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复习题一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陋室铭 刘禹锡
1.解释字词的意思,并逐句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验 )。斯( 这 )是陋室,惟( 只 )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 长到 )阶绿,草色入( 映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 平民 )。可以调( 调弄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 佛经 )。无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 )之乱( 使……之乱 )耳,无案牍( 官府文书 )之劳( 使……劳累 )形( 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 简陋 )之有? 【内容理解】
(1)开头以两个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绿”“青”二字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衬托出主人才学高,品德高尚,也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日常生活。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负。
(6)“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本文画龙点睛之句,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诘,与上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互照应,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写作特色】
①托物言志。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志趣来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品质。
②运用了比兴(类比)、对偶、反问手法。
③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质,事中见理,景中显情,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④句式上,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这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类比和例证的手法,有力地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B.陋室仅是为了表达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从表达方式看,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D.文章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后文的对陋室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
1
1
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这就使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作者无法与之同流合污。二者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文中开头几句排比,使内容起伏跌宕,全篇文气畅通;中间几句对偶,既描且叙,言简意丰,节奏感强,还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D.文中作者不以“君子”的孤高自傲标榜,而用君子的修德敬业律己,表现出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也有此境界。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2.翻译全文
(二)爱莲说 周敦颐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很 )蕃( 多 )。晋陶渊明独( 只 )爱菊。自( 从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生长 )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 洗 )清涟( 水波 )而不妖( 过分艳丽 ),中通( 贯通 ) 外直( 笔直 ),不蔓( 横生藤蔓 )不枝( 旁生枝茎 ),香远( 远闻 )益( 更加 )清( 清芬 ),亭亭净植 ( 竖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靠近玩弄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少 )有闻。莲之爱,同( 像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应当 )乎众( 多 )矣。 【内容理解】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不因身处污浊环境而同流合污。
1
1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通达正直、特立独行。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美好资质。
第一段主要是将莲人格化,通过描写莲的高洁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理由,并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正面衬托莲。 (6)“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反面衬托莲。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运用反问,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太少了。 第二段揭示莲的喻义(花之君子者也),通过对比,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写作特色】
①托物言志,立意高远。本文借赞美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②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文章从始至终以“菊”正衬“莲”,以“牡丹”反衬“莲”。
③运用了排比、反问、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开篇记叙“水陆草木之花……世人甚爱牡丹”写出了世态人情;继而描写“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突出了莲的高洁、正直、庄重的形象;最后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⑤骈散结合,顿挫有致。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 B.文章综合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第一段先描
C.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D.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借赞“莲”来赞美莲一般的君子,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文中两个“独”字,都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看出其生活态度与陶渊明相同。 C.作者卒章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而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成功凸显了文章主旨。
D.全篇仅9句话,119个字,却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B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
B.《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了作者孤芳自赏,“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了作者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个性。
C.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用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D.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
1
1
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2.翻译全文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芙蕖(节选)
[明末清初]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自荷钱出水之日/自以为大有所益 B.及其茎叶既生/及鲁肃过寻阳 C.日高日上/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先享无穷逸致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B.各种花开的很奇特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C.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三天里,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D.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如果错过了就没人会再问起。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迨 至 菡 萏 成 花/ 娇 姿 欲 滴/ 后 先 相 继 /自 夏 徂 秋
1
1
4.阅读短文,说说芙蕖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
(二)南方多没人
南方多没人 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七岁而能涉/但当涉猎 B.故北方之勇者/温故而知新 C.以其言试之河/以钱覆其口 D.未有不溺者/尊君在不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日 与 水 居/ 则 十 五 而 得 其 道/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3.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部编版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