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原始的最直接 最朴素的最有效——《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新闻知识(2009.1 1) ・本刊特稿・ 编者按: (《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 奖后,论文所提出中国媒体应当突破的四个创新点引起全国反响,众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受中国记协 特邀,论文作者杜耀峰在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暨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奖作者高端 论坛”上,就当下中国媒体新闻创新发表主题演讲,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刊发演讲内容及部分专家学者 的点评,并重登最先发表于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 的获奖论文。 最原始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最有效 —— 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 2”汶川大地 震报道的思考 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的体会 杜耀峰 感谢中国新闻奖评委推选我的论文《中国媒体 出在哪里? 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 我曾经对新浪(WWW.Sina.Com.Cn),百度 的思考》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虽然我已六次 (WWW.baidu.tom)搜狐(WWW.sohu.com),谷歌 获得中国新闻奖,但这次格外感动!不仅因为获得 (WWW.google.Cn)等几大网站的技术操作和运营模 中国新闻学术论文最高奖,更因为这篇论文饱纳着 式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技术虽然覆盖全球,但投 “5・l2”大地震中数万人无辜丧失生命的呼唤,和 资商不是出自华尔街,就是美国硅谷学成的博士、专 全国媒体新闻创新勇为勇励的胆识! 家。他们投资网络技术的目的不在于传播本身,而在 我诚实地讲,这份殊荣应当真正慰藉的是那些 于盈利,完全是一种商业模式。市场经济的“等价交 在突如其来的大灾中无辜丧失的生命,还有全国各 换”原则,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利润成正比。网络 家媒体当时忘我无畏采访报道的记者编辑们。因为 投资商为了赚取更大利润,只能在网络信息传播技术 活生生数万人的无辜丧生唤醒了中国媒体在人命攸 的快速、便捷、自由、平等、互动、效应等方面加大 关的大灾难面前的职业良心;因为中国媒体面对人 技术开发力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家网络的市场使用价 命关天的命题突破了以往的职业矜持和循规蹈矩定 值,进而实现最大化盈利的目的。这便催生了新媒体 势。基于最原始的原因和最朴素的感情,我作为一 若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名老记者,把对死去的他们和创新的他们产生的缅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新媒体的商业运营 怀与感激,用专业的目光联系起来。加上对亡者的 模式远远优于传统媒体。我们所从事的纸媒,包括电 悲悯和对创新者的崇敬,责成自己实实在在地从中 视、广播及期刊都属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自诞生之 寻觅探索当代真正有用的专业价值,就这样,我才 时,就肩负着创办者自我宣传使命。也就是说创办者 得以有坚毅的心力在很短时间内,对全国媒体关于 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才创办这些媒体的。如我们从 “5・12”大灾难的报道进行全方位搜集分析,对比 事的党报事业,最直接的工作目标,就是围绕党的中 研究,得出了中国媒体当下必须在四个方面突破创 心工作,传播新闻,营造舆论。这种工作模式,实质 新:一、抢时效,时间越快越主动。二、重细节, 是一种项目模式,为实现某一项工作目标而进行。项 情节越细越感人。三、抓策划,议题越准越出彩。 目模式与商业模式相比,商业模式的运营是无疆际、 四、聚合力,层面越多越有效。 无控制的,完全随市场供需价格波动而自由运行;项 一、关于提出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依据和动机 目模式则只局限于项目自身需求的运作范畴,缺乏市 大家知道,近几年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 场需求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失去市 展,新兴媒体无论是传播速度、普及广度、参与深 场需求,就等于失去生存价值。这应当是传统媒体在 度、影响力度都对传统媒体发起了迅猛的挑战,有 新时期与新媒体竞争失利的最根本原因。 些竞争甚至把传统媒体晾在了尴尬的境遇。针对新 据此分析,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真的会像有些预 媒体的迅猛攻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问题究竟 言家所断言的,在十几年甚至更短时间全部消失吗? ・ 3 ・ ・本刊特稿・ 新闻知识(2009.1 1) 我认为断言过早,也不成立。此为另一理论问题,这 2、重细节,情节越细越感人 里且不延辩。但纸媒等传统媒体若不从与新媒体的竞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尽管深陷灾区的只 争中汲取教训,不寻找自身创新发展之路。