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庄子思想简要评述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键入公司名称]

从《逍遥游》 看庄子思想

超脱而优雅的道家之大成

张若琳经济法学2010 学号s20101995

从《逍遥游》看庄子思想——超脱而优雅的道家大成

初读庄子,为庄子如浩瀚的超脱飘逸的心胸所折服。。就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而言,短短半个学期的学习和研究很难对庄子的整体思想进行评述。若简述《庄子》尚可以浅尝辄止,论评庄子思想对于我而言则有蚍蜉撼树之嫌了。因此,本文仅从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入手浅析庄子部分思想。经过中国思想史课程的学习,亦有一些感触穿插其中。

在《逍遥游》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鲲鹏与燕雀的典故了。庄子通过对鲲鹏与燕雀的分别描述,要阐述的是什么呢?晋朝郭象解释成“各得其所,各有其乐”。但个人认为这并非郭象为庄子做注,而是郭象借庄子言志而以。通观《逍遥游》,庄子阐述了大与小、时间的长与短、荣誉与耻辱在人的眼中的有限和实际上的无限。这种哲学思想的先见之明令人感叹。什么是大?什么是小?真正的大是不可能伟人说见的,这是所谓的大象无形。我们不能了悟这世间最大的是什么,因为我们就溶于其中,所以难以自处。人存于道中不自知正如鱼存于水中而不自觉。而真正的小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尘埃里未尝没有另一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未尝不在一粒沙中?因此,大难以见小,小亦难以见大。那么什么是长,什么是短呢?菌类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一个晨曦之间;寒蝉不可能知道四季的区分;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人在浩瀚的时间里又如何自处?和朝菌、蟪蛄相比,人怜悯他们生命的短暂,而与冥灵和大椿相比,人的生命则短如瞬间。更何况,朝菌、蟪蛄未必知其生命之短而艳羡人的长寿;冥灵与大椿也未必知晓其生命之长。因为时间的长短也是相对的,不管对于人类、朝菌、蟪蛄还是对于冥灵与大椿,他们的生命都是过满整整一生。所以,其实没有长寿与短命的分别。由此看来,庄子表达的意思似乎更接近于这样:小小的燕雀难以理解大鲲鹏的,因为它的思想高度根本达不到理解鲲鹏的程度。那么,反过来,鲲鹏也未必能看到燕雀的世界吧?庄子对于大与小的阐述点到为止,但我认为不可拘泥于文字的意思。其所要表达的,却是超脱于现实,超脱于自我的终极含义。只有忘却自身的小大,才能离逍遥更近一步。

那么庄子的政治思想又是如何呢?这需要结合道家政治思想进行分析。在分析道家思想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道家思想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表达了一个人与

天相通的理想与追求。这样的思想贯穿于道家思想的政治与哲学思想之中。是人民保持混沌的、无知而天然的本性,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到庄子的调节政治手段以顺应人的本性,无不体现出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的中心。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庄子的思想在老子提出在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的基础上有了一个积极的发展。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思想未必不是治理之道,但是,这种政治主张是有风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是禁不住考验的。在人民都混沌无知的情况下,可以安贫乐道地混沌地在“道”之中活动运转。一旦有一个思想家把他的思想灌输给了这些生活在混沌中的人们,那么想要让人民在无知中遵守混沌的生活秩序,生活在“道”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让我想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得职业操守,讨论理想社会而不对民众进行传播和唆使。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现存的制度是禁得起推敲和追问的。道家的思想家们也正是如此,他们巧妙地避开了对于政治的直接评判而是转而对人的自然天性以及遵循“道”的规律,宣扬“无为”。

之所以说庄子的政治思想比照老子有了技术上的进步是在于,庄子提倡“无为而治”所持的理由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不同,强调天然和人为的不同,反对在统治上强求一律和压制差异的统治方式。《至乐》中,鲁侯以上宾之礼待鸟,他的动机是好的,而结果却适得其反。政府和社会在法律和道德上强求一律,结果就堪比鲁侯待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鲜明冲突。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看到了儒家“仁义礼教”带来的种种弊端。原因在于,千百年来的发展,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统治者的强权下向疯狂的极端发展了。而道家思想则没有这种被实践检验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去评判哪一种思想正确的或者更可取的。只能进行浅表而肤浅的猜测:如果千百年来被加以实践的是道家思想,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又该是何面貌?从儒家思想的优势我们可以反观到道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一些弊端。首先,统治阶级无为而治,那么我们可能没有机会享受这种现代化生活的舒适而停留在刀耕火种之类的生产力低下、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使得社会有了鲜明的等级与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了阶级间的相互流动,而在阶级的上下流动之中,需要人们的智慧,因此,人类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儒家的政治思想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推动人类发展的工具性作用。相对而言,道家的政治思想似乎更适合一个由圣人与愚人组成

的社会,圣人了悟个中真理安于在“道”,而愚人不明就里地存于“道”。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的发展虽然可能因为道路的选择而出现或多或少的多元化,这一进程是难以量化的,但是,其发展必不可能是如此之单纯的。社会的成分也难以简单地保持。因此,道家的政治思想如果真的得到统治者的运用是否能够发展下去,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第三,道家思想没有为统治者所用,其原因也就是道家政治思想的本质——无为。这么说的原因在于,道家的政治思想需要君主在悠闲自得中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民自以为之”的效果,这对于统治者的智慧与修养是有极高的要求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历朝历代成百上千个统治者中,能够为百姓带来盛世与清平之世的君主少之又少。这就意味着,道家的政治思想被利用,缺少客观的条件。更多的情况是,作为一介凡夫的统治者更倾向于趋利避害的工具型政治思想。因此,儒家思想成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对于庄子飘逸的哲学思想的学习中,我发现庄子思想与佛学思想很多方面的共同点。仍以《逍遥游》为例,对于大与小,时间的长短的论述,与佛学中十方世界,刹那与永恒的思想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庄子认为要做到逍遥,就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眼耳鼻舌身意的束缚,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让心智没有执著的意念。这与佛学中放弃我执,无智亦无得,了然无我则无苦集灭道,脱离因果轮回之苦,逍遥于世界之外的思想是多么的契合!可见庄子的大智慧并非哲学、政治学这么简单,他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突破空间、时间、生死、义利的限制,在得到真理的同时得到了自身的解脱也就是逍遥。

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思想家,都有自己对于死亡的阐述。那么庄子对于死亡的看法如何呢?他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只是宇宙里必然的现象,既是必然,人生就必有生和死,何必对生死带有喜怒哀乐呢?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仅此而已。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死亡,甚至是持一种向往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真谛的理解中哲学家们达到的思想共鸣。仍以佛学与之相比较,佛学中讲三生三世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无不是苦,然而看透世间无一物是我,无一物属于我,世间本无我,是名有我的虚空藏真理,那么便可摆脱死生轮回之苦,达到阿罗汉的修为——可以见得庄子的逍遥。

最后想说的就是庄子的独特表现手法。庄子一书中充满了或恢弘、或奇幻的预言。读庄子就像在通览一部美轮美奂、通于天地的画册,其间人、事、物无不

神韵毕至。从这种飞扬的表达方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庄子心灵的广阔与宏大。对于文字舒展随意的运用,信手拈来的巧妙演绎与反讽,处处充满了机智与超脱。

庄子的可读性和思考性都是很强的,以我现在的能力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再读庄子,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