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步步高2020浙江版二轮文档第四章 精准训练十七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精准训练十七 翻译的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双重强化

练前提示 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一关乎语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二关乎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二轮文言文复习最需要精准强化的一块。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就是把握译句的语境,参透句子的意思,透视句子的结构。翻译中要准确判断出关键词句,保证译准词义、译准句式、译准语气。同时要避开常见的误区:抛开语境,强行翻译;对象缺位,语意错误;遗漏缺失,文白夹杂。总之,复习时特别强调的两种意识——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必须予以强化,并把这两种意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四,上口则略能成诵矣。戊辰会试卷出,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与西席马生较记性,日能多少。马生亦自负高资,穷日之力,四五篇耳。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马生惊异,叹服如神。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或劝我著述,著迷须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始克纵横。我若庾开府萧瑟极矣!虽曰虞卿以穷愁著书,然虞卿之愁可以著书解者;我之愁,郭瑀之愁也。著述无时亦无地。或有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人名)辈贤我,我目几时瞑也!

(1)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有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人名)辈贤我,我目几时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早上梳洗完毕开始背诵,到早饭做好叫去吃饭的时候,就能五十三篇朗朗上口,不错一个字。(“栉沐”,梳头洗脸;“唤食”,叫去吃饭;“则”,就;“爽”,差,失) (2)或许就会有断篇残句,后来之人错误地拿刘因那一类人来比譬把我当作贤能之人,那我的眼睛几时才能闭上!(“或”,或许;“以”,拿;“贤”,意动用法,以……为贤;“瞑”,闭眼) 参考译文

记得我在二十岁上下的时候,读《文选》里的“二京赋”“两都赋”等,先辨认字形,再点断句子,第三、第四遍开口诵读,这样就大概能够背诵了。戊辰年会试的卷子公布了,我的已故去的兄长子由先生为我从中选出五十三篇。我与家里的塾师马生比赛记性,比一天能背下多少篇。马生也以自己的天资高而自负,可是用尽一整天的气力,只背过四五篇而已。我早上梳洗完毕开始背诵,到早饭做好叫去吃饭的时候,就能五十三篇朗朗上口,不错一个字。马生很惊异,感叹佩服我如神人。从那以后所有的书,不论古今,经我一看就能记诵。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可是如此记忆力好的时间,也不过只有六七年罢了。过了三十岁就差了十分之五六,出了四十岁就差了十分之八九,读书随看随忘,就好像是隔了一个时代的事情了。有人劝我著述立说,但著述需要一副坚强正直雄大豪迈的心力,才能才思纵横。我现在如同庾信一样,萧瑟到了极点!虽然说虞卿因穷愁而著书,可是虞卿的愁是可以靠著书解除的;我的愁是郭瑀那样的愁(靠著书解除不了)。而且著述没有合适的时间也没有安定的地方。(另外,如果我有所著述,)或许就会有断篇残句,后来之人错误地拿刘因那一类人来比譬把我当作贤能之人,那我的眼睛几时才能闭上!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为三

资。”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

清,恶肉食而逃之哉?

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者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选自袁宏道《读渊明传》)

注 ①弦歌:指出任县令。②三彳圣:指归隐者的家园。③瞥脱:爽快。 (1)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固”“厚”“薄”,大意对)

(2)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来比拟陶渊明呢?(“重”“何”“拟”,大意对) 参考译文

口腹追求味道,四肢渴望安逸,是人的本性。然而山野水边的隐居者,不厌恶粗粮;而爱吃鲜美食品的人,一定是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跪拜官场的劳苦之人。为什么嘴巴和身体两种天性(的追求)如此的相互妨碍呢?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陶渊明从容自得地徜徉柳树之下,怡然地安卧窗前,身体算是安逸了;然而家无积粮,月吃九餐,又如何对待口腹呢?现在考察他的经历,先担任江州祭酒,接着做了建威参军,后又做了彭泽县令,与世人为当官求取俸禄奔走,来满足馋嘴的等同罢了。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看他自我推荐的话说:“暂且想要做官,作为隐居的资本。”等到得到公田,急忙要求种高粱,为了一醉。从这一点来看,陶渊明难道是把野菜作为清洁的食物,厌弃肉食而逃离吗?