仍然以传 有近10万人,但是安居生活的l3亿国人,甚至包括世 统的项目模式进行自我宣传式的新闻传播,那真有可 界华人和国际友人,几乎都在同一时刻和汶川1人一样 能会在一定的时空消亡。针对此,出于一个传媒老业 惊愕、恐惧、悲伤、感动、激奋、努力。如此多的受 者,出于媒体人对从事大半生的传统媒体生存需求的 众在无比大的半径空间中,能够同时被媒体感染,并 原始动力和党报媒体不服输的朴素感情,我提出了中 同期抒发对灾区的同~种感情,其主要原因来源于新 国媒体新闻创新的突破点。 闻媒体强大的召唤力和深厚的感染力。 二、关于论文提出的四个创新点 而中国新闻媒体能够发挥如此强大的召唤力和感 1、抢时效,时间越快越主动。 染力,主要取决于媒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改变了以前 传播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 “概念传播”、“宣传概念”等“说教式”的传播方 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 式,创新地用灾难事件的情节和细节传播抗震救灾新 息,需花费7倍的功率。这个定律表明了新闻传播时 闻,致使受众从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一功 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要求新闻管理机构和新闻 力绝非以前国内媒体“说教式”报道所能达到。 传播媒体,应当尽量创造确保新闻时效的制度和机 受众之所以能够因媒体的传播而“动之以情”, 制。但是,国内媒体以前的突发性事件报道,都得经 关键在于媒体能够把新闻事件的情节、细节原原本本 过层层请示、严格审批才能发布,而在这个过程中, 的传播给受众。作为受众的人民群众,都生活在社会 往往被境外媒体抢了先机。即便是境外敌对势力的媒 生活层面,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是以生活中的一个个 体恶意歪曲事实的新闻,也因为时效的先导性和稳定 细节为依据的。他们从这些细节中筛选、取舍。他们 性进而形成反华舆论或不良舆论的主导。而在这次汶 的情绪随着生活的细节而波动,而忧虑,而兴奋,正 』Il地震报道中,国内媒体~改常态,现场直击、即发 如“最原始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最有效”,这是人类 即报,用最快的时效、客观的事实、真实的报道一直 形成的基本认识规律。新闻传播要打动人,感动人, 引领着世界舆论。 就应当遵循这个规律。尤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譬如地震一发生:新华社打破常规,l4时45分发 期,人们的意识存在多样性,认识呈现差异性,对同 出第一条英文快讯;l4时56分,从成都发出第一张地 一件新闻事实,受众乐于了解事实的经过和关键情 震的图片,时效领先于全球各大媒体。人民日报社立 节或细节,至于结论,受众更愿意由自己做出判断而 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一方面组织带领记 “晓之以理”。 者奔赴震区一线深入采访报道,同时组织撰写权威性 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国内媒体创新采用细节 评论文章,及时准确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中央电视 传情,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在特大灾难夺 台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 去或伤害众多人民生命的惨烈事实面前,完全放下了 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I地震》。 “高贵”的身份,和灾区群众同惊、同悲、同苦、同 国内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的地震消息,不 喜、同奋。在传播同样的情感中,媒体也更加理解受 仅使公众及时了解真相、避免恐慌,使政府掌握实 众(即人民群众)对“欲知而未知的信息”的需求, 情,组织救灾,而且在全球媒体报道这场灾难的竞 因此媒体人也更能用常人的良知、普通人的目光向全 争中赢得主动。 世界传递记者在灾区发现的拯救生命、解救苦难的每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5月14日评说:“作为许 一个细节。 多人眼里中国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的官方媒体新华 譬如:众多媒体对“母亲舍身庇护婴儿”同源新 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道之迅捷、之全面大出人们 闻的报道:无论是电视的现场直播,还是报纸的直击描 预料。”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1日评论说:“中 摹;无论是广播的实况播报,还是网络铺天盖地的贴 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所显示的空前自由度,也让世界 子,所有媒体都逼真地报道了“母亲誓死保护婴儿和给 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是‘地震般的巨变’”。 孩子的诀别短信”最打动人的细节。众多媒体对“废墟 我国媒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能争得主动,并赢 中用手电筒继续读书的女孩——邓清清”的报道:不约 得了对手的敬意,首要的原因应当归于新闻时效的 而同地采用了“邓清清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 “快”。由此可见,“时间越快越主动”。论文在此 说: ‘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 提出时效的突破,不仅要求媒体从业者改善劳动态 缓解心中的害怕!’”