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你带给我一份成长的感动
贵州省思南县张家寨中学七(2)班 伍 莲芳
辅导教师 覃信芝
妈妈,最近一位知情人告诉我:你穿着时尚了,头发染红了,手机赶上时髦了。可是妈妈,我今年多大了,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书读,你知道吗?
不知道你从厂里下班回来的途中,偶尔遇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自己可爱的女儿闲游时,你是否会想起在遥远僻静的一个小山村,也有你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我,当然,你或许又埋怨起我那身体瘦弱,淳朴老实,找不到大钱的爸爸了。可我要骄傲地告诉你:“爸爸,在家中竭尽全力送女儿读书,他是在用父爱保护我,关心我,感动我成长啊!”
十一年了,妈妈你回过两次家。第一次是在我七岁时,你给我买了一条粉红色的连衣裙,我穿在身上走出家时,赢得许多小姑娘羡慕的眼光。就连晚上睡觉时我都舍不得脱下来。居然天真地认为穿在身上,就一定能留住妈妈。每当洗它时,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把它弄坏了。现在才明白:那普通的裙子,凝聚着母爱!我决定要把妈妈对女儿的这份情意永远珍藏在心里,作为自己永久的骄傲。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时隔两天,你去外婆家后,居然又悄悄走了。小小的我,哪里知晓天有不测风云,以为你是去办什么要紧事,过几天就会回家的,时间在苦苦的期盼和思念中一分一秒地过去,然而,整整熬过两个星期,还是看不见你的身影,我不敢询问爸爸,因为从他那憔悴的脸上和忧郁的眼神中,早已告诉我令人伤心的答案——你再次离开了
这个家。当时我扑在爸爸怀里放声大哭,爸爸安慰我:“孩子,别难过,还有爸爸陪着你呀!”从此,爸爸就成了我温暖的依靠。妈妈,这一切你怎么知道啊!当然你根本就不想知道。因为你一走就好像到了另一星球。曾经那个温柔慈善的妈妈的形象逐渐在我的记忆里模糊,我开始有了怨恨,但我依然渴望有一天妈妈能回来,不再离开我们。
时隔三年,妈妈你真的回家了,给我买来一套蓝白相间的运动服,让我想起雪白的云朵倚靠湛蓝的天幕自由飘逸的情景,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以为你这次再也不离开我们了。可万万没想到,你这次回家是要和爸爸离婚!你列举的理由是:爸爸懒惰,养家糊口的能力都没有,你在这个家无法过日子,孩子也不能健康成长,你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带走我,其他的东西你都放弃。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话。因为但凡有点良心的人,心里只有内疚和感激!年老的外婆生病后爸爸护送她去看病治疗时,妈妈你在人间哪个地方清闲啊!爸爸怕我自卑,经常去学校和老师交流,请老师多多关照时,妈妈你在哪里逍遥!爸爸每天再苦再累为我检查作业时,妈妈你在何处闲逛!我生了重病,爸爸卖猪卖牛想方设法凑医药费,昼夜守候在我身边时,妈妈你在何方仙游!你陪着的是何人!是谁要毁掉这个家呀!妈妈,你竟然只求把我带走,而对爸爸什么也不承担,似乎带走我,离开爸爸是你唯一的愿望。爸爸把低保钱也攒着,想让我多上一天学。疯湿病发作实在难以忍痛时,才去买点药吃。妈妈,你想想,我会跟你走吗?爸爸的手脚越不灵活了,麻木的症状加重:吃饭时夹菜难,行走
时脚步难。我是爸爸活下去的命根!这么多年来,我和爸爸就是这样相依为命走过来的。妈妈,你怎么忍心向一个濒临绝境的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啊!当然,你的愿望没能够实现,于是,大闹一番后再次离开了家。
妈妈,现在我上七年级了,十三岁的我,看着爸爸腰背弯曲,头发花白,与他四十岁的年龄根本不相称,生活的磨练和打击,使他未老先衰。但为了我能快乐地成长,他表现得更加坚强。我心里也纠结:爸爸的病情渐渐加重,不过我想好了:初中毕业我就去打工挣钱,给爸爸治病。妈妈,你别恐怖——我们会拖累你!这些年的生活经历不仅磨砺了我的意志,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活着要有良心,要有责任感!