陶渊明辞去官职归隐。还可以拄着拐杖到小丘除草,拿着钵盘讨饭,不至于有性命的忧虑。假如长久做县令,那么就像韩愈所说的“压抑自己做事,一定会生重病的”,没有不失去性命的。既然这样,那么陶渊明只可说是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的人罢了。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来比拟陶渊明呢?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有力而不好,好之而无力,虽近且易,有不能致之。象犀虎豹,蛮夷山海杀人之兽,然其齿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昆仑流沙万里之外,经十余译乃至乎中国。珠出南海,常生深渊,采者腰而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则下饱蛟鱼。其远且难而又多死祸,常如此。然而金玉珠玑,世常兼聚而有也。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

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性颛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贪者,皆无欲于其间,故得一其所好于斯。好之已笃,则力虽未足,犹能致之。故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以为《集古录》。以谓转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选自欧阳修《集古录自序》) (1)采者腰而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则下饱蛟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谓转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采集的人腰间系着粗绳索进入水中,形体容貌没有人样,往往不能出来,那么就在水下喂饱了鲨鱼。(“”“形色”“下饱”,大意对)

(2)因为我认为辗转传抄会失去本来面目,所以根据石刻做成拓本,制成卷轴把它们收藏起来。(“谓”“因”“轴”) 参考译文

物品常常聚集在喜爱它的人周围,但是常被有能力的强者得到。有能力但不喜爱,喜爱却没能力,即使离得很近而且很容易得到,也不能获得它们。大象、犀牛、老虎、豹子,都是边远地区山间海里杀人的猛兽,然而象牙、犀角、虎皮、豹皮,人们可以聚集起来拥有它们。美玉出产在隔着茫茫沙漠的万里之外的昆仑,经过十几个异域国家才到达中原。珍珠出产在南海,通常生长在险恶的深潭,采集的人腰间系着粗绳索进入水中,形体容貌没有人样,往往不能出来,那么就在水下喂饱了鲨鱼。这些东西的产地都很偏远,很难到达,而且又有很多致死的灾祸,往往就像这样。然而金玉珠玑,世人常常加倍聚集并拥有。大凡物品为人所喜爱而那个人又有足够的能力,那就没有得不到的。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有能力不如喜爱,喜爱不如专一。我性情愚昧而爱好古物,但凡世人所贪图的,我都没有要参与其中的欲望,所以能够将爱好专一在这些古物上。喜爱它们极为专一,那么能力虽然还不够,但仍然能够获得它们。所以上自周穆王以来,向下接续秦、汉、隋、唐、五代时期,向外到四海九州,名山大川,高崖深谷,荒林破墓,神仙鬼怪,诡谲异怪而流传下来的东西,全都为我所有,将其编成《集古录》一书。因为我认为辗转传抄会失去本来面目,所以根据石刻做成拓本,制成卷轴把它们收藏起来。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与子颖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颖游,子颖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子颖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颖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颖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颖者如此。

(选自刘大櫆《朱子颖诗序》)

(1)子颖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朱子颖是一个杰出不凡的男子,他胸怀广阔,时时有承担当世责任的想法。(“浩浩”“担荷”,“子颖奇男子也”判断句式,大意对)

(2)一看到(朱子颖的诗)心就被折服,认为自己写不出来,于是就到他家拜访,两人建立了交情。(“为”“造”“定交”,大意对) 参考译文

我和朱子颖分别二十多年了。回忆过去与子颖交游,子颖那时不到二十岁,我虽然年长一点,但和他一起嬉笑玩乐,和世俗所说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这样这种感情就更加深厚,情义也更加深切。朱子颖上有两个哥哥,都跟随我学习。朱子颖是一个杰出不凡的男子,他胸怀广阔,时时有承担当世责任的想法。写诗作文不是他放在心上的(事),但他写的诗歌和古文却能超过昔日的贤者。几年后,朱子颖偶然拿出一卷七言诗给我看,我把它放在座位旁。我的好友姚姬传到我家探望我,一看到(朱子颖的诗)心就被折服,认为自己写不出来,于是就到他家拜访,两人建立了交情。姚姬传凭文章名重当世,而他却是这样喜爱倾慕朱子颖的诗文。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顺甫者,名裳。顺甫性高简,同参议狱,争于其长及执政,莫能难也。决大狱,即为谳语著于牍以授御史,故于守济南益敏练有声。是时寇蜂起齐鲁间。顺甫画策诱诛其渠,率数人而散其党,使归耕。曰:“章丘腴而其人最苦,徭赋则皆为豪所侵。”顺甫奋身往,悉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逮豪,置之理,于是伏田尽出,而小户大要得足食,无困徭矣。(选自王世贞《魏顺甫传》) (1)顺甫性高简,同参议狱,争于其长及执政,莫能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甫画策诱诛其渠,率数人而散其党,使归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顺甫性格清高孤傲,与同僚一起审理案件,常与长官和当政者发生争执,没有人能驳倒他。(“高简”“狱”“难”,大意对)