这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细小 度,转变工作作风,实质主要提出要在新闻管理制度 情节。还如一对恋人,在震灾中不知对方下落,彼此都 上突破改革创新,为传媒适应传播规律创造科学、宽 在惊恐、悲伤、撕肝裂肺的心灵煎熬中苦苦寻遍整个灾 松的机制条件和工作平台。 区,终于在遇难的人堆中重逢,俩人悲喜紧拥……看 ・ 4 ・ 新闻知识(2009.1 1) 似无语无声,看似目光呆滞,但此场、此景、此情、此 ・本刊特稿・ 取报道的角度、方式和手段,组织深入广泛地采访、 深度分析、背景参照和挖掘深层信息,形成集约化的 整体舆论场 遵循传播规律,强势引导人们关注。回 顾“5・12”抗震救灾报道,一个接一个的舆论高潮, 拥,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体语汇,内含着超然难以言表 的激动,我们的摄影记者独具匠心地抓拍到了这一难得 的感魂启魄的动人细节。 情节越细越感人,主要倡导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这和我们以往的概念式传播正好相反。现在媒体多数 还运用一种在美国内战时期即出现的倒金字塔式新闻 所有媒体的报道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抗震救灾 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事实变化,随机进行准确的新闻 策划,各路媒体按照各自的新闻策划方案,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挥发出不同的传播优势,共同 营造着一个接一个的舆论高潮。 这其中,根据新闻事实精心设置传播议题,精密 写作方法。当时用电报发送战况消息,把最重要的信 息概括几句话写在前面,称作消息导语。主要因为当 时电讯经常中断,因此把最重要的放前面,后面的内 容即使传不到,受众也能了解基本情况。概括导语往 往概念化强。而现在的媒体和受众不是面对战争,特 别是世界从二战到冷战的结束,人们群众的生存形态 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传播技术也在日新月 异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人民更愿意接受细节 的传播,由自己判断价值与是否接受。面对当前经济 全球一体化,社会意识出现多元化,受众接受传播习 惯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差 异性已经成为新的受众特色的新形势,我们的媒体若 依然采用概念式的传播方式“包打天下”,不仅方法 过时不奏效,而且受众反感。 论文中罗列众多媒体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细 节报道,正说明中国媒体在生命攸关的紧要关头, 业已认识到了新闻传播中“情节越细越感人”的道 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中国媒体切实践行“以人 为本”,“以受众为本”思想的体现,说明中国媒 体正在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努力顺应人类认识规 律,重视采用细节感人、说服人,传播新闻,进而 真正有效地为受众服务。 3、抓策划,议题越准越出彩 称这次灾难报道为一场新闻协作大战役毫不夸 张,如果没有媒体的立体协作、奋力作为;如果没有 大批记者扑进灾区、冒险报道;如果没有各媒体编辑 部的调度指挥、协调整合,就不可能形成空前强大的 舆论场,也不可能引领全球舆论,更不可能感染、激 策划传播议程,应当归结为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成功 的经验。 4、聚合力。层面越多越有效 “5・12”抗震救灾虽然是灾难报道,但却营造了 当时中国人心最齐,行动最一致,情感最统一,民族 最团结的舆论氛围。美国媒体称“中国人顷刻由一盘 散沙变成一块钢铁。”从媒体传播表面看是央视直播 激发、感染、组织国人顷刻形成举世无双的一致心力 和行为合力。但事实上,这一舆论高潮的形成,应当 是众多分众化媒体共同协作的结果。因为,信息也同 物质一样,存在着表层或“壳”信息、浅层信息、中 层信息、深层或“核”信息。不同层面信息,都具有 不同的传播形态要求。表层或“壳”信息,是以电子 传媒先声夺人的传播方式见长而奏效。深层或“核” 信息,是以纸媒的深度挖掘、背景分析、对比研究见 长而奏效。汶川大地震,各个层面的信息处于饱和 状态,为了及时有效地把这些“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信 息”确切地以新闻方式传播出去,无论是中央的还 是地方的,无论是广电的还是报刊的,网络的、口头 的,包括人群中所谓的“舆论领袖”和生活中的“消 息灵通人士”等等。传播形态各异的众多分众化媒体 和渠道,各自都发挥了自身的传播优势,用各个层面 地新闻,传播同一个事实,表达同一种感情,激发同 个意志,聚合同一股力量,才形成了举国上下,情 一发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鼎沸热情。既然称之为战役, 就必然有它的战略计划。战争中的战略计划就相当于 媒体报道中的新闻策划,这场灾难报道能打成漂亮的 胜仗,与各家媒体精心准确的新闻策划密不可分。 新闻策划是借用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The Agenda—Setting Theory),事先策划设置新 闻传播方案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其中的“议程设 置”理论,其主要观点为媒体“不能要求人们怎么 想,但可以通过传播新闻议题的程序设置,来影响人 们想什么”。这一理论在西方媒体中早已广泛应用。 我国媒体在新时期要努力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 就应当抓好新闻策划,依据新闻事实,设置议题传播 程序,严密策划报道的重点、切点、热点和思路,.选 感、意志、行动高度一致的局面。 再说,处于意识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单靠媒体 的传播来引导聚合意识多样性、认识差异性的全体公 民,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的目的,是过于理想化 的设想。