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利斯ABC理论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体系——ABC理论,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
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发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而越积极的看法越有助于人的成长。例如,我曾接触过两位同学,他们的身材都很肥胖,每每在聚会场合,他们的体重经常成为大家的谈论对象,其实大家并没有恶意,可是其中一位同学认为,大家谈论他的体重是在嘲笑他,他因此而与人争锋相对,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不易相处的人,渐渐与大家疏远了;而另一位同学认为,大家谈论他说明大家对他感兴趣,他也乐于与大家交谈,甚至偶尔自嘲一下,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风趣健谈的人,渐渐地,他建立了良好的交际圈。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故事:一天,两个花匠去卖花盆,途中翻了车,花盆大半都被打碎。一个花匠说:“完了,坏了这么多花盆,真倒霉。”另一个花匠说:“真幸运,还有这么多花盆没有打碎。”结果第一个花匠一整天都在郁闷中度过,没卖出一个花盆;而第二个花匠整日心情愉快舒畅,且将剩下的花盆都卖完了,完全弥补了翻车造成的损失。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信念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
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分析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心中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上个故事中,翻车是事件A,而花匠们的想法为B,他们的心情则为C,可见,花匠们不同的B导致了截然相反的C。他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
如果依据“ABC理论”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改变事情A,却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对事情的看法B,从而改变A对我们的影响,客观事件我们是无法左右的,有些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主观信念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控制的。也就是说,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能够完全的掌控自己的情绪!
所以,如果想要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就应相信:“我是一切的根源”、“我是一切情绪的创造者和发动者”、“我为我的情绪负百分百的责任”、“没有我意识的同意,任何事情都没方法让我不开心”。一旦我们拥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的情绪将不再由外界来决定,我们将逐渐拥有掌控情绪、把握人生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