如的这段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语言。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讲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你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心理)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这两处做了略处理,原因在于都是第一个故事,且语言描写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设关系的句式。

(二)研究“渑池会面”。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读蔺相如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吗?文中是怎样写出蔺相如的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再抓假设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机智,感受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会面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

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点明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会面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说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2)课文是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廉颇:对比。)

(3)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描写必须体现人物的性格。

(4)总而言之,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为了赵国,就应该

——将相和。

此处的对比,目的是想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受后,再从语言的角度感受人物的性格不同,语言特点自然也不一样。

(5)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6)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对廉颇说什么呢?拿起笔,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

此处写话,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时所用的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一个真诚相待,多么的难能可贵!(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是由于将相二人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史记》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紧扣课题,既是对故事意义提升,同时又引导了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名著。

《将相和》是根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脍炙人口,大家都耳熟能详。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怎样做到“长文短

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根据学情,根据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特点,每个故事都准确选择重点句段进行训练,再用教师的小结进行串联提升,点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走出了内容分析的套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呈现“板块”式的结构。以三个小故事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用两条线索(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串联起来,块线相缀相连,相互映衬。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主次分明,静动相宜,读写结合”的特色。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书,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受,这是值得提倡的。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还设计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见面时会说些什么?请运用课文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写一写。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1.会认“鸵、赢、瀚”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冠、俯、喷、枚”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速读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介绍“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采用的说明方法。  重点

学习速读方法,练习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介绍“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采用的 说明方法。  难点

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 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时关注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教师要提出初读要求:全神贯注,一目十行,准确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子;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束、赤、置”是卷舌音,“冠”是多音字,在“冠军”一词中读“guàn”。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教师要注意示范,教学生读通读顺。 2.阅读理解。

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根据五年级的阅读要求,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表达运用。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真实性、周密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的语言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让学生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掌握这篇文章中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明确每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及作用,并学会运用。

1.预习提纲

(1)课前阅读关于科普文的文章。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抓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练习速读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速度”主要写了哪些物体的速度。不看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再对照课文检查。

(4)回读课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5)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及作用。 2.多媒体课件

和课文相关的事物的图片或者和“速度”相关的视频。 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鸵、赢、瀚”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冠、俯、喷、枚”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文段中的关键句,学习速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速度。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大家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探究的内容就和“速度”有关。我们继续练习速读。现在大家都掌握了哪些好的速读方法呢?(学生交流)今天老师介绍一种速读的方法,就是关注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比如每段开头、结尾的句子,比如文中点题的句子,比如反复出现的句子,再比如结构相似的句子。

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说起速度,你们能想到的速度最快的是什么?(学生交流,不做最终的判断,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导入)

3.如果说奔跑速度最快的要数猎豹的话,那么,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一起探究的问题。(板书,补充完整课题,齐读)

直接从题目入手,抓住关键词“速度”,通过学生展开交流自己想到的,引入主题,自然顺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指读生字词:

鸵鸟 冠军 俯冲 喷气 一枚 火箭 浩瀚 手电筒 一束 赤道 一圈 难以置信 游隼

预设:“冠”是多音字,文中应读四声;“束、赤、置”都是翘舌音。 3.齐读词语。

4.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指导读顺句子。其中要特别注意长句的读法。

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快得多才行。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 (1)学生练习读句子。 (2)指名学生读。

(3)教师指导长句的读法,注意句子的停顿,不要读错。 5.指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所以不能轻视对生字新词的认识,只有认准字音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知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是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课文主要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回答了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是什么。 2.作者为了说明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到底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呢?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做标记,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小结。

4.同学们请再次认真读书,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

光 游隼 火箭 猎豹 人 流星体 鸵鸟 喷气式飞机

再次读文,在读通、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为文中提到的事物按速度大小进行排序,理清思路的同时,也解答了课后习题中的问题。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阅读,我们找到了答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为我们呈现出最终的答案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好处及作用。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使之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呢?(指名交流) 2.作者是如何推论出这一结论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简单的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开门见山地导入本节新课,简洁明了。 二、精读感悟,学习方法。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向我们逐步展示“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事物时,是怎样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生动的。 (1)学生默读思考。 (2)小组交流。 (3)指名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作者在向我们展示“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的事物时,采用了大量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生动。

(4)请分别找出相关的语句。(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小结:有了大量真实的例子、精确的数字说明,通过事物之间简单的比较,将“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了。

