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调查——以深圳、东莞为例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第32卷第2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32 No.2 2015年4月 Journal ofJianghfin University(S0cial Science Edition) Apr.2015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调查 ——以深圳、东莞为例 沈新坤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 要:通过对深圳、东莞两地民间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的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定量描述当前两地社工机构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状况和职业适应水平。随后,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适应水平的 主要因素,并运用相关分析、均值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进行进一步地补充说明与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社会工 作者的职业适应水平一般,具有较明显的不适应倾向。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适应性;个体特征;职业能力;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5;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915(2015)02—0065—07 DoI:10.16387/j.cnki.42-1867/c.2015.02.009 相处,在研究中操作化成对适应机构管理方式的自 2008年前后,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推动下和 我评价和对所在单位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自我评价; 受香港发达社会工作的影响,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 职业心理适应是指社会工作者内心对于从事社会 和职业化载体的民间组织——社工机构率先在深 工作这一职业及职业收入的总体感受,主要操作为 圳市孵化与培育,并开始招募社会工作者。随后, 对工作满意度和对工作收入满意度的自我评价。 东莞、广州等城市和地区的民间社工机构如雨后春 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状况的因素既有 笋般成长起来,社会工作者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 社会工作者自身性的因素,也有社会外在性的因 然而,对深圳、东莞两地社工机构的初步考察发现, 素,而社会工作者自身性的因素又可分为事实性的 社工机构的人才流动性很大,人才流失率很高。本 因素和素质性因素。为了明晰研究思路,根据观察 研究旨在关注社工群体的工作及生活状况,探究他 到的有限事实,尝试从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 们在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职业过程中的身心适应状 1.社会工作者的个体特征及其差异假设 况,特别是心理适应状况。 一般来说,不同人力特征(比如性别、年龄、工 一、调查研究的操作与资料的收集 龄等)的社会工作者对其职业适应是有差别的。比 如,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 (一)核心概念与基本假设的操作 征,同时社会性别文化又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 职业适应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职业环境进行 规范和角色期待,所有这些差异可能使得男女两性 互动、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其操作化变量包括 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呈现出迥乎 职业能力适应、职业人际适应和职业心理适应。… 不同的职业体验。再者,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 具体到社会工作这一职业,职业能力适应是指社会 的经验与年龄是成正比的,因此从年龄变量来看, 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社会工作者的年龄越大,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就越 在研究中操作化为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丰富,从而其职业适应程度就越高。 程度以及对自身职业能力适应状况的评价;职业人 本次调查研究中有关个体特征的操作化变量, 际适应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工作中的人际 主要包括:性别,为定类变量;年龄,为定序变量;社 关系情况,它主要包括与机构管理者和单位同事的 工工龄,为定距变量。 收稿日期:2015—0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工作本土实践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关系研究”(09CSH036) 作者简介:沈新坤(1974一),男,湖北天门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社区研究。 ・65・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32卷 2.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及其差异假设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为从 事社会工作这一职业所进行的专业教育。社会工 性越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越大,其职业适应 性越强。 (二)资料的收集与样本状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在深圳和东莞的 作者的职业能力的操作化变量,主要包括:文化程 度,它反映了其基本的教育水平,由社会工作者的 最高学历和最高学位来反映,为定序变量;专业教 育水平,它由社会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相关的教育 学习来体现;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水平,它由社会工 作者已经取得的社会工作最高职业资格来衡量;岗 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调查采取了定额抽样和 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在深圳选 取了12个社工机构,共发放255份问卷;在东莞选 取了7个社工机构,共发放165份问卷。在深圳回 收的有效问卷有246份,在东莞回收的有效问卷有 位职务,即社会工作者在社工机构担任的职务。 不同于一般性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专 业性的助人活动。