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盐酸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观察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盐酸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7-16T17:25:38.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4期供稿 作者: 何大江 (四川省射洪县中医院内科 四川射洪6292

[导读] 观察盐酸乌拉地尔对高血压急症的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4-0116-02

【摘要】 目的 观察盐酸乌拉地尔对高血压急症的疗效。 方法 应用盐酸乌拉地尔治疗42例高血压急症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5、10、20、30、60、120min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结论 盐酸乌拉地尔降压作用快,且降压作用平稳,剂量易掌握,副作用少,总有效率高(100%),其不失为治疗高血压急症的较好选择。 【关键词】 盐酸乌拉地尔 高血压急症 疗效观察

高血压急症时,由于血压突然升高,严重损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病情危重,及时应用作用迅速,平稳、安全可靠的降压药是关键。治疗高血压急症的静脉注射药物品种有限,而且副作用多,盐酸乌拉地尔为一种较新的降压药,它通过阻滞血管突触后膜α1受体及激动5-羟色胺-1A(5-HT1a)受体而起降压作用。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盐酸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4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2例病人均为内科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65.2岁,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内科学》教材第6版],治疗前患者收缩压(SBP)为198-250mmHg,舒张压(DBP)116-148mmHg,其中高血压危象18例,合并急性左心衰肺水肿12例,高血压脑病6例,脑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1例。其中3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前未接受系统诊治,10例发病前无高血压病史,22例有情绪激动或紧张过度。 1.2 观察方法

给药前进行有关病史询问及常规体检,必要时作心电图、肾功能、尿常规、电解质,部分病例达到疗效后查心电图及肾功能。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5、10、20、30、60、120min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1.3 给药方法

盐酸乌拉地尔25mg加入0.9%氯化钠10ml,3-5min内静脉推入,观察10min后,根据病情将25-100mg盐酸乌拉地尔加入5%葡萄糖250ml内静滴,以0.1-0.4mg/kgmin的速度持续滴入。治疗期间根据器官受损等功能情况适当给予强心、利尿及脱水治疗,不再应用其他降压药或血管扩张剂。

1.4 疗效评价疗效评价[1]:显效:临床症状好转,DBP下降20mmHg以上,SBP下降40-60mmHg;有效:临床症状好转,DBP下降10-19mmHg和(或)SBP下降30mmHg(单纯SBP升高者)。 1.5 统计学处理 检查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及对心率的影响。详见表1。使用盐酸乌拉地尔5、10、20、30、60、120min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的降低(P<0.001)而心率与用药前相比则无显著改变(P>0.05),用药5min显效54.6%,有效82.5%,用药30min时显效96.36%,有效100%。降压作用保持平稳,持续时间2-7hr。

2.2 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合并肺水肿患者在血压下降的同时,肺水肿症状迅速缓解,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 2.3 对心电图及肾功能影响 37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心电图及肾功能检查,对照无明显改变。 2.4 副作用 1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3 讨论

盐酸乌拉地尔是高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同时具有外周与中枢双重降压作用[2],因为它不影响β-受体,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无其他扩血管药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所致反射性心动过速的不良反应,同时对心衰患者,它可以扩张肺循环及体循环的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衰竭心脏的排血量,因而特别适用于高血压并心衰患者。其降低作用显效快,本组资料显示,静脉注射3-5min即出现降压作用,15-20min血压下降达最大值,降压作用平稳,作用时持续时间2-7hr,剂量易掌握,未出现过度降压现象,副作用少,本组病例总有效率100%,因此,盐酸乌拉地尔不失为治疗高血压急症的较好选择。但由于盐酸乌拉地尔可导致血压下降,治疗中应密切观测血压,必须根据临床反应及血压进行逐渐调整剂量。参 考 文 献

[1] 刘贵洪,周波,王延芹.利喜定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5):332.

[2] 曾伏虎,袁富安,刘国树等.《硝普钠与乌拉地尔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6,6(4):198-2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