2.这样的说明方法在文中到底有怎样的好处?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2千米每小时。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1)指名学生读。

(2)小组讨论:这里的列数字和作比较有什么好处?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3)小组代表交流。 (4)小结出示:

举例子:运用列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让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用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3.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对上面句子的分析,再次阅读课文,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看所使用的这些说明方法是否在文章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看看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是否也能恰当地使用这些说明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明效果。 (1)学生带着体验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通过这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指导分析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好处,以及在文章中的不同作用。在交流收获时,指导学生增强科学意识,使之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积累拓展,迁移运用。

介绍你喜欢的一种植物、动物或某种食物,并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把内容写具体。

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运用中,不断增加语言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使课堂知识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为学生终生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了一个难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成功大门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促进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动物或某种食物,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让学生在运用中将课堂知识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增加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冀中的地道战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知道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  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  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结构平面图。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初读课文,要提醒学生学会默读,学会浏览,学会一目十行,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读后说说主要内容。再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略”是边音,“侵”是前鼻音;“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句子理解其意思。 2.阅读理解。

初读课文,练习速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根据五年级的阅读要求,要联系全篇,充分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表达运用。

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做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教学时要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默读浏览,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回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思考: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多媒体课件

(1)关于作者周而复的资料。 (2)地道战的图片资料。 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 2.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课。

1.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既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但它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2.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3.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继续练习速读。今天要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试着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子体会,比如第一句话。

紧紧扣住本单元训练重点,练习速读课文的方法。在学生翻开课本前,提示学生注意速读方法。 二、检查预习。 1. 板书课题并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2. 出示本课会写字,读一读,写一写。

侵 略 筑 堡 党 丘 妨 蔽 陷 拐 3. 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 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地道的出口。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气。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联络方式。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历史意义。

4.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层、概括层意。

1.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 2.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3.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 4.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们将这四句话作为分层的依据,把8个自然段分成4层,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地画出分隔符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同学们还记得预习后提出的4个问题吗?刚刚划分的4个分层,对这4个问题都做了回答。 (教师指着课件上的4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4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5.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分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地道战的结构和作用,作

者又是怎样介绍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从而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地道战的智慧。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地道的结构、作用等介绍清楚的。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4个同学按照上节课的段落分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展示课文内容的课件。 二、分层教学,把握重点。

(一)学习第一层(第1~3自然段)。

1. 这一层交代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2. 师: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来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 封锁墙 地道战) 3.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4.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5. 这句话中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6.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层(第4、5自然段)。

1.这一层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层还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

(这一层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个部分。) 2.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4.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孑口”)

5.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诗。意思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层内容。

这一层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学生齐答:奇迹。)

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三、学习第三层(第6、7自然段)。

1.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了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1)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2)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引读:

敌人用火攻——(土和沙) 敌人放毒气——(用吊板挡) 敌人用水攻——(枯井暗沟)

2.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学生读书,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 有线电——拉铃)

3.理解“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外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学习第四层(第8自然段)。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 2.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4.请学生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简直是个“奇迹”——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三、总结全文,升华真情。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本课按照文章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露痕迹地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

课堂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放学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学生活动空间和时间,还课堂给学生。无论是第一次速读课文还是初读课文,都把学生的能动性放在首位。

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有梯度,也有条理,从最开始的速读,到初读把握大意,再到细读体会写法与情感,都能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在落实教学目标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在知识和能力的落实上,如果在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再明确和概括一些可能会更加尽善尽美。读文以后获得的信息,往往容易使学生关注细小的,零散的有关地道战的细节问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益,因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还体现不足。本课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合作探究比较少。

习作:“漫画”老师

1.以夸张漫谈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写人叙事的描写方法。

2.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凸显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 重点

1.恰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自己所熟悉的老师,突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感受夸张的语言描写,体会习作带来的乐趣。  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激发敬师爱师的情感,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描写男女的肖像描写精彩片段。

2.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了解学校老师的情况,想想和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 3.教师关心学生成长的课件;搜集一篇优秀范文。 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以独特的形式刻画出老师的形象。 2. 学会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人,无私地教育你、陪伴你、关怀你,但他不是你的父母,却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你,你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这个人是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老师,理解老师。

二、汇报调查老师的情况。 1.导语:

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地观察、调查过老师的工作等情况,现在就把你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2.学生汇报。