妈妈,我多想跟你说声“再见”,但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奢望,妈妈,我多想你带给女儿一份成长的感动!但是我深深知道:这不过是女儿在心中日夜勾画的一幅美景图,难以变为现实的。因为残酷的事实早已给出明了的答案——我们的见面遥遥无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藤野先生》一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味意蕴丰富的语句。
2.能力目标:学会在浏览文章中理清思路,探讨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深刻原因;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以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治学之严谨、为人之热情、胸怀之博大等人格魅力;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与尊师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容与主题;学会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主题,品味语言,理解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等事件与文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认识名人之师
一、激趣导入
大家是否知道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数量最多的作家是我国哪一位作家?(鲁迅)
如此看来,鲁迅也是我们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的一位名人了。那么,他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呢?在他成长道路上又遇到了怎样的恩师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 习鲁迅 先生自己的一篇散文来认识名人之师——藤野先生。(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尽可能多地了解关于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一切。
2.找出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说说看:从 ,我知道了藤野先生 。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藤野的全名:
藤野的外貌等显著特征: 藤野供职的学校:
藤野教授的课程:
藤野跟“我”交往的几件事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3.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 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 解藤野 先生的内在品质。
4.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投影显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5.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考虑:
从肖像的角度:黑瘦、八字须、带着眼镜、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从身份、掌故的角度;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的医学教授,生活俭朴、不拘小节
从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毫无民族偏见„„
三、再读感悟
1.藤野先生身上有很多作为教师的优点,但其中最特殊、最打动作者的是什么呢?
应该是他对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热忱、宽容、毫无民族偏见的支持与鼓励。
2.正因为如此,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集中在第37段的文字里。 学生朗读之后讨论交流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结尾部分“我”对藤野先生高度评价,体现在哪几句话里?师生浓厚情谊的基础是什么?
朗读后,提问,明确:“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是对藤野的高度评价,也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品德的赞颂,开掘得更深。
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医学,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所以是“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行为准则,从这一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正因为这样,他对“我”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既爱护又尊重。而鲁迅学医,是想“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和“为学术”也是一致的。而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正是这“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品德,这也就是师生情谊深厚的基础。
(3)“我” 怀念 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
提问,明确:“我”怀念藤野的具体行动有三:一是装订收藏讲义,遗失而十分痛惜;二是照相至今悬挂;三是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多写文章。
3.讨论:临走时为什么对老师说谎?离别后又为什么没履约给老师写信?
学生讨论后明确:说谎是为了安慰藤野先生。本来作者放弃学医就很令老师失望了,看到老师脸色悲哀,作者才撒谎说要去学生物学,没有直接说要弃医从文。
离别后,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第34段中“状况也无聊”应理解为作者的谦虚,也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告诉老师的,略近于文言中的“乏善可陈”、“乏善足述”之类写信时常用的谦词。
四、交流感动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回忆自己读书生活中哪位老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他进行口头描述。
学生2-3人口头发言后,教师简要点评即可。 五、读写作业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位老师,请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位老师的形象。字数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理解名人之路
一、了解时代背景
鲁迅一生著述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里的 寿镜吾 先生,一个留洋学医期间的藤野先生,一个是《关 于太炎 先生二三事》里的章太炎。藤野先生是外国的一位老师,鲁迅最终又没有坚持从事医学事业,为什么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一下鲁迅写作此文的背景。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 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鲁迅的与众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位令鲁迅敬重的恩师,同时,鲁迅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学生。研读课文,看看鲁迅与别的学生比,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表现?
当别人赏樱花、学跳舞时,鲁迅在买书看书;
当别人流连于繁华的东京时,鲁迅辛苦辗转到了艰苦的仙台; 当别人麻木不仁、充当看客时,鲁迅在愤慨与呐喊; 当别人甘于沉沦,继续学医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了。
他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身处逆境,他自尊自强,勇于自我批判。 三、弃医从文的决定
鲁迅远渡东洋,辗转到了仙台,又遇到了藤野先生这样一位好老师,在他的帮助下,鲁迅完全可以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民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什么促使鲁迅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可参看课文有关注释。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四、作为文学家的鲁迅
鲁迅一生的重大决定就在于他弃医从文。我们无从考证鲁迅如果没有弃医从文,世间会不会多一位名医,但我们可以确知的是,鲁迅的弃医从文使得中国的文坛从此多了一位思想与文化的巨匠。
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作为文学家的鲁迅都有哪些成就。 提示:
初中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等
鲁迅的主要作品集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书信集:《两地书》
鲁迅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著作有:《祝福》、《故乡》、《孔乙己》等 五、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有关鲁迅的传记文章,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历史渊源。
第三课时 感悟名文之美
一、巧妙的构思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画出自己列的结构图。)
明确: 见藤野前 在东京 决定转往仙台
见藤野 在仙台 相识相处离别 相别后 (离开仙台) 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2.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二、材料的剪裁
1.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 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2.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 (1)“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 鲁迅 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2)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的优待表现在: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对此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以上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这些事情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联,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正是用此来组织全文的。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三、丰富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明确:怀念与赞美藤野先生。
2.作者不但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复杂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1)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 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2)去仙台 途经日暮里、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3)弃医从文(可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4)离开仙台, 怀念 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 四、精辟的语言 1.“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稀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加点词的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讨论后明确:
① “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② “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③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④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⑤“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
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五、拓展作业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资料宝藏】
1. 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集。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藤野先生》写于 1926年10月12日 。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聘请于 1926年8月26日 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 9月4日 到达厦门的。
1926年3月18日 ,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20年后写的。 2.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
1902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年4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年6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