这次地震灾害报道中,媒体报道能够聚合全 民族意志,凝聚全中国人心,根本原因还在于人民群 众对媒体传播的自觉接受和心理认可。人类的传播方 式分为四种,即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Organi zational Communication)、人 际传播(Interpers0na1 Communication)、自我传 播(Self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传播最 终要达到受众对所传新闻通过“自我传播”而自觉接 受,并在意识中认可,自身行为受到影响,这才达到 了新闻传播的最佳效应。这次抗震救灾报道能形成 ・ 5 ・ ・本刊特稿・ 新闻知识(2009.1 1) 编者按:应中国记协特邀,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司久岳教授出席“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暨第十届 长江韬奋奖获奖作者高端论坛”,专题对杜耀峰的获奖论文及主题演讲进行讲评,本刊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其讲 评,经本人同意特予刊发。 专家点评 司久岳 司久岳: 分社记者、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改革方案起草小组 清华大学国际传 成员,新华社国际部英文编辑室副主任,新华社欧美 播研究中心执行 地区新闻编辑室主任,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编辑室 主任,清华大学 主任,新华社伊拉克战地记者组组长。 新闻与传播学院 该论文的发表意义特别重大,这次我国媒体 教授,兼任国务 在对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上,不仅是时间上还是 院新闻办发言 在报道的程度、力度上以及持续的时间上,各种 人培训班主讲之 媒体之间的协作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以往我国媒体 一。曾长期担任 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在时问、报道的程度,比如说 新华社洛杉矶分社首席记者(社长)、新华社华盛顿 两次载人航天的飞行报道上,也有过类似的报道方 “全国一声吼”,“华人一口腔”,能致使“全球同 符合操作规定!但人命关天,谁还顾及规定?人命, 惊、同悲、同援、同发奋”,根本的原因就是各类分 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抢救生命,就得直截了当,不容 众化媒体,应对多层次的受众对象,采取针对性传 任何人阻碍。所以,报道的个例中都体现出“最原始 播,进而形成了最强的合力。 的最直接”的观点,再用这个观点分析所有传媒的报 从传播学意义上分析,最强合力真正的发起 道:“可乐小孩”、“痛截残肢”、“八方声援”等 者、组织者正是媒体人与普通人同~的良心,是各 等,无需审批,无需检查,无需说教,一通百通。 类分众化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是潜在于每个人, 回顾所有媒体的灾难报道,并没有采用以往那些 包括分众化媒体人在内的所有公民心头的大爱和悲 说教式传播,几乎尽是新闻事实传播,传播过程很简 悯情怀。正是这股传播召唤力和心理应力聚合成中 单,很朴素,却十分有效。这中间,体现出“越朴素 国空前强悍的舆论合力,推动了抗震救灾从一个战 的越有效”的观点,用这个观点分析我们以往传播过 役到另一个战役的顺利进展,确保了这场抗震救灾 程中的弊端:矫揉造作的多,概念作秀的有,故弄玄 斗争夺取了全面胜利。 虚的也不少。正因为不朴素,受众不会接受,传播也 三、关于新闻创新论点的形成与提出的时机 就没有多大效果。这些观点放在常态环境是不可能提 这篇论文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论文 出来的,即使有人提出,也无济于事。只有在突如其 一等奖,应当说是对论文所提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点的 来的大灾难面前,面对数万人丧生的事实,媒体才得 认可。其实,论文中提出的“时间越快越主动”, 以鼓起了创新的勇气。 “情节越细越感人”,“议题越准越出彩”,“层面 “最原始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最有效”是一个哲学 越多越有效”不是什么高明的创造,这四点完全是新 命题,属方法论范畴,按照这个命题,我的《中国媒体 闻传播最原始的规律和最朴素的方式,只是我们在一 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 定历史条件下对新闻采用的管理制度和传受习惯导致 考》一文从全国各媒体报道中,总结归纳出的新闻创新 媒体偏离或悖反规律。 四个创新点,也都属于传播方法范畴,不涉及意识形态 中国媒体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创新 问题,所以对中国媒体在新时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 勇气,实质是遵循新闻规律的勇气。媒体的这种勇 强与新媒体的竞争力,确保正确导向,都很适用。 气,是数万群众用无辜丧失的生命激发的,其中的根 我们应当把中国媒体在非常时期突破创新的成就 本原因,也正是论文中提出的“最原始的最直接,最 物化下来,让灾难激发出来的我们的勇气和心中的大爱 朴素的最有效”。比如地震发生了,人就压在楼板底 在今后的日常报道中永续,让抗震救灾激活我们的真情 下,人命关天!谁还胆敢拿那些新闻审查的“清规戒 在新闻创新中永驻,用我们中国媒体业已创新的传播方 律”卡记者?再如,空降兵5000米高空跳伞,根本不 式更快捷、更直接,更精彩,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口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