由于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十分复杂,需要以多种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科学 154份,即两地共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 为95.2%。 表1样本特征的频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调 查的社会工作者以女性居多,占有效样本总数的 59.8%。从年龄上看,深圳、东莞两地的社工机构的 的方法才能得以解决,因此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 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 民间社工服务机构引入公司(企业)化运作机制的 社会工作者以青年为主体,其中20~30岁占了绝大 多数,占有效样本总数的96%。被调查者的职位以 一背景下,绩效考核将会考量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竞争 能力。与之相应的假设是,社会工作者文化程度越 线社会工作者为主,占有效样本总数的82.7%。 被调查的社会工作者按工龄从1年到3年依次均匀 高,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越高,社会工作 者的文化竞争力越强,其职业适应程度就越高。 3.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及其差异假设 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的操作化变量为社会 递减,累积比例高达97.7%,即仅有2.3%的被调查 者的工龄超过4年。 表1样本特征的频次统计分析结果表 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支 持、生活支持、专业支持的来源和规模,其中,来源 为定类测量,规模作频次测量。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同所有的职业者,社会 工作者有着各种需求,如生活性需求、情感性需求 和专业发展需求,而这些需求所能获得的满足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决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 从消极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会遭 遇各种困境,如生活困难、情感困境和专业无助感 等,能否有效克服这些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制约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换句话说,社会工作者 在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职业适应 表2样本特征的集中趋势分析结果表 ・66- 2015年第2期 沈新坤: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调查 表2样本特征的集中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调查 对象的平均文化程度接近大学本科水平,而且社会 工作的教育水平也接近大学本科水平,他们的平均 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则接近初级社会工作师水平。 从社会支持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所能获得的学习 培训机会也较多,家人对其从事社会工作也略微支 持,主要的心理倾诉对象是家人或朋友,主要的生 活困难求助对象是朋友。 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状况 为了简单描述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状况,调 查组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适应、职业人际适应 和职业心理适应等三个一级指标下各自的两个二 级指标分别进行了频数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适应状况 对社会工作者关于“当前您所掌握的知识能胜 任现在的工作吗”的自我评价的频数分析的数据显 示,“完全能胜任”的占6.5%,“基本能胜任”的占 60.5%,“不太能胜任”的占28.5%,“较难胜任”的只 占4.5%。可见,有67%(即“完全能胜任”和“基本 能胜任”的累积百分比)的社会工作者都认为他们 所掌握的知识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另外,对社会工作者关于“在平时工作中对社 会工作理论的运用情况如何”的问题的频数分析表 明,有33.3%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很多或较 多”地运用了专业理论知识,有49.8%的社会工作 者在工作中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一般”,只有 16.8%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很少或基本没用”专 业理论知识。这就表明绝大多数的社会工作者都 基本上能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开展工作,从而 进一步印证了上面的观点。 (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人际适应状况 首先,就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管理者的关系而 言,分析数据显示,有3.8%的社会工作者认为能 “完全接受”,有70.3%的社会工作者认为能“基本 接受”,有23.O%的社会工作者认为“不太接受”,有 2.5%的社会工作者认为“较难接受”,有0.5%的社 会工作者认为“不能接受”。可见,社会工作者在自 己的工作中能较好地领会和接受管理者的思路与 方法,与管理者的相处比较融洽。 其次,在社会工作者与其“所在机构同事的关 系如何”的回答结果统计中,89.8%的被调查者选择 了“很融洽”或“比较融洽”,这比接受“机构管理方 式”中选择“完全接受”或“基本接受”的比例要高出 近l6个百分点,这表明社会工作者的机构人际适应 中,与同事的相处情况要明显好于与管理者的相处 情况。 (三)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心理适应状况 首先,“对目前工作薪酬(包括福利津贴)的满 意程度如何”问题的频数分析数据显示,认为“一 般”的人数最多,占有效样本的48.9%,表示“比较 满意”的人数占有效样本的18.3%,表示“不太满 意”或“很不满意”的人数占有效样本的32.9%。另 外,没有被调查者选择“很满意”这一项。这说明社 会工作者对于目前工作薪酬(包括福利津贴)的满 意程度在总体上是偏低的。 其次,对“目前所从事的社会工作职业与您理 想中的社会工作职业相符”的调查回答统计结果表 明,有6.8%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符合”,有38.8% 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符合”,有45.9%的被调查者 表示“不太符合”,有3.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 符合”。这与对工作薪酬的满意度相比,社会工作 者的职业认同感相对差一些。 三、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水平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程 度,调查组将社会工作者的三种职业适应的两个操 作化变量均进行了合并,生成了三个新的水平变 量,即能力适应水平、人际适应水平和心理适应水 平,这些新变量的值是原来两个变量取值的加总得 分,其取值范围在2~10分之间,并将其划分为4个 区间(真实组界):2~3.5、4.5-6.5、6.5~8.5、8.5~1O, 并赋予它们等级标签值“完全不适应”、“大量不适 应”、“少量不适应”和“完全适应”四个等级。