(2)顺甫出谋划策诱捕诛杀他们的首领,率领数人驱散他们的党羽,让他们回去耕田。(“画策”“诱诛”“渠”,大意对) 参考译文

魏顺甫,名字叫裳。顺甫性格清高孤傲,与同僚一起审理案件,常与长官和当政者发生争执,没有人能驳倒他。断决大的案件,就将审案定罪的话写在案牍上交给御史,所以在济南太守的职位上更加机敏干练有声望。这时贼寇在齐鲁之间蜂拥起事。顺甫出谋划策诱捕诛杀他们的首领,率领数人驱散他们的党羽,让他们回去耕田。顺甫说:“章丘土地肥沃,但百姓却最苦,从百姓那里收上来的赋税都被豪强侵占。”顺甫奋不顾身前往此地,将豪强全部逮捕,并将他们交给司法部门,于是民间隐藏的田地全部显示出来,而平民百姓大多得到了充足的粮食,再也不会被徭役困扰。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选自方苞《白云先生传》)

注 ①椑:古人的棺材有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②渴葬:古礼称未到葬期而提前埋葬。 (1)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个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年”“市”“下棺”,大意对)

(2)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说》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或”“圹”“贰”,大意对)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征,是上元人。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就死了,他独自一人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中去,乡人都称他为白云先生。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公佩逢过年时都要到山中慰问他的生活情况,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摆放着数十百卷书,都是他撰写的《经说》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个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平生的亲朋好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棺材。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此事哭着说:“过去先父在将要被攻破的城池之中效忠而死,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张某,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殓尸的包被和寿衣,才闭目而逝。当时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他却已经提前下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说》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民之于此(指百姓施行礼节),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选自王安石《礼论》) (1)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斫”,砍;“服”,驯服;“生”,同“性”,天赋,天性;“非……者也”,否定判断句)

(2)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苟”,如果;“盖”,可能,大概;“慢”,怠慢;“疾”,痛恨) 参考译文

百姓施行这些礼节,哪里都有乐于这样做的想法呢?是担心地位高的人厌恶自己,而用刑罚紧随其后(责罚自己)啊。所以,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制百姓,而百姓只是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这也是荀卿没有考虑的过错啊。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减,用绳墨使木头变直,用圆规使木头变圆,用直尺使木头变方,捆束,联接,用胶水粘黏它,用油漆涂饰它,这样之后做成的器具就适于使用了。先用马嚼子、马笼头的控制,再用马鞭的威胁,快慢舒缓,(马)就不能获得自由,而全都听命于人,这样以后马就适于驾驭了。由此看来,没有人不是在外被胁迫而因武力而服从的。然而圣人舍弃树木不把它做成器具,舍弃马匹而不让它成为座驾,本来也是顺应了它们的天性。现在人生下来就有尊敬父亲热爱母亲的本心,圣人顺应他们天性的欲望而却又加以限制,所以他们的限制虽然有强迫的地方,但仍旧是顺应了他们天性的欲望啊。

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这也可以说是失去了它的本性了。如果把遵循本性当作人为,那么失去本性就可以当作是真实吗?这是说荀子没有考虑的原因啊。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选自明·方孝孺《医原》) (1)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体现效果的,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书本怎么能完全穷尽那意思呢?(“得诸心”“以言”“尽”,大意对)

(2)疾病自己说不了话,因用药而死的无从申诉,所以,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用其术”“莫之诘”,宾语前置,大意对) 参考译文

医术在古代医学理论里是最纯粹的,没有超过《素问》《难经》的,它们通过阐述阴阳气运的道理,辨析身体养护的原理,来阐明养护生命医治疾病的规律。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体现效果的,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书本怎么能完全穷尽那意思呢?后来的学者不能推求写书的本意,而拘泥那些成说。更离谱的弃绝医学书籍不去省察体悟,却只在浅显鄙陋囿于成见的医方之书上用功。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人的耳朵眼睛、双手双脚都一样,脉络、血气、筋骨都一样,但其相差如此之大,医生怎会易于辨治呢?用药怎会容易呢?他病在心上,却对肺部用药;病属寒症,却当作热症来治;病属实症,却当作虚症来医。疾病自己说不了话,因用药而死的无从申诉,所以,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 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守备汀漳俞君志辅(指俞大猷),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然而(战时)是何其猛厉孔武也!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与战海上,败之;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贼行海上,数十年无此衄[]。

