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引导大学生从生活“痛点”中发掘创业机会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就业与创业

JiuYeYuChuangYe

教师·TEACHER

2019年7月

Jul.2019

论引导大学生从生活“痛点”中发掘创业机会

陈婷婷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摘 要: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变得愈演愈烈。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不论是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把握创业机会能力薄弱。纵观创业成功案例,创业机会多源于生活“痛点”。文章从创业机会的特征、创业机会的来源以及引导大学生发掘创业机会的途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掘创业机会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创业机会;创新创业;生活“痛点”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0-0127-02

创新是一个时代不断进步的源泉,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全国上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把握创业机会,充分利用时代更新发展带来的优质资源,及时把握创业机会并成功创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的一大课题。

一、创业机会源于生活“痛点”(一)隐蔽性

上面我们定义的创业机会只是一种可能性,它是现象背后的抽象存在,而并非具体形象的实物。因此,创业机会总是隐藏在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处,难以察觉。创业机会的隐蔽性是由消费者潜在性的需求决定的,潜在性的需求并不是仅仅表现在消费者日常的购买行为中,还是由消费者的心理所决定,甚至有时存在于消费者的无意识世界里。

(二)时效性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句话就是形容创业机会的时效性。因为时代在不断地更新,热潮、时尚、流行的周期随时代的变革不断地缩短,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终结了诺基亚手机的时代,可见,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由于大众需求在不断变化,创业机会的出现是必然的。然而,事情的成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创业机会的偶然性。因此,创业机会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偶然的。

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会发现,创业机会往往源于生活的“痛点”。生活“痛点”,通俗地说,是指生活中的不如意,或是生活中存在的难题。正是因为这些“痛点”,人们的生

活才有了不便。面对这些“痛点”,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选择接受它、顺应它,而只有少数人想办法去解决它、克服它,不少成功的创业者就是这些少数人中的一员,他们在想办法解决生活“痛点”的过程中,发掘了创业机会。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曾经在香港大学做演讲时说:“遇到问题不要去抱怨,机会往往就在你的抱怨之中,遇到问题只要想办法去解决就好了。”想想“为什么汽车会替代马车,网购会替代实体店购物,再如,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外卖行业为何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崛起”,其实行业创业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因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生活“痛点”中发掘创业机会。

二、引导大学生从生活“痛点”中发掘创业机会的途径创业机会源于生活“痛点”,创业机会隐藏在生活之中,那么如何引导大学生从中识别创业机会、发掘创业机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实施: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常意义上,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大脑中的存在对创新事物反映感觉、思维形式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指导和支配人们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领导力、决策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虽然说许多创业机会源于生活“痛点”,但是大学生如果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创业能力薄弱,那么就很难把握创业机会。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痛点”中发掘创业机会,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其创新创业的能力。

课题项目: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8年度院级科研专项一般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2018ZX03)。作者简介:陈婷婷(1987—),女,安徽滁州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127

就业与创业1.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于一体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任务为导向,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的学生。针对当前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师的问题, 高校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 引进优质教师,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同时加强与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引进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性,有效地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实用性。

2.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如果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越来越多,如“互联网+”、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大赛的举办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各高校现都设有大学生孵化基地,主要是想将众多创新创业的成果应用于实践。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此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创业意识转变为创业行为,从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引导大学生培育积极良好的心态

有人说,当有半杯水摆在面前时,悲观的人会说“只剩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呢”。同样的事物,悲观的人与乐观的人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两个方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制鞋公司想在国外拓展市场,就派出了销售员甲到国外某个海岛国家,让他了解能否在该国拓展卖鞋市场。销售员甲到达海岛后给公司回复说:“这里的人平日都赤脚,这里应该没有市场。”随即离开了那里。随后,公司又派出销售员乙,销售员乙到达海岛后给公司回复说:“我在这里发现了巨大的市场,因为这里的人都是赤脚的,还没有一人穿鞋。”于是他开始在岛上卖鞋…… 然而没有一个人来买鞋。

该公司觉得奇怪,于是又派出销售员丙。他在海岛上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复公司说:“这里的人确实习惯不穿鞋,但是他们大都患有脚疾,需要鞋来保护脚。只是我们生产的鞋并不适合他,因为我们的鞋太窄。要打开这里的市场,我们必须生产宽一些的鞋。经与这里的部落首领沟通,我们想获得这里的经营许可,必须向他们的金库进一些贡。我们大约需要投入1.5万美元,市场才能向我们开放……”。因此,销售员丙建议公司开辟这个小岛市场。该销售员的建议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采纳。于是公司通过适当的营销组合策略,成功地在这个小岛上开拓了卖鞋市场。

这个故事与之前半杯水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同样一件

128

2019年7月

事物摆在面前,不同心态的人看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良好的心态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引导大学生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树立理想,合理定位,坚持不懈,热爱生活,时刻保持乐观心态、务实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引导大学生关注环境变化,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

环境变化包括专业技术的变化、市场的变化及政策的变化。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对以上环境变化的关注度少、敏感度低,因而缺乏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因此,要引导大学生从生活中发掘创业机会,还需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环境变化,不断地提升大学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警觉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

1.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了提升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敏感度,培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教学模式的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由原本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方向上引导;教学内容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理论性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增加技术性、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引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而采取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方式。

2.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关注创新创业领域

课堂上、业余生活中,让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创业行业领域的报刊、相关专题网站,通过社会网络媒体,丰富创新创业信息来源,提升信息收集的能力及对行业领域的知晓度;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方向的知识讲座、报告会,使大学生获取相关创业领域的信息;采用研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在头脑风暴的碰撞中激发创业灵感;通过模拟、组织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开阔大学生眼界,培育大学生实际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关注创新创业领域。

综上所述,创业机会其实一直就在你我身边。大学生遇到生活的“痛点”时,遇到生活的难题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利用所积累的知识多听、多看、多学、多想,才能够在生活“痛点”中发掘创业机会,成功迈开创新创业的第一步。参考文献:

[1]陈新亮.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2015.

[2]龚光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63-65.[3]刘 鑫.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多维培养[J].赤峰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235-236.[4]陈晓霞,殷 旭.创业机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分析中的

应用[J].管理观察,2010(30):148-1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