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其后西方哲学和智能感知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称赞道:“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在《国家篇》里,柏拉图描绘了一个正义得到全权实现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根据国民素质不同进行社会分工,人们对各自的工作绝不互相侵犯,忠于职守,以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从善”,即幸福之根本的幸福国度。当然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意义上的理想国家,不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甚至其是否能够得与实现也根本无法证明。为此柏拉图避开了对这样的理想国家能否实现的直接证明,把论点转移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理论上的理想国家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的论述之上。哲人王的问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哲人为王,或者王者追求哲学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优秀者支配制”,即所谓“贤人统治”的国家制度。
哲人是因为拥有“真知”被拥立为王吗?
在柏拉图哪里用友善的知识是获得真正的幸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只有哲人才能不懈地追求拥有绝对意义的本质的善的知识,因此哲人才能称得上幸福的真正追求者,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上述的理解为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理想提供了最根本的理由和理论依据。拉图哲学中关于哲人的界定是众所周知的,哲人是爱智者而不是有智者。在《会饮篇》和《吕西斯篇》等对话篇里柏拉图明确指出:有智者不会热爱智慧,那是因为已经拥有了智慧;无知的无自觉者也同样不会追求智慧,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活在”臆见”之中;只有无知的自觉者才会热爱智慧。那么作为爱智者的哲人,很明显还不拥
有真知。也就是说,正因为没有真知才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知,才是“爱智者=哲人”
哲人王的理论依据
被帕拉图认为哲人为王的理由首先在于哲学之路并不是对谁都是敞开的,从事哲学的人必须拥有天生的素质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真正的哲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其条件做了以下四点的规定:
1热爱学习,没有学科偏好
2热爱对真实的关照
3气宇恢宏,端正无欲。不奴性,不懦弱。
4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超群的,容易引导其对每一事物的本真的认识
对于这四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之后,最后做了如下归纳性的叙述:
“哲学是对于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人,就不能很好的从事的工作”。很明显柏拉图对着人的要求来自与哲学这种工作的本质所致,这一点相当重要。
柏拉图在哲人素质的规定中,其重点是放在对哲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的追求与发挥相吻合上。两者完全达到一致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哲人。为此现实中辨别真正的哲人与否显得格外重要。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进一步揭示了把对真实的热爱作为最根本的辨别尺度的意义,
这人的真实之爱正是其被拥立为王的最根本理由。
哲人王制的实施
在柏拉图的心目中,首先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这是理想城邦的基本制度哲学家要极力防止不同等级的人相互混杂,等级间的混杂被柏拉图视为国家堕落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为实现国家统一和强盛国家内部的和谐团结以及培育出公民优良的品质理想国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了私有财产和家庭。柏拉图认为是国家引起分裂产生不行的最大原因在于国民各自拥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为了尽可能在社会上消除不行首先不许把国民各自的私有观念根除,培养统一的共有意识。
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详尽的讨论教育问题,把教育成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认为要实现理想国家必须把儿童们与10岁以上的人隔离开来由国家实行统一教育,可以说这一措施为理想国家建设中所发生的妻儿共有埋下伏笔。因为教育中需要由国家收养的10岁以下的孩子进行统一教育,这就是柏拉图提倡妻儿共有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即被国家所允许的优秀男女之间所生的孩子一出生就要与其父母分开,由国家代替父母开抚养孩子。
在理想国一书中法律明显的被置于次要位置因为柏拉图设想统治者哲学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真实的知识,又有不会偏私和不会被腐蚀的品行。所以在他们治理的城邦里法律只能是蹩脚的工具。
柏拉图所宣扬的政治思想并没有成为现实中的国家制度,他在政治上的哲学王思想是
彻底失败了,理想社会的宏伟蓝图只是理想中的画面而已。但如康德所说这种完善的国家可能在实际上永远不会实现,然而他并不影响这理念的正确性。黑格尔油漆推崇柏拉图的思想的价值他说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