予观昔之善为将,而能多取胜者,皆用素治之兵,训练齐而约束明。君徒以一身率先士卒,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予知之矣!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选自明·王慎中《海上平寇记》,有改动) 注 衄:失败,挫折。

(1)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张甚”“以为”“檄”,大意对)

(2)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者”“作”“而已”,大意对) 参考译文

防守汀州府漳州府的俞大猷,(平时)穿着行动,谦逊得像个儒生。然而真正打起仗来是多么的勇猛威武啊!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俞大猷率兵不到几百人,在海上搜寻海盗,十天后在海上遇上了海盗。与他们交战,击败了他们;缴获六十艘船,俘虏八十多个海盗,那些自己跳到海水中的海盗人数与此相当。这些海盗横行海上,几十年来没有遭遇如此大的挫败。我看过去善于做将帅的人,能够多次取胜的原因,是他们都用平时训练的士兵,训练整齐而纪律严明。先生只是身先士卒,顶热风,冒巨浪,有时一天吃不上两顿饭,凭此与海贼格斗,却最终能获胜,先生果真有什么办法,能这样轻易地得到士兵的拥戴、快速地获得成效吗?我知道原因了!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阅《殿阁词林记》,恭述成祖视朝之暇,辄御便殿阅书,或召儒臣讲论弗辍也。尝问:“文渊阁经史子集皆备否?”学士解缙对曰:“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上曰:“士人家稍有余赀便欲积书,况于朝廷,其可阙乎?”遂召礼部尚书郑旸,令择通知典籍者四出求遗书,且曰:“书值不可较价直,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复顾缙等曰:“置书不难,须常览阅,乃有益。凡人积金玉,亦欲遗子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乎?”大哉圣谟!非臣庶所宜恪遵者乎?(选自祁承熯《聚书训序》) (1)书值不可较价直,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哉圣谟!非臣庶所宜恪遵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书的价格不要与卖家计较,只按他要的价格给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搜集书,那么)也许价值珍贵的书可以搜集到。(“较”“惟”“庶”“奇书”)

(2)圣上的(读书)策略多么远大啊!(这样的读书策略)不是我们这些臣僚应该严格遵守的吗?(“谟”“恪遵”,倒装句、反问句) 参考译文

我阅读《殿阁词林记》,作者恭敬地记述了明成祖利用上朝的空闲,就亲自在便殿读书,或者召见文臣讲诗论文不停。皇上曾经问:“文渊阁里经史子集的图书都齐备吗?”大学士解缙回答说:“经史类图书粗略备齐,子集类图书还多有缺少。”皇上说:“读书人家稍有多余钱财就想收藏图书,何况是朝廷,怎么可以缺少图书呢?”于是就召见礼部尚书郑旸,命令他选择精通经典书籍的官员四出收求过去遗留下来的书籍,并且说:“书的价格不要与卖家计较,只按他要的价格给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搜集书,那么)也许价值珍贵的书可以搜集到。”再回头对解缙等人说:“购买书籍不难,必须经常阅读,才有益。平凡的人聚积金银美玉,也想留给子孙。金银美玉的利益是有限的,书籍的利益哪里有穷尽呢?”圣上的(读书)策略多么远大啊!(这样的读书策略)不是我们这些臣僚应该严格遵守的吗?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书云:“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

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问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

吾谓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选自李渔《脱窠臼》)

本文档为精校打印版

(1)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费力地去除陈旧的言辞,说的就是要求新啊。(“戛戛乎”“去”,宾语前置,语句通顺)

(2)不打破旧框架的约束,就谈不上填词,只要同意我这观点的人,特别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窠臼”“语”“凡”“参酌”) 参考译文

书上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是对天下事物的美称。文章这类东西,和其他事物相比,更要加倍地求异创新。费力地去除陈旧的言辞,说的就是要求新啊。

至于填词作曲,比起诗赋古文来,又要加倍地求新。不仅仅前人的作品流传到现在算是旧的,就是我一个人所写的,现在看过去的,也是有差别的。昨天已经见到而今天没有见到的,知道没见过的是新,也就是知道见过的是旧的了。古人称剧本为“传奇”,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非常奇特,别人没见过,才把它记了下来,从而便得名了,可见没有奇特的事是不会去写剧本的。“新”就是“奇”的别名。

我认为填词的困难,没有比洗涤窠臼更难的了,而填词的丑陋,没有比沿袭老一套更丑陋的了。不打破旧框架的约束,就谈不上填词,只要同意我这观点的人,特别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