生1:老师到校比我们早,放学了还要备课。 生2:老师给我们上课,给我们改作业。

生3:放学后,送我们到校门口,我们被家长接走后,老师才会回家。 生4:老师生病了还坚持给我们上课。 ……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要有真实的生活观察和生活经历。 3.老师评价、鼓励。

小结:在汇报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老师每天要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放学护送我们到校门口。晚上回家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真不容易啊!看来,同学们对老师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交流各自心中的个性老师。 1. 学生交流。

生:我来说说我的班主任“狮子王”。 PPT 班主任 张老师

外貌:铜铃般的双眼 满头卷发 事例1:开班会时,大发脾气(详) 事例2:拔河比赛、夺冠、兴高采烈(略)

师:张老师确实像狮子王,她的喜怒哀乐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得很生动。下面还有哪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老师?

生:我们科学老师王老师,总是戴着一个大黑框眼镜,喜欢穿一件灰色衬衣,同学们叫他“114”,因为他什么都懂,还喜欢做实验,偶尔还帮我们辅导英语作业呢! 师:看来我们的学习成长离不开科学老师王老师的教育。 (师板书:科学老师王老师 “114” 外貌:黑眼镜 灰衬衣

事例:做实验 辅导英语作业) 2.教师小结。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可以和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交流他们和老师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空间和时间。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爱护却是相同的,我们应该怎样报答老师,表达我们的敬意呢?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师:你们找到满意的答案了吗?谁先来说一下? 生1:我们小组认为好好学习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 生2:我们小组准备在教师节给老师们送鲜花。

生3:我们小组准备送给老师自己制作的贺卡,并写上:谢谢您,老师! ……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表现鼓掌!

每个人都是有境界的,每个人的境界都是变化的,每个人的境界都是可以提升的。学生亦如此,语文教育要结合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境界教育,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发挥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妙笔生花——我手写我心。

1.导语:先想想你的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包括外貌、衣着、性格、喜好,再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 2.出示写作要求:

1.抓住老师的外貌特点,着眼于最突出的一两处进行放大来写,给人深刻印象。 2.展开镜头特写。突出老师的言行、神态、语言,让老师的个性鲜活、典型。 3.漫谈人物,强调幽默的语言表达。 3.范文赏析:

我的彩色老师 秦艺桢

我的数学老师姓黄,大家都叫他“黄老师”。一头乌黑的头发衬托着圆圆的脸,微微上翘的鼻子下面是一张略显宽大的嘴巴。黄老师还戴着一个黑色方框的眼镜,他常常穿着一身正装,周围的人,都说他像个“正经人”。

而在我眼里,黄老师不仅是个“正经人”,还是个“多面人”呢!接下来,就让我给你们一一道来吧。

“黑色的黄老师”和“粉色的黄老师”:在课堂上,黄老师可严肃了。如果谁走神了,他就会立刻变成黑色,板着脸说:“有些同学又在桌下工作呢!”那些同学就会立马回过神来,认真听老师讲课。要是我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黄老师就会变成粉色,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话还甜甜的,语气也很柔和,还特别喜欢叫我们的小名儿——鸿安、珈邑、轩轩、祯祯、瑞熙……如同称呼自己的孩子一样,柔柔的,充满爱意。

“火红的黄老师”:在课外啊,黄老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卸下全部的“正经”,瞬间变成了“老顽童”,成了我眼中的火红色——青春、活跃。他和我们一起弹钢琴、踢足球、玩游戏……精力十分旺盛,一般人还玩不过他呢。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我们这位色彩多变的黄老师呢?

师:看着题目就很吸引人,老师怎么会是彩色的呢?再读读文章,就更有趣了。老师一会儿变成黑色,一会儿变成粉色,一会儿又变成火红色。小作者用颜色代表情感,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形象。而结尾是问,却又非问,更是表达了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4.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按习作要求完成作文。

2. 认真阅读他人或自己的习作,提高鉴赏能力。

一、再次激励,激发习作激情。

同学们,在和老师一起生活、学习的时间里,你会发现某位老师可能让你永远难忘,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写下来。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再次提示,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作文初稿。 三、教师巡视指导。

对于极少数在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当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记忆深刻的老师,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展示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①要学生乐于作文,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个事,让学生做主,而不应由教师的情感来决定。②学生习作的时候,正是个别化教学最好的时机。教师应该提高巡视效率,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的个别指导。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 按习作要求交流、评价作文。 2. 学会修改习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深情提示,激励交流。