如表3 所示,对三个新的水平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在三种适应水平中,职业人际关系适应水平 最高,其平均分达到了7.94分,即有较轻微的适应 不良倾向;职业能力适应水平其次,平均分为6.87 分,即有较为明显的适应不良倾向;职业心理适应 水平最低,平均分只有6.18分,这表明社会工作者 已进入到很不适应状态。 表3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水平的描述性统计表 ・67・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32卷 接着,为了直观地了解社会工作者职业适应的 是一种人为假定,它们未必都是对社会工作者职业 总体情况,将以上三个层面的6个指标所对应的6个 问题合并生成一个新的变量,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 综合适应水平。或者说将职业能力适应水平、职业人 际关系适应水平及职业心理适应水平合并,生成职 业综合适应水平。新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应地扩大 至6—3O分之间。同样,将总和分值划分为4个取值 区间(真实组界):6.0—12.5、12.5—18.5、18.5 24.5 和24.5~30.0,并赋予它们等级标签值:“完全不适 应”、“大量不适应”、“少量不适应”和“完全适应”四 适应水平(因变量)有较大影响的变量。为了探讨 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适应水平的主要因素,调查组 在对非数值型变量进行虚拟数值变量处理的基础 上,以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水平为因变量对研 究假设中的自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 采用向后剔除回归法。表4显示了最终的多元回归 分析结果,即给出了多元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其 相关检验值。该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进入回归方程 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要求的,即影 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主要变量 有:担任机构岗位、职业资格水平、督导的情感疏 导、个人心理承受、机构的生活困难援助、培训学习 机会、家人支持程度。其中,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 综合适应水平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培训学习机会和 个等级。表3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综合适应 水平得分中的最高分为29分,最低分为10分。有 效样本的职业综合水平的平均得分为21.00分,标 准差为2.29,这表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综合适应水 平已有较为明显的适应不良倾向。 四、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适应水 平的因素分析 由于前文研究假设操作出的一系列自变量只 家人支持程度,且两者有着同等重要性;其次是督 导的情感疏导、机构的生活困难援助和个人心理承 受,且这三者依次略微递减;最后是职业资格水平 和担任机构岗位。 表4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多元回归系数表 下面将进一步引入 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 析方法对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中变量剔除和保留的 原因及变量的意义进行补充性解释与说明。 (一)社会工作者的个体特征对其职业适应水 平的影响 首先,在前面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剔除了“性别” 变量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需要对男女两种性别的 社会工作者的各种适应水平进行平均值差异的 检验。表5是对男女两组综合适应水平的平均差异 表5男女两组综合适应水平的 检验结果统计表 ・68・ 2015年第2期 沈新坤: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调查 的 检验结果统计。 从 检验结果看,F值为0.223,显著性水平为 0.637,可以接受男女综合适应水平的等方差假设, 而等方差的均值相等的 检验的结果表明,t值为 0.914,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361,远远大于 分——职业能力适应、人际适应水平与心理适应水 平也进行均值相等的 检验。由于本次调查属于 大样本调查,男女两组在这三种适应水平上均符合 等方差假定。表6是省略了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后 的男女两组三种适应水平均值相等的 检验结 果。该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在人际适应水平与心理 0.05,这表明男女两组在综合适应水平上是没有差 别的,这一结果是与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平 的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进一步剖析性别变量对综合适应水平的影响, 需要对男女两组综合适应水平的内在组成部 适应水平上没有差别,而在职业能力适应水平则有 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男性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 适应水平要略高于女性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适 应水平。 表6男女两组三种适应水平均值相等的71检验结果统计表 其次,在对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研究假设中的 作者的职业适应水平的影响情况,需要以担任机构 岗位为分组变量,以各种职业适应水平为因变量, 进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检验结果见表8。 表8担任机构岗位与职业适应水平的非参数检验结果统计表 综合适应能力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剔除了各种与时间相关 的各种变量,如社会工作者的年龄、工作地的居龄 和社工工龄,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影 响。然而,如表7所示,将这三种时间性变量与社会 工作者的三种职业适应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社 会工作者的年龄与综合适应水平没有关系,而社会 工作者在工作地的居龄以及从事社工的工龄对其 职业综合适应水平是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只不 过这种关系比较弱而未能成为回归分析中的主要 变量而被剔除。另外,该相关分析结果还表明,社 会工作者的年龄与其职业心理适应水平有较弱的 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机构岗位的社会工作者 在综合适应水平、能力适应水平、人际适应水平和 心理适应水平的 值分别为8.448、11.194、6.956 和2.291,而相应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38、0.018、 0.073和0.514。