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
)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C.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D.中国
A.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B.古代的仁爱思想
2.福建莆田是妈祖的故乡。《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在重建庙宇时将妈祖神像迁入正殿之中,而以原来居中、居左的神像陪祀于左、右,“以正序位”。以上资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C.乡土历史
D.分封制度
A.民间信俗B.等级制度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官僚政治
B.中央集权
C.天下为公
D.家国一体
)
4.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
)(
)
6.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1-A.王-卿大夫-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卿大夫D.王-大夫-士-卿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
)
B.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9.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的)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宗法传统的
观
念
依
然
深
入
人
心
。
其
主
要
原
因
是
A.儒家思想的流传影响
10.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制国家
11.下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
(
)
D.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
-2-A.秦朝B.西汉C.宋朝D.唐朝
12.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政制”指的是(
)
C.宗法制
D.郡县制
A.三公九卿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1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
)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15.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
说)
B.重文轻武
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分化事权
明
北
宋
统
治
政
策
的
一
个
突
出
特
点
是
A.知人善任
16.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该政治制度应是(
)
B.行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A.分封制
17.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
-3-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度
)A.推恩令D.察举制度
18.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C.分封制和郡县制
A.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9.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B.减少决策失误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中期设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2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C.宋朝设通判监察D.唐朝实行三省制
A.西周实行分封制B.西汉设置刺史
2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
场)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而
无
所
恨
”
。
科
举
制
的
实
行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③B.①③④23.(
隋)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唐
实
行
三
C.②③④省
六
部
D.①②③④制
的
积
极
意
义
在
于
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
-4-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24.(
山)
B.西周分封
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
东
省
简
称
齐
鲁
,
起
源
于
A.远古传说
25.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
中)
B.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期
的
财
政
危
机
。
由
此
得
出
的
教
训
是
A.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C.必须重视精兵简政改革
26.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期间,他(
)
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C.辅佐皇帝处理政事D.代表皇帝
们
的
主
要
职
责
是
A.协助皇帝管理军事监察百官
27.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
系)
D.宰相不再参与军务
任
”
原
则
产
生
的
最
大
影
响
是
A.宰相职责更明确B.宰相权力被分割C.宰相形同虚设
28.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
四)
B.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
种
意
见
,其
中
不
符
合
历
史
实
际
的
是
A.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皇权有所限制
C.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到了新的高度
D.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
29.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
(
)
-5-A.巩固中央集权B.承认土地私有C.发展商品经济D.抑制诸侯势力
30.中国传统政治,家庭内部讲究“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臣间如“夫君者,民众父母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
B.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31.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没有协调发展32(
.)
B.职权范围不明朗,可统领六部百司D.直接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关
于
明
朝
内
阁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D.经济文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
A.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C.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3.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A.汉朝
)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4.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B.强化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
D.维护贵族特权
A.强化国家管理
35.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将贫瘠的土地归于弟弟。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于是推荐其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6-A.秦朝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
36.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
B.王位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A.宗法分封制
37.商朝王权统治具有神秘色彩,主要体现在(
)
B.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C.实行政教合一
D.分封侯伯统治
A.使用甲骨文地方
38.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制
3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宋朝C.隋唐
D.汉朝
)
(
)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隋唐三省体
B.明朝内阁制度
40.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D.中央机构的精
A.相权的日益加强B.中央官员职位增多C.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简
41、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
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
-7-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
择》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
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
择》材料三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
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改革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6分)
依据材料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
-8-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2018-2019上学期第一
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
B7.【答案】A8.【答案】D【答案】B14.【答案】A案】C20.【答案】D25.【答案】C31.答案B
32.答案C33.答案36.答案C41、
(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3分)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7分)(2)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6分)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4分)9.答案D10.【答案】D11.【答案】C12.【答案】B13.
15.【答案】B16.答案B17.【答案】A18.【答案C19.【答
21.【答案】D26.【答案】C
22.【答案】A27.答案
23.【答案】D24.【答案】B
A30.答案
C
B28.答案C29.答案
C34.答案AB38.答案
D
35.答案39.答案
BD
40.答案
C
37.答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