将自己的作文与大家分享,同学间互相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你写的有趣的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你自己也一定会开心的。 二、交流佳作,评议修改。

1. 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学生相互评议修改习作,是一个发现他人闪光点,弥补自身不足,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

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做及时的点评。

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写的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三、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 学生自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漏补缺中完善自己的作文,获得习作后的愉悦感。

2. 学生二次作文。

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存在一些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两遍),随后学生进行第二次作文。 四、评选最佳,成功激励。

教师进一步点评,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表扬。组织评选班级最佳(最佳小作家、最佳小读者、最佳小编辑、最佳小……)。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自评,而且让学生互评。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评价别人的习作,甚至有时会在评议中引发争议和冲突。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五、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导语:各位小作家,请你把自己的作品让同学看一看,向他们征求修改意见。

1.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2.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适时激励。

小结:看来,在同学们的心中,我们的老师的确 “与众不同”,有另类的发型、丰富的表情包,夸张的动作……美好的师生情在大家的每一个音节中流动,同学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每一个词句中流露出来。我感到你们更懂事、更可爱了。老师喜欢懂得感恩的孩子,老师喜欢你们!

习作的交流赏评是进行口语交际、渗透习作指导的又一次语言实践。本环节重点是在学生完成初稿后组织、引导赏评。教师要围绕预设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在全班赏评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实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双丰收。

通过本次的习作教学,学生的取材不再局限于老师帮助补习、关心生病的同学等写老师的常见的素材,题材宽泛了许多。

学生写的作文全部是描写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这三位老师的外貌特点学生能真实地去刻画,不是一律写“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选择的事例也都是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真实故事。

不足之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生的细节描写不够细致,只是粗线条的勾勒,这样对人物的刻画就不够生动、丰满。我应继续在习作上多下功夫,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语文园地

1. 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交流速读的方法。

2. 根据提供的句子,能写出主要意思;用通顺的话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3.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 重点

1.根据提供的句子,能写出主要意思。

2.用通顺的话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 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灵活运用名言警句。。

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少年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2.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 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课文,这些课文篇幅都较长,我们在阅读时得有速度,那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速读的好办法呢? 2. 学生交流。

3. 全班交流汇报,你读了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小结:我们速读课文时,要注意力集中,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字一字地读,也更不要回读。我们还可以跳过不理解的字词。如果能带着问题,抓住关键词句,速度会更快,内容把握会更准确。

做到有一定的速度读书,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思维。通过之前课堂上四篇课文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就要把初步感知的零散信息归结起来。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 1. 根据例句读懂题目要求。(指名交流)

2.出示例句: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1)指名读例句。

(2)从例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括号内的句子是对括号外句子的意思的简要概括。 3. 小组合作,根据语句写出主要意思。 4. 指名学生全班交流。 预设:

第二句:手电筒的光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 第三句:地道数量多,式样多,范围广。

总结: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加快阅读的速度。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孩子读懂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分析的能力,做出判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加快阅读的速度。

(二)读句子,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1.指名读要求,明确要求的意思。 2.出示例句:

左右为难

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奋不顾身

杨靖宇正在奋力还击敌人,右手腕忽然受了伤,他就用左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多时,他的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猛然起身,连发两枪,击毙了两个日本鬼子。 (1)指名读例句。

(2)交流从例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学生交流。

(4)小结:第一个例句就是“左右为难”的具体情景,写出了赵王对于渑池会见的左右为难;同样的,第二个例句表现了杨靖宇奋不顾身地与敌人作斗争的具体情景。

3.根据例句的做法交流“喋喋不休”“悠然自得”如何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小组交流) 4.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读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的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不要整日就只是吃饱喝足,却不去多思考、探索,也不要因为懒惰少花一点时间而造成功亏一篑。

第二句: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再重新来过, 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青春年少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 否则,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人的。

第三句:人生年少时,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等到年纪大了,才后悔年轻时没有抓紧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

第四句: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名言警句,为什么? 7.学生练习背诵。

8.课外收集有关励志、惜时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 并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如何使用这些千古名句。

在本次语文园地第一部分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交流速读课文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能带着问题,抓住关键语句,快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内容。第二部分“词句段运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所以,此次语文园地的教学,我主要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来进行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