由于综合适应水平的显著性水平 0.038小于0.05,这表明处于不同机构岗位的社会 工作者在综合适应水平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不过, 该非参数在人际适应水平和心理适应水平上的显 著性水平均高于0.05,而在能力适应水平的显著性 水平0.018明显小于0.05,这说明了不同机构岗位 的社会工作者在综合适应水平上的差异主要来自 负相关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地的居龄与其人 际适应水平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社会工作者从 事社会工作的年龄与其能力适应水平有较强的正 相关关系。 表7三种适应水平与三种时间性变量的相关系数统计表 于不同机构岗位的社会工作者在能力适应水平上 的差异。具体而言,不同机构岗位的社会工作者的 能力适应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见习督导、督导助 第三,在前面的多元回归分析中,担任机构岗 位是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主 要变量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对社会工 理、机构管理者和一线社会工作者。由此可见,从 一线社会工作者晋升为机构管理者、督导助理、见 69・ 习督导,取得更多的资源拥有权和更高的社会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32卷 位,能有效地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水平。 (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对其职业适应水 平的影响 首先,对社会工作者的学历与其综合职业适应 水平及其所包含的三种子适应水平的等级相关分 析结果表明,社会工作者的学历与其各种职业适应 水平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不过,需要指出的 是,被调查者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354名,占有效问 卷的89.5%,因此,这种不相关可能与样本的学历 层次过于集中有某种关系。 其次,对具有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的 社会工作者的各种职业适应水平进行非参数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9。 表9不同社工教育水平的社会工作者的 职业适应水平的非参数检验结果统计表 综合适应能力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从表9可以看出,不同社工教育水平的社会工 作者的综合适应水平、能力适应水平、人际适应水 平和心理适应水平的非参数检验的 值分别为6.5 15、 2.142、7.587和9.185,而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则分别 为0.259、0.829、0.181和0。102,均高于0.05,这表 明不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的社会工作者的职 业适应水平之间不存在差异。为了深入理解这一 结果,调查组在深圳和东莞各选择了3~4位较为有 阅历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从访谈中了 解到,由于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分配通常都考虑了社 会工作者各自专业教育背景,从而消减了不同的专 业教育背景的社会工作者之间各种适应水平之间 的差异。另外,几位被访者都认为,目前我国高校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照本宣科,缺乏对 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几乎 都是从零开始的。 最后,对不同职业资格水平的社会工作者的各 种适应水平的非参数检验表明,职业资格水平对综 合适应、能力适应和心理适应有明显的正相关关 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56、0.177和0.171,而职 业资格水平的高低与社会工作者的人际适应水平 之间则无明显关系。 -70・ (三)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对其职业适应水 平的影响 在生活支持方面,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水 平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工作者所属机构 对其生活困难援助是影响其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 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对社会工作者遇到困难时所 求助的对象的频数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的首要求助 对象是朋友(239),其次是家人(155),再次是同事 (66),最后是机构(2)。由此可见,虽然社会工作者 对所属机构的生活援助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事实 上他们却很少求助于所属机构。 在心理支持方面,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水 平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督导的情感疏导和社 会工作者个人心理承受力对于其职业综合适应水 平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地消 减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无助感。不过,对社会工作 者遇到心理困惑或情绪不好等情况时所作的选择 的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工作者选择最多的心 理倾诉对象是向家人或朋友倾诉(277),其次寻求 其他社会工作者的帮助(67),再次是向督导求助 (64),最后是寻找心理咨询师(64)。这表明当前 社会工作者的心理支持主要依赖于强关系,而作 为弱关系的正式支持渠道较少,其所发挥的作用 也非常有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一个人承 受”的频次高达88次,这表明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强 的“内敛”特征。 在专业支持方面,从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 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专业培训学习 机会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影响系数 达到了0.259,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外,统计 分析还表明,机构为案主提供或争取到的社会资源 越丰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适应水平也越高。 