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指出,⽬前世界范围内有关脓毒症的研究还⾯临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们迄今还缺乏对脓毒症⾼发⽣率和⾼病死率的警觉;脓毒症的病理⽣理学研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被业内⼀致接受的诊断标准;缺乏特异性的检查;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法;⽬前针对脓毒症的治疗和研究的⽂章尚不完整;许多涉及脓毒症治疗的医务⼯作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训练;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临床上⼏乎难以鉴别,其术语和诊断标准⼏年来实际上已经在混⽤。
在本次论坛上,上述⼀些未获得解决的问题依然是与会⼈员关注的热点。在回答与会者提出的脓毒症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的问题时,中国⼯程院院⼠盛志勇表⽰,由于诊断标准过于敏感和缺乏特异性,全⾝严重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在临床上没有实际意义,这⼀概念不能完全替代脓毒症。解放军总医院第 304临床部全军烧伤研究所的姚咏明教授介绍,2001年12⽉,美国危重病医学会、欧洲重症监护学会、美国胸科医师协会与美国胸科学会及外科感染学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与重新评价1991年提出的脓毒症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等问题。此次会议通过反复研讨与磋商,最终形成了共识性⽂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现阶段有关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概念对于⼴⼤临床医⽣和研究⼈员仍然是有⽤的,仍应维持,直⾄进⼀步提出改变宿主对感染反应分类的合理证据;脓毒症相关的定义不能精确地反映机体对感染反应的分层和预后;尽管sirs仍然是个有⽤的概念,但其1991年推荐的诊断标准过于敏感和缺乏特异性;提出⼀系列扩展的症状和体征应⽤于脓毒症诊断,它能够较好的反映机体对感染的临床反应;随着⼈们对机体免疫反应和⽣化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可操作的脓毒症定义将得以改进和验证。会议设想,通过对患严重感染的危重患者治疗的改善,将会制定出⼀个脓毒症的分阶段诊断系统,它以素因(指脓毒症患者病前的基础状况、年龄、性别、对脓毒症的易感性等等)、病前基础状态、感染的性质、机体反应特征,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程度等为基础,这也许能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个综合征。 ■脓毒症中医辨证研究新进展
中医学对外感热病,即现代医学所谓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治疗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有较为深⼊的认识。近年来,经过⼀系列的深⼊研究,中医对脓毒症的辨证更为明确。在本次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介绍了这⽅⾯的情况。
刘清泉指出,中医有伤寒、温病两⼤学派。伤寒是六经相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卫⽓营⾎相传。刘清泉认为,从临床症状分析,六经相传、卫⽓营⾎相传与脓毒症的发⽣发展相类同。卫分证、太阳病与脓毒症的代偿期的临床特征是吻合的,以⾮特异性临床症候群为特点,表现为⿇黄汤证、桂枝汤证(伤寒)或银翘散证(温病),药物可给⿇黄类⽅、桂枝汤(伤寒⽅)或银翘散(温病⽅);⽓分证、阳明病、少阳病是脓毒症的失代偿期与明确的炎症病灶或明确的炎症特征的共同反应,表现为⽩虎汤证、承⽓汤证、⿇杏⽯⽢汤证、柴胡类证(伤寒)或清营汤证(温病),给予⽩虎汤、承⽓类⽅、⿇杏⽯⽢汤、柴胡类⽅(伤寒⽅)或清营汤(温病⽅);营分证、⾎分证、三阴病是严重脓毒症、脓毒症多脏器功能综合征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四逆汤证、真武汤证、⽣脉散证及参附汤证(伤寒)或犀⾓地黄汤证(温病),给予四逆汤、真武汤、⽣脉散及参附汤(伤寒⽅)或犀⾓地黄汤(温病⽅)。由此可见,六经辨证是脓毒症辨证论治的基本辨证体系,卫⽓营⾎是六经辨证的补充和发展,可进⼀步完善六经辨证体系,两者可以融会贯通。⼀解脓毒症寒温统⼀的难题,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与会专家也表⽰,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座宝库,⽬前⼀些单位在临床上应⽤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和中药制剂,收到了⼀定的疗效。相信在深⼊研究之后,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防治脓毒症和mods,特别是在免疫功能调节等⽅⾯,可发现有效的法则和⽅剂,并取得令⼈满意的进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