最后,从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多元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者的 家人对其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支持对社会工作者 职业综合适应水平的影响系数也达到了0.259,具 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对社会工作者的家 人支持程度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虽然“非常支 持”和“比较支持”的累计百分比只有54.3%,但是 不反对的比例则高达89.7%。可见,家人支持或默 许是当前社会工作者职业综合适应极为重要的支 持力量。 2015年第2期 沈新坤: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调查 五、讨论与反思 总结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社会工作者的 职业适应不良主要源于职业心理适应不良和职业 能力适应不佳,特别是前者。对此,还需结合我国 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背景进行反思性理解。 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心理适应不良,这不难 理解。它不仅与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现状有关,而 且与“社会工作”这一特殊职业有着深刻的关系。 首先,民间社工机构基于专业化诉求主要针对大中 专毕业生招聘社会工作者,由此形成了以大学毕业 生为主体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昔日的“天之骄子”, 时刻幻想跨人社会的精英群体,成为时代的宠儿。 然而,作为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提供服务的职 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要求社 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这种公 益性与低薪酬相结合造成社会工作职业的边缘性 和弱势化,从而给这些社会工作者造成了心理落 差。其次,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处于起步初期, 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和管理制度都还十分不健全,特 别是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薪酬待遇不合理,所有 这些更是加剧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落差,这一点与学 界研究的结论相同。|3 再者,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 的问题往往涉及的是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和心理 问题,这使得社会工作者经常遭遇困境或挫折而处 于无力或无助处境。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来源 非常少,并且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严重欠 缺,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制度不完善,社会工作政治 制定及执行存在严重困难,造成社会工作者产生职 业倦怠。¨ 因此,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适应性,可 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信 心,主要是改革和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和管理制 度,特别是要确立公平合理的职业薪酬体系;二是 帮助社会工作者克服职业倦怠,重点是构建社会工 作的社会支持网络。 至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适应不佳”这一 调查结论,在当前并不表现为问题事实,而是基于 逻辑假设的一个统计分析结论。具体来说,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普遍认为他们的专业知识能胜任现在 的工作,但另一方面统计数据却表明,社会工作专 业对社会工作者适应“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并不具 有显著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是事 实。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的专业化 要求还很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者还感受不 到专业竞争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当中存在一 个相对隐蔽和潜在的教育问题,那就是我国社会工 作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致使具有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社会工作者在其社会工 作中难以体现出专业性,最终他们也同其他教育背 景的社会工作者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不过,随着 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的逐步完善,对社会工作者的 专业化要求必然会提高,从而必将拷问我国社会工 作教育的专业性。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社 会工作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上, 重要 的是要突出实务教学。从生态教学的角度来讲,社 会工作教学不能只能是单纯的“自言自语”和理论 上的“逻辑自恰”,而应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生 态智慧”。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或督导、学生和服 务对象(案主)三者在实践场域中,协同行动,并建 构性地学习和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通过教 师与学生在实践场域内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整合 的专业能力。因此,改革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经 院式教育模式,实现“实践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理 念已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 范成杰.城市居民个人背景与职业适应性研究[J].社 会,2006(1). [2] 沈新坤.赋魅、去魅与复魅: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嬗变 [J].高教探索,2012(3), [3] 李红英,卫利珍.广东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影响机制 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25(1). [4] 石亚,史天琪.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 究[J].社科纵横,2013(28). [5] 洪恩强.困境与超越:师生关系的生态学转向[J].南昌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责任编辑:喻进芳 (E-mail:yjr226@163.eom) ・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